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海口市人民政府二零一零年一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总 则2第1条 规划前提2第2条 指导思想2第3条 规划原则3第4条 规划依据3第5条 规划范围和期限4第6条 规划任务4第二章 规划背景5第7条 土地利用现状评析5第8条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5第9条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6第10条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7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9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9第11条 大力推进集约高效土地利用战略9第12条 积极推行北聚南优土地利用战略10第13条 全面实施生态友好土地利用战略10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10第14条 实现“城镇村集聚,田林

2、水和谐”的总目标10第15条 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11第四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13第一节 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13第16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13第17条 建设用地的结构调整与优化13第18条 非建设用地的结构调整与优化14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14第19条 促成南北分异型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14第20条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15第21条 优先安排耕地与基本农田15第22条 优化安排城镇用地16第23条 集聚布局产业用地16第24条 协调基础设施用地17第25条 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17第26条 积极发展风景旅游设施用地17第27条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18第五章 保

3、护耕地和基本农田19第28条 高效保护农用地和耕地19第29条 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19第30条 合理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20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1第一节 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21第31条 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21第32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1第33条 推动城镇用地集约发展21第34条 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盘整22第二节 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23第35条 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23第36条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23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25第37条 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25第38条 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25第39条 实施土地生态功能分区2

4、5第八章 推动土地整治26第40条 推进建设用地整理26第41条 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26第42条 稳妥开发未利用地26第43条 确定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27第九章 协调和管控区域土地利用28第一节 协调区域土地利用28第44条 高效建设北部城市功能发展区28第45条 有序发展南部城乡协调发展区29第二节 加强土地利用功能区的管制30第46条 科学划定各类土地利用功能区30第47条 制定各类土地利用功能区管制规则30第三节 强化区、镇土地利用管控32第48条 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32第49条 协调各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32第50条 强化规划指标调控33第四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4第

5、51条 划定规模边界及允许建设区34第52条 划定扩展边界及有条件建设区34第53条 划定禁建边界及禁止建设区35第54条 加强限制建设区空间管制35第五节 加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控36第55条 划定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36第56条 落实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36第57条 实现土地利用调控目标36第58条 加强中心城区用途分区管制36第六节 近期规划安排39第59条 近期规划目标39第60条 近期规划要点39第十章 实施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41第一节 实施土地利用重大工程41第61条 积极建设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41第62条 加快实施土地整治工程41第63条 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42第二节

6、 重点建设项目43第64条 合理安排重大建设项目用地43第十一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44第一节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体系44第65条 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和引导作用44第66条 编制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44第67条 严格规范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审批程序44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45第68条 完善地方性的国土资源法规体系45第69条 强化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45第70条 加强土地规划执法监察力度45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保障体制46第71条 建立规划实施地方行政领导责任制46第72条 建立市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共管共责机制46第73条 建立耕地保

7、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46第74条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46第75条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46第四节 探索规划实施的经济财政保障措施47第76条 探索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机制47第77条 探索实施盘活存量土地的各种经济引导和调控手段47第78条 探索建立以废弃工矿地生态恢复为导向的经济机制48第五节 大力推动规划实施的机制和手段创新48第79条 积极推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创新48第80条 大力探索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的创新机制49第81条 推动城乡扩展边界管理机制创新49第82条 大力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科技手段创新50第83条 探索建立公众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创新50第十二章 附

8、则51第84条 实施与解释51第85条 生效51附 表52前 言海口市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2002年10月,海口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海口、琼山两市合并,为海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海口、琼山两市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海口市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要求,为优化海口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地发展,海口市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基于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形势和目前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所处阶段的特点

9、,通过对耕地保护、建设调控、生态保育等重大问题进行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认识海口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审视海口市发展的资源优势和限制条件,确立海口市的土地利用战略,并提出体现海口土地利用战略的土地利用总目标,集约利用、耕地保护、生态建设等分项目标以及分区管制和实施保障措施,落实海南省土地利用规划大纲下达的各项用地指标,并与海口市相关规划协调,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规划前提(1)海口市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南大门和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纽带。未来将建设成为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南海资源开发基地的科研中心,热带海岛

10、旅游胜地及现代服务与管理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交通枢纽及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2)未来的海口市土地利用将通过调整各类用地的空间结构,形成协调的产业功能分区,统筹和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各类用地需求;树立生态友好理念,确保生态用地与农用地规模化,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土地利用集约发展模式,提高建设用地空间集聚度。第2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近远期之间的用地需求,推动海口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11、,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保障海口“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热带海岛旅游度假城市、对外联系的门户和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目标的实现。第3条 规划原则本次规划遵循的原则是:依法编制、统筹兼顾;上下结合、左右协调、公众参与;因地制宜,注重实施。第4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5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7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8.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

12、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43号令)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1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13.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14.海口市(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5.琼山市(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6.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7. 国家、海南省、海口市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等第

13、5条 规划范围和期限本规划的范围为海口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为2284平方公里(含规划填海面积);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第6条 规划任务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为基础,根据海口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在海南省的定位,参照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研究确定规划期间海口市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实施保障措施,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存量挖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城镇发展重点区域用地和重点项目用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强

14、化海口生态优势,促进海口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7条 土地利用现状评析根据2005年海口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海口市土地总面积227506公顷,其中农用地1733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2%;建设用地392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2%;其他用地14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1)农用地中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共占海口市土地总面积的55.8%,其中耕地701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8%;林地567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0%;园地面积269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牧草地面积112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他农用地面

15、积80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其中坑塘水面和养殖水面共计28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2)建设用地以城乡建设用地为主,共281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44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36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分别为2947公顷和3808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和1.7%;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其他用地总面积1497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含滩涂沼泽)83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自然保留地面积65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16、.9%。第8条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上一轮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原海口和原琼山两个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严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认真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仅建立和完善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而且实施了以计划管理、项目预审、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管理手段。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促进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增强人们按规划用地的观念,推动海口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9条 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1)耕地数量下降较快,基本农田结构复杂。19972005年,九年间全市耕地数量净减少3120公顷,年均减少347公顷,主要原因是生态退

17、耕以及建设占用;上轮划定的基本农田中耕地占74.8%,林地、园地以及其它类型的农用地,其比重已达到25.2%。(2)城市用地集约高效,外围用地仍有潜力。从海口市建设用地承载的社会与经济的功能来看,其建设用地呈现不断集约的趋势。但是,海口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城区与周边村镇的差异,外围还存在大量的存量建设用地,在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部分建设用地的挖潜利用。(3)城乡建设南北分异,用地布局仍需统筹。海口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明显的南北分异的特点,现状主城区与建制镇的经济辐射联动脱节,未能形成产业协作,经济促动关系尚未形成,造成城区辐射作用不强。(4)区域协作不断加

18、强,内部分工尚需梳理。目前海口的公路设施技术水平比较低,布局呈现中心放射结构,东西连接相对薄弱,削弱了城镇之间的联系;在铁路运输方面,海口的粤海铁路火车轮渡的优势无法完全发挥,运输能力薄弱;此外港口用地受城区建设的制约也十分紧张,因此市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还有待完善协调。(5)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管治措施仍需强化。海口市的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开发建设不当易产生负面影响;海口市是海南省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密度大,开发的强度也比较大,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应当加强管制措施予以保护。(6)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1997以来,按照国家土地改革和土地执法

19、的要求,全市开展了一系列违法用地检查工作,共查出违法用地18宗,其中个人非法占地10宗,企业非法占地4宗,其余均为村委会和政府非法占地。非法占地涉及用地面积共40.2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4.64公顷。总体来看,管理力度仍有待加强。第10条 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海口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热带旅游资源,海南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是海口的主要发展优势条件。然而由于空间上有着南海海域以及琼州海峡的阻隔,海口市接纳陆域产业转移的条件并不优越。具备良好发展潜力只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关键是需要整合各种优势与机遇,将海口的发展潜力转化成海口的经济优势。(2)在海南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

20、设发展的背景下,海口市未来应继续加强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同时,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城市的服务能力,以满足全省范围内的生产生活所需;要发挥优良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完善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服务能力更广更深地覆盖全省,成为海南省的交通枢纽及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要依托本地优势,开发南海海洋资源,发展轻型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同时要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突出自然、人文资源比较优势,加强省内互助合作,建设热带海岛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第11条

21、 大力推进集约高效土地利用战略(1)结构优化,形成功能有序的用地分区。调整各类用地的结构以形成功能有序的用地分区,通过优化现状建设用地结构,带动和促进产业的调整和转移,加快以用地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视农用地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合理调整耕地、园林地、渔业用地等不同类型农用地的比例,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结构调整等。(2)集聚发展,优化城乡用地的空间结构。促进建设用地的空间集聚,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市域范围内通过限制小城镇扩张、鼓励中心城发展来达到城市化的空间集聚目标;采用建设用地空间置换方式,逐步解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因房地产泡沫等原因所遗留的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引导工业企业向保留开发

22、区和城市规划工业区转移,实现工业用地集聚发展;鼓励农村居民点迁并整理,逐步向中心村集聚;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加大空间上集中连片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3)高效利用,提高各类土地的集约水平。着力解决历史原因产生的闲置土地问题,加大存量地的挖潜力度,提高经济效率与产出;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提高农村居住水平;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实现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第12条 积极推行北聚南优土地利用战略基于海口市南北差异特征及未来发展需求,确定“北聚南优”的土地利用战略。(1)北部作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集聚地区,将继续吸引大部分的产业及

23、人口在这里集中。这一地区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地带。(2)南部及外围广大农村地域依然以农业景观为主,这一地区生产、生活建设的前提是保护耕地,尽可能地提高原有生态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地区要将工业和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重点镇内,同时可按照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要求,适度建设高品质的生态旅游项目。第13条 全面实施生态友好土地利用战略以生态适宜程度指导土地的开发利用,确保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限制生态重点区及敏感区内的开发建设,重视城市(镇)建成区内部的生态建设,恢复并提高城市(镇)内绿地系统、河流水系等的生态功能。建立一系列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满足

24、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第14条 实现“城镇村集聚,田林水和谐”的总目标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目标为: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海口市“城镇村集聚,田林水和谐”的南北分异型土地利用总体格局的形成,促进海口建设用地和农用地集聚高效发展,促进海口宜居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为海口和谐发展、建设热带海岛型旅游城市和综合性省会城市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实现海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15条 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衔接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要求,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土地整治,严格控

25、制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努力实现各项用地调控指标。(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9178公顷(103.8万亩)。确保56063公顷(84.1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2)建设用地目标。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51067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6635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和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432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23822公顷以内。继续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3)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指标。规划期间积极全面地推动土地综合

26、整治,因地制宜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大力推进存量建设用地整理,稳步开展和推进农用地整理,逐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质保量地补充耕地资源。确定规划期间土地综合整治补充耕地0.55万公顷(8.3万亩),在海口全市域范围内统筹开展耕地补充工作。(4)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根据规划期间城镇、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安排,至2020年,海口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宜控制在12451公顷以下,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8732公顷(13.1万亩)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5522公顷(8.3万亩)以内。(5)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规划促进海口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建设用地对人口

27、和经济发展的承载强度。到2020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均水平控制在119平方米/人,比现状人均用地水平显著降低;海口市经济总量将达到1390亿元,单位建设用地GDP达到2.72亿元/平方公里,是2005年水平的3.5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第四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第一节 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第16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以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加大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等手段,保证规划期内较高的耕地保有量规模,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城镇发展和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要。适应海南省生态省建设以及海口市生态友好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荒山、荒坡绿化

28、、土地整治等措施不断提高园地、林地在海口市土地总量中的比重,为城市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第17条 建设用地的结构调整与优化(1)建立“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积极培育“一带四轴”的城镇空间结构,高效率、集约化地建设各类城镇,科学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先保障北部城市发展核心区域的建设用地需求。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存量独立建设用地整理,使城区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城区外围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到规划期末,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1.7%增加到73.9%;城镇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6.9%增加到48.1%,有效地保障规划期间城、

29、镇、村的科学发展需求。(2)根据沿海地区的建设条件,适应海口市交通枢纽建设的合理需求,适当增加交通用地规模。规划期间,交通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2947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4610公顷,净增1663公顷,海口市作为全省交通枢纽和全岛对外联系门户的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18条 非建设用地的结构调整与优化(1)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末,农用地规模控制在164386公顷以上。(2)强化耕地保护,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绿化美化等功能,突出耕地、基本农田在构筑海口城市空间格局中的作用。规划期内尽量减少城镇等各类新增建设对耕地的占用,适度保留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

30、的耕地;同时加大耕地的补充力度,加强耕地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规划期末,耕地规模控制在69178公顷以上。(3)本着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的原则,适度开发未利用地资源。规划期间严格避免未利用地规模大幅度减少,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适度有序地开发未利用地,确保到2020年规模不低于12000公顷。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第19条 促成南北分异型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落实“集约高效、北聚南优、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战略,集聚发展“一城四镇”、精心保护“六田二区 ”,合理开发“一江两岸”,推动“城镇村集聚,田林水和谐”的南北分异型土地利用总体格局的形成。(1)集聚发展“一城四镇”。高效率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强

31、化中心城区极核作用,带动全市域乃至琼北地区的发展,沿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重点发展永兴、东山、三江、大致坡四镇,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2)精心保护“六田二区 ”。精心保护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和石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重点建设三江东部片、南渡江东南片、龙桥-龙泉-龙塘片、遵谭-新坡-东山片、石山西部片和灵山片等六片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3)合理开发“一江两岸”。一江指南渡江,两岸指东西海岸。该区域是海口市的生态敏感区,要做好规划,优先保护,合理开发。第20条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依据海口市的自然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型的园林绿地等生态用地;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

32、性和完整性,保持作为生态网络基本骨架的自然地貌、河湖水系;保护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补给区,严格控制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保护区域水生环境与水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要以生态公益林为龙头,加快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两类“生态岛”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实施。第21条 优先安排耕地与基本农田(1)以重点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原则,为有利于中心城区、城镇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发展,稳定和有效保护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布局作适当调整,集中连片地整合基本农田格局,扭转目前分散布局的局面,加强对优质农田的集中保护与管理。(2)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有六个:三江东部片区:主要包括三江镇东部范围内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南

33、渡江东南片区:主要包括甲子镇大部、旧州镇南部以及红旗镇西南部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灵山片区:主要包括灵山镇东部范围内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龙桥-龙泉-龙塘片区:主要包括南渡江西部的龙桥、龙泉、龙塘三镇范围内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遵谭-新坡-东山片区,主要包括海口市中部遵谭中部、新坡大部、东山东部范围内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石山西部片区,主要包括石山西部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第22条 优化安排城镇用地规划期内海口市将建立“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建设用地的比重,高效率、集约化地建设各类城镇。全市城镇用地将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重要交通线路、经济走廊为发展主轴线,外围以

34、中小城镇为组团进行布局。概括为以“一带四轴”进行布局: (1)一带:是指中心城区及其周边沿海的带状发展空间,是海口市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职能带,同时也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四轴:是指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放射出的四条城镇发展轴,目前市域大部分的建制镇坐落在这四条城镇发展轴上,但是现状各建制镇规模较小,职能单一,空间交互作用较弱。随着海口中心城区与各建制镇之间产业联系逐渐增强,规划确定的重点镇(永兴、东山、三江、大致坡)将成为四轴上空间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第23条 集聚布局产业用地(1)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推进工业园

35、区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项目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提高工业园区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2)重点保障金盘工业园区、药谷工业园区、狮子岭工业园区,并以其为载体,加快发展海口市新型工业,促进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第24条 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依托城镇工矿用地的空间布局,按照便捷、安全、高效的原则安排各类基础设施用地,统筹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地方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海口美兰机场二期、海口东环铁路、中线高速等关系市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相协调的基础设施用地;用地以改建扩建为主,尽量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水利设施用地以改善区域水土资源配置为主要导向,主要围绕耕地和基本

36、农田布局。第25条 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地布局园、林、渔等生产基地,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园地主要布局在海口市东南部的三门坡镇、大坡镇等地区。林业用地主要布局在海口市西南部的石山镇、永兴镇、龙桥镇等地区。充分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防止城镇无序蔓延;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生态空间。第26条 积极发展风景旅游设施用地(1)按照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要求,适度建设高品质的生态旅游项目,保障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羊山旅游区、龙湾旅游区等重要风景旅游

37、区的用地需求。(2)将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的区域划为风景旅游用地区,在不突破规划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总规模的前提下,对区内用于风景游赏、相关文化活动及必要的游览设施建设的用地实施“特定地域、指标刚性、空间弹性”的管理机制。第27条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稳定具有海南特色和区域优势的自然景观用地,严格保护滨海防护林、红树林等乡土植物群落;引导各类用地合理布局,促进耕地、园地、林地等连片集中布局,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整体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文历史景观,保留体现当地特色的祠堂等古村落遗址,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第五章 保护耕地

38、和基本农田第28条 高效保护农用地和耕地(1)严格保护耕地和农用地,按照不占或少占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规模。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的评价和论证,必须把是否占用耕地作为评选方案的重要因素,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2)积极推进农用地和耕地的集约化经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深化农用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政策研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提高耕地转用的门槛。(4)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

39、任务,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第29条 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1)积极推行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设立六片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即三江东部片、南渡江东南片、龙桥-龙泉-龙塘片、遵谭-新坡-东山片、石山西部片和灵山片。(2)推进农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农地保护应由过去单纯的数量型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型保护转变,注重提高农地质量,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农村土地整治,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布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第30条 合理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1)区镇规划在落实

40、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前提下,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基本农田整备区内,要加大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2)区内整理出的基本农田,经验收合格后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包括难以确定用地范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如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企业搬迁等)占用的基本农田。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节 统

41、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第31条 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1)按照规模统筹、挂钩置换的原则,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201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31150公顷(46.7万亩)以内,比2005年净增3044公顷(4.6万亩);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36635公顷(55.0万亩)以内,比2005年净增5485公顷(8.2万亩)。(2)各区及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第32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

42、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安排的调控。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以土地供应的硬约束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规划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451公顷(18.7万亩)以内。第33条 推动城镇用地集约发展为了加强对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的管理,应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同时考虑到城镇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规模边界之外划定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该边界为城镇建设用地可选择布局的最大范围边界。严格控制城市集中建设区的建设规模,加快形成中心地区核心功能集聚、边缘集团功能优化、绿化隔离地区美化、外围地区协调发展

43、的良好格局。鼓励紧凑、高标准地建设城镇,促进海口城市空间战略调整的实施。推动城市的人口增长、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资源。第34条 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盘整(1)充分发挥土地的级差地租杠杆作用,有效应用市场调节机制,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居民点改造和低效利用的集体工矿用地整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2)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应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确保生态、生产、生活安全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要求,分区划类、因地制宜地推进,要保护保留具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农村聚落。(3)设立存量建设用地统筹置换区,建设指标置出库和置入库,达

44、到本行政辖区范围内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的增减平衡。必须首先启动置出库存量建设用地整治,将待处置存量建设用地上的地上物进行拆除、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恢复耕作后才能取得建设用地指标。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拟定存量地集约利用途径办理用地手续,由海口市按照城市发展需求有序推进。鼓励用地单位对现有土地恢复耕作,同时在置入库区选择相应面积建设用地用于补偿用地单位放弃存量建设用地的损失或予以经济补偿。第二节 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第35条 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1)统筹兼顾,有机协调基础设施用地安排和城乡用地布局的关系,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引导作用,探索形成交通基础设施建

45、设选址、用地规模的控制标准体系。(2)公交优先,以公共交通运输为主体,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既有交通设施的潜在效能,以系统结构优化和先进的运行管理为战略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网及各类交通运输设施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3)轴带引导,合理构筑快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体系,重点保障辐射全国、服务全市的美兰国际机场、东环铁路、绕城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廊道用地。(4)存量盘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公路等交通设施项目用地规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压缩占用耕地规模,尽量避让基本农田。第36条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严格用地标准,保障城镇供水、污

46、水处理、供电、供气、环卫设施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供给。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的配量应留有扩展和应变的余地,并相应加强政府的土地储备。(2)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土地整治,积极推动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逐步建立适应海口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保障体系。(3)加强空间协调,妥善处理市政基础设施的线、站、点与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关系,市政设施建设应避让基本农田,尽量避免占用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第37条 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保障海口市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对维护水文、生物迁徙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7、的土地类型及空间格局,构建由海口市六片基本农田集中区、南渡江、东西海岸、湿地、公益林等构成的生态网络;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为公众提供生态休闲、审美及环境教育等多种文化服务功能。第38条 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重点保护山地、河湖湿地、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未利用地开发,尽量减少对湿地、河湖水面的占用,逐步降低土地开发补充耕地的比重。确保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荒草地、水域等地类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在75%以上。第39条 实施土地生态功能分区为促进资源的

48、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海口市生态功能区划。将全市域划分为4个一级区和12个二级区,明确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并制定分区保护建设空间管制措施,引导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八章 推动土地整治第40条 推进建设用地整理(1)改造整治城中村,优化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逐步盘活各规划城区范围内的存量建设用地。(2)加大集体工矿用地和闲置宅基地的整理力度,按照依法合规、尊重民意、循序渐进的要求,组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示范工程。(3)规划期内通过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1882公顷(2.82万亩)左右,其中近

49、期新增耕地970公顷(1.46万亩)左右。第41条 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适应海口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规划期内,通过农用地综合整理新增耕地2340公顷(3.51万亩)左右,其中近期补充耕地1155公顷(1.73万亩)。第42条 稳妥开发未利用地(1)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生态安全、适度推进的原则,规范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2)加强土地开发调查评价,建立土地开发项目的经济、技术、生态可行性的论证机制和评估监督体系。(3)规划期内,开发未利用地转为耕地的规模控制在1300公顷(1.95万亩)左右,其中近期补充耕地500公顷(0.7

50、5万亩)。第43条 确定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结合区域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要求,按照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一致、且资源条件较好、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原则,确定13个农地开发整理片区和6个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主要包括北林洋、三江农场、三江镇眼镜塘、云龙镇的云裕、云岭、龙泉镇的联丰、旧州镇的联星、大致坡镇的金堆、昌福、甲子镇的益新、琼新等农地开发整理项目和有关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项目。第九章 协调和管控区域土地利用第一节 协调区域土地利用第44条 高效建设北部城市功能发展区北部城市功能发展区重在优化城市核心功能,建设高品位、有特色的热带滨海城市。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相协

51、调,加强与澄迈北部、文昌北部的区域联系和协调,调整优化城镇用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区内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为主导,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有序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的整理,疏导不适合在中心城内发展的产业。该区域主要包括三个二级区,分别为: (1)中心城功能核心区。主体为现状主城区,应极化北部核心发展区,建设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核心功能区。该区域是海口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应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导向,调整土地利用功能,合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控制无序蔓延的现象。(2)西部快速建设区。包括现状长流镇、西秀镇、海秀镇、永兴镇部分,应以粤海铁路和海渝西线为依托,以长流、西秀

52、、海秀、永兴为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区内闲置土地,整合现有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建设对规划生态用地的侵占,保障良好的城市环境。(3)江东保护发展区。包括现状灵山镇、桂林洋农场、演丰镇部分,应以美兰机场、海文高速公路为依托,以灵山、桂林洋、演丰为重要节点,工农结合,协调发展。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向东沿江扩展,保护南渡江生态敏感地带,加强对该区域东北部沿海生态敏感带的保护。第45条 有序发展南部城乡协调发展区南部城乡协调发展区将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优化农用地结构,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城市生态屏障、优质农田的保护,控制非农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内应本着生态优

53、先原则,非农活动向城镇优先发展区域集聚,与北部城市功能发展区、澄迈县中南部区域等协调发展。该区域主要包括六个二级区,分别为:(1)石山地质公园保护区。包括现状长流镇部分、石山镇部分、永兴镇部分.区内严格控制各种建设活动,切实保护好火山口地质公园、龙塘水源保护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周边环境,禁止对水源保护和生态保护不利的开发建设行为。(2)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包括现状演丰镇部分。区内严格控制各种建设活动,切实保护好北部湾海岸带、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周边环境,禁止对生态保护不利的开发建设行为。(3)西部城镇优先发展区。包括现状东山镇,永兴镇、石山镇部分。区内适当发展非农产业,为南部广大农

54、村地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同时承接和延续北部城市功能,带动市域范围内的城镇村的整体发展。(4)东部城镇优先发展区。包括现状三江镇、大致坡镇、演丰镇部分。区内适当发展非农产业,为南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同时承接和延续北部城市功能,带动市域范围内的城镇村的整体发展。(5)中部重点农田保护区。包括现状遵谭镇、新坡镇,龙桥镇、龙泉镇、旧州镇部分。区内农用地质量较高,是基本农田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区内基本农田以及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基本农田,不得利用基本农田进行建房、建窑、建坟、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放

55、固体废弃物等活动;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除农田防护林之外的各类造林、绿化带建设活动。(6)东南农业林业发展区。包括现状红旗镇、三门坡镇、大坡镇、甲子镇,龙塘镇、云龙镇、旧州镇部分。区内农业生产以生产创收为目的,是海口市重要的农业、渔业生产区域。充分发挥其生态涵养和林果生产优势,区内重点发展经济耕种作物和经济林果作物,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区内优质农林渔用地以及直接为农林渔生产服务的道路、水利设施、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第二节 加强土地利用功能区的管制第46条 科学划定各类土地利用功能区结合海口市实际,因地制宜划定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

56、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园、林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等七类土地利用功能区。第47条 制定各类土地利用功能区管制规则(1)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该区主要是指河湖及其泄洪滞洪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南渡江水系、东西海岸带以及龙塘水源保护区等。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2)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该区是指已经依法认定的各种

57、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且规模较大(400公顷以上)的区域。主要包括石山火山口地质公园和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区内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3)基本农田集中区。该区是指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占比例较大,需要重点保护和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依据现有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共划定六片基本农田集中区。规划期间,鼓励在区内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该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