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1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2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3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4页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年)前    言   我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约406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4亿元,占全市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重庆市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于1998年组织编制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的需要,不能指导当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及时编制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系统地防治地

2、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对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8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各区县所提供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资料(资料截至时间为2003年底)。规划范围:全市范围内8.24万平方公里。规划期限:基期2003年,规划期20042015年。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重庆

3、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连四川,南接贵州,东邻湖北,北部与陕西接壤,是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是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辖15个区、4个县级市、21个县,人口3107万。地理位置: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市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通全市。地势从南北向河谷方向倾斜,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貌景观。最高处位于城口县大巴山的川鄂岭(海拔2796.80米),最低处位于巫山县培石乡长江水面(海拔139

4、米)。    我市直辖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商贸、旅游等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市内生产总值(GDP)完成2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是直辖以来的最高增速。我市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针及目标:以市域产业布局为依据,都市圈为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逐步形成以重庆都市圈为中心,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城市为地区中心的“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网络式城镇体系。2020年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6个中小城市500个左右的小城镇这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持续协调发展的结构体

5、系。    我市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嘉陵江、乌江可常年通航。成渝、渝黔、襄渝、达万4条铁路及210、212、318、319、326国道及成渝、渝涪、渝黔、渝合、渝万高速公路等构成了陆上交通网络。江北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开辟了近70条通行国内外50多个城市的航线,形成了空中交通网络。正在兴建的黔江舟白机场、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及渝邻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前建成。此外,兰渝、万宜沿江铁路及垫忠、忠石、遂渝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中。    (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6、我市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断增加的人类工程活动,决定了市域内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301处,其中库区内(三峡水库回水影响范围和移民安置及专业设施复建区域内)2480处,库区外5821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其中滑坡6954处,崩塌1073处,泥石流110处,地面塌陷120处,地裂缝44处,见重庆市地质灾害分布图(附图1)及重庆市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附表1)。    我市地质灾害具有如下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    1分布规律  

7、60; 我市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空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条带性、垂直分带性、相对集中性等;时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同发性、滞后性、随机性等。    (1)空间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主要沿地质构造线,公路、铁路沿线及江河岸坡地段呈条带性分布。    在相对高差大且上陡下缓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斜坡上部常发生危岩崩塌,下部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具有典型的上崩下滑的分布特点。    在城镇及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切坡、加载等人

8、类工程活动增强,加大了对斜坡的改造力度,从而造成边坡失稳或诱发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具有相对集中性的特点。    (2)时间分布规律:    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或大暴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随降雨同步或滞后发生的特征。    非汛期,因岩体差异风化和人类不良工程活动形成的危岩(崩塌)具有随机性。    2主要特征    (1)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危害大。    (2)顺层斜坡产生的地质灾害数

9、量较多。在坡角大于25°顺层斜坡的局部地段,地质灾害较为集中分布。    (3)旱季地质灾害基本稳定,雨季欠稳定至不稳定,长时间降雨及特大暴雨易诱发地质灾害。    (4)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大,由不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加。    (5)危岩崩塌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依据现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结合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

10、等因素,对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四级划分: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详见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附图2)及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附表2)。    1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主要包括3个片区:潼南县太安镇塘坝镇至铜梁县平滩镇片区、沙坪坝区陈家桥镇至九龙坡区走马镇片区以及秀山县城至宋农镇片区。不易发区面积约735.42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0.89%。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少,规模小,危害程度低,主要以小型滑坡、崩塌为主。    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

11、160; 主要分布于14个片区:渝西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铜梁县石鱼至永川市三教片区、永川市石竹朱沱至江津市羊石盘片区、璧山县八塘至丁家片区、北碚区静观至渝北区人和片区、长寿区洪湖镇至渝北区龙兴片区、梁平机场至长寿湖片区、城口县高观镇至巫溪县鱼鳞镇北部片区、云阳县路阳镇至奉节县金凤镇片区、云阳县养鹿至洞麓片区、奉节县梅魁至巫山县红椿片区、南岸区迎龙镇至巴南区跳石片区、酉阳县新田至桑拓片区、酉阳县东部片区。低易发区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3.07%。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680个,主要以中小型滑坡、崩塌、危岩为主。    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12、  主要分布于13个片区:潼南南至大足西片区、大足东至荣昌南片区、华蓥山帚状背斜构造片区、渝北区黄印至统景片区、梁平西至渝北东片区、丰都县董家至涪陵致韩片区、忠县大岭至丰都县十直片区、云阳县红狮至万州区大观片区、渝东北片区、巫山县抱龙至奉节县吐祥片区、渝东南片区、渝南片区、秀山涌洞至梅江片区。中易发区面积约5.7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9.60%。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5182个,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危岩为主。    4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6个片区:长江干流巫山至江津白沙沿岸地带、乌江流域涪陵至彭水

13、段沿岸地带、合川市三汇镇川渝铁路内侧至北碚区皮家山一带、万盛区南桐至南天片区、城口县新枞至葛城镇片区、巫溪县白鹿西宁至城厢镇片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5301.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43%。区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430处,各种类型均较发育,尤以滑坡、危岩与崩塌、泥石流为主。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1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重庆市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消耗处于增长阶段,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矿山环境安全和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库区移民后靠安置,人

14、与自然矛盾加剧,地质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趋严重,人为和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将处于高发期。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    2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建设和管理有了明显进展    1999年初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2001年重庆市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地质灾害防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为了规范重庆市地质灾害

15、防治工程技术行为,2003年市国土房管局组织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50/1392003)等地方标准。建立了市级和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年度防灾预案、灾害速报、汛前排查、汛期检查、汛后核查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    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2001年,三峡库区地质灾

16、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该规划对库区受135米水位影响和危及移民迁建区(含专业复建区)内的崩滑体、塌岸等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随即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已顺利实施了重庆市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2003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库区受175米水位影响和危及移民安置区内的崩滑体、塌岸等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    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2003年,全市已编制完成了三峡库区

17、重庆市22个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设计,共选择群测群防监测点942处(含专业监测点92处)。目前各区县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已经建立,并开始正式运行。另有11个区县的专业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其余区县专业监测体系正在加紧建设中。    5城市危岩滑坡治理工程效果显著    1999年2003年,原国家计委及财政部每年各补助1750万元,极大地支持了重庆市城市危岩滑坡综合治理工作。在这5年期间,重庆市利用专项资金对涉及29个区县(自治县、市)城镇或城区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共防治(包括治理、应急监测、搬迁)各类地质灾害77处。其中滑

18、坡65处、危岩崩塌9处,其它地质灾害3处。这些地质灾害的防治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6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目前为止,我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基本查明了各区县地质灾害隐患、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分布状况、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并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落实了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并帮助当地政府建立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19、7各区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基本完成    我市各区县(自治县、市)根据本辖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的情况,基本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为建立和健全群专结合监测网络、进行地质灾害科学防治与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    (五)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每年汛前排查、汛期检查、汛后核查工作的大量开展,各区县(自治县、市)现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及管

20、理人员的数量、素质都难以适应新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还不够完善,信息系统建设进展缓慢。目前仅在三峡库区受蓄水影响及位于移民安置区等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开展了监测工作,但监测网控制面积及精度均不够。其它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我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尚处于基础数据库建设阶段,未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不能提供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    3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市及各区县(自治县、市)还没有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或未落实,大量

21、隐患点得不到有效的防治,仍然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切实提高我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

22、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群聚集地作为防治重点,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重大和特大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区

23、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要预防地质灾害,特别是预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是做好监测工作,正确预测预报,合理避让,实施治理。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综合考虑我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城市规划、市

24、政建设、国土资源开发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三峡库区、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城镇、重要风景区和重要工程分布区作为重点防治地区,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带动和推进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开发利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化对致灾地质作用的认识,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

25、灾效率、能力和水平。应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防治地质灾害,建立一套适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防灾减灾体系。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立、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全面完成全市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掌握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初步建成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

26、力和水平,使危害严重的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的、盲目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防治局面,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近期(20042005年)目标    (1)基本建立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市、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将整个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2)全面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查清我市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

27、160;  (3)全面完成40个区县(自治县、市)的乡镇、村组群测群防人员培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乡镇、村组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4)初步建立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成市、区县及乡镇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提高我市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5)加强重点区域及重大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对纳入本规划近期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防治。    (6)加强对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28、    3中期(20062010年)目标    (1)逐步完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的宏观管理与调控逐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全面到位,实现地质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乡镇、村组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    (3)逐步建成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4)对纳入本规划中期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防治。   

29、; (5)基本建成我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初步建成市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向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6)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地质灾害勘查、治理、监测及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4远期(20102015年)目标    (1)深入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    (2)完善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实现对我市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控。&

30、#160;   (3)对纳入本规划远期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防治。    (4)有效控制市域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全市地质环境状况得到基本改善。    (5)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和全面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一)分区原则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应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害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成灾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地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规

31、划区均应进行重点防治。    (二)防治分区    根据上述原则,以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城镇区、人口密集区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区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将全市分为7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4个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附表3)。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防治区内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危险性及保护对象重要性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出各区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段。    区县一级应当将各自辖区内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所在地作为区县一级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32、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主要包括华蓥山南段滑坡崩塌地裂缝防治区、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滑坡崩塌防治区、长江三峡库区滑坡崩塌防治区、城口黄溪坪坝县城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区、大宁河中下游滑坡崩塌防治区、渝南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防治区及渝东南滑坡崩塌防治区。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约1.33万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段主要有金刀峡风景区、中梁山矿区、三峡库区区县城区等(详见附表3)。    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主要包括渝西盆中低山丘陵滑坡崩塌防治区、渝中平行岭谷

33、滑坡崩塌防治区、渝东北大巴山构造溶蚀层状中山滑坡崩塌防治区和渝东南强岩溶化峡谷中山滑坡崩塌防治区。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约6.91万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段主要有合川钓鱼城风景区重点防治段、大足县北山宝顶石刻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重点防治段、大足县玉龙镇重点防治段、潼南县寨子坡至大佛寺重点防治段、永荣矿区重点防治段、统景风景区重点防治段、万梁高速公路与达万铁路梁平至万州重点防治段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要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主要包

34、括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及搬迁避让三类,同时还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与宣传培训工作。我市各区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详见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附图3),防治措施分类统计详见附表4。    (一)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对地质灾害进行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对我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应进行群测群防,同时对人口聚居区和重大工程等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    1专业监测    纳入我市库区外专业监测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8处(见附表5)。凡规划为

35、专业监测的,监测资料应3个月一次汇交,遇紧急情况应随时上报。经连续3年监测,若地质灾害无明显变化,经专家论证后可将该点转为群测群防;若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异常变化,经专家论证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2群测群防监测    纳入库区外群测群防监测规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6354处。凡规划为群测群防监测的,监测资料应半年一次汇交,遇紧急情况应随时上报。如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经专家论证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建设    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

36、础上,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网络及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预报网络,建设全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全市地质灾害的发展动态,发挥预警网络的信息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损失。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2005年前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预警网络体系;对重要地段重大地质灾害点,设置专业监测点,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的骨干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利用群测群防及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  

37、;  (2)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技术依托,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建成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加强对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并组成应急反应技术队伍,对突发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和处置。    (3)信息系统建设    2010年前全面推进市级地质灾害监控中心及40个区县(自治县、市)级监控站的建设,实现各级监控站信息数据共享。建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

38、质灾害监测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监控,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建成我市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控空间信息网络系统,形成数据的获取、分析和信息发布一条龙的工作框架,及时为社会和政府提供服务。    (4)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   2005年前初步建成我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通报、会商及预测预报等制度。完善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制定预测预报标准,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科学技术研究,规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程序,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  

39、  2010年前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建立地质灾害实况反馈系统,借助更为精确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逐步深入区县(自治县、市)的地质灾害预报,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工程治理    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严重威胁我市城镇、居民聚居区、国家公益性机构、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措施。工程治理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我市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规划包括以下两项。    1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 

40、;   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其中优先对严重危害机关、学校、医院等国家公益性机构和组织及城镇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与治理,同时有计划地对威胁重要水电工程、大中型矿山、重要的旅游景点及重要交通干线等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期分批实施治理。    纳入我市库区外工程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05处(附表6),其中近期(20042005年)工程治理点16处,中期(20062010年)工程治理点42处,远期(20112015年)工程治理点47处。    工程治理点在规划

41、实施中应根据各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适时进行调整。         2典型地质灾害调查与示范治理工程    选择江津四面山镇滑坡作为调查与治理示范点,通过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探索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    地质灾害治理点由区县(自治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初步调查核实后向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立项报告,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立项报告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者纳入市年度

42、工程治理计划。地质灾害治理点立项工作由拟申报区县(自治县、市)负责,纳入年度计划治理的项目原则上由区县(自治县、市)负责组织实施,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三)搬迁避让    搬迁避让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避让为主,搬迁为辅,适时进行避让、搬迁;    2稳定性评价为现状不稳定,同时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方案论证后,认为搬迁避让更经济可行的;    3规划为监测预警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监

43、测后,认定其稳定性恶化且符合上述条件的。    按以上原则对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和危害的群众实施搬迁避让。我市规划为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395处(附表7)。    搬迁避让点在规划实施中应根据各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适时进行调整。    经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认定后,确定为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对受威胁和危害的群众实施搬迁避让。    (四)应急调

44、查和处置    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当发生特大级或者重大级地质灾害时,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发生其它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五)宣传培训    12004年全面完成40个区县(自治县、市)的乡镇、村

45、组级群测群防知识培训。    22005年起逐步开展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乡镇、村组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    3每年对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地质灾害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4每年国际地球日各区县(自治县、市)均要在城市主要街区组织一次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    5为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来,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评定并给予表彰与奖励。  

46、  五、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地质灾害多发,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库区地质灾害对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移民迁建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及时有效地防治我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已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于2003年12月编制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规划目标与任务  &

47、#160; 1防治目标    在完成二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是:以库区内移民迁建的城集镇和人口稠密的农村移民点、复建专业设施以及受蓄水影响地段人口稠密的居民点和设施为重点保护对象,在2004年2009年这段时间内,对三期蓄水(2007年汛后,坝前水位156米)和四期蓄水(2009年汛后,坝前水位175米)影响而不稳定的并对重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涉水崩塌滑坡和塌岸进行及时有效地防治;对不受蓄水影响但对重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危害的不稳定的崩塌滑坡,进行有效地防治。    2规划任务  

48、60; 编制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任务是:具体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和规划的有关指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内现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城集镇不稳定库岸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与预测,依照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的要求,在分类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按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不需要处理4种措施对三期防治涉及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塌岸逐个逐段进行具体安排。    (二)规划范围与对象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是水库坝前175米水位蓄水影响区(坝前水位175米接20年一遇

49、洪水回水水面线以下范围)和库区内的移民安置区及专业设施复建区。涉及我市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丰都县、石柱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重庆主城区(江北区、南岸区、北碚区、沙坪坝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津市共21个区县(自治县、市)。    2规划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库区内移民迁建的城镇、集镇和农民移民集中居民点;库区内迁建工矿企业厂区及居民点;重大专业设施复建区(港口、码头、桥梁、重要复建公路等);受蓄水淹没影响的居民点和设施。    凡是对

50、上述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塌岸均为规划对象。    (三)规划内容    1崩塌滑坡防治规划    (1)工程治理    我市规划为三期工程治理的崩塌滑坡共255处,其中受蓄水淹没影响(涉水)138处,不涉水(前缘高于175米)需工程治理的117处。    (2)搬迁避让    我市规划为三期搬迁避让的崩塌滑坡共263处,其中受蓄水影响(涉水)242处,不涉水的(前缘高程高于175米)属于需二次

51、移民搬迁避让的21处。    (3)监测预警    我市三峡库区的崩塌滑坡纳入专业监测的共88处,其中位于城、集镇的59处,位于农村的29处;纳入群测群防的共1628处,其中位于城、集镇的380处,位于农村的1248处。    2塌岸防护规划    (1)工程治理    我市三峡库区塌岸纳入工程治理的共341段143.0公里。其中位于城、集镇库岸316段131.4公里;位于镇外大中型企业库岸9段2.7公里;位于农村主要居民集中点16段8.9公里。

52、    (2)搬迁避让    我市三峡库区塌岸纳入搬迁避让的共29段20.3公里,全部位于城、集镇。    (3)监测预警    我市三峡库区塌岸纳入监测预警的共76段34.9公里。 六、经费估算    (一)估算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估算依据为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0),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政部1999),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工程设计收费标准(2002),

53、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价定额重庆市基价表(1999),重庆市建筑工程综合基价表(2000),同时参照国家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二)估算内容    1专业监测    专业监测经费由前期论证选点经费、大地形变基准桩及监测桩建设和运行经费、地表裂缝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深部位移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地下水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应力应变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综合地球物理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综合地球化学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诱发因素监测

54、建设和运行经费、宏观地质巡查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等组成。    2群测群防    群测群防经费由前期踏勘定点经费、简易变形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地表裂缝监测建设和运行经费等组成。    3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经费由前期勘察经费、防治可行性研究经费、防治方案初步设计经费、防治方案施工设计经费、防治工程施工经费等组成。    4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经费由应急调查经费、应急勘察经费、应急搬迁经费、应急治理经费等组成。&

55、#160;   5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经费由全市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经费、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网络系统建设和运行经费、全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经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经费、全市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经费、地质灾害防治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经费、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经费等组成。    (三)经费估算    2004年至2015年,估算需投入经费209600万元(未包含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其中专业监测经费100

56、0万元,群测群防经费9600万元,搬迁避让经费70000万元,工程治理经费105000万元,应急处置经费18000万元,管理工作经费6000万元。    (四)经费来源    通过财政专项投入、社会赞助、有关专项资金等渠道,多渠道吸纳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行政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保证措施。要加强地质灾害规划管理,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领导责任制,加强对地质灾害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及时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