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云和县大源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 (送审稿)大源乡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一月目 录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过程1(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二)规划编制过程1(三)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3二、规划编制的背景4(一)自然条件4(二)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5(三)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6(四)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6三、规划的基础数据转换7(一)基期数据来源7(二)转换方法7四、土地利用状况与变化趋势8(一)土地利用状况8(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9(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9五、农居点用地调查和分类10(一)农居点用地原则10(二)农居点规划分类10(三)农居点人均用地标准11六、补充耕地潜
2、力的预测和分析12(一)补充耕地原则12(二)土地后备资源的潜力13七、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说明14(一)现状基本农田的调出14(二)新基本农田的调入14八、规划方案的评价14(一) 基础资料详实,规划依据充分14(二)落实县级任务,突出县级重点15(三) 指标分解合理,用地布局合理15(四)强调政府组织,体现公众参与15九、各部门规划的协调16十、2006-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说明16十一、规划成果16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云和县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由大源乡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办公室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杭州网新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负责技术编制,完成了新一轮云和县大源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现说明如下: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过程(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大源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包括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大源乡在城镇化过程中正处于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城乡规模的不断扩大,原规划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需要对大源乡的发展和定位重新做出安排,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新的调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根据大源乡土地资源的具体条件、人口变化情况及工农业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编制了云和县大源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二)规划编制过程1、准备阶段包括明确任务、组织、经费落实,编制土地利用
4、总体规划的技术和工作方案。经领导和有关专家论证,听取意见后,再经修订,形成较完善的方案,指导并推动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2、基础资料调查阶段 规划人员于2006年8月上旬,分别邀请大源乡的党政领导(书记、乡长、分管城建土地的副乡长等)、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人、中心村建设代表、重点发展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大源乡国土资源所主要人员等,调查、征询大源乡今后5-15年要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具体位置。(1)由大源乡政府提供2005年以来的历年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资料等。(2)由大源乡政府提供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近几年发展状况、利税情况。今后5-15年的发展趋势预测,向上级部门提
5、交的有关产业发展报告等。(3)大源乡党委的2005年度报告,乡政府的2005年度报告。(4)大源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远景目标,本届政府的近中期计划。(5)有关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企业,可能要留出的用地范围、数量,并在图纸上标明。(6)大源乡国土资源所提供下列资料1997年以来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数量、建设占用的耕地减少数量、通过土地整理的耕地增加数量、通过土地开发的耕地增加数量。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图件、数据和报告)。农田整理区范围、面积及可以增加的耕地面积。农村宅基地整理区范围、面积。3、方案设计阶段(1)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规划的
6、重点和难点问题,预测用地需求和初步确定规划期内用地方案。根据土地利用战略分析,确定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并安排优先顺序,保证重点,统筹兼顾。(2)编制不同方案的土地利用平衡表,并进行研讨,综合平衡,分析利弊,最终确定一个各方接受的方案。(3)在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基础上,落实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并逐村落实平衡,反馈的信息再平衡乡级规划方案,使全乡规划的指标相一致,工作相衔接。(4)以初步方案为依据,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并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村为单位落实到地块。4、规划成果整理与评审在送审征求意见稿后,经修改补充,最后进行成果整理,完成规划报告及各种图件的编制工作,
7、经上级领导和专家评审,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5、规划实施阶段完成规划的文本和图件后,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要在乡政府领导下,认真执行规划。 (三)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1)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上一轮规划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分析评价,根据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来配置各类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村乡建设规划相衔接的工作;(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采用领导决策和部门协调论证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公众参与讨论相结合、常规方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来编制。2、规划编制的程序(1)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
8、的基础上,明确规划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预测用地需求和初步确定规划期内用地方案,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 (2)以2005年大源乡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根据各项有关单位用地需求情况,结合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比较,初步布局基本农田保护区、新增建设用地区、扩展区等用地范围; (3)根据云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各项指标,仔细分析基本农田保护区、新增建设用地区、扩展区布局的合理性,并在图件、数据上加以协调,然后定量、定位; (4)规划图件的编制; (5)规划文本说明书和基础资料的编写整理;(6)征求大源乡人民政府、云和县国土资源局和各有关用地部门的领导、专家对规划初步方案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
9、的各项成果进行补充修改完善;(7)规划文本、图件的会审、定稿。二、规划编制的背景(一)自然条件大源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渡蛟村距县城26公里。南临云和湖,北与松阳县接壤,东临紧水滩镇,西靠赤石乡,境内水域面积达到1.6万亩,水运发达,共有航线4条,客货码头8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境内群山环抱,绿水洄流,风光绮丽,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全乡地形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切割较强烈。低山丘陵分布面积大,以红壤为主,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分布。山地土壤以山地石砂土、山地黄泥砂土和山地黄泥为主;水稻土以砂性黄泥田、山地黄泥田为
10、主,土地含砂明显,抗旱能力低。瓯江水系的主要干流龙泉溪贯穿全乡,因瓯江流域梯级水电站紧水滩水电站的建成,水资源丰富,形成库湾多和独特的库区小气候。境内有龟岛、蛟龙亭、禹王庙等文化古迹和旅游景点。灾害性天气以干旱、洪水为主,并有大风、冰雹的灾害。(二)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渔业、食用菌、水果等农林产品为全乡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山、水、田”三大文章。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实现整体联动,规模开发,重点增强鱼、茶叶、油茶、食用菌与异地种植荸荠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后劲。至2005年底,全乡造林28.53公顷;基本完成生态公
11、益林基金的发放;新增生态名茶33.33公顷,新抚育名茶33.33公顷;新增网箱100箱;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99.33公顷,其中:水稻154.13公顷、旱粮245.2公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958户,共计19.75万元。在稳定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优质香菇和黑木耳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新增食用菌35万袋。积极寻求农业增收新亮点,全乡转移劳动力在云和种植荸荠78户45.47公顷,平均亩产荸荠6400斤,仅此一项可使转移农民增收409万元。全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960人,占总劳动力68%,创造产值1540多万元。来料加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补充,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易操作、适合城乡妇女
12、在家门口就业的特点,是当前拓宽城乡妇女就业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渠道,全乡全年加工费收入共72万元,其中县内620万元,县外10万元。加工品种涉及服装、环保袋、玩具、缝纫等多个品种,培养了一批专业经纪人和骨干加工户。在县城和大源村都设立了加工点,来料加工已成为解决乡外出妇女和留守妇女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引领广大妇女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成为一项“致富工程”和“民心工程”。 乡党委、政府坚持对客家文化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并建起了客家文化度假村,进一步加强乡文化站和客家文化度假村建设,客家花鼙鼓戏等传统节目和迎新娘等客家民俗风情被挖掘整理出来,繁荣了农村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大源
13、乡客家文化被列为省级第二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行列;先后通过“市山花工程”和“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验收。(三)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1、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执行情况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1997-2010年云和县下达给大源乡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2.50公顷。2、建设用地总规模目标控制情况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大源乡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64.02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50.18公顷,交通用地12.5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0.84公顷,水工建筑用地0.48公顷;到200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55.58公顷,其中居民点用地42.53公顷,公路用地13.05公顷。3、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执行情况
14、上轮规划至2010年基本农田面积为249.02公顷.,耕地保有量为266.38公顷。2005年末耕地面积为380.34公顷,完成上一轮规划目标。(四)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1、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大源乡在渔业、食用菌、水果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促进了大源乡社会经济的发展。2、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上一轮规划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耕地保护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首位。设立耕地开垦专项资金,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活动,实行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政策,改变了耕地只占不补的被动局面。3、切实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上一轮规划的
15、实施,使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得到具体落实,做到了政策方针明确,阶段目标清晰,规划依据具体,管制措施有力。土地用途管制以规划方案的规定为标准,确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控制中的强势地位,使土地利用管理得到切实加强。三、规划的基础数据转换本规划的基础数据采用经验收合格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根据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法和浙江省土地规划分类的要求、经过实地调查、分类归并划补确定规划基础数据。(一)基期数据来源以二次调查矢量数据为基础,将2009年二次调查数据和2005年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还原2006-2009年四年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流量,再还原四年期间未列入年
16、度用地计划的未批先建土地。以还原处理后的二次调查数据为基数转换的基础数据,并以此作为接下来进行各项数据处理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二)转换方法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的三级类分别归并为规划基数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仍按三级分类进行处理,不进行归并。2、对现状城镇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进行处理,位于城镇范围内的农居点、独立工矿、特殊用地、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过境公路除外)纳入城镇用地。3、对现状数据中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细化,将城镇范围外的农居点归入村庄。4、对现状数据中的独立工矿进行细化,将城镇范围外的独立工矿细分为采矿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5、对现状数据中的特殊用
17、地进行细化,将城镇范围外的特殊用地细分为特殊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6、将现状数据中的未利用地归并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水域保留三级类。7、2005年前已经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但尚未建设占用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在规划基数中调整为建设用地;2005年以后已经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的土地,按2005年的现状地类确认,但在备注中进行备注(包括批准文号,用地类型等),以利于新一轮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及基本农田空间布局。8、 2005年以后已经验收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土地,按2005年的现状地类确认,但在备注中进行备注(包括验收文号,整理之后的地类代码等),以利于新一轮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及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18、。9、对全乡范围内有疑问的地块进行纠正处理。10、其他需要进行转换的地类,按文件要求进行转换。四、土地利用状况与变化趋势(一)土地利用状况根据2005年土地更新调查资料,大源乡乡域总面积为6365.97公顷。其中农用地5856.48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92.00%;建设用地438.88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89% ;未利用地70.6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1%。1、农用地状况农用地总面积5856.48公顷,其中耕地380.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7%;园地67.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林地为528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97 % ;其他农用地为126.42公顷
19、,占土地总面积的1.99 %。大源乡的农业用地中,林地居首位,其次是耕地、其他农用地和园地。大源乡一带的林地土层浅薄,大多数不宜农业开垦,少数宜农开垦区,应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修筑梯地、梯田。实行等高种植,搞好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2、建设用地状况2005年大源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438.88公顷,占大源乡土地总面积6.89 %。农居点面积为42.5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7 %;公路用地面积13.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水库水面面积381.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0%。3、未利用地状况大源乡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为70.62公顷,占大源
20、乡土地总面积1.11%,其中自然保留地27.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3 %;河流水面43.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8%。(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1、农用地变化趋势2006-2020年,随着大源乡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各项建设兴起,将导致大量农用地特别是林地减少,林地面积减少37.45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0.01公顷。 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2006-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减少35.05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35.88公顷,公路用地面积减少0.08公顷。 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2006-2020年,未利用地减少9.36公顷。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森林植被的恢复,原来的
21、一些荒草地、裸土地树木茂盛以后变为林地,另一个原因是近年一些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方法来配置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的开发方面,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在建设用地审批方面,缺乏科学的用地指标依据。2、耕地面积少且质量趋降。全乡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顷,土薄质差,水土流失严重,时常受洪涝、干旱的影响,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耕地排水不畅;3、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全乡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全乡要想再增加耕地总量存在着难度。4、土地利用不够充分,产出水平低。近年来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力下降,产出水平难以
22、提高,园地因种植选种不够理想,有些果树已进入退化期,产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同时,林业用地,因管理粗放,能上规模经营的不多,效益欠佳。五、农居点用地调查和分类(一)农居点用地原则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依据土地生态和节约用地理念,开展农村居民用地的调查。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好土地开发和复垦规划、村镇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衔接。(二)农居点规划分类以自然村为单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分为四大类型:村改居型、中心村型、基层村型、撤并村型。-村改居型:是指县城和建制周边的自然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自然村,这类自然村最终将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
23、一部分。-中心村型:指人口、用地规模较大,在乡(镇)内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辐射功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地理位置有利于村民生产的适宜扩建的自然村落。-基层村型:指人口、规模适宜,大部分建筑新建或质量良好,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生产生活较为便利,或者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或者属古村落保护范畴的宜继续保留的自然村落。-撤并村型:指人口、用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需求,需要搬迁的自然村落;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需要搬迁的村落或在生态敏感区内,需要搬迁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原址改造成农用地。或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及其他原因要求有组织迁移的村落,原址则因需要变为建设用地或其他用地。(三
24、)农居点人均用地标准1、村改居型村改居型人均用地标准参照城市居住用地标准执行。详见表1所示: 表1 村改居人均建设用地调整标准单位:m2/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允许调整幅度指标级别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60.060.175.0+0.1+25.060.175.060.175.0075.190.0+0.1+20.075.190.075.190.0不限90.1105.0+0.1+15.090.1105.075.190.0-15.0090.1105.0不限105.1120.0+0.1+15.0105.1120.090.1105.0-20.00105.1120.0不限120.090.1105
25、.00105.1120.002、中心村型中心村型农居点建在山区地区分扩建和新建两种。依托原农居点扩展的中心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参照表2执行;新建中心村,占用耕地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严格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占用非耕地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放宽至100平方米。3、基层村型基层村型农居点分保留和新建型两种。保留型农居点用地应提高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利用闲置土地,积极改造和整治村庄用地,使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表2标准范围内;新建型基层村,占用耕地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占用非耕地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放宽至80平方米。表2 中心村、基层村人均建设用地调整标准单位:m2/人现状人
26、均建设用地允许调整幅度中心村最高基层村最高60.180可增010平原居民点120丘陵居民点120山区居民点120140应减至140以内六、补充耕地潜力的预测和分析(一)补充耕地原则1、需要性原则。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耕地的需要量为依据,或者以上级政府的控制指标为依据,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着眼于耕地质量的提高。2、科学性原则。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科学分析各种类型土地资源基础上,合理确定它们的利用方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建设则安排建设用地。3、统一性原则。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必须十分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
27、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做到“三效益”的统一,以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使土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二)土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大源乡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和部分缓坡地带的林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待整理农居点渡蛟村、大牛村、大源村、徐湖村、田铺村、桃子坑村、大南山村,面积9.47公顷,待开发土地资源有67.73公顷,分布在乡域的低丘缓坡上包括废弃的园地和荒芜多年的旱地。规划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77.20公顷。(三)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统一领导,推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以乡政府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作办公室,协调土管、农、林
28、、水各部门积极配合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作。2、实施用途管制,依据规划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每项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活动,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用途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规定的方向进行。3、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深入宣传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政策,增进群众对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4、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开辟地方政府、集体、农民和经济实体共同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根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项目工程,做到开发整理一块,成功一块,见效一块。5、强化项目工程质量管理。项目工程必须通过招投标选择具有相
29、应资质的建设单位,实行业主负责制与政府督查制相结合,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6、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权属管理,清晰界定每个土地所有者的权属,界限和详实面积,查清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区域内每宗土地权属。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地进行划分,确定界线,办理相应的认界手续,重新登记造册,并将有关资料统一归档,以切实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序进行。七、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说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基本农田的调整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要求,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与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
30、相一致,为367.50公顷。(一)现状基本农田的调出根据相关规定,在本次规划中将低等级、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的基本农田调出;将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以及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将现状为非耕地以及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一并调出。(二)新基本农田的调入根据相关规定,将现状耕地中高等级的、集中连片的耕地增加到现状的基本农田中,共调入118.48公顷的基本农田。八、规划方案的评价(一) 基础资料详实,规划依据充分 本规划是在全县“四查清、四对照”和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基础上进行修编的,其它资料采用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或各主管部门的最新调查并进行反复核实的资料,数据真实可靠。图件编制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图件为底图,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二)落实县级任务,突出县级重点 规划的编制首先是落实县级规划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保证各项指标的衔接,尤其是近期规划指标的衔接,其次是重点保障大源乡重点建设用地的需求。(三) 指标分解合理,用地布局合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城市、产业集聚区用地,保障交通、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安排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重点规划项目均与有关部门多次协调,用地布局科学合理。(四)强调政府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叶订单合同协议书
- 高三寒假奋战协议书
- 门面解约合同协议书
- 脑部医学成像技术
- 饭店风险责任协议书
- 长期采购委托协议书
- 鱼池转让合同协议书
- 伯利收购切尔西协议书
- 食堂签订安全协议书
- 音乐培训合作协议书
-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4篇)
- 全息照相与信息光学实验报告
- 2022年02月上海铁路局下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公开招聘毕业生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激光设备买卖合同模板(2篇)
- GB/T 24815-2009起重用短环链吊链等用6级普通精度链
- 线描画基本功教学课件
- 船上投诉程序(中英文)
- DB37-T 3781-2019 政务服务中心能源消耗定额标准-(高清版)
- 重症胰腺炎(1)课件
- 科学素养全稿ppt课件(完整版)
- 克拉泼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