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重点(医学检验)_第1页
免疫重点(医学检验)_第2页
免疫重点(医学检验)_第3页
免疫重点(医学检验)_第4页
免疫重点(医学检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和发展史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进入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 免疫监视:机体能监察出体内突变或早期肿瘤细胞并予以清除的功能。 免疫耐受:机体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出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免疫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比较: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r获得方式固有性(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获得性免疫需接触抗原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几天)45天后发挥效应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特异性无有免痕

2、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举例杀菌物质,补体m炎症因子:吞噬细胞,NK细胞等T细胞一细胞免疫B细胞一体液免疫第二章免疫系统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脾脏干细胞系TCR免疫球蛋白骨髓淋巴结淋巴细胞BCR补体分子法氏囊(禽类)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单核吞噬细胞CD细胞因子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等)粘附分子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MHC其他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发生较早相对较晚组成骨髓、胸腺淋巴结、脾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

3、所;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是无被膜的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下方散在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patches,PP)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MALT组成: 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派尔集合淋巴结(PP)、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等。 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组成。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1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 .产生分泌型IgA三、淋巴细胞归巢:概念:成熟的免疫细胞离

4、开中枢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部位,而在淋巴细胞再循环过程中也存在着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之中的特定分布,这种现象称之为淋巴细胞归巢。四、淋巴细胞再循环:概念:淋巴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不停地在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之间循环周转,使得相对有限数量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可以最大限度地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及时对其产生应答,这种淋巴细胞在人体外周免疫系统中不同器官之间循环移动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生物学意义: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发挥免疫

5、效应。第三章抗原一、抗原(Ag)的概念和特性:概念: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特性: 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即能与刺激产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因素:(一)异物性:非己的物质 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就越强。 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移植物、改变了的自身成分、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的自身成分。(二)理化性质: 化学

6、性质:蛋白质糖类核酸、脂类 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结构的复杂性:苯环>直链分子构象易接近性:指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能接近的程度物理状态:聚合体单体;颗粒性可溶性二、机体因素:遗传背景(受MHC控制)免疫状况: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剂量:适中途径:皮内皮下腹腔、静脉注射口服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概念: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分子中真正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又称抗原决定簇。特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必,需

7、无需袤位性质主要是线性多肚天然的多肽、多穗.脂多糖, 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72个氨提酸(CD8,T细胞)1277个氨基酸(CD«T细胞)卜15个氨基酸.5T个单糖 或5T个核普酸装位类型线性衰位构象裹位;线性衰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衰面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分子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五、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概念: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分

8、类:外源性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和内源性超抗原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等。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分子结构:igG分子结构示意图1 .抗体(antibody,Ab):是由B细胞活化后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折叠方式的球蛋白,且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2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Ig,sIg)和膜型(membraneIg,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3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

9、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特异性抗体IgG结合了靶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后,其Fc段可以与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致使细胞被激活,释放出穿孔素和颗粒酶发挥杀伤作用。4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概念: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合成及分泌的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特点: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但具有鼠源性。、免疫球蛋白含有的特殊组分:(一)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

10、或多聚体。(二)分泌片(SP):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的肽链,是分泌型IgA(S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具有保护SIgA的钱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的转运。(三)钱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改变Ig构型。 IgM、IgE重链无钱链区。易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V区的功能C区的功能体内一巾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体外一抗原抗体检测膜型一B3I胞抗原氾别受体触君朴体结合细购表面Fe受体一拿过胎盒与轴膜免傻调节也用(一)Ig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分泌型Ig:与抗原结合后,在体内,调理隹用 Q3作用 介导I型

11、 起做反应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防御功能;在体外,有利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功能的判断。1)2) 膜型Ig : BCR ,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二)Ig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结合免疫细胞上的 Fc受体,促使免疫效应产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4)5)通过胎盘穿越黏膜介导I型超敏反应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1. IgM: 膜型:单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 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为巨球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抗原结合价为5价;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

1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2. IgG: 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75%-80%; 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分布广泛,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可发挥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可与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用于免疫诊断; 某些自身抗体以及引起n、出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于igG。3. IgA: 血清型:单体; 分泌型:二聚体,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黏

13、膜局部免疫,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感染的“边防军”;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为一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4. igD: 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 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migD逐渐消失。5. igE: 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 亲细胞抗体,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第五章补体系统一、补体(complement,C)系统:定义: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膜攻击复合物(MAC)概念

14、:在免疫学中指补体激活后产生的膜攻击复合体。二、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一)经典激活途径:参与成分:C1(C1q、C1r、C1s)、C4、C2和C3;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G1IgG3)、IgM分子识别阶段:参与成分:C1q、C1r、C1s过程:Ag与Ab结合f补体结合位点(IgG的CH2、IgM的CH3)暴露fC1q激活-C1r活化一C1s激活。激活条件: 抗体必须与抗原结合; C1仅与IgM的CH3或IgG1IgG3的CH2结合; 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分子结合。活化阶段-C5转化酶形成C5转化酶C4b2a3b参与成分:C4, C2、过程;ClrsC4b2C

15、3转化酷*C4b2a抗虺抗体复合力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二)旁路激活途径:参与成分:C3、B因子、D因子、备解素(P因子);激活物: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 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通典途程 或自强产生(三)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参与成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lectin,MBL)、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MASP)、C4、C2、C3;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如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补体激活的MBL途径C4b283bC5转化.)补体

16、激活的共同末端过程:参与成分:C5、C6、C7、C8、C9终末产物:C5b6789n攻膜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工9Gl1gG3或IgM)复合物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1g内和IgG4等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哇1基半乳糖或甘毒糖起始分子ClqC3MBL参与成分G.C4>C2kC3、B因子1口因子*P因子MBL*MASPkC4x2C3抗体参与dbfa而釜无需无需所需离子Ca2+Mg')S"LC3转化而C4b2aC3bBbO4b2oC5转化酶C4t>2o3bC3bBb3b1.-C

17、4b203b生物学作用及特点感染后期(或恢复期)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局病假体再次感染机体。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存在正反愫放大坏.ri'在感染早期或对未免控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对经典途羟和旁蹿途径具有交火促进授典途径抗量物怵重合物HgG或igMJC1一无酒的C1C4b2s3bMBLCS C5b露不慑甘看残激话旁路途槿.MASP2 MASP1 l* C3bBb(C3转优幅B0T口因于*cabBtab【c曜优)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全过程示意图三、补体的生物功能: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MAC;调理作用:C3b/CR1; 引起炎症反应:C3a和C5a(过敏毒素)、C5a(趋化

18、作用) 清除免疫复合物:C3b/CR1介导,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又称免疫黏附。清除凋亡细胞:C3b/CR1第六章细胞因子一、概念:细胞因子(CK):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小分子蛋白质(830kD)、可溶性; 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短时自限性,网络性; 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

19、性三、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分类:a.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b. 干扰素(interferon,IFN)c.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d.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e. 趋化因子(chemokine)(一)白细胞介素:一类分子结构(包括基因和蛋白质)的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促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促进造血和参与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已发现的IL有38种。IL-1:分类:IL-1”(膜型)、IL-13(游离型)(2) 来源:单核/巨噬细

20、胞,APCs,有核细胞(3) 功能:低浓度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能协同刺激T细胞和APC的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大量分泌或注射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全身反应。IL-2:(1) 来源:活化的Th1,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NK细胞。(2) 功能:使T细胞在体外长期存活,刺激T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诱导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强CTL活性;促进抗体产生,诱使B细胞由分泌IgM转换分泌IgG2;激活NK细胞,增强NK细胞杀伤力。 IL-4:(1) 来源:活化的Th2、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 功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B细胞表达和分泌IgG1和IgE促进Th0向Th2分化抑制Th1活化、

21、分泌IFN-丫等细胞因子与IL-3协同维持和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 IL-10:(1)来源:活化的Th2、单核/巨噬细胞、上皮角质细胞、活化的B细胞(2)功能:抑制活化的T细胞降低APC的抗原提呈能力抑制NK细胞活性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促进抗体的生成(二)干扰素: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分类:分为I型和H型,I型干扰素包括IFN-、IFN-等,主要由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n型干扰素即IFN-,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三)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和TNF-(淋巴毒素),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能使肿瘤

22、发生出血、坏死;在调节适应性免疫、杀伤靶细胞和诱导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集落刺激因子:能够选择性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某一细胞谱系的细胞因子的统称。分类: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细胞因子(SCF)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五)趋化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对不同细胞具有趋化主要的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4种亚家族:CC亚家族:近氨基端有2个相邻的半胱氨酸,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XC亚家族:近氨基端有一个CXC基序(半胱氨酸-1个任意其他氨基酸-半胱氨

23、酸),如IL-8;C亚家族:近氨基端只有一个半胱氨酸,如淋巴细胞趋化蛋白;CX3c亚家族:近氨基端有一个半胱氨酸-3个其他氨基酸-半胱氨酸序列。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一、介导天然免疫二、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三、刺激造血功能四、抗肿瘤作用五、促进损伤修复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白细胞分化抗原:概念: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为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化群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称为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二、细胞粘附分子(cel

24、l-adhesionmolecules,CAM):概念: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功能: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分类: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黏蛋白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等。黏附分子的功能: 免疫细胞识别中的共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淋巴细胞归巢。第八章固有免疫一、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分子

25、 固有免疫细胞一、屏障结构(一)皮肤和黏膜屏障1、物理屏障:机械性阻挡与清除作用2、化学屏障:分泌杀菌、抑菌物质3、微生物屏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二)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2、血-胎屏障:防止母体内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遭感染。3、血-胸腺屏障:限制大分子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实质。二、固有免疫分子1. 补体系统2. 细胞因子3. 防御素4. 溶菌酶5. 乙型溶素(一)补体系统:1、细胞溶破作用;2、补体活化产物的作用:趋化和致炎作用、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二)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产生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

26、调节等作用。(三)防御素:概念:是一组耐受蛋白酶的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某些有包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作用。a-防御素: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阳离子多肽,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帕内特细胞产生。静电作用使病原体膜屏障破坏;诱导自溶酶产生,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致炎和趋化作用(四)溶菌酶: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可裂解G+菌细胞壁肽聚糖,导致细菌裂解死亡。(五)乙型溶素:血清中一种对热较稳定的碱性多肽,在血浆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作用于G+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但对G-菌无效。三、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

27、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丫8T细胞、B1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三、吞噬细细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吞噬作用( 2)加工提呈抗原( 3)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4)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细的杀伤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四、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PAMP):概念:指可被固有免疫细细的受体所识别的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主要包括G-菌的脂多糖、G+菌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分枝杆菌和螺旋体的脂蛋白和脂肽、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细菌或病毒非甲基化CpGDNA和病毒双股/单股R

28、NA等。通常表达五、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于病原体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宿主细细表面。概念:指单核/巨噬细细、树突状细细等固有免疫细细膜表面或细内器室上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即PAMP)或组织细细损伤所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受体。分类: 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清除)受体和Toll样受体(TLR); 分泌型PRR:主要包括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期蛋白。PRR与PAMP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a. 识别作用b. 介导吞噬c. 启动细细活化d. 激活补体和调理作用五、调节性受体的

29、作用及其意义:生理条件下,抑制性受体(KIR2DL/3DL和CD94/NKG2A)占主导地位,即抑制性受体识别自身组织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后,可启动抑制性信号转导,而使活化性受体的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NK细细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组织细细。病理情况下,如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下降或缺失,抑制性受体因其无配体结合而丧失负调控作用,此时活化性受体(NCR和NKG2D)即可发挥作用,识别病毒感染靶细胞或肿瘤靶细胞表面非HLAI类分子,导致NK细胞活化产生杀伤作用。六、固有免疫应答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一)瞬时固有免疫阶段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屏障作用、巨噬细胞的作用

30、、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后4-96小时(巨噬细胞募集、活化,扩大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B-1细胞、NK细胞、NKT细胞和丫8T细胞活化);(三)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于感染96小时后,诱导T细胞活化(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on袭W2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更应答的主要特点国有免重应答适应性免啦咨参与郅做皮肤黏轼上皮细胞、乔睢细跑、树爽状即随、NK细胞酒KT细胞力订加弱,对细胞效应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丽类物质等.穿孔索,1?粒梅,F%L作用时和即刻4%小时识别受蚱模式识别受粘,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股系基因直接脩码产生,爱少

31、多样性识别特点直捱识别病原体及其呼染的组统细胞或衰老损伤、静变细胞所共存的某些高度保守的分子(如PAMPM类,糖分类抗鼠作用特点V象活化后迅速产生免疫效应,没有免疫记忆功能,不发生椀答堆持时间较短邛T脑胭、B2细胞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等,穿孔素、般粒18, Fast«小时后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胚系基因重排后产 生,具有颉多样性识别APC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或 FDC表面捕旗的抗原分子.具有高度繇鼻性是克隹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 作用.肺免疫记忆功能,可发生再次应答 效长第九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ajorhistocompa

32、tibilitycomplex)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人为第6号,小鼠为第17号)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umanleukocyteantigen):人类MHC称为HLA基因复合体,其编码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HLA的生物学功能:1) 一、作为抗原肽受体结合并提呈抗原分子 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 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2) 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

33、: 经典的出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 非经典I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3)参与T细胞发育与黏膜免疫: 经典的HLAI类分子及H类分子,阴性选择、阳性选择,参与T细胞分化发育。 MIC分子参与黏膜免疫。4)四、其他非免疫学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相关二、HU分子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飞HL4抗感类别肽结合结构域表达特点组织分布I类(B.A,Ga*La1+a2(封闭型)共显性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88结合.对CTL的识制起限制祚用.n类(CP、

34、OQtbR)a、Pal4-p1开放型共显性即G活化的T细胞识器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6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第十章T淋巴细胞一、TCR-CD3复合物:TCR: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结构:TCR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分别为、链(95%-99%)或、链(1%-5%),含V区和C区。功能: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结构:CD3分子有五种肽链,丫、8、e、I和刀链,由三种二聚体组合而成(丫e、8£、tI或t刀二聚体),通过盐桥与TCR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结构,其胞质区含有ITAM。功能: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35、成熟的T细胞只表达CD4或CD8分子。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又称为T细胞的辅助受体。三、共刺激分子:1. LFA-1分布:T细胞表面。功能:与APC表面的ICAM-1、2结合,可增强T细胞与APC之间的粘附,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2. CD2(LFA-2)LFA-2,绵羊红细胞受体分布:所有外周血T细胞、部分NK细胞表面。功能:与APC表面的LFA-3结合,可增强T细胞与APC之间的粘附,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 CD28分布:90%CD4+T细胞、50%CD8+T细胞。功能:是最重要的共刺激分

36、子;与APC表面的B7-1/B7-2(CD80/CD86)分子结合;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4. CTLA-4(CD152)分布:活化的CD4+和CD8+T细胞。功能:与APC表面的B7-1/B7-2(CD80/CD86)分子结合,下调或终止T细胞活化。5. CD40配体(CD40L,CD154)分布:CD4+T细胞和部分活化的CD8+T细胞功能:与APC表面的CD40结合,促进APC活化,反过来再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诱导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6. CD278(ICOS)7. CD279(PD-1)8. CD95(Fas)9. CD178(FasL)初始T细

37、胞:是指未接受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处于G0期,存活期短,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效应T细胞:初始T细胞经抗原刺激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通过表达多种膜分子和分泌可溶性分子而发挥免疫学效应。记忆T细胞:指清除抗原后仍能够长期存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亚群。Th1的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IFN-活化巨噬细胞,增强杀伤能力,促进IgG的生成,进一步促进吞噬;IL-2、IFN-和IL-12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IL-2、IFN-刺激CTL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TNF诱导靶细胞凋亡,促进炎症反应; 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促进细胞

38、免疫Th2的功能:a.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的生成,诱导和促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b.分泌IL-4、IL-5诱导IgE的生成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在变态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十一章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CR复合物结构:mIg-CD79a/CD79b(Iga/Ig3)复合物功能:mIg:膜表面免疫球蛋白,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识别结合特异性Ag,未成熟的仅表达mIgM,成熟的表达mIgM和mIgD。Iga/Ig3: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可募集下游信号分

39、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二、B细胞活化共受体:CD19/CD21/CD81复合体CD19胞质区可传递活化信号;CD21即CR2,可结合C3d,也是EB病毒受体。功能: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三、其他相关的重要分子:1 .B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第一信号:抗原与B细胞的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经由CD79a/b和CD19传至细胞内;第二信号: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2 .共刺激分子: CD40 CD80和CD86黏附分子共刺激分子:a. CD40表达于成熟B细胞。配体CD40L(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CD40与CD

40、40L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对于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 MHC分子表达MHCn类分子,参与抗原提呈和与T细胞间的黏附和活化。c. CD80(B7.1)和CD86(B7.2)在静息B细胞不表达/低表达,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受体是表达于T细胞上CD28和CTLA-4。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1、 B1细胞: 少数 分布: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 表型:CD5+,mIgM+。 抗原识别受体: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较窄。 作用:清除多种细菌和变性自身抗原。 抗体应答特点:无需T细胞参与、抗原刺激后48小时内产生以IgM为主的抗体、无Ig类别转换、无免疫记

41、忆。2、 B2细胞: 多数 分布:外周免疫器官。 表型:CD5-,mIgM+,mIgD+。 抗原识别受体:BCR具有高度多样性,特异性识别抗原表位。 抗体应答特点:需T细胞参与、抗原刺激后12周产生以IgG为主的高亲和力抗体、有Ig类别转换、有免疫记忆。B细胞功能: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中和作用 激活补体 调理作用 ADCC2提呈抗原3免疫调节功能:调节性B细胞第十二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加工处理与提呈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一、抗原提呈

42、细胞的分类:通过MHCn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专职性APC(pAPC):组成性表达MHCn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非专职性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不或低表达MHCn类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被诱导表达MHCn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故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较弱。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能够降解、加工细胞内(内源性)抗原并以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8+T细胞。(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

43、ccells,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MHCI类分子途径: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转运:内源性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经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转移至内质网腔;2、MHCI类分子的生成和装配:MHCI类分子a链和2m在内质网中合成,a链立即与伴侣蛋白结合;3、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呈:MHC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8+T细胞。MHCn类分子途径: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转运:外源性抗原被

44、APC摄入形成内体,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融合为内体/溶酶体,外源性抗原在内体和溶酶体中被蛋白酶等降解为短肽;2、MHCn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n类分子与Ii形成九聚体,被高尔基体转运到内体,形成富含MHCn类分子腔室(MHCclassncompartment,MnC),在腔内Ii被降解,留下MHCn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classn-associatedinvariantchainpeptide,CLIP);3、抗原肽-MHCn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的提呈:HLA-DM分子辅助使CLIP与抗原肽结合槽解离,形成稳定白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

45、给CD4+T细胞。MHCI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和MHCn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MHCI类分子途径MHCn类分子途径抗原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降解抗原的胞内位置胞质蛋白酶体内体、溶酶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MHC,内体提呈抗原肽的MHC分子MHCI类分子MHCn类分子伴侣分子和抗原肽转运分子钙联蛋白、TAPIi链、钙联蛋白加工和提呈抗原的细胞一所启后核细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和应答细胞CD8+T细胞(CTL)CD4+T细胞(Th)第十三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MHC限制性:T细胞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识别APC表面MHC分子的多态性氨基酸残基,实现对自己和异己识别的对立统一。二、

46、T细胞突触(免疫突触)概念: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APC、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过程中,在细胞接触部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类似于神经细胞突触。功能: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促进T细胞信号分子转导。3、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TCR特异性识别结合在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CD28/B7); 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IL-1、IL-2、IL-12等。4、 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IL-6、IL-7、IL-12、IL-15、IL-18、IFN-丫等参

47、与T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IL-2。T细胞的主要效应:(1) Th1的效应:1. Th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产生IFN-丫等;CD40L-CD40结合; 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产生IL-3和GM-CSF;产生TNF-a、LTa和MCP-1等。2. Th1对淋巴细胞的作用:a.产生IL-2等,促进Th1、Th2、CTL和NK细胞等活化和增殖,从而放大免疫效应;b.分泌IFN-丫促使B细胞产生具有调理作用的抗体,进一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 Th1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产生淋巴毒素和TNF-a,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杀伤病原体。(2) Th2的效应:1 .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48、:产生IL-4、IL-5、IL-10、IL-13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2 .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分泌细胞因子激活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超敏反应的发生和抗寄生虫感染。二、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 CTL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病毒和某些胞内寄生菌等)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b. 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1 .效-靶细胞结合(TCR识别MHCI类分子提呈的特异性抗原)2 .细胞器重排与颗粒外吐3 .致死性攻击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Fas/FasL途径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a. 抗感染b. 抗肿瘤c. 介导免疫病损伤d. 参与抑制排斥

49、反应第十四章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BCR特异性结合抗原启动第一信号,经由CD79a/b(Iga/3)传导入胞内,B细胞共受体(CD19/CD21/CD81)加强信号的传导;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CD40/CD40L(活化的Th细胞)细胞因子的作用T、B细胞的相互作用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一)Th细胞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40/CD40L);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分化(Th1IL-2、IFN-丫、Th2IL-4、5、6)(二)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胞B细胞提供T细胞

50、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肽-MHCn类分子复合物)活化的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B7/CD28)三、生发中心微环境中进入中央母细胞阶段的活化B细胞,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存活下来的B细胞摄取FDC所携带的抗原,并加工、提呈给生发中心周围或“入侵”生发中心的活化的Th,并在Th辅助下增殖分化,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即抗体亲和力成熟所分泌的抗体可更有效地保护机体免受外来抗原的再次侵袭。特点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普免疫应答场所胸眼依区生发中心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13d抗体峰值生成呈)低高持续时间短长抗体亲和力低高免疫剂量高低抗体生成场所淋巴结心质骨髓

51、、黏黑淋巴组织B细胞库正常易发生尚频突变四、B细胞对TD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的比较:3第十六章免疫耐受一、免疫耐受: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和B细胞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 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二、克隆清除: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且这种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高者,可经APC提呈,但此类未经活化的APC不能提供第二信号,致此类被自身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克隆清除。三、免疫忽视: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此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虽有AP

52、C提呈,却不能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从而出现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的现象,不会引起自身免疫病,称为免疫忽视。四、抗原免疫的途径:静脉注射及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概念: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一)I型超敏反应:R I交联脱颖触郛放生物活性介质机体KE擒番的介即新合成的介质组胺白三扉血小板前到腺素口2活化因子I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强、通通性雄加,牌体分泌地多致敏阶段 激发和效应阶»全身性1过敬性休克)皮肤:尊寿修)砰吸道(啤喘、变应性鼻炎)消化道I过敏性胃肠炎J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n

53、nu-dEQ!临床常见疾病:(一)全身过敏性反应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头抱菌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2、血清过敏性休克: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二)局部过敏反应1、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2、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3、皮肤过敏反应:特应性皮炎(湿疹)、尊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二)n型超敏反应:细胞表面固有抗原或吸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相应抗体BG、七激活补体调理吞噬欧细胞、吞唾细胞剌激或阻断作用溶解靶细胞吞噬破坏靶细胞靶细胞损伤靶细胞功能改变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的输血。2、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 Rh血型不符。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服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