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征求意见稿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二一年八月前言莲都区是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是丽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莲都区位于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东邻青田县,南接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西连松阳县,西北与武义县交界,东北与缙云县接壤,辖区土地总面积149345.54公顷。2005年,莲都区全区总人口37.3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0.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6万元。莲都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5:41.7:47.8,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日用化工、制笔、电机

2、、羽绒服装等支柱产业,成为推动莲都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莲都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用地现实需求与计划供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1998年3月,莲都区政府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编制了上一轮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并于1998年10月批准实施。上一轮规划的实施在保障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科学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莲都

3、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使命,使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丽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特编制新一轮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 (4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

4、优化 (6第四章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布局 (9第五章 建设用地规划与布局 (12第六章 生态用地规划与布局 (16第七章 旅游用地规划与布局 (18第八章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20第九章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 (23第十章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与布局 (25第十一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用途管制 (32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5第十三章 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9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42第十五章 附则 (45附表目录表F 1:莲都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46表F 2:莲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47表F 3:莲都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49表F 4:莲都区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

5、解落实表 (50表F 5:莲都区乡(镇城镇人口、用地规划表 (51表F 6:莲都区乡(镇农村居民点人口、用地规划表 (52表F 7:莲都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53表F 8:莲都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表 (54表F 9:莲都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56表F 10:莲都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规划表 (60表F 11:莲都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62表F 12:莲都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情况统计表 (63表F 13:莲都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4表F 14:莲都区近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主要项目规划表 (66表F 15:莲都区中心城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 (68第一章总则第1

6、条 规划目的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工业强区、绿色兴区、环境立区”发展战略,促进丽水市社会经济集聚发展,统筹莲都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特编制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2年;浙江省实施<中华人

7、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其它有关法律法规。2、技术标准和相关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1990;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技术规定(浙建乡1994224号;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丽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丽水

8、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62020年;丽水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莲都区(原丽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丽水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20042020年;莲都区旅游发展规划(20072020年;丽水市莲都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年;莲都区矿产资源规划(20062010年;丽水市莲都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072020年;莲都区“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选编;其他专项规划。3、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

9、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关于下达全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通知(浙政土审200912号;关于印发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式(试行、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96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

10、于<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审查意见的函(浙土资厅函200915号;其他相关文件。第3条 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永续利用;5、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耕地保护数量与质量并举。第4条 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6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12020年。第5条 规划范围1、区域规划范围区域规划范围包括高溪、峰源、太平、仙渡、丽新、黄村、双黄7个乡,碧湖、大港头、联城

11、、雅溪、老竹5个镇及岩泉、紫金、白云、万象、富岭、水阁6个街道。土地总面积149345.54公顷。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岩泉街道、紫金街道、万象街道、白云街道、水阁街道、富岭街道和联城镇,辖区总面积为37396.90公顷。第二章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第6条 规划目标全面落实莲都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上位规划对土地利用提出的目标任务,切实保护耕地资源、风景旅游用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率;深入落实“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各项举措,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第7条 主要规划控制指标1、耕地保护确保

1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全面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到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达到14533.33 公顷(21.80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846.67公顷(20.77 万亩;标准农田保护面积确保达到4246.67 公顷(6.37 万亩。2、建设用地控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建设用地存量,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到规划期末,全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7894.00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尽量控制在3863.00 公顷以内,其中含预留新增建设用地407.01公顷。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规划期内双挂钩任务达到411.33

13、公顷以上。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增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原则上不少于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10%。3、集约利用和用地效益严格控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 平方米以内。进一步提高用地效益,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控制在30.90 平方米以下。4、土地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对全区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系统的保护。规划期内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莲都区主要规划控制指标见表F 1。第8条 主要规划指标分配从各乡镇及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出发,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分解落实基本农田面积、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地规

14、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规划控制指标,并引导调控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的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和各乡镇的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主要规划指标在各乡镇街道的分配情况见表F 1和表F 4。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9条 土地利用区域定位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莲都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耕地保护和建设保障并举为主线,引领丽水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莲都区建设成为浙西南中等规模的现代都市,独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山水生态城市。第10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原则1、符合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统筹各业各类用地空间布局;2、优先布局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维护和完善生态安全格

15、局;3、切实保护农业用地,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4、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5、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合理配置中心城区和重点乡镇用地规模;6、稳定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完善旅游用地布局。第11条 土地利用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北部小安溪流域、东部黄村水库、东南边界大梁山山脉、南部大山峰等林场和白云山森林公园,以及大溪生态廊道为生态用地,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系统,构筑莲都区坚实的生态屏障。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拓展“碧湖-大港头-高溪”组团空间,形成区域副中心,充分发展二、三产业;重点建设丽水经济开发区和丽水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依

16、托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碧湖镇、老竹镇和丽新乡的优质耕地上形成主产粮区;在高溪乡、联城镇、丽新乡等乡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瓯江干堤沿线、东西岩风景区等区域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金丽温高速铁路、衢丽铁路、330国道、53省道、丽龙庆高速公路、丽水机场、大溪四都防洪堤、内河治理、10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辐射带动全区和全市的城乡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第12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农用地结构调整全区农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137283.95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134638.87 公

17、顷,净减少2645.08 公顷,所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91.92 %减少至2020年的90.15 %。(1耕地:由2005年的16510.89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17465.17 公顷,建设占用减少1361.20 公顷,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2353.90 公顷,增减相抵,耕地增加954.28 公顷。(2园地:由2005年的15650.80 公顷到调整至2020年的13673.48 公顷,净减少1977.32 公顷。(3林地:由2005年的101440.10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99962.20 公顷,净减少1477.90 公顷。(4其他农用地:由2005年的3682.1

18、6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3538.02 公顷,净减少144.14 公顷。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由2005年的7668.29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10379.83 公顷,净增加2711.54 公顷,所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5.13 %调整至2020年的6.95 %。(1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3612.80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5806.48 公顷,增减相抵,城镇工矿用地增加2193.68 公顷。(2农居点用地:由2005年的2273.73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2087.52 公顷,增减相抵,农居点用地减少186.21 公顷。(3交通水利用地:由2005年的12

19、97.40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1655.68 公顷,净增加358.28 公顷。(4其他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483.72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830.15 公顷,净增加346.43 公顷。莲都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情况见表F 7。3、未利用地结构调整全区未利用地由2005年的4393.30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4326.84 公顷,净减少66.46 公顷,所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2.94 %调整至2020年的2.90 %。(1水域:由2005年的3132.39 公顷调整至2020年的3113.96 公顷,净减少18.43 公顷。(2滩涂沼泽:由2005年的346.06 公顷调整至

20、2020年331.06 公顷,净减少15.00 公顷。(3自然保留地:由2005年的914.85 公顷调整至2020年881.82 公顷,净减少33.03 公顷。三大地类调整方案见表 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见表F 2。表 1:莲都区三大地类调整方案(单位:公顷、%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年份土地总面积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2005 149345.54 137283.95 91.92 7668.29 5.13 4393.30 2.94 2020 149345.54 134638.87 90.15 10379.83 6.95 4326.84 2.90第四章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布局

21、第13条 规划目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耕地保有量14533.33 公顷(21.80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13846.67公顷(20.77 万亩,标准农田保护任务4246.67 公顷(6.37 万亩。莲都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情况见表F 3。第14条 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基本要求以“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原则为出发点,充分考虑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和区域生态保育退耕还林等实际,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布局。1、以下耕地可以优先补划为基本农田: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22、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相邻城镇间、交通沿线和集镇村庄周边作为绿色隔离带的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的优质耕地。2、以下基本农田原则上应该调出:质量差、坡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耕地;因重点规划建设需要确实需占用的耕地。第15条 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布局1、耕地空间分布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努力提升耕地质量。规划期末全区耕地保有任务为14533.33 公顷,重点分布在碧湖镇、大港头镇、峰源乡等区域。2、基本农田规划布局按

23、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在碧湖镇、丽新乡和大港头镇内基本农田分布集中、优质耕地比例较大的区域,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的耕地有100.00 公顷,用于规划期内各乡镇不易确定具体位置的重大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调整。3、标准农田布局对已建成的标准农田实行严格保护,进一步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在碧湖镇、老竹镇和丽新乡等乡镇内标准农田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标准农田示范区。第16条 基本农田管制规则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

24、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莲都区各乡(镇街道在完成上位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耕地资源实际状况,可以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出一定比例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的耕地是指日常按照基本农田管理的一般农田,要求必须落实到地块并签订机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当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后,相应

25、面积多划的耕地转为基本农田,并且需要重新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将保护区内多划的耕地落实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的耕地主要用于不可预见的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置换。建设占用的项目严格限定于未列入省级规划文本的省重点交通、能源和水利建设项目,规划期内新增的重点城镇村基础建设项目、防灾救灾类项目和涉及民生的重要社会公益类项目。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的耕地实行台账管理,各乡(镇街道应当建立台账,使用多划耕地的需要在台账中核减相应的面积。若规划期内累计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面积小于多划的耕地面积,可启动多划耕地的置换方案,并报原规划审批机关备案;若规划期内累计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面积超出多划的耕地面积,则超出

26、部分的基本农田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报批。第17条 标准农田管制规则统一标定现状标准农田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做到图件清晰、图数一致;各级政府层层落实标准农田的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责任制;建设项目确实需要占用标准农田的,必须首先补建数量、质量相当的标准农田,并按法定程序报批。第五章建设用地规划与布局第18条 规划目标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推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到2020年末,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7894.00 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863.00 公顷,其中新增城镇工矿用地2289.47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531.08公顷,新增基础设施用地635.44公

27、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 平方米以内;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控制在30.90 平方米以下。第19条 城镇工矿用地规划布局结合莲都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确定形成“一心、一轴、三片、多点”的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一心”,即以中心城区为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心,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形成物流、信息流等优势,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建设现代服务业积聚区;“一轴”,即以瓯江干堤沿线为旅游产业发展轴线,围绕创建省级风景旅游度假区(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充分利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建设

28、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片”,即以碧湖、大港头、高溪为节点,建设综合生态经济区块,以丽新、老竹、联城为节点,建设生态旅游区块,以雅溪、黄村、双黄为节点,建设生态农业区块;“多点”,即多个中心村,积聚人口,建设农村新社区,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范围,莲都区重点建设丽水经济开发区和丽水工业园区,规划形成产业集聚新平台,并辐射带动碧湖、高溪、大港头等乡镇的二、三产业发展。规划期末莲都区城镇总人口48.36万人,城镇工矿用地5778.84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20平方米。第20条 基础设施用地规划布局以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

29、度超前、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莲都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1、交通用地规划布局以主动融入长三角、接轨海西经济区为要求,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丽水机场、金丽温高铁、衢丽铁路、龙丽温高速公路、丽龙庆高速公路、330省道、50省道、53省道、丽水市绕城公路(丽阳至洋店段、瓯江航道改造工程等项目,着力强化区域对外干线交通网络;以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重点建设丽龙高速公路南山出口经碧湖至丽新段建设公路、丽雅公路、莲都区北埠至堰后公路等项目,不断完善城乡集散交通网络;以适应旅游业发展,增强景点可进入性为目的,重点建设莲都区大港头至大山峰至小岭根公路建设工程、丽

30、水火车站至天堂至黄村建设工程等通景公路,充分发挥景区公路建设的规模效应、集约效应;规划新增建设用地1859.05 公顷(其中含省重点项目用地。2、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布局以完善高标准防洪安保体系为目标,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大溪四都防洪堤、太平港治理项目和内河治理等项目,规划用地244.51 公顷。3、能源用地规划布局以网络化、规模化、超前化、生态化为目标,规划期内新建1000千伏变电所1座和500千伏变电站1座。完善220千伏电网,力争在规划期末形成220千伏环网结构,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满足莲都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规划用地20.85公顷。莲都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汇总见

31、表F 9,其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情况见表F 13。第21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以推进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开展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迁移高山村工作,鼓励偏远山村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至规划期末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通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等,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考虑中心村建设,主要有太平、高溪、畎岸等43个村庄。为引导地方政府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增农村建设用地531.08公顷,占城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18.83%。第22条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2、分区为引导各乡镇街道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将全区土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为强化对建设用地区的管制,对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内地块进行登记造册。1、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指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主要包括白云山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黄村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核心区,大梁山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等生态用地。规划本区禁止建设区用地面积4670.5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3 %。2、允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规

33、划期内现状以及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规划本区允许建设区用地面积7894.00 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9 %。3、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空间范围,包括城镇、村庄、工矿等不同类型用地;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规划本区有条件建设区用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4304.14公顷以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8 %。4、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指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空间范围。规划本区限制建设区用地面积132476.83 公顷,占全区土地总

34、面积的88.70 %。莲都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情况见表F 12。第23条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则1、禁止建设区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区边界不得调整。2、允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按规定程序报批。3、有条件建设区有条

35、件建设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区内土地用于城镇村和工矿建设的,可与允许建设区进行等面积布局置换;区内土地可用于交通、水利、特殊用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定报批;预留的新增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可直接布局在区内,同时按规定报批。4、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除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抢险救灾和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区内限制一般城、镇、村项目建设;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在区内使用;建设项目占用区

36、内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大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耕地面积的,可以在区内使用。第六章生态用地规划与布局第24条 规划目标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快莲都区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将莲都区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花园城市。第25条 生态用地规划布局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生态功能,在划定禁止建设区的基础上划定了20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包括以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是大山峰自然保护区、猕猴峡自然保护区和钟山绿海自然保护区;承担重要水涵养功能和对中心城区及重要乡镇供水功能的饮用水

37、源一、二级保护区4个,分别是小安溪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地、雅溪水库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地、高溪水库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地、黄村水库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5个,分别是大溪生态廊道、南明山城市绿心、白云山森林公园、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东西岩旅游区核心区域;以及承担生态屏障保护功能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域8个,分别是大梁山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北埠林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高畔生态公益林保护区、芦村生态公益林保护区、金坑生态公益林保护区、鸡赛坑生态公益林保护区、过山后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沈村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是莲都区生态服务功能极其重要、生态环境高度敏感的地区,对有限生态环境资

38、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将极大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莲都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规划见表F 10。第26条 生态用地管制自然保护区内应禁止一切破坏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开发活动,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在维持和提升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相应法律法规;保护区严禁内向受保护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有潜在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其他活动;加大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采伐证核发,杜绝乱砍乱伐。风景名胜核心区内严格执行风景名胜

39、区条例等相应法律法规,除必需的旅游和管护设施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内占用林地在依法用地审批前必须取得林业部门审核同意,并按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且需占补平衡。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注意保护该区域的古树名木和原始生态系统风貌。第七章旅游用地规划与布局第27条 规划目标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莲都区旅游资源,合理布局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秀山丽水,画乡莲都”,将莲都区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胜地、浙江省旅游重点区、浙西南旅游中心城市和丽水市域旅游集散地。第28条 旅游用地规划布局为科学、合

40、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莲都区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莲都区规划形成“一轴、两核、三片”旅游格局,“一轴”即瓯江旅游发展轴,“两核”即中心城市旅游区和古堰画乡旅游区,“三片”即风情东西旅游区、峰源叠影旅游区和古道问今旅游区。另一方面,建立以中心城区为主要依托城市,以老竹镇、大港头镇、碧湖镇、峰源乡、黄村乡、双黄乡为主要依托乡镇,以开潭、汝河、塔下、枫树湾、堰头、朗奇、白桥、红圩、下叶、下圳、沙溪、大港头、北埠、河边、河边金、西溪、样后、九坑、朱弄、马村、黄岭上、葛畈、黄畈、却金馆、滴水岩、正岙、小岭根、下圆、西坑为重点依托村落的发展格局,合理布局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瓯江生态自然、诗画、美

41、景的优势,重点建设结合四都健身、浪漫白岩、一吻千年、名人南明、欧洲风情游乐岛、古城岛接待中心、中岸圩等旅游项目的瓯江旅游发展轴;包括白云森林公园、纳爱斯创意旅游区、括苍水城、处州府城、联城镇麻雀湾景区、联城镇太极湾景区等景点的丽水中心城市旅游区;结合大港头镇古堰画乡、碧湖九龙湿地公园、碧湖镇石牛温泉度假村、大港头坪地旅游度假中心、大港头镇大花蕙兰观赏基地、大港头镇古堰画乡养生园、古堰画乡保定圩等项目的古堰画乡旅游区;涵盖老竹镇东西岩风景区、碧湖镇桂花园、老竹镇赤坑景区的风情东西旅游区;以峰源乡大山峰森林公园为主的峰源叠影旅游区;以及包括黄村乡天堂山旅游景区、雅溪镇西溪历史文化保护村的古道问今旅

42、游区。规划期内,旅游项目新增建设用地322.80公顷,为最终形成“一轴、两核、三片”的旅游格局提供用地保障。第29条 旅游用地管制1、切实保护风景旅游资源,将风景旅游核心区划入禁止建设区范围。2、风景旅游区严格限制建设与规划用途不相符的项目,优先保障区内污水、垃圾的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3、按照旅游风景资源开发建设要求,控制其周边新建建筑的体量和景观,实现风景旅游用地建设与周边景观的协调。第八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第30条 规划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布局合理、造价适中、彰显特

43、色”的思路,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和布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加快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31条 规划原则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2、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3、坚持村为主体,惠及农民;4、坚持节约土地、集聚人口;5、坚持生态保护、保护文化;6、坚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第32条 规划重点近期以整治为主,建设为辅,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推动规划中心村和基层村整治;远期以建设为主,整治为辅,在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安排村民住宅、生态及基础设施建

44、设。第33条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1、土地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莲都区土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2575.50 公顷,规划在联城镇、峰源乡、高溪乡等乡镇通过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190.27 公顷。做好土地开发前期的经济可行性与生态环境可行性研究,注意开发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尤其要做好土地开发项目的生态风险评估工作,注重开发区的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基础工作。2、土地整理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莲都区土地整理区主要分布在碧湖镇、雅

45、溪镇和仙渡乡。规划期间,按照农用地整理潜力较大、分布相对集中的选址原则,规划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97.52 公顷,主要在规划近期完成。3、土地复垦根据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的原则,莲都区至少需承担的“双挂钩”任务为411.33 公顷。即新城镇建设用地中,有411.33 公顷的指标,必须待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应量并复垦为耕地后才能使用。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7894公顷的控制目标,规划复垦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766.11 公顷,主要分布在碧湖、联城等乡镇。莲都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表见表F 8,近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主要项目规划见表F 14。第34条 村庄综合整治规

46、划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村镇布点规划,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快废弃地、闲置地和低效利用等农村居民点的复垦进度,加强“空心村”的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将莲都区范围内现有368个行政村共1048个自然村分为村改居型、中心村型、基层村型、撤并村型四大类型。其中村改居型包括78个自然村,中心村型包括57个自然村,基层村型包括463个自然村,撤并村型包括450个自然村。1、村改居型自然村78个,用地面积175.89 公顷,规划期内并入城镇。2、规划将57个中心村型自然村合并形成43个中心村,用地面积365.22 公顷。规划期内,对中心村采取鼓励加引导的发展方针,既要给予适当的发展规模

47、,满足自身功能的完善,同时,又要以集约用地为目标,控制人均用地规模。3、基层村型自然村463个,用地面积845.56 公顷,规划期内继续予以保留。基层村型的自然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生产生活较为便利,规划期内保持现有规模尽量不扩大,增强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4、撤并村型自然村450个,用地面积857.18 公顷,是土地复垦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规划期内在其中落实双挂钩任务411.33 公顷,严格限制在此类村庄上新、扩建。规划期内划定丽新乡畎岸村、大港头镇利山村、碧湖镇里河村、中溪村、联坪村等15个土地综合整治区,建设成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先行区和示范点。第35条 土地综合整治区管

48、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从而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平衡;区内土地实行“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在本区域内开发整理复垦为耕地的,经申请验收后将按有关规定予以政策优惠和经济补偿。为确保区内新增耕地后续耕种的质量,新增耕地后续耕种和地力培肥工作由辖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新增耕地后续耕种和地力培肥进行相应补助,补助资金列入项目成本;建立新增耕地后续耕种定期检查制度。土地复垦区范围内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并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危旧房改造,新农村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复垦区,可依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第九章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第36条 规划目标根据“宜农则农、

49、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科学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全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7条 低丘缓坡开发规划1、宜农低丘缓坡资源开发规划莲都区的宜农低丘缓坡资源主要为废弃园地、疏林地和荒草地,根据坡度条件、水源保证、有效土层厚度等适宜性综合评价,雅溪、太平、联城等乡镇的宜农低丘缓坡资源较为集中,规划期内,重点将雅溪太平联城范围内的1200公顷宜农低丘缓坡资源开发为耕地或园地。2、宜建低丘缓坡资源开发规划莲都区区内主要的宜建低丘缓坡资源可分为四大区片,分别为莲都区城市拓展用地区、北部建设用地区、西部旅游用地区、南部建设用地区。规划

50、期内开发高溪区块572.76公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拓展区块1232.80公顷,其他宜建还有碧湖白桥区块210.08公顷,老竹后坑区块108.96公顷,老竹周坦区块98.09公顷。3、宜林低丘缓坡资源开发规划莲都区的宜林低丘缓坡资源主要分布在大港头、老竹、仙渡、峰源等乡镇,可开发为产业林、生态公益林或建设成森林旅游区等。规划开发的宜林低丘缓坡资源为1602公顷,其中近期开发533公顷,重点开发老竹生态林项目和大港头镇产业林项目;远期开发1069公顷。第38条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指引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低丘缓坡开发是落实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应根据区位、坡度、土

51、壤等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对土层厚、有水源保证的地块,根据宜农则农原则开发为耕地,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符合规划,毗邻集镇周边,土地贫瘠且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块,根据宜建则建原则开发为建设用地,既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又少占了优质耕地;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引发地质灾害隐患迹地、疏林地,根据宜林则林原则开发为林地。2、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综合利用低丘缓坡,以水土保持、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避免在生态敏感区、水源涵养区、地质灾害区、风景名胜区、水土保持区等区域垦造耕地或开发建设。3、建立健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激励机制。统一制定整体开发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对于完

52、成低丘缓坡开发任务的乡镇给予农转用等指标倾斜或资金补助。第十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与布局第39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人口目标2005年中心城区总人口为25.23 万人,规划到2020年末人口目标为46.97 万人。2、城市化目标2005年中心城区城市化率为82.48 %,规划到2020年末城市化目标为90.25 %。3、经济发展目标2005年中心城区GDP为45亿元,人均GDP为1.78 万元;规划到2020年GDP达到282亿元,人均GDP达到6.00 万元。第40条 规划目标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增强城市集聚功能,辐射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生态山水城市。具

53、体调控指标如下:1、约束性指标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529.97公顷以内;耕地保有任务为1273.44公顷(1.91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1259.25公顷(1.89 万亩;标准农田保护任务为276.21公顷(0.41 万亩。2、预期性指标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606.52 公顷(含未落实到地块的新增建设用地机动指标155.00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降至29平方米以下(见表2。表2: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控制指标约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其他指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耕地保有量

5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标准农田面积(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任务(公顷5529.97 1.91 1.90 0.41 2606.52120 29 105.11第41条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中心城区结构为“一江、双城”,即以横贯中心城区东西的大溪为纽带,以南明山风景区为核心,建设南北“双城”。1、“北城”立足于构建品字形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丽水市行政商业中心、中山路商业中心和浙西南滨江商务中心,通过完善城市中心体系,建设大溪滨江生态景观轴,深化居住组织结构,发展物流业,形成功能完善、适宜居住、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55、2、“南城”为丽水市的新城区,主要依托金丽温高速公路、龙丽高速公路及现有的水阁区块向东扩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主,配以相应的行政办公、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物流及生活居住的综合型新城区。第42条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089.25 公顷,比2005年净增1847.37公顷;中心城区有条件建设区面积为2797.74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7886.99 公顷。按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镇人口42.39 万人和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5113.07公顷(期末工矿用地为23.82公顷来计算,规划期末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21 平方米;规划期末万元二三产

56、业GDP用地量力争达到29平方米以下。第43条 中心城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减少总量”的思路,与城市总体利用规划相衔接,缩并自然村,有序的推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城区靠拢集中,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进行社区化或公寓化建设,适当控制建房占地面积和建筑密度,集约化工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促进人口和要素的集中。规划期间,中心城区共安排新增农村建设用地159.91公顷,同时安排农村居民点复垦138.46公顷。第44条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用地布局1、交通用地规划期间,中心城区规划安排金丽温高铁、330国道、50省道、53省道、衢丽铁路、联城-老竹公路、火车站-天堂和丽雅公路等

57、重点项目,规划用地788.77 公顷。2、水利用地规划期间,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大溪四都防洪堤、内河治理和太平港治理一期等水利项目,规划用地132.84 公顷。3、能源用地规划期间,中心城区新建能源项目500KV和1000KV变电站各一座。具体项目及用地见表F 15。第45条 中心城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落实中心城区耕地保有量1263.44公顷(1.90万亩,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较为丰富的联城镇,重点定位于蔬菜种植,为中心城区的居民提供新鲜的蔬菜。在城市建设规划范围外,优先把标准农田等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落实基本农田1193.04公顷(1.79万亩,其中含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划的耕地6.63公顷(0.01万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或者擅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