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dc7d90ef-43b1-4c38-8715-74d400edd572/dc7d90ef-43b1-4c38-8715-74d400edd5721.gif)
![气压带和风带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dc7d90ef-43b1-4c38-8715-74d400edd572/dc7d90ef-43b1-4c38-8715-74d400edd5722.gif)
![气压带和风带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dc7d90ef-43b1-4c38-8715-74d400edd572/dc7d90ef-43b1-4c38-8715-74d400edd5723.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I第二单元第二课“气压带和风带”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高考的考点, 突破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进入本节 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一)历史回眸1942 年,日本搞了一次“风战” 。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制作“气球风 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空, 两三天飘到美国后降落, 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 美国政府莫明其妙,防不胜防。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带着问题请同学进入我 们今天的发现之旅。(二)温故而知新一一气压带和风带的理
2、论基础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一一叫热力环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论基 础。请大家做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环流2变式拓展 完成赤道与两极在球面的热力环流二、理论学习一一否证式教学法为了突破知识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否证式教学法。先对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前提条 件进行假设,然后再逐一否证,从而达到正确的结论。(一)单圈环流理想状态下全球热力环流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形成单圈环流(如图 3所示) 。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而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理想状态下的单圈环流。 所谓的理想状态即假设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地表性质均一, 然而这种全球 热力环流是不存
3、在的。(二)三圈环流否定条件(地球不自转) ,假设条件; (太阳直射赤道)和条件; (地表性质均一)没有改 变。理想状态下的单圈环流发生了哪些改变呢?地球时刻在自转, 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那么地球自转对单圈环流产生什么影响, 让我们进一步探究。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发生偏转; 纬度越高,偏向力越大。由此可知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那么单圈环流只 改变水平方向的气流发生偏转,赤道与两极垂直方向的气流没有改变。赤道与两极的高低空 的气压也没有改变。在赤道上空北进的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由南风偏转成西南风,最终在北纬
4、 30 度偏转为西风。北上的气流在 30 度上空不断累积,由 于动力因素被迫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南流的气流同样受到水平气 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偏转成东北信风。 由赤道到 30 度的低纬环流圈就形成了。图 4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同理,在 30-60 度, 60-90 度形成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最终形成三圈环流。在南 半球也同样存在着高、中、低纬三个环流圈。三圈环流在课标上只要求掌握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为了更直观形象记住知识 点,北半球风带的记忆可采用“右手定则法”一一右手正面,手尖代表低压,手腕代表高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可转换成腕
5、关节指向指尖,大拇指方向就是风向。南半球 用“左手定则法” 。风向的命名由风的来向决定。 如果建立一个坐标箭头指向坐标中心, 如图 所示就是东北风。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考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直观记忆,可突破 难点,突出重点,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根据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近地面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因此请学生将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默画到作业本上师生共同完成三圈环流,重 点掌握近地面 7 个气压带、 6 个风带。解答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因为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 N 45° N,而40° N- 60° N是西风带,气球顺
6、着西风飘过去的)(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再否定条件 2 (“太阳直射赤道” ),即否定条件 1 和条件 2,则产生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 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则气压带、风带随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季节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大致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气 压带和风带跟着太阳走) 。(四)气压带块状断裂季风环流再否定条件 3(“地球表面是均一” ),即否定条件 1、条件 2 和条件 3,则在亚欧大陆东 岸产生“季风环流” 。再否证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风带气压带又发生什么变化?地球表面最大差异是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风带气压带在北半球由带
7、状变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其中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形成了东亚季风,夏季东亚盛行 东南季风,冬季形成西北季风,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相应的环流也称为季风环 流。运用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和回国所选择的季节,为什么?(冬季乘着西 北季风出发,夏季顺着西南季风v南亚和东南季风回国)先把全球性大气环流置于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下进行研究,即“地球不自转”且“地球表 面是均一”,只有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则产生“单圈环流” 。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理想化的 状态下的全球性大气环流是不存在的。当否定“地球不自转” ,则产生“三圈环流” ;再否定 “地球表面
8、是均一” ,则产生“季风环流” 。最终形成大陆西岸以“三圈环流”为主导,大陆 东岸以“季风环流”为主导(以亚洲大陆东岸最为显著)的复合环流系统。三、实践演练理论学习只是基础,实战演练是检测学生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讲练结合,从不同 的侧面检测学习成果。判断近地面的风带气压带。读图探究,在图上找出与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相对应的位置。3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 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 它出现 在( C)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附近C.南北纬60°附近D.极地附近4在南北纬 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C)A. 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B. 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C. 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 30°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D .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5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B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C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6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AB)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B. 地球自转偏向力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7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B)A. 向东飘扬 B. 向西北飘扬C. 向南飘扬 D. 向东南飘扬突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矿物制品及材料批发服务合作协议书
- 建设工程项目联合施工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类合作协议书: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合作框架
- 二零二五年度自费留学国际志愿者项目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医疗事故调解与纠纷预防合作协议
- 医院合同制人员2025年度工资调整与职业成长激励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足浴店员工工作绩效与奖励合同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听课评课记录1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住宿消费者返利协议集
- 2025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合同范本
- 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生物与环境》全单元课件
- 2022-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真题)
-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 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分析ppt
- 编本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课件
- 装载机教材课件
- 万人计划蓝色简约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答辩PPT模板
- 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介绍
-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卷 新高考Ⅰ卷(含解析)
- (完整版)中心医院心血管学科的专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