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与科技馆文化_第1页
科技馆与科技馆文化_第2页
科技馆与科技馆文化_第3页
科技馆与科技馆文化_第4页
科技馆与科技馆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厚积薄发浅析科技馆文化的产生吴疆(沈阳科学宫 110015)摘 要:我国的科普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长足发展,已经为科技馆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及精神基础。2002年及2006年国家出台的三项科技政策对科技馆文化的产生进行了催化。中国科技馆于2009年成功举办的两项全国性的科普文化活动标志了科技馆文化的产生。关键词:物质基础 精神基础 科技政策 科技馆文化1958年,我国开始筹建“中央科学馆”项目,经茅以升等一批著名科学家30年的坚持努力,“中国科学技术馆”于1988年9月面向社会开放。这之后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科技馆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公益效益逐年增加。2009年,在良好的社

2、会环境及科普基础中,孕育在浓厚的社会底蕴胚胎里,经历无数杰出人士半个世纪的精心呵护,科技馆文化翩翩化蝶、破茧而出。文化泛指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融合。文化是群体意识,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一种大而集约的社会意识。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文化是一种生活观念及生活态度,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潜在意志中的生活习惯,文化的思想和理论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而产生的文化则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我国

3、科技类博物馆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70年代)的缓慢发展期;二是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20年间的较快发展期;三是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1我国的科普事业经过这三个时期的长足发展,已经为科技馆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一、 科技馆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根据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普工作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76.10万人,建筑面积500m2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共计1107个,其中,科技馆285个,科学技术博物馆380个,青少年科技馆站442个,全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11.91亿元,科普经费筹集额64.84亿元,各级政府划拨的指定用于开

4、展科普活动的科普专项经费24.42亿元,全国人均政府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1.84元。2 科技馆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科技馆自身的硬件基础;二是社会自发形成的为科技馆服务的产业链。科技馆自身的硬件基础主要包含科技馆的科普展馆、科普展品及展馆内部环艺装饰等;科技馆相关产业链主要包含从事科技馆策划、科普展品研发制造、科技馆环艺装饰等其他与科技馆相关工作的个人及企事业单位。科普展馆的地理选址及建筑外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普展馆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在建设规划中变得更加重要,科普展馆的建筑外形也变得更加具有科学艺术气息。2010年建设完成的澳门科学馆,整体坐落在填海地基上,三面环海并毗邻渔人

5、码头旅游景点,其主体建筑外形新颖独特,犹如远航巨轮的舰首,巧妙地与周边环形相互依偎衬托,形成了一道美丽的人文科技景观。3澳门科技馆选址独特,填海地基本身就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直接体现。其建筑外形巧妙的展示了圆形、三角形、半球形、变形圆锥形等多种几何实体的相贯融合,本身就是一件超大型的科普展品。科普展品的展示外形、设计内涵已发生了长足的进步。细化我国的科普展品并进行分类,我国的科普展品可以明显的划分成三代。一代科普展品为中国科学技术馆筹建初期仿制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类单一原理展示型科普展品,其主要制作思想及理念源于1975年我国出版的国外科学技术馆资料汇编系列丛书。 1997年始,部分私营

6、企业陆续尝试进入科技馆展品制作行业,采购机制的变化及制造行业内竞争催化了科普展品的更新换代,此时的二代科普展品展示原理由单一原理展示转向多学科综合展示,展品的展示模式由教学实验模式转向启发式教育并提出增加展品操作性的设计理念。2006年3月通过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极大地刺激了广大科普展品研发者的创作热情,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科技资源的倾斜投入,科普展品研发力量不断增强,三代科普展品横空出世。这里列举一些展示形式具有代表意义,设计理念存在明显差异,科技内涵存在时间断层的科普展品。一代科普展品:腾空而起(光学)、极小曲面(力学)、声聚焦(声学)、磁力线演示(电磁学)。二代科普展品

7、:无皮鼓乐队(声电综合)、脚踏吹球比赛(能量传递与转换)、运动交响球(机械综合)。三代科普展品: 360°虚拟成像、电子水帘、16自由度双足式智能表演机器人。科技馆的展示环艺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近些年来科普展品愈发重视自身与周围展览环境的融合,不但利用环境艺术渲染突出科普展品的展示效果,而且展览环境艺术的本身也成为一种科普展品。2009年北京盛开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为大同规划馆建设的“声音楼梯”,充分利用了展厅的自动扶梯环境,构思巧妙堪称经典。沈阳科学宫为磁悬浮列车配备的窗帘式科普展板,既对展厅环境进行了衬托,又宣传了科普知识。现今科技馆事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及其产业链条也已经形成基础。200

8、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使广大科普展品厂商坚定了信心,加大了资金及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并且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科普事业倾斜。经过不断地优胜劣汰,资源整合,国内出现了数十家资金雄厚,研发团队实力强劲,配套服务措施完备的科普展品专业制作企业。同时也出现孔凡让老师,谢晋康老师,赵新明老师等一批著名的科普展品研究员。大量涌现的科普展品制作企业,标志了当前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从事科普展品制作及研发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科普展品制作及研发的社会环境已经步入专业技术团队进行定制研发,展品内容形式多项选择的基础设施大丰富的良好环境。

9、经过多年的努力,科技馆建设者们不断地改善科技馆的硬件条件,通过了社会民众的认知,积聚了相当的社会人力及物力资源,为科技馆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 科技馆文化产生的精神基础孕育科技馆文化的精神基础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科技馆组织的展览教育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二是是科技馆从业人员自身文化素养;三是观众参加科普活动产生的感悟、体会及对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2005年之前我国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主要有:科普夏令营及科普冬令营,社会团体科普展览,科普大篷车流动展出等。而当前我国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逐步走向多元化。2005年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科普宣传展示模式现场舞台科普剧。现场舞台科普剧既是用表

10、演剧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跟随人物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验,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4现场舞台科普剧一经面世便在科技馆行业刮起了一道绚烂的科普旋风,深受各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激发青少年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向往。2009年中国科技馆为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了全国科技馆临展联合开发项目。共有9家科技馆参加了此项目,并成功开发研制出9个科普专题展。2010年1月至3月由上海、广东、黑龙江、天津等地研制的四个科普专题展登陆北京,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同台竞技并免费向公众开放。53月1日后,这些科普展览在全国各地科技

11、馆进行巡回展出,并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极大地丰富了科普知识的宣传形式。各大科技馆从未间断对自身科普人员的培训工作,科普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也在逐年提高。沈阳科学宫自2000年建馆伊始一直坚持每月一次聘请行业专家对科普辅导员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科普知识及展品的系统培训。沈阳科学宫还定期对全体科普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素养及工作理念的集中培训,并于2010年聘请了东北大学的徐怀宇博士作为专项科普技术顾问。2010年沈阳科学宫也同时完成了科普展馆一、二、三层科普展项内部资料手册的编写工作,并由行业专家专项审阅后,进行内部发放。科普事业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广泛

12、的社会群体的认可,这其中包含各类大中小教育院校在校师生,适龄的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知识份子等其他社会群体,并且该群体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呈增长势头。广大观众在参观科技馆感受科普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其独特见解及感悟,在参观结束后他们将这些科普知识带走传播,在间接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也将为科技馆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底蕴。三、 科技馆文化产生的催化剂2002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我国科普事业明确地指出了战略上的现实目标。2006年2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总体规划。2006年3月通过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指出了道路。这

13、一法两纲则是科技馆文化产生所必不可少的强效催化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直接导致了两项全国性的科技馆文化活动的产生,这两项全国性的科技馆文化活动的圆满举办,标志科技馆文化横空出世。四、 科技馆文化的产生及两大标志性科技馆文化活动我国的科普事业通过长期的物质设施及精神文明的积累,已经满足了产生科技馆文化所需的一切先决条件,经过国家政策的催化,科技馆文化厚积薄发、翩翩化蝶、破茧而出。标志科技馆文化产生的两大标志性科技馆文化活动分别是:2009年4月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的“全国首届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及中国科技馆于2009年启动的“全国科技馆临展联合开发项目”。前者表明科技馆的辅导员制度已经形成了一种成功的且被社会大众认可接受的科普文化形式;表明科技馆文化已经被大众所熟悉并认知接受;表明中国具备了举办全国性科技馆文化活动的一切基础。后者意味着我国成功实施一项覆盖全国的科普文化交流活动;意味着我国的科技馆文化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