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_第1页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_第2页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_第3页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_第4页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作者:王斌(航天中心医院 721 )起搏器植入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但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仍可发生心律失常,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由于起搏器的功能障碍使原来的心律失常仍然存在, 主要是缓慢型心律失常; 另一种是由于起搏器参与而引发的心律失常, 多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 也可以是缓慢型心律失常, 或起搏心率低于设置的基本频率。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就是指后者, 也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内容。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又称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 包括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PMT 、 DDD起搏器心室快速跟踪起搏和竞争性心律等。 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双腔起搏器, 多数是由于起搏

2、器的起搏功能正常而感知功能异常引发, 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 形式多样化。 轻者对患者影响不大, 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亦不影响血流动力学; 重者因为影响心脏的充盈和泵血量,进而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发生时,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这种较快的心室率的治疗常常无效多数, 多需要调整起搏器工作模式及参数才能有效终止和预防心动过速。1 起搏器相关性心动过速1.1 竞争性心律感知功能是起搏器内设的感知器能随时检测到患者一定幅度的自主心电活动, 感知后可抑制或触发起搏器发放1 次起搏脉冲。当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 或不良甚至无感知功能时,起搏器不能感知心脏的自主除极

3、波P波和/或QRS,按自身的基础起搏周期发放起搏脉冲,从而与存在的自身节律发生冲突,又称竞争性心律。如果自身心律引发心房或心室除极后存在相对不应期, 如果此时起搏器发放起搏脉冲, 就可引发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如果在心房或心室的易损期发放起搏脉冲, 可引发心房颤抖或心室颤抖,后者可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当起搏器不具有感知功能或感知功能低下时, 如 VOO/AOO/DOO 方式, 起搏心律与自身心律即可形成并行收缩,两者各按自己的节律周期按时发放冲动,相互之间形成多种形式的干扰,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 甚至心室颤抖等从而引起竞争性心律失常图9 。假设起搏脉冲落入

4、前一个自主心室波激动的折返期,可引起折返性室速;假设起搏脉冲落入心房/ 心室的易损期,则可能诱发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 诱发室颤的阈值是起搏阈值的 1020 倍, 因此起搏脉冲引发竞争性室颤的情况并不常见。在某些情况下, 如心肌缺血、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以及拟肾上腺素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 室颤阈值可明显降低,而使心室竞争性心律容易诱发室颤。在一个临床研究中,置入起搏器后20 例有竞争性节律死亡6 例,在另外没有竞争性节律的 20 例病人中死亡2 例。1.1.1 原因发生机制是起搏器没有感知或感知功能低下。 由于现代的起搏模式都采取按需型起搏, 因此多数竞争心律是由于感知功能低下引发,少

5、数是由于在特殊情况下将起搏器改为非按需型 DOO/VOO/AOO 以便在手术时减少使用电刀的干扰。无感知或感知低下的结果是可造成不适当的起搏,从而引起竞争性心律,甚至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 1 功能性:起搏器感知灵敏度设置较低,即数值设置得较高,而心内电信号的振幅和斜率不够高,不能被心室或心房感知。 2 心肌梗死:如心室电极置入部位发生心肌梗死则会引起感知低下、起搏功能障碍。由于心室电极多置入在右室的心尖部或下壁, 如果发生右室间隔心尖 左前降支病变 或下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时,由于心室除极电信号降低,可能导致感知不良。3心电信号变异: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快速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束支

6、阻滞;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药物的影响,主要是抗心律失常药物。 4 导线异常。 5 电路故障。 5 电池耗竭。 6 对磁铁的反应等。1.1.2 心电图表现竞争性心律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在出现自身心脏除极信号P波或QRS波的情况下,起搏器没有发生相应的节律重整,仍然按照自身的节律或间期发放起搏脉冲图 1 。的心电图表现: 1 起搏节律不能发生节律重整:当自主心律出现时,起搏节律不能被之抑制而发生节律重整,而是与自主心律形成并行心律图 1 、图 2 ; 2 融合波和假性融合波:当起搏节律与自主心律的频率相等或接近时, 经常表现为心室的真性融合波和假性融合波 图 2 ; 3 等率别离: 当起搏频率与自

7、身心率相同时, 两者之间可形成等率别离现象。 等率别离现象有 两种形式, 一种是自主心律夺获心室,起搏脉冲信号落在自主心室波之前、 中、后的固定位 置( 图 2)。 另一种是两个节律点频率相等却有一定的间隔, 使两者分别都能夺获心室或心房,结果使心率增加1 倍; 4 快速性竞争性心律失常: 可发生快速性室速、 室扑或室颤 图 3 。图1心房颤抖伴VVI起搏心电图 箭头指示的RS间期<SS< SPAN泡期,而该起搏脉冲信号 与第1个自主的QRS波距离恰好等于基础起搏间期900ms,提示起搏器未感知其相邻的 自身QRS波,而感知的是更前一个 QRS波。图 2 竞争性节律 起搏心律与自身

8、心律交替出现。由于感知不良间歇性 ,起搏脉冲信号有时夺获心室,有时落在QRS 波群后面较近的地方,由于落入心室不应期而未夺获心室。提示间歇性感知功能低下,起搏功能正常。图3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室起搏按时发放,没有被自身QRS波群重整,提示感知不良。前4个起搏信号未夺获心室,第 5个起搏信号落在自身 QRS波后的T波上,并诱发 心室颤抖。1.1.3 解决方法 1 程控起搏器,增加感知敏感性:通过降低感知灵敏度数值以增加感知灵敏度,可部分纠正感知不良。 2 改变起搏器电极导线模式:如果起搏器采用双极导线,且感知为单极时,可以将感知设置为双极感知,同时将感知灵敏度提高,到达纠正感知不良的目的。

9、 3 针对原因进行相应纠正:如果上述方法仍然不能纠正时,应针对发生原因进行纠正,如应考虑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如果是临时起搏, 需要调整电极导管。如右室下壁发生心肌梗死后,可重新置放电极导线。1.2 心室快速跟踪起搏植入 DDD 起搏病人,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或存在肌电干扰时,起搏器可以发生心室快速跟踪起搏, 类似室性心动过速, 从而引起病人的不适。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起搏器的心房感知通道感知到频率较快的电信号并触发心室起搏。心室快速跟踪起搏常见于多种情况。1.2.1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诱发快速心室起搏 1 原因及机制 见于心房颤抖、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图 4 、房室结

10、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情况下, 起搏器没有发生自动模式转换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快速心室起搏。 自动模式转换功能没有启动的原因包括:1 自动模式转换功能没有打开,或起搏器本身没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较早期的 DDD 起搏 器 。2 感知的心房频率没有到达设置的自动模式转换的标准; 。3心房部分感知功能低下。4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被触发之前,在感知快速心房率后可由短时间的快速心室跟踪起搏 图 5 。图 4 DDD 起搏模式下发生心房扑动导致快速心室起搏 2:1 。图 5 房颤发作时,起搏器在箭头处发生自动模式转换,其前以不同程度短于基础间期 1000ms 进行起搏。 2 心电图表现表现为快速心室起搏,可以规则如

11、图 4,也可以不规则图5。但心室起搏频率 Wh限频 率。 3 处理方法1 程控起搏器根据室上性心律失常发作以及心室快速跟踪起搏的情况对起搏器进行程控。房颤发作, 可将降低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的频率, 使其更容易发生转换, 或者降低其他自 动模式转换的条件如延长PVARR;对于心房扑动者,如果起搏器具有专门的房扑搜索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应开启如美敦力起搏器 ;降低起搏器的上限频率,即使起搏器跟踪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频率也会降低。2 药物治疗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或降低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的心房率、心室率。3 射频消融治疗对于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药物效果不好的病人,应考虑行射频

12、消融术,尤其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速等心律失常。1.2.2 感知内外环境中干扰信号的反应当起搏器电极通道感知到电信号时, 会误认为心腔内的电信号而发生反应。 最多见的情况为双腔起搏器心房通道发生肌电位感知,触发快速心室起搏。 1 发生机制:最常见的是心房电极通道感知到肌电信号时可以出发心室的快速起搏。不同体积的肌肉及不同幅度的活动产生的电位幅度不同;40%左右为,50%为1mV, 510%为2mV,少数可达3mV。肌电位与心房电位幅度的重叠性大,误感知的机率高。病人可出 现短暂的心慌、心悸,多在病人活动时出现,尤其是活动植入起搏器一侧的上肢时更明显。如体动、呼吸感知等 。2心电图表现:

13、病人心慌时,心电图上出现心室快速起搏,其快速起搏的频率不等;心电图可记录到肌电干扰信号; 往往在病人活动置入起搏器侧上肢时出现或更明显, 停止活动后肌电位干扰消失,心室快速跟踪起搏也终止。 图 6图 6 活动时病人出现心慌, Holter 记录提示肌电位干扰诱发快速心室起搏。3解决方法:通过程控降低起搏器多数是心房通道感知灵敏度;将感知电极由单极改为双极, 适用于已置入双极导线但采用单极工作方式; 尽量让病人活动未置入起搏器侧的上肢。同时, 对于较年轻、活动量较大的病人,在置入起搏器时就应该考虑将起搏器置入在非利势手侧。如正常人使用右手比较多包括持笔、拿筷子 ,尽量将起搏器置入在左侧。对于病人

14、必须接触强电场、强磁场环境时,应与专科医师协商,提前程控起搏器。这类病人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常无效。另外,也有文献报道,高频电场引起心室快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抖。1.3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是指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后,由于室房逆传而产生的一种由起搏器参与的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是双腔或三腔起搏器的重要并发症。发生PMT 的患者存在室房逆向传导,当逆向传导时间长于心室后心房不应期时,逆传的P'波可再次被感知,并触发下一个 AV间期和心室起搏,如此循环,就形成 PMT,又称环形心动过速图 7。因 此, PMT 常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肌电干扰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15、1.3.1 PMT 发生机制患者存在室房传导时,心室起搏后逆行的 P 波如落在心房电路不应期后可被心房电路感知,心房电路感知逆行P 波, 触发心室起搏, 心室起搏的激动又逆传入心房, 此过程反复连续下去,出现快速的心室起搏心律,即PMT。因此,PMT产生的条件主要有:室房间存在逆传功能必备条件 ;室房逆传时间大于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起搏器为心房感知心室起搏模式 VAT、 VDD、 DDD 。1.3.2 PMT 的心电图特点 1 心室起搏突然增快,心室起搏频率低于或等于起搏器上限频率心室最大跟踪频率 ; 2 R-R 间期均齐;3有时可见逆向 P波,但多数融合在 ST-T中不好识别; 4 常可见诱发

16、因素,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肌电干扰等存在。图 7 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PMT1.3.3 PMT 的处理 1 放置磁铁在起搏器部位,使起搏器工作模式变为无感知模式时即DOO 方式, PMT 可迅速终止;2将起搏器DDD方式程控为无心房感知的VVI、DVI或DOO方式,使心房感知功能消失; 3 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 4 缩短AV 间期; 5 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或设置房性心律探测窗WARAD ; 6 降低上限频率;7许多DDD起搏器具有处理 PMT的功能:自动化功能检测逆传的P涉及PMT,通过自动延长PVARP, 使逆行心房波落在不应期中而不被感知, 终止 PMT; 自动化功能识别

17、室性早搏,亦自动延长 PVARP使室性早搏引起的逆行心房波落PVARP中,从而预防了 PMT的发生。1.4 起搏器频率奔放频率奔放较多见于固定频率型起搏器,按需型WI者较少见。近年来由于控制线路的改良,频率奔放很少见到,但是很难完全杜绝。频率奔放时, 由于脉冲频率增快而使心室率过快,可引起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导致室颤而猝死,尤以有明显基础心脏病者为甚,预后严重。 W allaee 等报道, 44 例中死亡 15 例,占 34 ,脉冲频率超过 150ppm 者死亡率达 39 。1.4.1 原因起搏器频率奔放多发生在较早期起搏器的电池耗竭时, 频率奔放的原因与起搏器电源耗竭时定时线路故障以及

18、电池充填液外漏有关。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定时线路障碍引起脉冲频率失控 而增快。1.4.2 心电图表现表现为起搏器的起搏频率明显高于设置的基础频率。有学者认为,假设起搏频率高达100400Ppm或比原设置频率增快v15Ppm时,即称为起搏器频率奔放图8。严重时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导致死亡。现代起搏器内置有安全电路, 并设置有上限频率, 使得任何情况下起搏频率不会超过上限频 率,这就有效地防止了起搏器频率奔放。图 8 A 起搏器置入时, B 起搏器频率奔放来源于倪廷枢等,心电学杂志1986; 5(2):85 。处理一旦发生起搏器快频率起搏,要首先除外其他原因。确认是起搏器频率奔放时,如果频率不太

19、快, 可考虑尽早更换起搏器。 如果频率很快, 应立即切断起搏系统功能; 在起搏器上方放置磁铁, 恢复基础频率; 采用体外超速刺激方法终止起搏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准备更换起搏器之前, 可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电监护。最重要的是应尽快更换起搏器。2 起搏器相关性心动过缓2.1 感知过度起搏器将其他电信号误认成心脏的自主除极波, 进而抑制起搏器发放起搏脉冲。 心电图表现为既无自主心律又无起搏心律而心电图出现较长的间期, 而较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可致生命危2.1.1 原因临床上引起起搏器感知过度的原因包括: 1 外源性信号干扰:包括交流电、电磁波和静电磁场信号如射频导管消融、电刀手术或止血图 9

20、、电击复律除颤、核磁共振、放射治疗术、机场安检、移动 、电动剃须刀、电冰箱或微波炉启动时等。一般来说,对于按需抑制型的单腔起搏器 AAI/VVI 来说,感知到外源性的干扰信号都会造成抑制反应, 从而导致心动过缓 图 9 。 对于双腔起搏器 DDD ,如果外源性的干扰信号不是特别强, 可能只会影响心房感知通道, 使心房通道感知到干扰信号后抑制心房的起搏,同时触发心室快速起搏如上述。如果干扰信号足够强时,对心房和心室通道都会造成抑制,从而也导致心脏的停搏图10 。图 9 VVI 起搏器感知过度引起心动周期延长,图中第 5 个周期明显常于其他起搏周期,其间可见明显的肌电位信号, 提示起搏器感知到肌电

21、位后抑制起搏器脉冲的按时输出, 致 QRS波延迟发放,使 RR间期延长,引起起搏节律重整。图10病人男性,74岁,曾置入美敦力DDDR起搏器。因脊椎压缩性骨折手术。电凝止血中出现电磁干扰,起搏器起搏功能受抑制。下列图为动脉压力检查,更清楚显示心脏停搏。起搏器置入左侧锁骨下区,电凝的电极板放置在右肩。2内源性信号干扰:包括肌电信号、 P 波、 R 波、 T 波、后电位、隐匿性期前收缩、交叉感知等。肌电信号干扰与上述外源性电信号干扰相似。对于AAI/VVI 起搏器来说,其干扰造成心脏停搏,对于双腔起搏器来说, 即可造成上述的心室快速跟踪起搏,也可造成心房、心室的起搏均被抑制,从而导致心脏的停搏图

22、11 。这种起搏间期的延长常常是无规律的。如果起搏器感知到其他心腔内的电信号,如T波、交叉感知到R波等等,由于这些电信号出现是有规律的,因此出现起搏间期的延长也常常是有规律的。图 11 DDD 起搏器心房和心室功能被肌电干扰抑制引起过度感知,出现较长时间的心脏停搏。交叉感知是感知过度的特殊表现, 指一个心腔的心电信号或起搏脉冲信号被起搏器的另一心腔电路误感知, 导致起搏器输出功能抑制或触发。 交叉感知多发生于双腔起搏系统, 单极电极导线更容易发生。 留神室电极导线将心房输出脉冲误认为自身的心室事件时, 将发生交叉感知。但更多见的是,心房电极导线感知到心室腔的电信号图 12 。图 12 DDD

23、起搏心电图。 上条图可见两种起搏间期: 680ms 和 920ms , 比较有规律。 仔细分析可见,常间期中,起搏信号前680ms刚好对应的是 QRS波群,说明心房通道感知到QRS波群,提示交叉感知。下条心电图是下调心房感知灵敏度后提示交叉感知现象消失。2.1.2 心电图表现总的说来,起搏间期出现延长。根据感知的对象不同,心电图表现有所差异。 1 起搏间期不适当延长,即长于基础起搏间期。 2 感知到外来干扰电信号、肌电信号时,由于这些信号是无规律的高频信号,因此起搏器显示的起搏抑制也无明显规律, 延长的程度也可不同。 相对应的是, 在心电图的基线上常常可以见到快频率的干扰信号。 3 感知的是心

24、脏的电信号时,如感知到T 波、交叉感知等,由于这些信号本身是有规律的,因此这种延长要多有规律, 表现为持续长间期起搏, 或长短间期不同比例交替起搏。如果有长短间期交替, 以短间期为标准来丈量长间期时, 往往可以发现对应短间期的地方常常有心脏波形P波、QRS波群或T波。2.1.3 处理通过程控起搏器参数,可以使多数交叉感知引起的心律失常得到纠正。 1 将起搏器电极导线程控为双极:适合于已置入双极电极导线但程控为单极模式。通过将电极导线程控为双极,多数能够减少交叉感知现象。 2 降低感知灵敏度:应用双极电极导线是最有效的预防交叉感知的方法。为防止心室对心房的交叉感知, 双腔起搏器设置了心室空白期, 在此时间间期内, 心室感知器不感知任何心房信号。甚至较老的起搏器也能通过延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