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_第1页
奈达翻译理论_第2页
奈达翻译理论_第3页
奈达翻译理论_第4页
奈达翻译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xiamenmts 发表于 11-01-18 17:59 阅读(291) 评论(0) 分类:翻译管理 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从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谈起李田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文摘要:本文指出并分析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中的错误,提供参考译文,指出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文章建议澄清错误译文在译界产生的巨大影

2、响。关键词:尤金,奈达,翻译定义,错误译文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Should Reread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Comments from the Wrong Translations of Nidas TranslationAbstract: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points out and analyses the mistak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ugene A·Nidas definition for translation. A re

3、ference translation by the writer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the great influence caused by the wrong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iquidated.Key Words: Eugene A· Nida, translation definition, wrong translation在现在的中国译论界,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名字如雷贯耳,它的响亮程度不亚于严复。究其原因

4、,是他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在我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译界几乎人人言必称奈达,言必称奈达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有人认为翻译的“等值”或“等效”翻译标准,在于使信息量化,以便科学传达言语信息。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对语言信息的量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老的翻译标准不适用了,而等值标准显示它的优越性。(1)翻译涉及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神韵和风格。意义、神韵和风格不能量化。现代语言学或翻译学没有提供量化意义、神韵和风格的方法,人们无法对意义、神韵和风格计量。“等值”、“等效”翻译的提法貌似科学,其实不科学。奈达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兼翻译家,他清楚地知道

5、语言的文本意义不可能一点一滴地落实,也不存在什么“全部意义”。不同语言之间的形式差异和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中的许多不可译因素,他不可能提出“等值”或“等效”翻译原则。请看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2)中的翻译定义。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

6、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的翻译定义没有一点“等值”、“等效”翻译的痕迹。定义自始至终无“等效”或“等值”二词出现,也没有“对等”之义。笔者见过的20多种奈达定义的译文都很值得商榷。现将其中一种译文引用如下并加以分析(其他译文与此译文大同小异):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此译文至少有以下7处值得商榷。1“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奈达的原文根本没有要求这两方面的对等。“对等”是精确词,100%对100%才是对等。2“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此处的“对等语”是什么意思?译

7、入语中存在一种“对等语”吗?英译汉时,汉语是译入语,汉语中的“对等语”是什么语呢?奈达的定义中没有“对等语”一词。另外译文中的“用”字在原文中体现在何处?这是误译,也是“等效”、“等值”翻译的来源。有译论家评论说:“奈达的定义增加了信息和对等这样的概念,蕴含了翻译的等值标准的意义”。其实,奈达的定义的原文没有“对等”的意思。这是译文引起的误解。3原文“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中的“in the receptor language”的中文意

8、义是“用接收语”,不是“在译入语中”。其中的“in”是“用”的意思,相当我们平时说的speak in English或wri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中的“in”。“speak in English”译成中文是“用英语说”,不是“在英语中说”。“wri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的中文译文是“用中文写”,不是“在中文中写”。4“equivalent”虽然有“相等”或“对等”的意义,但此处不应译成“对等”。这是很关键的一词。根据上下文,再查阅原文词典,此词意义为“相当的”、“相对的”或“对应的”。请看下列词典对 “equivalent”一词的解

9、释。4.1牛津当代大词典(英汉双解)(3)p589, equivalent adj. , 4,相当的,相对的(corresponding)。4.2韦氏新世界学生词典(4)p346, equivalent adj. 相等的,相当的,Three teaspoonfuls are the equivalent of one tablespoonful.3茶匙相当于1汤匙。4.3新英汉词典(5)p404, equivalent 1 a. (在力量等上)相等的,相当的,相同的:be equivalent to等于,相当于。4.4定义中的“equivalent”是名词,因为它被closest和natura

10、l所修饰。“equivalent”有两种词性,一是形容词,二是名词。当它是名词时,其意义是sth that is equivalent(柯灵斯英语词典p495),因此名词“equivalent”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相等”,二是“相当”。如果“equivalent” 的意义是“相等”,前面不能加形容词“the closest”,即不能说“the closest equivalent”(最接近的相等);反之,这样说就不合符逻辑。如果“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前面可以加形容词“the closest”,即可以说“the closest equivalent”(最接近的相当)。综上所述

11、,“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等”,只能译成“对应”或“相当”。5“最自然的对等语”原文“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中的“natural”不能译成“最自然的”,“natural”是原级形容词,不是最高级。6“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按照译者的理解,译入语中存在“对等语”。读者不明白,既然存在对等语,为什么不用对等语去再现原语的信息而用最切近的对等语去再现原语的信息呢?这不是与所谓的“等值”翻译原则相矛盾了吗?用最切近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是达不到“等值”翻译的效果的。7怎样理解“equi

12、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是译好此定义的关键。“equivalent”是名词,其意义是“对等物”或“对应物”。“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的意义是“源语信息的对等物或对应物”,即与源语信息对等或对应的信息。“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等语”,可以译成“对应语”或“相当的词”,但要看它所处的语境。例如,“Some American words have no British equivalents”可以译成“一些美国英语词语在英国英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equivalent of

13、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中的“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应语”或“相当的词”,更不能译成“对等语”,因为它后面的限制语是“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而不是“the source language”。然而有些译论家却将“equivalent”译成了“对等语”。这样的翻译,就产生了误解,读者会跟上文第2点所引用的引文一样理解,认为奈达的定义蕴含了等值标准的意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译论家将“reproducing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

14、sage”译成“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此译文给读者非常严重的误导。此译文言下之意是奈达主张翻译用最切近的对等语翻译。退一步说,那使将“对等语”理解为与“对应语”,同义,那么翻译也是用“对应语”翻译。在此译文的误导下,译论界许多人认为奈达的翻译原则是,翻译不仅要在译语中寻找顺乎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还要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也就是说只能直译,不能意译。“good clothes”只能译成“好的衣服”,不能译成“衣冠楚楚”。“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也只能译成“用一块石头杀死两只鸟”,不能译成“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mais,

15、 trois jours apres Julien, elle mourut en embrassant ses enfants”只能译“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不能译成“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也吻着孩子,魂归离恨天了”。严格地说,按照上述译文,“elle mourut”与英文“she died”等值,“she died”与汉语“她死了”对应,因此将“elle mourut”译成“她去世了”也不行,因为“去世了”不是“died”的最切近的对等语,唯一的译文只能是“她死了”。如此理解奈达的理论,完全违背了奈达翻译定义的原义。奈达翻译定义的译文在我国非常之多,我见过的20多钟译文

16、虽然大同小异,然而也有一些差异。现抄录几种如下:1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2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3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原文”下的横线由抄录者加抄录者注)4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转换上最贴切的自然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5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上和文体风格上在译文语言中采用最接近而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为抛砖引玉,现将奈达的翻译定义试译如下:翻以意义为先,风格为次,用接收语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信息。奈达

17、的翻译原则是求似翻译原则。他要求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贴近原作。这相当于中国译论中的既“达意”又“传神”,与我国的“神似”说不谋而合。“相当”不同于“对等”。现代汉语词典(6)p272对“对应”的解释是: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同一词典p1241对“相当”的定义是:(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因此“对应”与“相当”同义。同一词典p270对“对等”一词的解释是:等级、地位相等。因此,“对等”与“相等”同义。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7)p306对“相等”的定义是:在数目、程度等方面彼此完全相同。对奈达翻译定义的误读和误译,在我国

18、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译作与原作内容能等值,形式也能等值。有人出版了有关等值的理论专著,说“等值的内涵是建立在思维和语言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不但包括作品的思想艺术内容的等值,而且也包括作品语言形式的等值。这就是说,不但要求译作与原作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调,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语节奏,相同的语言风格、相同的言语韵味、相同的言语美学价值”。 译论界有必要澄清,奈达并没有主张“等效”或“等值”翻译。他主张的翻译原则是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自然信息,可以简称为“切近”翻译原则。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

19、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正如equivalent(equivalence)在上面的定义中不能译成“对等”一样,术语dynamic equivale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formal equivalence,translation equivalence,stylistic equivalence,social cultural equivalence, linguistic equivalence等也不能译成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翻译对等、

20、文体对等、社会文化对等、语言对等,因为其中的“equivalence”是“sth that is equivalent”,即“相等”、“相当”之义。根据语境它们可分别译成动力相当、功能相当、形式对当、对当翻译、风格对对当、社会文化对当、言语相当。参考文献:1黄锦炎:语际信息传递与等值原则A,翻译论从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2Eugene A·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1969。3牛津当代大词典(The New Oxford Illustrated Eng

21、lishChinese Dictionary)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3月。4韦氏新世界学生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Students Dictionary),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5新英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4月。6现代汉语词典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北京。7应用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8 Nida, Eugen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9 Nida,

22、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9.10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上海外育教育出版社,2001。11 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12 耿龙明等编。翻译论丛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3 中国翻译编辑部主编。文化丝路织思C.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4 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5 玛丽斯内尔-霍比,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16 李田心,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17 李田心,语言规律、规则和翻译科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