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强度曲线评价组织灌注的应用研究_第1页
时间-强度曲线评价组织灌注的应用研究_第2页
时间-强度曲线评价组织灌注的应用研究_第3页
时间-强度曲线评价组织灌注的应用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时间-强度曲线评价组织灌注的应用研究        本文探讨能量条件下,时间-强度曲线建立的方法及其应用的价值。 1试验资料和方法1.1声学造影剂本研究采用阜外医院超声科实验室制作的含有氟碳气体的微泡造影剂FX530,造影剂微泡平均直径约为4±2m,微泡浓度为1.21.4×107/ml。1.2仪器成像仪器:惠普公司HP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L7540高频探头,探头频率10MHz;像采集仪器:采用具有21230解码芯片的动态像采集卡,装配于海信P-

2、233PC计算机上,采集帧率30帧/s,每次采集时间为5分钟,采集端口为S-video端口。1.3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5只健康家兔,平均体重2.5±0.4 kg,全麻下开腹,游离一侧肾动脉主干、肾脏。佩带显微操作镜,对肾动脉主干均分为三等分,以银夹分别进行阶段性钳夹,钳夹程度分四级:0级-未钳夹;I级-钳夹动脉主干1/3;级-钳夹动脉主干2/3;级-完全钳夹。每次钳夹后稳定5分钟。     1显示段间动脉、皮质部位的曲线形态差异及其拟合,段间动脉的时间-强度曲线更宽阔     2示段间动脉时间-强度曲

3、线随钳夹程度的递进形态上的改变1.4造影试验步骤及方法所有试验的仪器条件均保持恒定。(1)试验方法:每次钳夹肾动脉后,选取肾脏最大长轴切面,探头固定,经耳缘静脉,以0.004 ml/kg的剂量团注声学造影剂FX530。推注的同时启动像采集。     3示皮质部位曲线形态随钳夹程度的变化而变化集卡进行像采集。(2)成像方法:超声像以心电门控R波触发,即获取每一舒张末期的造影像。全程记录造影前后的心率。(3)像处理及分析过程:像分析软件由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超声科与武汉大学医学像信息研究所共同开发。时间-强度曲线的描绘:按造影前后顺序分别对肾皮质部位及肾

4、段间动脉部位进行取样(取样容积大小形态相同,取样容积覆盖肾段间动脉内腔),确定并描记每一帧像取样部位的平均视频强度值,形成随时间变化的视频强度的变化描记点;曲线拟合:对描记出的点进行伽吗函数拟合,伽吗函数为I(t)=I0(t-t0)be-a(t-t0),I0=视频强度度量单位,a、b=曲线形态参数;t0=注射造影剂至感兴趣区的时间间隔。根据家兔血液循环平均时间5.5秒确定,较宽阔的时间-强度曲线拟合下降支的起始。2结果2.1肾脏不同部位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段间动脉的曲线形态宽阔,需较长时间才恢复至造影前水平,皮质部位的曲线形态狭窄,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恢复至造影前水平(如1所示)。

5、2.2同一部位时间-强度曲线随钳夹程度的递进,曲线形态逐渐狭窄。即随着血流量及灌注压力的递减曲线变狭窄(如2,3所示)。2.3两个部位时间-强度曲线的参数和随钳夹程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其中改变最为显著的是曲线下面积。其他变化显著的有:视频强度造影峰值、段间动脉视频强度下降斜率、平均渡越时间(表1)。2.4皮质曲线下面积/段间动脉曲线下面积比率随钳夹程度的增加而递减,曲线下面积反映血流容积的变化,面积比也反映了两部位血流容积的比率(表2)。表1不同钳夹程度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差异曲线下面积造影峰值平均渡越时间下降斜率0*0*0*0*段间动脉皮质 部位7257.9±941.96043.2&

6、#177;998.31780.02±4690241±1.3229.6±3.6172.8±4.558.6±2.511.04±0.466.9±2.13.6±0.903.1±0.585.8±1.2*10.72±3.1*无1282.3±237.6682.8±48.981.1±57.20236±9.5203.8±15.9101±9.660±3.62.7±0.051.97±0.11.6±0.2302

7、2.4±9.924.2±4.310.3±2.5无     *与未钳夹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示面积比反映不同部位血流容积的变化3讨论自从出现声学造影剂后,已经有很多学者1,2,5,6研究了时间-视频强度曲线的意义,其指导思想是依据指示剂稀释原理。尽管现阶段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心脏领域,而肾脏的灌注特点决定了其是更适合指示剂稀释法测定血流灌注的器官:肾脏的血流灌注存在段间分布,且无侧枝循环;肾脏实质无明显的心动时相的形态差异;肾皮质部分含有大量的血管性结构,适于评

8、价皮质部位血流容积的变化。选择以能量作为肾脏时间-强度曲线研究的成像基础,它具有以下优点:极低剂量要求3,采用0.004 ml/kg,应完全符合低剂量和线性相关的要求;造影剂散射体在介质中呈松散分布的条件下,微泡造影剂的背向散射强度是与造影剂散射体数目线性相关的4,在0.004 ml/kg的剂量下,符合松散分布的要求,因此能量显示的血管内血流增强程度可以直接反映造影剂的含量;尽管能量的显像也是视频显示,但其直接反映的是血流信息,因此对于评价血流灌注具有二维灰阶成像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排除不同心动时相对造影剂浓度的影响5,采用R波触发门控动态获取像,提取造影过程中每一个舒张末期的像,这种情况下可以

9、排除不同时相对视频强度的影响。能量条件下团注造影剂形成的视频强度的变化符合伽吗指数函数的变化,适于应用伽吗函数拟合。对较宽阔的段间动脉的曲线进行拟合时存在一个确定二次循环的时间问题,根据指示剂稀释原理,稀释曲线拟合时不能将二次循环的波形或强度值拟合进首次通过的曲线内。因此根据家兔血流平均循环时间5.5 s作为基准值,由心率转换为峰值后若干次心动数(即取样像数)作为拟合曲线的下降支的起始点(1示)。不同部位的曲线形态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较粗大灌注动脉与实质性组织之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血流速度,流速越快曲线越狭窄,即稀释越快;造影剂平均渡越时间,这可以理解为造影

10、剂团注进入血管或实质的单位容积内造影剂团最后为完全新鲜血液所取代的时间,平均渡越时间越长,曲线越平坦;取样部位上下游血流中造影剂分布容积,分布容积越大,曲线下面积越大。考虑第一点原因时,必须确认是在容积固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造影剂在某一特定血管容积内的平均渡越时间与特定部位上下游血流的分布容积是相互影响的。对于较粗大的灌注动脉而言,同样的取样容积内含有比实质部位更多的造影剂,其上下游血流的造影剂的分布容积也显著高于实质部位,加上灌注的高阻力(相对于实质血管的低阻力),因此造影剂的稀释过程明显慢于实质,稀释曲线形态明显宽于实质部位。从不同部位时间-强度曲线形态的差异及曲线参数的变异,可以看出时间

11、-强度曲线的变化涉及复杂的生理背景,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进行指示剂稀释试验研究时,需确认一部分影响因素相对稳定的疾病模型。随钳夹程度的递进,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平均渡越时间均存在显著变化(P<0.05)。参数中最持续稳定改变的是曲线下面积,这说明曲线下面积与血流量是密切相关,而且就单纯指标而言,曲线下面积作为一项较综合性指标,比其他参数更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据George A Taylor,曲线下面积是与肾脏的血流灌注量直线相关的,这与我们的结果相符。肾段间动脉的时间-强度曲线的下降斜率随钳夹程度的递进,下降支斜率逐渐增大,即其稀释过程增快,也可从其平均渡越时间的递减反映。钳夹肾动

12、脉主干是一急性过程,钳夹后所引起的压力梯度的降低,必然引起段间动脉的流速降低,因此段间动脉的曲线狭窄不可能是因流速的增快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段间动脉的时间-强度曲线的形态改变是由造影剂在血管内血流分布容积决定的,也就意味着曲线下面积的变化反映的是造影剂所在血管内血流容积的变化。此外,实质部位曲线下面积与段间动脉曲线下面积的比值能较好的反映钳夹程度的变化。由以上分析,肾动脉狭窄模型,曲线下面积与血流容积改变密切相关。因此上述两者的比值反映了皮质部位血管血流容积与段间动脉血管内血流容积的比率,这为定量计算实质部位血流量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指标。综上所述,造影增强肾能量时间-强度曲线能很好反映血管内血流

13、容积的变化。单纯讨论曲线某一参数及形态在某一疾病中的意义是缺乏可比性和重复性,特别是在评价灌注功能时,必须首先确定所选疾病模型对时间-强度曲线而言是流速决定性还是血流容积决定性。在肾动脉狭窄模型条件下曲线下面积和面积比率可以很好的反映血流容积的变化,是评价肾血流灌注的良好指标。作者简介:周翔(1972),男,武汉市人,博士生。周翔(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超声科,湖北 武汉430030)张青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超声科,湖北 武汉430030)柳建华(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超声科,湖北 武汉430030)高兴成(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超声科,湖北 武汉430030)参考文献1Karl

14、 Q,Gan P,Xucai C,et al.Volumetric arterial flow quantification using echo contrast.An in vitro comparison of three ultrasonic intensity methods:radio frequency,video and Doppler.Ultrasound in Med & Biol,1993,19(6):447-460.2Daniele R,Valter L,Cristina V,et al.Detection of perfusion defects during coronary occlusion and myocardiol reperfusion after thrombolysis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the echo-enhancing agent BRI.J Am Soc Echocardiog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