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1)_第1页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1)_第2页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1)_第3页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1)        迈进21世纪,重庆市农业和 农村 经济 发展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是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对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推进农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

2、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问题 。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重庆市的一个基本市情特征。2000年,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占97以上;总人口309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0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62,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4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8,高于全国的28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178:413:409。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但二

3、、三产业层次不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城市化滞后于 工业 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重庆市农村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在全国排名16位至19位,主要人均指标在全国排名21至23位;传统农业的烙印较深,“粮猪型”结构比重过高,多数农产品质量较差,非农产业发展缓慢,还没有摆脱“趋同型”的生产布局,“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短链型”的生产模式,这在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大体为44:32:24,一产比重过大,二产水平很低,三产严重滞后;粮食和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1,主要农产品优质率仅为40,商品率为 &#

4、160;42,加工转化率为16;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农村从业人员的319;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龙头 企业 总体实力较弱;农业 科技 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差;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2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276元,两者差距正逐渐扩大。全市城镇化水平仅3309,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大多数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较为发达的城市和较为落后的农村同时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比很多省市更明显、更典型。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是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十五”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

5、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有利于提高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市人均耕地仅有077亩,农业人均耕地仅有10亩,一般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营成本高,效益低下,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优质、低价农产品对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竞争构成威胁更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

6、业结构升级。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副业结构,还可以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推动农业 现代 化进程。重庆市农业人口多,农业沉淀的劳动力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不可能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现代化进程将会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

7、移,将加速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的 科学 文化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是农村城镇化可以为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农村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725万人,单靠在农业、农村内部转移消化空间有限。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和范围,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还可以促进农民提高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五是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城镇是农村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8、,对乡镇企业、文化、科学、 教育 、娱乐业等产业都有明显的集聚作用。城镇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供优越的 交通 、通信、 金融 、信息等服务,及人才、技术支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的发展还可以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的需要。     二、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2000年,重庆市有农业人口243020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1320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435,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3748万亩,人均耕地仅077亩(统计数)。根据重

9、庆市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按全国通用标准,农村劳动力人均耕作4亩 计算 ,第一产业只需用劳动力60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7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若加上人口新增的13万劳动力,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725万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剩余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成为农民增收的障碍,也是 影响 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目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为主。21X)O年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在乡镇企业及市内二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占44,在市外就业人数占56,其中长年性外出民工居多,占688,季节性占32;外出务工青年男性居多,占77

10、,女性占23;务工者年龄在20至40岁居多,占73,平均年龄约30岁;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职业以工人、服务员居多,从事建筑业和工业的比例达615,其次商业和其它行业占385,大部分在私营企业务工,在国营单位务工人数非常少。近几年由于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人均收人中来自农业收入的多数地方出现负增长,来自务工收入却在增加。根据调查,重庆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这些收入为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稳定注入了活力。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下面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不

11、合理。由于重庆市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就业不合理的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有关农民外出人员务工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

12、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转移难度大。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有关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工作不力、效益不高。     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目前重庆市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下岗分流压力大,交通、通讯、金融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六是由于青:比年农村

13、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土地摞荒和粗放经营。     (二)农村城镇化现状。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据统计,全市小城镇居民人均建筑据调查面积已达到21平方米,有水厂669个,日供水能力达6395立方米,道路3150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达2837公顷,完成各类建设投资125亿元。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大增强,吸引了广大企业进镇和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聚居。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还重点探索、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如大足龙水镇、璧

14、山璧城镇、万州区熊家镇等利用本地传统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建设专业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客户进场经营当地名优产品、小五金、皮鞋、建材,走工贸型小城镇发展路子。开县温泉镇、合川三汇镇等,利用丰富的煤、石灰石资源,走资源加工型小城镇的路子,带动了运输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繁荣了一方经济。奉节白帝城、渝北统景镇、大足宝顶镇等,利用本地的 自然 、人文景观 旅游 资源,大力发展与旅游配套的餐饮服务业、宾馆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和手工艺品加工业,走旅游型发展的路子。石柱西沱镇、忠县石宝镇、丰都高家镇等,抓住库区移民搬迁机遇,把小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有机结合,将本镇建设成为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

15、库区开发型小城镇。秀山雅江镇、合川二郎镇,利用与外省接壤的区位优势,巧打边贸牌,争取市场优势,走边贸型小城镇发展的路子。但由于 历史 、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城镇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小城镇数量少,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底统计,全市有县城以下建制镇643个,集镇988个,县城关镇22个。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已有水厂669个,日供水能力达6395万立方米,道路3150公里,镇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837公顷,吸纳城镇就业人口114万人,积聚各类乡镇企业4万多个。2

16、000年城镇化水平仅有3309(新口径),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若扣除含城区则有余31个区县的城镇化率只有214。平均每个镇辐射范围12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镇的间距在4030公里,而且主要分布在渝西片区,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城镇数量就更少,规模更小。     二是缺乏产业支撑,集聚人口规模少,辐射带动能力弱。目前除县城所在城镇人口数量在5万人以上,个别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的或靠近主城区的卫星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以上外,多数城镇人口在3000500O人左右,还没有形成基本规模数量标准。小城镇人口规模过小,城镇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效

17、益难以发挥。     三是小城镇的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国家有关建设小城镇的建成区平均建设规模标准为415平方公里,镇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容纳常住人口4876人,而重庆市大部分小城镇目前均未达到这一水平,平均建设规模只有03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镇积聚人口只有4000人左右?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难以达到应有的集聚规模。     四是农村城镇化步伐缓慢,城镇化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增长水平。重庆市在“八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8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有所加快,共提高于276个百分点,但是远远落后于“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93的速度。从全国看,城镇建设起步于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中期,腾飞于90年代初期。重庆市三峡库区整体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小城镇建设起步于80年代后期,淹没区的小城镇由于受到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