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上济南版1.3.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学案_第1页
生物七年级上济南版1.3.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学案_第2页
生物七年级上济南版1.3.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学案_第3页
生物七年级上济南版1.3.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学案_第4页
生物七年级上济南版1.3.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济南版七年生物(上册)课 题: 第三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年 月 日星期 单位 ,备课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2理解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方式等与环境相适应的辨证观点。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3初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整体,激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

2、探究精神。教学难点:(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1)多媒体 (2)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装置一套,标本瓶,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若干,菜叶等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 学 过 程学 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夏日里,在草丛或庄稼地里, 我们常常会听到蝈蝈的鸣叫声, 似乎近在咫尺,但总是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你在仔细观察下边这幅图片,能否认出它属于哪一类生物?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1)仙人掌和睡莲适于生活在什

3、么样的生活环境?并找出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野鸭的蹼,猫头鹰、啄木鸟的爪分别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3)试据图分析北欧人的鼻子形状和赤道附近的人有何差异,为什么? 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局限性:(参照教材P44图1.3-11) 可生存范围 可生长范围 生 死 可生殖范围 死物 亡 亡数 低 高量 限 限 温度请根据曲线分析图中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该曲线说明了什么问题?                   

4、;         相关链接:生物灭绝(课文44页)(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实验探究】(参照教材P45演示实验)合作解惑交流A、为什么要向瓶内喷洒适量水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B、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5、;                 C、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D、请你评价一下老师的实验方案有无需要改进之处?      &#

6、160;             【总结提升】 ( )生物 关 系 环境 ( )【收获与感悟】本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本节课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遗憾?给自己一个评价,下次继续努力哦!【当堂达标检测】(满分100分)同学们,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哟!【基础闯关】(每一题20分)1、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改变C.银杏树在秋天会落叶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2、下图是几种鸟的足及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的关系,请你

7、尝试连连看。 【潜能提升】(每一空20分)下表为三种地点不同时间所测得的空气湿度平均值,请据此回答: 时间裸地草地灌丛早晨707290中午818492晚上60688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地点, 时湿度最大, 时湿度最小;同一时间, 的湿度最大, 的湿度最小。【错因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图片设置疑问并引导学生观察,二、探求新知(课件展示仙人掌和睡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课件展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把握课堂节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地评价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教

8、师进行深入点拨、释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改变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演示实验: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指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媒体展示引导,鼓励学生总结得失要求学生5分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达标测试的正确率及出现问题,思考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

9、足。凝神专听、认真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质疑认真观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并积极讨论总结所提出的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高效率地自学,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互补,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发表意见,其他学生适当补充完整。2、各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等。学生自学课文P44内容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观察曲线图、讨论问题,合作释疑然后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生大声朗读课文 44页右边的“相关链接”,引发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小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把统一了的观点在全班阐述。生举例:

10、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生讲解说明积极思考,总结本节得失独立完成后边交流边相互批改,及时分析错题原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图片的展示与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等能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思考、综合等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培养她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不仅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思维,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1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小结,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达标测试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教学反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的生物学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向生物学观点迁移,从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入手,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已知”说起,这不仅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在知识不断迁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另外通过课下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动手参与和课上的自我表述和合作

1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并且还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 课后练习精编: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 相互影响,毫无关系             B.相互作用,毫无影响C.毫无关系               

13、0;        D.相互作用,互相影响2.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它们的叶变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茎含有叶绿素,并且很肥大,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储存水分。这是仙人掌对沙漠缺水环境的()A.自我保护 B.适应 C.抵抗 D.防御方法3.苹果树不适宜在南方栽种,南方地区不利于苹果生长的生态因素是()A.温度高 B.光照时间短 C.水分少 D.土壤不肥沃4.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红柳树根扎得很深B.大树底下好乘凉C.望断南飞雁D.秋风扫落叶5、 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中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合的是( )A有非常发达的根 B具有肥厚多汁的肉质茎C在叶表面有厚的角质层 D有宽大的叶片6、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下列各项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是( ) A:可生殖范围 B:可生存范围 C:可生长范围 D:一样大(二) 非选择题1、生长在荒漠中的 仙人掌,叶演变成了 ,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蚯蚓能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