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 195 例临床分析廖嘉忠邓有辉黄培宁彭乃宝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百色 533000)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可行性、 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对 1998 年 1月2011年 8月进行内镜下切除的 195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195例结直肠大息肉经内镜切除全部获得成功, 21 例(10.8%) 术后出现明显出血 ,经内镜下止血均得到有效控制 ;2 例患者出现穿孔 (1.02%),给 予止血夹夹闭成功 ,避免了外科手术修补。腺瘤性息肉是本组中最常见的病变 (85.4%),8 例出现恶变,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

2、。随访636个月,平均 21 个月, 11例腺瘤病人复发,再次于内镜下完全切除; 3 例黏膜内 癌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是一项安全有效、 费用 少,病人痛苦轻,适用范围广、可避免外科手术的内镜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应用。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 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 治疗。关键词:结直肠大息肉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的普及应用和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下切除已成为治疗消化道 息肉的首选方法, 但对于基底较宽或有滋养血管的消化道大息肉, 内镜下切除易 发生出血或穿孔,很多学者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顾虑。我院自1998年1月 2011 年 8 月以来共治

3、疗 195 例(206 枚)结直肠大息肉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 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1998年1月2011年8月我们对195例经内镜检查确认最大直径2cm 的结直肠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治疗 ,共切除大息肉 206个。其中,男性 106例, 女性 89 例;年龄 2 76 岁,平均 54.2 岁。1.2 器械与方法1.2.1 所用器械采用 Olympus CF-40I 纤维结肠镜; Olympus CF-260I、Olympus CF-Q150电子结肠镜;Olympus PSD-20型高频电发生器、ERBE VIO-200 S高频 电装置和APC 2氩离子凝固器;S

4、D-16U-1型圈套器;热活检钳,Olympus NM-2K 型注射针,Olympus钛夹(MD850型、MD59型)及其配套的推送器(HX-5LR-I ); 黏膜下注射液: 1:2 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染色剂: 0.5%美蓝。1.2.2 术前准备以 33%硫酸镁溶液 200ml 或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2盒进行肠道准备,待泻下 68次大便后进行结肠镜治疗; 对仅存在直肠大息肉的病例或不 愿口服导泻药的患儿,可用开塞露 3 4 支塞肛刺激排便清洁肠道。 9 岁以下患 儿可在全麻下进行,术前禁饮禁食 6h。治疗前均常规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息 肉后于内镜下观察息肉大小、形态、基底类型;再以

5、0.5%美蓝内镜下染色,观 察息肉边界、腺窝开口类型;内镜下注气、吸气行气量诱导试验,观察基底部活 动度;对无蒂大息肉则靠近其基底行黏膜下注射观察息肉隆起是否完全 (非提起 征),并行活检,判断病灶为良性或恶性病变,通过上述步骤确定病变为非浸润 癌方可实施内镜下切除。术前常规查血型、凝血功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可能获得的益处和风险。123电切方法单人操作进镜,发现息肉后尽可能将息肉置于视野的67点钟位前方,适量注气,吸净周围液体,充分暴露息肉,并始终保持此位置。在圈套 息肉时,对有蒂息肉,圈套丝应靠近息肉头部,套紧后回拉上提,并轻微反复张 开、收紧,直至确认圈套丝的位置合适后再套紧圈套丝,

6、避免太靠近肠壁或套住对侧肠粘膜,保留0.51.0cm长的残蒂可保证有充分的电凝避免出血,预防穿 孔的发生。对2.5cm的较大息肉,应采用肠壁密切接触法分块切除;如果蒂部 较粗,为预防出血,可先用止血夹钳夹帝部后再行电切。对亚帝或广基息肉,先 于病灶口侧、距基底边缘1、2mm进针,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 再于病灶肛侧黏膜下注射,至病变部隆起,视情况可多次实施。再以圈套器套住 病灶,收紧后行高频电凝切除。圈套时包含病灶周围部分正常黏膜,一次圈套难于完成者予分次圈套,行分片黏膜切除。确定基底部及切缘无病灶残留,用五爪 钳回收所有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一般采用混合电切模式,电凝输出功率30

7、40W电切输出功率6080W,每次通电23S,凝切交替,注意拉紧圈套器与放电 的同步动作,避免机械切割,造成残端出血。息肉切除后应仔细观察残端有无出 血,如有可局部电凝、APC凝固、局部喷洒或注射肾上腺素或使用止血夹;对宽 基息肉切除后创面的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通常采用氩气刀、热活 检钳、止血夹等技术处理巨大溃疡创面,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若有残留组织 可用APC烧灼至发白。1.3 术后处理及随访观察:术后卧床休息13天,禁食24h后无渣或少渣饮食 35d,逐步过渡为正常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给予补液、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预防感染及出血。对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内癌变、腺瘤伴中度异型增

8、生及息肉最 大径大于3cm者,术后1、3、6个月及1年接受随访检查,如无异常,嘱患者每年 复查肠镜,如发现局部复发,再行内镜下切除。对于息肉恶变突破黏膜下层者,建 议手术治疗。2结果 本组195例患者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共切除息肉 206枚,其中 息肉位于盲肠12例、升结肠19例,结肠肝曲8例、横结肠31例、降结肠20 例、乙状结肠48例、直肠57例;有蒂息肉124枚,亚蒂或宽基息肉82枚。术 后病理:炎性和增生性息肉30枚(14.6%),腺瘤性息肉176枚(85.4%),其中 绒毛状管状腺瘤75枚(42.6%)、管状腺瘤61枚(34.7%)和绒毛状腺瘤40枚 (22.7%),见附表。腺瘤中伴

9、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为 4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为 29例,出现恶变8例(4.1%)。在8例癌变病例中,6例病理证实分化良好,肿 瘤限于黏膜层,基底部未见肿瘤组织,说明内镜下切除效果确切,无需手术。2例患者病理提示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均为无蒂息肉),均追加进行根治性手术切 除,术后均显示局部无任何残留病灶,无淋巴结转移。本组有21例(10.8%)并发明显出血,其中电切术中出血17例,术后迟发性 出血4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置得到有效止血,无 1例需要输血或手术治疗。有2 例病人出现穿孔,其中1例为3.5cm大的无蒂息肉,位于乙降结肠交界,术后创面 较深,发现一小穿孔;另1例为4cm大的无蒂息肉,位于直

10、肠中段,电切术中出现 阴囊及头颈部皮下气肿。这2例病人均于电切后当即用止血夹夹闭创面,术后予 禁食、补液、抗炎治疗,恢复良好出院,未转外科手术。附表 息肉的病理类型及直径大小枚病理分型2030mm30 40mm40 50mm >50mm合计管状腺瘤39166061绒毛状腺瘤131010740绒毛状管状腺40217775增生性1370020炎性730010合计1125723142063 讨论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 且趋于年轻 化1, 2。由于80%上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因此,内镜下早期发 现大肠息肉并予彻底切除,已成为降低大肠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11、。 美国息肉研究 组Winawer等人的研究证实内镜检出、摘除腺瘤可使大肠癌的发生减少 76%90%,有报道使用结肠镜普查并摘除大肠息肉可使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 90% 以上3。大肠息肉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有蒂、亚蒂和广基大肠息肉,后者根据生长方式又可分为向肠腔内直生长的隆起型和沿肠壁表面生长的平坦型。散发性腺瘤的癌变受腺瘤的数目、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的影响。腺瘤的数目越多,其癌发生的危 险性越大。直径0.5cm的腺瘤,癌变率约1%; 0.60.9cm的腺瘤约5%;三1cm 的腺瘤约20%组织学上,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约5%,管状绒毛状腺瘤15%20%, 绒毛状腺瘤可达50%。此外,腺瘤异型增生程度越

12、高,合并癌组织的几率就越 大,与大肠癌关系更密切。因此,及早发现癌变可能性大的息肉并给予切除对于 防治大肠癌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直径大于2cm息肉称为大息肉5, 6,内镜下能够切除多大息肉,目 前尚无定论,过去认为息肉如大于 2cm、无蒂是内镜下切除息肉的相对禁忌证, 因摘除后的溃疡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易发生穿孔;且无蒂者多为绒毛管状腺 瘤或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但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进步,内镜下切除大息肉范 围越来越广,除非已经癌变并浸润到黏膜下层并且非提起征阳性, 否则大于3.0cm 的腺瘤已经不再是内镜切除的绝对禁忌证。有作者报道可以在内镜下切除直径大 于3cm的息肉。长海医院

13、报道最大13cmx12cm直肠腺瘤一次分块切除 。息 肉的大小并不是能否进行内镜下切除的标准,但息肉越大,要在内镜下安全有效地切除息肉就越困难。息肉的形态、位置、有无蒂、蒂的粗细以及操作者技术水 平和熟练程度也是影响内镜下息肉切除的重要因素。本组195例患者均针对息肉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内镜治疗方法,获得完整切除息肉,出血率10.8%,穿孔率1.03%,密切随访末发现癌变病例,说明此项治疗是一种微创、可行、安全有 效的方法。术前首先对息肉是否能行内镜下切除治疗进行评估。而术前判定息肉是否处 于早期癌阶段尤其重要,关系到切除方法及后续处理的选择。超声内镜(EUS) 和放大内镜是术前判定息肉的性质

14、及是否处于早期癌阶段较为可靠的方法,但由于设备昂贵,目前尚未能普及应用。目前主要通过观察息肉大小、形态、有无蒂、 蒂的粗细、宽基息肉基底部抬起情况(非提起征)来判断病灶的可切除性。一般来 说,有蒂息肉的切除要比无蒂息肉容易;腺瘤体积越大,越易癌变;腺瘤形态光 滑、球形者癌变少,而分叶状、菜花型,表面粗糙、炎症明显、有溃疡、质地脆 硬、触碰或套切时易破碎者,容易发生癌变;广基息肉癌变率比有蒂息肉明显增 高;在治疗前于染色肠镜下观察病灶腺窝开口类型 ,普通肠镜具有 520 倍的放大 作用 ,适当将镜头靠近病灶 ,一般均能清楚显示腺窝开口形态 ,对腺窝开口为 IIIS 、 V 型者癌变可能大 ,是否

15、行内镜下切除需结合其他指标慎重考虑。内镜下行气量 诱导试验是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 ,黏膜层病变 ,其基底随吸气注气而活动自如 ,随 着病变向黏膜下逐渐浸润 ,基底活动度逐渐减弱 ,浸润至固有肌层的浸润性癌 ,其 基底形态不受吸气注气的影响。 黏膜下注射观察非提起征是决定是否行内镜黏膜 切除术最为有效的判断方法。非提起征阳性者禁忌行内镜下切除。此项治疗的并发症主要为出血和穿孔,也是操作者最为关注和顾虑的问题。 本组术中出血1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2.1%),和DONIE(等报道的出血率为 13%迟发性出血率2%f似9。本组出现穿孔2例(1.03%),和PEREZ等何 报 道的穿孔率 (1.4%

16、) 基本相符。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电凝不足,尤其是蒂较粗者, 中央的血管末得到充分的电凝。 电凝过度使组织损伤较深, 焦痂脱落后形成较深 的溃疡引起迟发性出血。 掌握不好圈套器收紧的速度, 过快易造成血管凝固不充 分而出血, 过慢则通电时间过长有形成肠穿孔的危险, 并可使圈套器与尚未完成 切割的凝固组织密切粘连, 从而进退两难。 穿孔的主要原因是未形成充分的黏膜 下液体垫;电切时太靠近息肉基底部或过度电凝;视野不清的情况下盲目电切, 有时甚至将息肉蒂部周围的正常黏膜一起套入电切。 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 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1)要掌握好适应征,对非提起征阳性者,禁忌行此项 治疗;凝血功能障

17、碍、严重心脏病或佩戴心脏起搏器者不宜做此项治疗。(2)肠道清洁要充分,充分暴露息肉,便于圈套切除。( 3)要有良好的设备及技术 熟练的操作者作保证, 根据不同的息肉形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对有蒂或亚蒂 的巨大息肉, 应从息肉顶部开始分块切除, 渐渐将息肉蒂部暴露出来, 再作最后 彻底切除, 切勿太靠近息肉的基底部套切; 对于大的无蒂息肉应反复多次足量行 黏膜下注射盐水, 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 从而有利圈套电切, 避免电流 向固有肌层传导导致肠穿孔发生。圈套器套住病灶后在通电前要轻微反复放松、 收紧圈套器,并使病灶充分提起,活动度良好,以确保未套住固有肌层。(4)高频电模式选择较为重要

18、, 可分电切电流、 电凝电流和混合电流。 我们多采用混 合电切模式,此模式切除作用较强, 可切除较大病变, 还能减少透壁损伤的危险, 而且在切除过程中高频电模式可适当变换, 根据需要适时选用电凝电切模式, 目 的是更好地切除病变,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5)息肉切除后要充分利用手头上的器械对其创面进行综合处理。 较大或创面中央有凹陷者, 要上止血夹 预防出血和穿孔。( 6)术后两周内避免进食粗纤维食物,禁体力活动。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对癌变息肉的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术后回收 全瘤息肉送病理检查, 明确其病理类型及分化情况。 对于病理证实为腺瘤癌变的 病例,必须详细了解其癌变部位、

19、浸润深度、 分化程度和切缘是否有累及等情况 以便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如果分化程度好,内镜下切除完全,切缘无累及者, 可以密切随访;而分化差,有血管、淋巴管浸润者,就按肠癌治疗作肠切除加淋 巴结清扫。若残端病理检查未见癌浸润,则定期进行随访复查。本组中85.4%的息肉为腺瘤性息肉, 是最常见病变, 4.1%的患者出现恶变。 术后随访 179例病人, 随访 636个月,平均 21 个月,有 11 例(6.15%)复发,但可在内镜下切除,未 发现恶变病例; 3例黏膜内癌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总之,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是一项有效、安全、费用少,病人痛苦轻, 适用范围广、可避免外科手术的内镜微创技术,

2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蔡善荣,郑树,张苏展。不同年龄组大肠癌预后多因素分析的比较J.中华肿 瘤杂志,2005, 27: 483-485.2 张秋生,彭侠彪,崔惠敏,等,青年人大肠癌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分析J.中华消 化内镜杂志,2004, 21: 349-3513. MATSUHASHI N, NAKAJIMA A, FUKUSHIMA Y,et al. Effets of suli ndac on sporadic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J Gul,1997,40(3):344-349.4 .来茂德.结直肠癌早期病变概念的变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6):431.5. Church JM.Experienee in the endoscopic man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