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的应用_第1页
血液流变学的应用_第2页
血液流变学的应用_第3页
血液流变学的应用_第4页
血液流变学的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液流变学的应用血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组份流动和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变的概念,即在应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产生流动与变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变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体液、玻璃体,软组织如血管、肌肉、晶体、甚至骨骼,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叫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这是生物、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交叉发展的边缘科学,目前研究全血在各切变率下的表现粘度称为宏观流变学,而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的变形、聚集 、表面电荷等,称为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2、hemorheology)。五十年代中期在英国伦敦、牛津先后召开了血液流变学大会后,七十年代我国血液流变学处于萌发阶段。八十年代有更多的理工科研究人员转入到该领域。八十年代后期至今我国血液流变学有了空前发展,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发展是由于临床许多病症与血液流变特性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及恶性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最大威胁。而这类病都会使人体血液的流变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血液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严重时导致心、脑缺血。因此对血液流变特性研究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它可以给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预报性资料,甚至于在尚无临床症状时作为预报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因

3、此血液流变学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和中老年体检的必要项目。近年来,已发展到从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膜中骨架蛋白、膜磷脂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血浆分子成分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等,这些属于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lar hemorheology)。由于涉及领域的广泛,在天津医院以骨科特色的专科性医院,至今血流变开展较为缓慢。这首先是我们作为医技检验科室对该领域研究深入不够,还有就是没有和临床科室沟通和交流,提供流变学相应的知识,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现在血流变学已经发展到分子领域,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液流变学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医学

4、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标准的日益更新,血液流变学检查已经成为人们健康检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血液流变学检查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作为医技检查科室,服务临床是我们的宗旨,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充实自己。血流变的临床意义一.说明:1、血液流变学介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血液流变学是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规律,血液中有形成分(细胞)的变形性和无形成分(血浆)的流动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以及血管和心脏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技术,其中一些资料尚未齐全,有待补足。2、血液流变学测定的方法是一种物理学方法,其中一些参数可能会与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参数有出入,检查流

5、变学时以流变学的测定结果为准。3、在测定流变学时最好加做血脂(主要是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因这两项对流变学影响很大。4、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一)、 血管性疾病1 高血压,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二 )、代谢性疾病1 糖尿病,2 高脂蛋白血症,3 高纤维蛋白血症,4 高球蛋白血症。(三) 、血液病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 白血病,4 多发性骨髓瘤。(四)、 其他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2

6、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二、测定时间:每周一至周五,用肝素钠抗疑管采血,标本量不得低于5毫升。三、临床意义:1,全血粘度: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

7、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什么是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度称中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测定血浆粘度什么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肿瘤、风湿、结核

8、、感染、放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也可见于高热、大量出汗、腹泻、烧伤、糖尿病、高脂血症、部分尿毒症。降低:过量补液,肝、肾、心脏或不明原因引起的浮肿,肾病,长期营养不良均可降低。3,全血还原粘度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这样使 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4,全血流阻流阻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阻力。流阻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粘度因素,即流经圆管中液体自身的粘度,粘度增大流阻增大,流阻与粘度成正比。二是几何因素,由于血管半径可变,血管的 流阻就随着血管两端压强差的增减而变化,压强差增

9、大时,流阻减小,流量增大。5,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积,即为一定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总体积除以血液体积。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6, 红细胞电泳时间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又一参数,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作用下总是向正极移动,移动速度与其表面所带的负电荷密度成正比当表面负电荷减少时,红细胞间静电排斥力减少, 红细胞电泳时间增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反之则降低。7,血沉即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比积有关。在血液流变学测定中常作为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电泳的通用指标。因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测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

10、价值。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严重贫血、白血病、 肿瘤、甲亢、肾炎、全身和局部性感染。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三到四天血沉增快,并持续一到三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8,血沉方程K值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K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K=ESR-1-H+InA式中: ESR为血沉;H为压积,计算时化为小数(例如:H为40%时可化为040): 1一H为血浆的比值: In指 以e为底数的自然对数(即Ig271828)。9,相对粘度相对粘度是两种液体粘度的比值。血液的相对粘度是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的比值。10,红细胞刚性指数(

11、IK)血液在高切变率下的粘度低于中切变率下的粘度,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并非刚性粘子,它在高切变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得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特定的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有关。11,红细胞变形指数(TK)正常红细胞由于形状、细胞膜及细胞内容物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红细胞很容易变形。红细胞的可变形性决定了血液的流动性,对红细胞寿命以及微循环有效灌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测量公式是: TK=(0.4-1)0.4H公式中: 为相对粘度;H为红细胞压积;TK值可用来估计

12、红细胞硬度,TK值大,红细胞硬化程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12, 红细胞内粘度红细胞的内粘度系指红细胞内含物成分或内含物作为一种高分子胶体溶液所显示的粘度。内粘度的高低与血红蛋白含量有重要关系。红细胞内粘度增高时,其变形能力减弱。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时内粘度呈指数增加,所以,内粘度在红细胞变形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红细胞内ATP(三磷酸腺苷)含量的多与少直接影响细胞的变形性,ATP含量降低时,变形性也降低。13,卡森粘度卡森粘度与全血粘度是相对应的。卡森粘度是全血表观粘度降低的极限值。随着剪切率的增加,红细胞缗钱状聚集逐渐瓦解直至完全分散血液表观粘度降低,剪切率继续增大,细胞可被拉长,顺着

13、流线运动,血液粘度进一步降低,但降低不是无止境的,达到一个极限值就不再降低了,这个表观粘度的极限值或最低值,就是卡森粘度。14,卡森屈服应力对于人体全血而言,只有施加于血液的切应力达到一定值时,才能消除其内部对抗,并开始流动。此切应力临界值Iy称为屈服应力,也称卡森应力血液流动时,其内部切应力低于Iy时,血液就如固体;只会变形而不能流动。15,红细胞聚集指数静止血液中由于血浆大分子的桥联作用,使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甚至连接成三维空间的网状结构。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血浆中纤 雄蛋白原和球蛋白浓度增加,红细胞聚集体增多,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血液流动性减弱,使微循环血液量灌注不足,导致组织或器官缺

14、血、缺氧。聚集指数是由低切粘度比高切粘度计算而来,聚集指数的代表符号是RE。RE=低切粘度高切粘度它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红细胞聚集指数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在下述疾病状态,如异常蛋白症、感染性胶原病、恶性肿瘤、合并微血管障碍、糖尿病、心肌梗塞、外伤、手术及烧伤等所致组织溃疡都会发生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在小静脉或小动脉中也可发现血管内红细胞聚集。然而,对于健康人的小动脉,则不会发生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小动脉血管内红细胞聚集会引起血流障碍、组织供氧障碍、血管内皮细胞的低氧障碍等。16,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增多。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

15、心痛,脑卒中、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结核、风湿病、肾脏病及肝脏病、感染及放射性疾病。(2)纤维蛋白原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溶酶所致严重肝病及肝硬化、肝坏死等。(3)血液流变学认识 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能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影响血液流动使血浆流速变低、粘度增高,这种由于高分子链状化合物在血浆中形成网状结构而构成的血浆粘度称为“结构粘度”。一般血浆粘度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成正比相关。但这并不是说凡是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病例血浆粘度都一定增高,虽然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能提高血浆粘度,但并不一定与血浆粘度同步。因为构成血浆粘度的高分了化合物并

16、非纤维蛋白原一种,还有其它原因的影响:血清粘度低于正常,二者粘度差别由纤维蛋白原引起。 对全血粘度的影响: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特别是其活性增强时,能直接提高血浆粘度,而血浆粘度增高又直接影响到全血粘度。另外,纤维蛋白原的高分子链状结构可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聚集,从而也使血粘度升高,这些作用都在低切变范围内较明显。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液能在人体内正常流动,其中原因之一是同时存在着凝血因素和抗凝血因素,只有这两种因素保持动态下衡时,才使得血液流动不会发生异常。纤维蛋白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无论是体内血栓形成还是人为模拟的体外血栓形成,都离不开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与高粘滞血疗的关系:确定高粘滞血症时是以血粘

17、度增高为准则,而粘度则是各种粘滞因子的综合。与中风预报结果的关系:纤维蛋白原含量,随着中风预报结果异常程度的加重有所增高。17,中风预报和JB检测值JB检测值为一综合分析结果,超过100分报警,越低越好。所谓预报就是对多项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的综合分析,它既无特异性,又无必然性,缺血性脑中风常呈高粘状态,和其它许多疾病存在广泛交叉。 因此为慎重起见,许多医疗单位只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回报,而不作预报回报。18,高粘血症诊断标准对于高粘血症目的还难以确立统一的诊断标准,建议按以下几点确立珍断标准: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有一项增高即叫可诊断。高粘血症程度的轻重,以超出上限值的标准差数将高粘

18、血症分为以下3度:轻度:上限+<2SD;中度:上限+<4SD;重度:上限+>4SD。高粘血症:通过各型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含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指标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高凝血症:通过各型凝血仪测定血液凝血各项指标,最少两项高于正常参考范围。高脂血症:通过各种方法测定血液胆固醇,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高粘、高凝、高脂血症的诊断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血液高粘滞综合症:1定义:由某种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所造成,即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升高等。 可能伴有全血粘度升高,但不一定。血液高粘滞性的决定性套作用表现在微循环方面, 血细胞刚性增加、微血栓与微栓子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