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蚕种良卵率关键技1_第1页
提高蚕种良卵率关键技1_第2页
提高蚕种良卵率关键技1_第3页
提高蚕种良卵率关键技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提高蚕种良卵率关键技术优良蚕种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蚕茧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做好蚕种各项技术处理,提高蚕种质量是生产优良蚕种的根本措施。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 蚕种必须以质取胜,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蚕种良卵率是衡量蚕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农业部部颁标准必须检验的项目之一。不良卵以不受精卵、生种、再出卵为主, 还有部分红褐色死卵、淡色卵、浓色卵。笔者通过多年来的调查, 发现影响蚕种良卵率的原因有很多, 与催青、饲养过程中环境因素、营养条件、种茧及蛹期保护、制种、蚕种保护、浸酸冷藏、浴消处理等许多环节关系密切。因此在蚕种生产过程中, 必须牢固落实和贯彻制种生产和蚕种处理的关键技术,

2、 减少不良卵的发生, 提高蚕种良卵率。严格执行催青标准加强卵期选择产生不越年卵的内因在于品种间遗传上的差异, 因此尽量选育不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 繁育各级蚕种必须加强卵期选择, 严格淘汰有不越年卵的蛾圈, 选择无不越年卵优良蛾圈留种, 有利于下一代不越年卵发生率的降低。严格控制催青温、湿度及光线现行二化性品种要使其产越年卵, 决定因素是咽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 即咽下神经节分泌的滞育激素进入卵内, 其卵就能滞育, 为越年卵。采用高温感光催青时, 则能促使滞育激素的分泌, 目前生产采用简化催青法, 即丙2至戊2 胚胎用 22e 温度、75% 相对湿度保护, 戊 3 至已 5 胚胎用 25.

3、 5 26e温度、80% 相对湿度保护, 并且给予每日 18h光照, 切忌戊 3 胚胎以后接触低温。加强通风换气工作,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确保最佳催青环境。蚁体孵化后如果接触低温仍有少数不越年卵发生, 因此尽量避免冷藏抑制推迟收蚁。2认真贯彻饲育阶段技术要求2. 1温、湿度要求家蚕是变温动物, 易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饲养温度对化性变化的影响, 稚蚕期和壮蚕期呈现相反作用。稚蚕期 1 2 龄保持 27 28e 高温, 3 龄 26e , 多湿( 85% 以上) 光照等环境条件; 壮蚕期以保持 2424. 5 e , 相对湿度 70% 为适宜, 夜间保持黑暗。实践证明, 二化性品种 4 5 龄

4、期间, 夜间保持黑暗, 将有利增加越年卵率, 减少不越年卵的发生。2. 2桑叶质量要求2. 2. 1各龄必须用适熟叶, 做到良桑饱食家蚕的营养来源于桑叶, 桑叶的质量对蚕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起决定性的作用, 它不仅对当代蚕的体质、产卵量、化性等有极大影响, 而且对于蚕种品质和下代蚕的饲养成绩都有影响。长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是生种和再出卵发生的原因之一, 偏施氮肥以及长期使用未成熟的桑叶容易助长生种和再出卵的发生。因此对原蚕饲育, 以适熟偏老叶为好。据调查, 壮蚕期用过嫩过老桑叶均有增加不越年卵的倾向, 过嫩叶比过老叶更有增多不越年卵的倾向, 适熟偏老叶与偏嫩叶对比, 以适熟偏老叶饲育的产卵量为多。

5、试验证明,稚蚕期的叶质主要影响蚕的体质, 壮蚕期特别是 5 龄中后期桑叶质量对茧丝和蚕卵的影响最大, 因此原蚕饲育用桑必须充分成熟, 特别是 5 龄中后期, 不仅叶质要好, 还要充分饱食, 这样既能提高蚕卵品质, 增加产卵量, 又能减少不越年卵的发生。掌握给桑量, 确保原蚕体质强健原蚕要求蚕体健壮, 但蚕体过于肥大, 体质往往虚弱, 蛹和蛾的健康性也差, 不产卵蛾和不良卵偏多; 反之, 蚕体过于瘦小, 茧轻蛹小产卵量少。正确掌握用桑量, 达到蚕、蛹、蛾的健壮, 进入壮蚕期尤其是 5 龄期, 为使大蚕吃饱吃好, 对每次给桑量必须掌握适当, 给桑量以在下回给桑前 lh 左右吃完无残桑为宜。2. 3

6、防止微量农药中毒据调查 5龄期微量农药添食, 能大量诱发生种, 为此在蚕种生产中切忌蚕期农药中毒。3做好蔟中及种茧的保护上簇至发蛾期间 25 e 保护, 其产卵数、良卵数、不受精卵率均为最好, 生产上以24e 为标准, 21 27 e 为调节安全温度范围。蔟中保护以保持适温 25e 为宜, 加强通风排湿, 以利于蚕体水分散发, 并使之充分吐丝结茧, 并且这样的环境条件可以增多成熟卵的发育, 蔟中应避免接触 28e 以上高温,否则容易增加死笼和不受精卵、不滞育卵。蛹期对化性影响仅次于催青期, 在高温感光催青和标准饲养条件下, 蛹期高温是引发不越年卵的主要因素。蛹期要防止高温,特别要防止持续高温,

7、 发蛾调节不应超过27e , 以减少不越年卵的发生。4加强制种技术管理4. 1掌握母蛾的成熟度母蛾羽化后, 经 3 5h 才完全成熟, 因此计划好早晨感光时间, 母蛾完全成熟后才进行交配。如果母蛾边捉边交, 由于母蛾刚羽化, 鳞毛未干, 处在未成熟状态, 影响交尾能力, 未成熟蛾交尾产卵后不良卵将显著增加。4. 2交配和产卵交配时间的长短对卵质卵量有一定影响, 根据蚕的生殖生理, 交配时间一般为 46h, 以长交为好, 其原因主要是蚕卵的成熟度高。温度以 24 e 为中心, 如气温高则易散对, 交配时间要适当缩短, 但不应少于 3. 5h,交配必须彻底。随着雄蛾交配次数的增加不受精卵也随着增加

8、, 因此生产上雄蛾交配次数以 2 次为限, 但不能有重雌轻雄的思想, 调节工作要尽量减少再交蛾和雄蛾的大量早出, 采取当天二交的方法减少雄蛾冷藏。产卵期间温度要求 24e , 光线黑暗, 空气新鲜,在 25e 下受精是在产卵后 2h 左右, 这时是蚕卵对外部影响最敏感的时期, 若受 30e 以上高温, 将产生大量不受精卵和死卵。另外尽量避免雌蛾冷藏, 适当控制收蛾时间, 都是防止不受精卵增多的有效办法。5合理保护蚕种蚕种保护合理与否与再出卵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各地的自然气候有所差异, 应根据当地历年气象资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蚕种保护措施。5. 1产卵初期保护产卵初期( 3 7日) 保护温度力求偏

9、低,特别是对亲代越年性管理不好的蚕种的品种制种后用 20 e 保护 1 周后再用 24 e 保护, 对控制不越年卵的发生有一定的效果。卵产下后 24h 内, 接触温度愈高, 再出卵有增多倾向, 同时其胚胎的细胞分裂一直持续到产卵后第 3 日, 此后卵色渐变浓至第 7 日达固有色, 因此产卵结束后低温保护 3 7 日, 有利于越年性的巩固。5. 2秋制种要进行人工越夏技术处理秋制种人工越夏时间适当延长, 不仅能加深滞育增强耐冷蔵等能力, 也可以减少再出卵。一般说秋制越年种的人工越夏时间,早秋制种( 9 月上中旬产卵) 为 1 个月, 中晚秋制种(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为 15 25天,

10、 初冬制种 10 15 天。用种迟、冷藏时间长的, 高温保护时间宜长。含多化性血缘的品种, 高温保护应不少于 25 30 天。人工越夏必须在产卵后卵色呈现固有色后进行, 在越夏过程中温度 25e , 湿度 70% 80% 保护为好。5. 3把握好蚕种洗落适期春制越年种的洗落时间应在产卵后 15 25 天进行, 如提前洗落, 蚕卵还未完全进入滞育期, 容易发生再出卵。洗落水温以 21 25 e 接近蚕种保护温度为好。药消标准:消毒液有效氯含量 0. 2%, 卵与药液量比为1: 3, 消毒 4min 滴液 1 分钟。要尽量减少脱粒过程的磨擦、振动并力争蚕卵在 6h 时内干燥。多化性品种不宜采取散卵

11、型式洗落保护。5. 4蚕种保护防止过早接触低温在蚕种保护过程中要防止过早接触低温, 否则后期如果气温回升, 容易发生再出卵。6严格执行浸酸标准冷浸种出库浸酸前后必须经过中间温度的过渡, 不论毛种出库还是净种入库再冷藏都要严格经过过渡时间。浸酸前使蚕种充分散冷, 防止温度激变产生死卵。严格执行浸酸标准( 盐酸比重、温度、及浸酸时间) , 防止刺激量过大或过小, 减少浸酸死卵的发生。7浴消及冷藏处理浴消关键是掌握好药液( 漂白粉液或甲醛) 的浓度, 防止不良卵( 白壳卵) 的发生。冬期散卵洗落结合浴种进行, 蚕种浴消干燥后要随即送冷库进行 5 e 人工越冬处理。冬暖地区应采取先入库, 然后在越冬保护中进行整理的办法。浴消后蚕种不可在自然温度中放置时间过长, 此间若进行蚕种运输, 途中不宜接触 10e 以上、0e 以下温度, 否则也会增加再出卵。8重视盐水比重, 选除不良卵春制越年种经过近半年的保护, 不良卵已经萎瘪, 采用一般盐比方法可使良卵率达标。冷浸种、秋制越年种的不受精卵、生种和良卵比重开差较小, 盐比相对要困难一些, 特别是生种多、不受精卵多的批次, 有时要复比多次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