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_第1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_第2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_第3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_第4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课堂提问的偏差与矫正                        摘  要:课堂提问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教师广泛采用,但许多教师在运用课堂提问时都存在不少偏差。透视这些偏差并予以纠正,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偏差;纠正课堂提问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长

2、期以来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只能唯师命是从的局面。它是常用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出色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然而,笔者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课堂提问存在不少偏差,在实施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课堂提问偏差的表现(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3、主体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如何呢?笔者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发现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有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

4、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着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

5、答对为止,更有甚者,老师亲自说出正确答案。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二、课堂提问偏差的原因课堂提问为何出现这样的偏差?为何学生对很多提问无动于衷?追根溯源,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教师生本观念弱。“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已把问题想得很细,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是与文本对话,把教学的主体放置一

6、边,不去深入了解学生,不知学生之疑难,不知学生之思维,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因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被调动。其二,教师底蕴技能差。新世纪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宽而不深的横式结构,深而不宽的纵式结构和既深且宽的T式结构。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求具备T式结构,既要有横向知识,又要有纵向知识,但现实表明,现阶段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很窄,凡是教学中涉及了文学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内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远之”。毫无生发开去的胆量,生怕节外生枝,担心学生贸然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耽误时间,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师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缺,交流学习机会少,

7、因而掌握的教学技艺难以达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像扔石头硬梆梆地丢给学生,不知如何铺设一条启发之路,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区别地评点,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三、课堂提问偏差的矫正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偏差,让提问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业务修养。(一)驾驭问题,以学习钻研为基础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仅要求学生能问、会问,教学生的教师也要边学边问,是否深入并且问得好与否,则决定于教师本人功底是否深厚,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是否深入。体会得深,就能提出问题,具体的、重要的问题

8、;反之,体会得浅,就找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找到笼统浮泛,大而空洞的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切实钻研功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值得讲究的,教师个体的业务修养和课文深入的钻研,是善于提问的坚实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以民主平等为原则教学从来就不是单边

9、活动,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课堂的提问应由师生共同完成。提问的平等民主原则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思维活动和他的心理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有密切联系,最佳学习情绪可促进思维活动,收到最佳效果;反之则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思维的活力。不能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对其他积极发言也要重视;不能只对回答好的同学微笑点头,对回答不好的同学也要鼓励引导。提问的难度设计在中等程度,既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整体提问。如果问题设计面向尖子学生,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瞠目结舌,不敢举手,学习兴趣顿减,课堂便成了少数人的天下;问题设计偏易,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

10、众口一词,教学徒费时日,难以激起他们思维的深入。所以,教师去提问时,应以平等原则对待学生,提高学生的勇气和信心,以创造最佳学习情绪,二是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是学术讨论面前的人人平等,是闻道上的人人平等。如果教师自以为真理在握,以法官身份判定一切,生动活泼的讨论局面是难以形成的,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当学生所提问题比较幼稚时,教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教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厌烦。同时,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师记中说“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

11、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激发学生的提问与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教师将这些问题组织拼合,重新构思,组成系列,交还学生,上课问答,经过教师组织拼接的问题,思维层次提高,无疑对学生是方法的授予,是第二论学习,而问题的重新组合排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胡明道老师便是这种提问方式的创造者和典范,她借问提问,还问于学生。这样的问题返还的作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种创造,是真正的教学民主。笔者在教授宽容序言时采用这种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

12、即兴提问。(三)设计问题,以学生思维为中心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及思维特点,是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的关键。因此设计问题要注意两个“符合”。一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积累,同一年龄的学生,思维水平也有高低之分,阅读教学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例如在高一、高三两个不同阶段对文言虚词教学时,设计问题便要有差异。高一学生积淀少,教师设问时,不易将虚词相关用法辐射过广,否则学生将会身处云里雾中,一无所获;高三学生已有较高文言阅读水平,要将内容梳理系统化,设计问题则要与高一相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提问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思维个体的差异,因材提问,因人而异,

13、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总之,提问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出学生思维特点,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二是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知识发展本身有渐进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把学生导向“冲刺”,它最贴近于最后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渐推进,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有教师上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就设计出这样的台阶式问梯,让学生思考:学生、老师读1823段,思考我有怎样一个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为什

14、么要实现这个梦想?看19段;分角色读915段,怎样才能去实现这个梦想?这种梯度提问,学生悉心体会,水到渠成,它可以使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四)解答问题,以启发引导为途径首先,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拔技能的掌握,戴伯韬说:“教师当然须教,而

15、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应重在疏导,不能当即提供参考答案,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疏导即着意于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指导方法,开拓思路,也就是着意于启发性。有位教师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光线的“浪漫性”,她先问学生平时哪些事物会使人感到浪漫,然后教师以轻柔之声再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这番引导启发之后,学生体会水到渠成。释疑引导的方式,可从基本理论和常识启发思考,或者联系日常事理、自然现象帮助理解,或者以图片画面形象开导,或者在比较中分析鉴别,或者从分析事物的规律入手点拨。只要提问得

16、法,富于启发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能理解,而且能严肃认真回答,甚至能令人清楚地感受到由于学生是不断地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去动脑想问题的,用自己的思考所得来回答问题,因而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越深刻、透彻。(五)评价答案,以具体恰当为标准为了“争分抢秒”,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进行评价,或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这都不妥当。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回答区别情况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层向发展;全错时,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解错的方法,及时更正还要鼓励他以后争取机会,加强训练;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与思考收获,又要使之明确尚未了解的是什么,但使他奋发向上;对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有位教师在泪珠与珍珠的授课中,将答案评价表现得炉火纯青,在学生浏览全文后,教师问:文中写了哪些泪?学生回答:文中泪、分离泪、慈母泪、慈悲泪。教师追问一句:还有什么?学生略作思考:人造泪。教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