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法课程设计(共15页)_第1页
根轨迹法课程设计(共15页)_第2页
根轨迹法课程设计(共15页)_第3页
根轨迹法课程设计(共15页)_第4页
根轨迹法课程设计(共15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根轨迹法简介1948年,W.R.Evans提出了一种求特征根的简单方法,并且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不直接求解特征方程,用作图的方法表示特征方程的根与系统某一参数的全部数值关系,当这一参数取特定值时,对应的特征根可在上述关系图中找到。这种方法叫根轨迹法。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的特点,利用系统的根轨迹可以分析结构和参数已知的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瞬态响应特性,还可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设计线性控制系统时,可以根据对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确定可调整参数以及系统开环零极点的位置,即根轨迹法可以用于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利用根轨迹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特

2、征方程的根随某个参数由零变到无穷大时在复数平面上形成的轨迹,称为根轨迹。在控制系统的分析中,对特征方程根的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特征方程的次数不高于2时,其根可用解析方法来简单地定出;但当特征方程的次数高于 2时,求根过程将变得相当复杂。美国学者W.R.埃文斯在1948年提出的根轨迹方法 ,为简化特征方程的求根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把根轨迹技术应用于控制系统的分析时,常取系统的开环增益为可变参数,据此作出的根轨迹,表示闭环控制系统的极点在不同开环增益值下的分布。控制系统的极点在复数平面上的位置与系统的和性能有密切的关系。根轨迹的建立,为分析控制系统在不同开环增益值时的行为提供了方

3、便的途径。对于设计控制系统的校正装置,根轨迹法也是基本方法之一。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被认为是构成的两大支柱。 对于图1中的控制系统,用G(s)和H(s)分别表示系统前馈通道和反馈通道中部件的传递函数,并且当s=0时它们的值均为1,而K表示系统的开环增益,则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条件可表示为: 相角条件:开环传递函数KG(s)H(s)的相角值 KG(s)H(s)±1800(2k+1)(k0,1,2,) 幅值条件:开环传递函数KG(s)H(s)的模KG(s)H(s)1 系统的根轨迹,就是当开环增益K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由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 s值在复数平面上所构成的一组轨迹。 图-1 控制

4、系统根轨迹的精确化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对按基本规则画出的根轨迹的粗略形状,特别是位于虚轴附近的部分,进行修正,使之精确化。实现精确化的一条比较简便的途径,是采用一种由埃文斯设计的所谓对数螺旋尺的专用工具。 根轨迹的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对根轨迹的辅助制图的算法和程序都已建立,这大大减轻了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的繁重工作。 根轨迹的应用根轨迹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用于分析开环增益(或其他参数)值变化对系统行为的影响:在控制系统的极点中,离虚轴最近的一对孤立的共轭复数极点对系统的过渡过程行为具有主要影响,称为主导极点对。在根轨迹上,很容易看出开环增益不同取值

5、时主导极点位置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估计出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2、用于分析附加环节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常需要在控制系统中引入附加环节,这就相当于引入新的开环极点和开环零点。通过根轨迹便可估计出引入的附加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用于设计控制系统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是为了改善控制系统性能而引入系统的附加环节,利用根轨迹可确定它的类型和参数设计。2、林士谔赵访熊法(劈因子法)由于解二次方程是容易的,因此在求实系数代数方程f(x)=xn+a1xn1+L +an1x+an=0的复根时,如果找出f(x)的一个二次因子,就等于找到方程的一对复根.    

6、    设f(x)的一个近似二次因子(任意选取)为w(x)=x2+px+q可用下述方法使它精确化:(1)用w(x)去除f(x),得到商式Q(x)和余式R(x),即f(x)= w(x)Q(x)+R(x)=(x2+px+q)(xn2+b1xn3+L +bn3x+bn2)+(r1 x +r2)式中商式与余式的系数可用下面的递推公式算出:bk=ak-pbk-1-qbk-2, k=1,2,L ,nb-1=0,   b0=1r1=bn-1=an-1-pbn-2-qbn-3r2=bn+pbn-1=an-qbn-2(2)用w(x)去除xQ(x)得到余式R1(x

7、)=R11xR21式中R11,R21,由下面的递推公式算出:ck=bn-pck-1-qck-2, k=1,2,L ,n-3c-1=0,   c0=1R11=bn-2-pcn-3-qcn-4R21=-qcn-3(3)用w(x)去除Q(x)得到余式R2(x)=R12xR22式中R12,R22,由下面的公式算出:R12=bn-3-pcn-4-qcn-5R21=bn-2-qcn-4(4)解二元一次线性方程组得到u,.(5)修正后的二次式为w 1(x)=x2+(p+u)x+(q+)如果它还不够精确,再重复(1)至(5)的步骤进行修正,直到足够精确为止.  

8、0;    林士谔赵访熊法求实系数代数方程的复根,其优点是避免了复数运算,缺点是程序比较复杂.3、根轨迹的在系统性能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动态特性都与特征方程的根(即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有密切关系。时域分析中,依靠求解输入输出微分方程或状态方程,只能确定控制系统闭环极点的具体分布。若要研究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参数连续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依靠求解特征方程的方法来确定闭环极点的位置随参数变化的情况,计算量很大,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则可以通过一种简便的图解方法,很方便地给出特征方程的根随参数变化在s平面上分布位置变化的情况。我们先看

9、下面的例子。例1: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开环放大系数K从零到无穷大变化时,系统的特征根在s平面上分布情况:系统有两个开环极点 ,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特征方程为特征方程的根可见特征根在s平面的位置与K有关。K>0时,和都成为共轭复数。具有相同的负实部,且为常数,而虚部则随K的增加其绝对值也增加。图-2给出了系统的特征根在K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相应位置的变化情况。这种放大系数K从零到无穷大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相应变化的轨迹,称为根轨迹。根轨迹完整地反映了特征根随参数变化的情况。根据图1的根轨迹图,我们可以知道,不论K怎样变化,系统始终是稳定的。因为全部根轨迹都分

10、布在s平面左半边。图2和图3分别为描点图像和实际图像。图2 例1描点图图3 例1实际图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由它的闭环极点唯一确定;其动态性能与系统的闭环极点和零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有关。 因此确定控制系统闭环极点和零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特别是从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确定闭环零极点的分布,是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根轨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另一途径,它是在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的基础上,研究某一个和某些参数的变化对系统闭环极点分布的影响的一种图解方法。由于根轨迹图直观、完整地反映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分布的大致情况,通过一些简单的作图和计算,就可以看到系统参数的变化对系

11、统闭环极点的影响趋势。这对分析研究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合理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2: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据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进行结果分析。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时, K=10。所以,当开环放大系数K的范围为0<Kr<10系统是稳定的。描点根轨迹图像如图4所示,实际根轨迹图像如图5所示。图4 例2描点图图5 例2实际图4、心的体会通过本次针对基于劈因子法的根轨迹分析与仿真开展课程设计,我深刻理解根轨迹的在系统性能分析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劈因子方法的思想和算法实现。而且对于MATLAB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附录1算法的程序流程图开始输入

12、G(s)和H(s)劈因子求根绘图描点结束添加标注K<1000K=0是否画点K=K+1YNYN开始输入a为f(x)系数,拟定w(x)满足精度F(x)=Q(x)w(x)+R(x)w(x)除以xQ(x)的余数R1(x)w(x)除以Q(x)的余数R2(x)N求解u,vw1(x)=x2+(p+u)x+(q+v)求二次因子根;a=QY结束求根,输出存在二次因子YN附录 2主函数p=1;q=1,1,0;s=1;t=1; %输入fz=cheng(p,s);fm=cheng(q,t);fz=buzero(fz,length(fm);zl=zeros(1,length(fm)-1);for k=0:0.01

13、:1000 z=pyz(k.*fz+fm); %劈因子求根 n=length(z); for j=1:n shi=sqrt(real(z(j)-real(zl(j)2); xu=sqrt(imag(z(j)-imag(zl(j)2); switch (shi>=0.01|xu>=1) case 0 break; case 1 plot(real(z(j),imag(z(j)%绘制根轨迹 hold on zl(j)=z(j); continue; end endendaxis(-2 1 -100 100)title('根轨迹')xlabel('sigma

14、9;)ylabel('jw')jd=pyz(0+fm);plot(real(jd),imag(jd),'r*')text(-0.5,0,'leftarrow k=1/4')figure(2)rlocus(p,q)调用函数劈因子:function x=pyz(a) %输入w=1,1,1; %任取一个二次因子while length(a)>3 %判断存在二次因子n=length(a);u=1;b=0;Q=0; %设定初值while (u>=0.1)|(u<=-0.1) %设定精度p=w(2);q=w(3);b(1)=1;b(2)=a

15、(2)-p*b(1); %求商的系数for i=3:n b(i)=a(i)-p*b(i-1)-q*b(i-2);endfor i=1:n-2 Q(i)=b(i); %商,为下次求因子准备endr1=b(n-1); %余式r2=b(n)+p*b(n-1);c(1)=0;c(2)=1;if n>=6for i=3:n-3 c(i)=b(n)-p*c(i-1)-q*c(i-2);endendif n>=4 r=b(n-2),b(n-3);0,b(n-2); r(2,1)=-q*c(n-3); r(1,1)=b(n-2)-p*c(n-3);endif n>=5 r(1,1)=b(n-

16、2)-p*c(n-3)-q*c(n-4); r(2,2)=b(n-2)-q*c(n-4); r(1,2)=b(n-3)-p*c(n-4);endif n>=6 r(1,2)=b(n-3)-p*c(n-4)-q*c(n-5);endu=(r1-r2*r(1,2)/r(2,2)/(r(1,1)-r(2,1)*r(1,2)/r(2,2); %求偏差v=(r1-r(1,1)*u)/r(1,2);w=1,p+u,q+v; %矫正后的二次因子enda=Q;x(n)=(-w(2)-sqrt(w(2)*w(2)-4*w(1)*w(3)/(2*w(1); %求二次因子的根x(n-1)=(-w(2)+sqr

17、t(w(2)*w(2)-4*w(1)*w(3)/(2*w(1);endif length(a)=3 x(2)=(-a(2)-sqrt(a(2)*a(2)-4*a(1)*a(3)/(2*a(1); %求前两个根 x(1)=(-a(2)+sqrt(a(2)*a(2)-4*a(1)*a(3)/(2*a(1);elseif length(a)=2 x(1)=-a(2);endend多项式的乘:function c=cheng(a,b);a=quzero(a);b=quzero(b);c=zeros(1,length(a)+length(b)-1);for i=1:length(a) for j=1:length(b) c(i+j-1)=c(i+j-1)+a(i)*b(j); endend对多项式补零:function b=buzero(a,n)m=length(a);for i=1:n if i<=n-m b(i)=0;else b(i)=a(m-n+i); endend去掉多项式前置零:function b=quze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