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_第1页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_第2页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_第3页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_第4页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范光华(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在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模型,阐述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态势,同时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格局进行了系统的划分。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为优化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格局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关键词: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709-0815-03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Anhui ProvinceFAN G

2、uang-Hua(College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Abstract:The text analyzed regional difference on urbanization level in Anhui Province which was according to the date coming from Anhui Province Stat Annual.Basing on the result and using Gini mathematics

3、model,the au thors discussed the develop ment situati on of hi storical urbaniza -ti on level in Anhui Province,simultaneously carried on simple division to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Anhui Province.Basing on the above analysis,the text propose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e

4、rmeasure to Anhui Province,for the sake of providing wi th scienti fic theoretical basi s for optimizing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Anhui Province.Key words:level of urbanization;regional difference;Anhui Province收稿日期:2007-07-29;修订日期:2007-08-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0404BJY024。作者简介:

5、范光华(1983-,男,安徽省舒城人,人文地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 前言城市化水平即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程度,是一个地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结构性特征,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反映了各区城市化发展的均衡程度,它从一定程度上描绘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影响。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安徽省分为江南、江淮和淮北三大自然地理地区。安徽省现有17个地级市,即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

6、、安庆市、黄山市。由于安徽省17个地级市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情况迥异,从而研究安徽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对于提高安徽的整体实力和提出因地制宜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城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建设的不足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刘盛和以省为区域单元,分析了全国的省际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章辉和夏园通过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指出安徽省的城市化发展滞后,只有加快安徽省的城市化进程,才能最终实现安徽省的工业化。江又明在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就如何推进安徽省城市化进程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综上分析,在对安徽省的城市化

7、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方面做的还不够。本文以安徽省各地级市为区域差异单元,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域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指数,探讨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2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历史变化2.1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变化态势我们运用Gini(基尼系数模型,计算安徽省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变化情况。计算公式如下:G=0.52ni =1r x i -y r 。式中,n 代表区域总数;x i 代表第i 区域的非农业人口比重,y 代表整个区域非农业比重的平均值,即y=2ni =1x i /n 。当G=0时,说明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均衡;当G 增大

8、时,表明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呈愈不均衡状态分布,区域城市化水平趋于集中;当G 值减小时,表明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趋向于均衡,区域城市化水平趋于分散。采用上式计算出不同年份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指数(表1。从表1中的数据中可以发现:Gini 系数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20002005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815#Gini 系数增加了18.11%,年平均增长率为3.62%,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说明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是增大的,区域城市化趋向呈不均衡状态。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变化情况,本文绘制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指数变化图(图1。表1 安徽省城市化区域差异指数变化情况

9、0.86700.89530.90840.96190.99001.024注:资料来源于5安徽统计年鉴6 。图1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指数变化过程2.2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分析区域空间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摆脱不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说,在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其发展演变的主导方向必然是集中化。这是因为在区域发展的初期,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滞后,城市人口只能集中在少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区域,而其它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就会相对迟缓。此外,在经济发展比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财力平均分配到各个区域内。特别是某个区域内有大城市的话,在它

10、们的带动下该区的城市化水平会更快地成长,其它区域则会发育迟缓,于是形成城市化区域差异变大的趋势,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0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就比其它西部地区高。所以只有当区域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落后地区才能在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和潜力,而发达的城市化地区则会因为成本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而发展缓慢,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才会缩小。由于安徽省城市化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化发展到30%以上时,就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而安徽省2005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5.50%,已略超过30%的标准,说明安徽省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集中化是必然的趋势。此外,安徽省的发展规划通过在资金上的支持和

11、政策上的倾斜影响各区的城市化水平,同时各区行政分割和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心理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3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3.1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格局根据安徽省2005年各市的非农业比重数据(表2,对安徽省的各市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区域格局进行了划分。表2 安徽省2005各市城市化水平(%15.4242.0517.1654.9316.6316.9022.88注:表中数据来源于52006年安徽统计年鉴6。由表2的指标可以发现,安徽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很不平衡,最高的铜陵市是亳州市的5倍多,可见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我们结合表2的数据对安徽省的区

12、域城市化水平进行分类:第一类按照3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为标准,包括合肥、淮北、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6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2004年合肥市人均GDP133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2倍。同时,合肥又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基础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发育合理。合肥还是/科技之城0,全国重要科教基地之一,全国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1992年底,合肥与北京、珠海首批成为全国3个/园林城市0之一。目前,合肥城市绿化规划日趋合理,园林绿地面积持续增加,园林绿化水平稳步提升,人居

13、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因此合肥市在积聚人口上有很大的吸引力,城市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芜马铜0和两淮地区城市化水平也相当高。/芜马铜0地区处于长江沿线,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投资环境比较优越,芜湖地区以汽车为代表的/奇瑞0和以建材为代表的/海螺0;马鞍山地区以钢材生产为主的/马钢0;铜陵地区形成了以/金隆0为代表的铜加工产业。/芜马铜0地区发达的工业生产必定会大量的积聚人口,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两淮0地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城市化水平发展较高。第二类按照20%30%之间划分,包括蚌埠、黄山和滁州3市。蚌埠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有京沪铁路经过,同时也是皖北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黄山市旅游资

14、源丰富,已形成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体系,从而带动了其它配套产业的发展,产业体系发展完善。滁州市承东接西,交通便捷,京沪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市境,滁河航运直达长江。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km,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正在向一座工贸旅游城市发展。这些地区的城市#816#化发展潜力巨大。第三类按20%以下划分,包括亳州、宿州、阜阳、六安、巢湖、宣城、池州和安庆8市。这些地区经济基础和区位交通条件差,其中大部分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化水平发展迟缓。如六安地区地处大别山区域,交通条件差,2004年人均GDP只有4136元,只有近

15、全省平均水平的1/2,城市化发展水平差。3.2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区域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差异:安徽省南北长约570km,东西宽约450km,总面积13.96万km2,各市自然条件差别显著。如六安市地处西部大别山区域,区内多山地和丘陵,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市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城市化发展迟缓;而芜湖市地处沿江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利于人口积聚,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区位因素的影响:区位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积聚人口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安徽省的沿江地区(芜湖、马鞍山和铜陵3市,由于在区位上接近/长三角0,易于接受/长三角0的辐射,特别是通过长江这

16、个便利的航运通道利于与/长三角0的联系和沟通。现在国家又实施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相信通过公路、铁路和空运全方位的建设,安徽省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会更加体现出来,也将在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等方面占有更大优势,易于将剩余劳动力向该地转移,提升城市化水平;而六安、阜阳和安庆等市,由于处于内陆,区位优势差,不利于该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步伐。由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得到提高,需求结构随着收入的提高而转移,变动的需求结构必然带动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相应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经济发达的市由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容易吸引其

17、它各市人口向该市的转移,拉大城市化水平的市际差异。如省会所在地的合肥市,2004年以占全省5.04%的面积、6.88%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2.3%的国内生产总值,其非农化水平达到38.00%;而处于大别山的六安市, 2004年以占全省12.88%的面积、10.44%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26%的国内生产总值,其非农化水平才达到14.68%。从中可见,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对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行政体制的影响:目前安徽省共有17个地级市,由于现在普遍实行以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从而安徽省17个地级市辖管61个县及县级市,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化水平的市际差异。安庆市辖管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

18、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8个县市,并且这些县市的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庆市城市化的总体平均水平,这已从表2中清楚的反映出来。而马鞍山市只辖管当涂1个县,且当涂的城市化水平在各个县市中的排名也是靠前的,从而提升了马鞍山市城市化的总体平均水平。4对策4.1完善安徽省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的建设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区域间、区域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城镇体系的建设包括城镇等级体系建设、城镇职能建设、城镇空间体系建设。在城镇等级体系建设方面,首

19、先集中力量发展区域发展核心省会合肥,加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强中等城市的建设,在城镇体系中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要建设一批小城镇和集镇,打好城镇体系的基础。在城镇职能建设方面,主要是进行科学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集聚效益,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的方向应因势利导,发挥优势,有所侧重。合肥、芜湖、蚌埠3城市可优先考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点带面牵动其它行业的综合发展。皖南黄山市及相关城镇以发展旅游业以及地方特色产业为先导,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及周围城镇在稳定采矿业的前提下,避开资源渐竭的危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可考虑从自我开发型产业向市

20、场需求的、以吸引内外资源的市场导向型产业转移。在城镇空间体系建设方面,要突出利用合肥、芜湖这两个经济增长极,通过合肥省会城市这个点的优势和芜湖商贸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一增长极相结合。通过合巢芜高速公路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从而加速沿线地区的发展。同时,芜湖可以和长江上的点状城市安庆、铜陵、马鞍山通过长江便捷的航运连接起来,从而加速沿江这条轴线的发展。这样合巢芜高速公路这条轴线和长江这条轴线就组成了一个近似的/T0型,利用这个/T0型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优化安徽省城市化的区域格局。4.2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的因素中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21、关系最为密切,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快,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城镇从业人员的结构从以国有、集体为主向(下转第838页#817#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是顺利完成土地征购、回收工作,促进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一。在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应在充分考虑宗地的区位条件和用途的同时,考虑宗地的产权情况。因为土地补偿的内涵是土地产权,土地补偿的标准应与被补偿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权力和利益相一致。此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土地在储备前后的增值收益问题。对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以及城市规划等导致的土地增值,应该归属于政府或社会公众所有,不应划归到土地补偿的范围内;对由于土地使用单位

22、对土地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导致的土地增值,则应该根据贡献的多少予以补偿。此外,如果增量土地供给的土地收益归中央,地方的积极性不大;但如果存量土地供给的收益归地方,地方的积极性变大,有利于土地集约化和盘活土地存量。4小结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无论是在法制的建全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若干问题。由于原因复杂,本文未过多涉及,仅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致谢:感谢龚健老师给予的指导和支持!参考文献:1张文新.论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基础J.城市发展研究,2004,(2B56-60.2於忠祥,等.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3、3(1B50-56.3沈鸿,达红.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法制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城市问题,2005,(1B52.4唐星龄.当前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透视J.中国土地,2005,(3B35.5张凤和.浅议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中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2,(9B15-17.6吴正红,万婷.拓宽城市土地储备资金渠道的几种思路J.城市问题,2004,(2B59-60.7李品,李世平.城市土地储备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B18-20,28-38.8陈士银,周飞.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困境及完善J.城市问题,2007,(2B22-23.9赵小风.重

24、庆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B2-4.10尤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风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B78-79.11宋锋.完善土地储备机制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6,(11B159-160.12苗春霖.土地储备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5,(1B28-29.(上接第817页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第二产业稳固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众多问题。横向比较,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很大,无论是在GDP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的城市化整体水平。所以,安徽省要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引导经济发展,进一步开发服务业市场,让外资进入就业增长性较高的服务行业,从而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