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综述_第1页
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综述_第2页
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综述_第3页
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综述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实施侵害的现象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在我国更为突出。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代表着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其影响因素则指明了抑制控股股东实施侵害行为的有效路径,在此情况下,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本文对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产生背景、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抑制措施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产生背景 (1)内涵及表现形式。唐宗明和蒋位(2002)首先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内涵进行界定: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私利,从而得到与其持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比一般股东多的额外收益。由于这部分额外收益是通

2、过对小股东进行侵害而获得,因此可用来衡量控股股东的侵害程度。施东晖(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由控股股东独自享有,既包括货币收益,又包括精神愉悦。叶康涛(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极为隐蔽,因此又将其称作隐性收益。韩德宗和叶春华(2004)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有以下表现方式:利用关联交易向母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转移利润;非法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的名义进行各种担保和恶意融资;为控股股东委派的高管人员提供不合理的高薪水和特殊津贴;利用控制权转移事件与二级市场的炒家联手进行内幕交易。 (2)产生背景。学者们普遍认为,股权集中以及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

3、控制,控股股东利用掌握的控制权便可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胡天存和杨鸥(2004)认为,我国72.62%的上市公司由第一大股东掌握绝对控股权,且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是第二大股东的5.14倍。吴世农(200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约90%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0%,约33%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股权集中导致公司控制权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控股股东一方面能通过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使全体股东受益,另一方面更倾向于通过追求自利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因此,控股股东就有动机和能力以牺牲公司价值为代价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量方法 国内学者一致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代表了控股股东

4、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但却无法直接取得测量结果。因为只有在控制权私有收益难以测量或根本无法测量时,控股股东才会为谋取私利而转移企业资源。换句话说,如果控制权私有收益很容易量化,那么它就不可能只为控股股东独享。因此,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间接方法。 第一种方法被称作ST公司累积超额收益率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学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ST制度的出台使得公司控制权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如果ST公司的财务状况不能在限期内得到改善,公司将失去上市资格。于是控股股东将向这些困境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期保持公司控制权并能够继续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此时,控股股东在改进业绩方面的努力就成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所投入的

5、成本,并将直接表现为股价的上扬。因此,表征股票升值的超额累积收益率也就可用来估量控股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预期。香港学者Bai,Liu和Song(2002)用ST公告日前3个月到公告日后19个月(共22个月)作为事件窗口,计算了ST公司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并得出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为29%的结论。刘睿智和王向阳(2003)认为,用ST公告日后24个月期间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更能准确地估计控股股东为保持公司控制权所作的持续努力。 第二种方法被称作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学者认为:上市公司在发生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由于公司控制权存在私有收益,原控股股东在出让控股权时就会索取相应的补偿价

6、格,而新控股股东预期到控股权可能带来的私有收益,也会愿意以相对较高价格购买该控股权。因此,控制权私有收益将在股权转让溢价中得以间接体现,并表现为控制权转让价格与股票价值(或非控制权转让价格)之间差。学者们根据对控制权转让价格和股票价值(或非控制权转让价格)的不同认识,得到各自不同的计算结果。唐宗明和蒋位(2002)认为,大宗股权协议转让往往涉及控制权的转移,其转让价格可以用来代表控制权转让价格。而公司净资产是国际通用的资产定价基准,可以用来代表公司股票价值。在此假设基础上,控制权私有收益就表现为大宗股权转让价格与公司净资产之差,计算结果为30%左右。齐伟山和欧阳令南(2004)认为,并非所有的

7、大宗股权转让都会发生控制权转移,他们将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股权比例限制在20%以上,以此计算出的控制权私有收益为17.42%。韩德宗、叶春华(2004)用同样的观点计算出控制权私有收益为14.10%。叶康涛(2003)认为,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应涉及到公司控制权的变更,他根据原股权转让方是否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原则,将大宗股权转让划分为控股股份转让和非控股股份转让两类,两类股份转让价格之间的差即为控制权私有收益,计算结果为28.30%。施东晖(2003)认为,不相关的大额股权交易和小额股权交易之差不能准确度量控制权私有收益。他采用所属行业、盈利能力等要求对两者进行配对,构造两个研究样本集,筛选

8、出在一年内同时发生控制权交易和小额股权交易的35家上市公司,进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为24%左右。赵昌文、蒲自立和杨安华(2004)认为,对每个公司实现有效控制的股权比例并不相同,他们通过概率投票模型计算了每个公司在股权转让当年的控制权持股比例(阈值),在重新定义控制权转移的基础上,得出控制权收益为15.83%的结论。邓建平和曾勇(2004)认为,公司净资产反映了公司股票的目前价值,但并未考虑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因此他们以公司净资产作为股票价值的基础,然后用公司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调整,测得控制权收益为17%。 三、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 (1)法律保护环境。学者们普遍认同法律保

9、护环境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正面作用。法律保护限制了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能力和手段,增加了其被起诉的法律风险及其在金钱和名誉上的损失,致使控股股东通过控制公司获得的控制权私有收益逐渐下降。韩德宗、叶春华(2004)认为,我国公司控制权收益在1998年至2001年间呈下降趋势,表明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机会在减少,我国股票市场法律保护环境也在逐步加强。 (2)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国内学者从股权转让比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程度及股权制衡程度等角度考察了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一致认为,如果控股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那么其他中小股东则较难阻止其决策行为,控股股东将更容易、更大胆地攫取

10、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控制权私有收益随着控股股东对公 司的控制能力的增强而增加。 (3)流通股规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其掌握的控制权转移内幕消息,从二级市场上获取超常投机收益,流通股规模越小,操纵空间越大,控股股东借此机会的获利就越多。因此,控制权私有收益随着流通股规模的减小而增加。 (4)公司现金存量。唐宗明和蒋位(2002)认为公司现金存量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不显著。施东晖(2003)、齐伟山和欧阳令南(2004)则认为现金比率越高的公司控制权收益也越高。理由是如果公司持有太多的自由现金流量,控股股东将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谋求私有收益。因此,控制权私有收益也相应较大。 (5)企业规模。唐

11、宗明和蒋位(2002)、邓建平和曾勇(2004)认为,公司规模越大,则控制权私有收益越小。这可能是大公司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关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少,控股股东受外界的监督更大,较难为自己谋取私利。 (6)资产负债率。唐宗明和蒋位(2002)、邓建平和曾勇(2004)认为,虽然公司负债的还本付息压力减少了公司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存量,迫使控股股东不能将更多的现金投入到他们可以谋取私有收益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公司负债的硬约束程度不高,资产负债率与公司控制权收益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关系。 (7)盈利能力。唐宗明和蒋位(2002)、韩德宗和叶春华(2004)、齐伟山和欧阳令南(2004)认为,如果转让公司经营状

12、况不好,控股股东可以利用该上市公司原本不佳的财务状况作为掩饰,更方便地获取控制权收益。因此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低,控制权私有收益越高。邓建平和曾勇则(2004)认为,公司未来盈利能力越强,价值越高,则股权转让溢价越高,控制权私有收益越高。 (8)公司声誉。万俊毅(2005)通过对上市公司受处罚公告的分析得出结论,公司声誉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的激励约束基本不起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控股股东主要为国有法人股东,国有法人股东固有的所有者缺位导致国有资本在公司中的产权处于虚置状态。而我国目前还缺少将管理层成员的自然人利益与国有法人利益捆绑在一起的责任硬约束机制。民营控股股东在整个社会信用机制还欠完

13、善的环境下,很难洁身自好,在某些情况下,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占问题甚至比国有法人股东更为严重。 四、抑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意义及措施 公司控制权收益水平代表了中小投资者被侵害的程度,较高的控制权收益必然会对公司价值和成长潜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抑制控股股东利用公司控制权获取私有收益,不仅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从影响公司控制权收益的因素入手,学者们认为抑制控制权私有收益应分别从法律保护环境和公司治理两个层面展开,具体措施包括:(1)持续立法并严格执法,加大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以及对控股股东的行为约束。(2)解决股权分置现象,即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问题,使控股股东

14、与流通股小股东达成价值目标的一致。(3)通过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限制关联交易等形式,加强对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行为的披露与制约。(4)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独立监事等制度安排,确保外部股东可以通过法律方式撤销、纠正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行为,提高控股股东掠夺行为的经济成本和法律风险。(5)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相应责任,确保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6)加强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尤其是财务状况恶劣公司控制权转让的审查力度和信息披露。(7)强化公司声誉机制,通过不懈的宣传,加强公司依法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Bai,LiuandSongValueofcorporatecontrol:EvidencefromChinasdistressedfirms,UniversityofHongKong,WorkingPaper,2002 2邓建平,曾勇大股东控制和控制权私人利益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3韩德宗,叶春华控制权收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2) 4胡旭阳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及计量J财经论丛,2004,(3) 5刘睿智,王向阳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规模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