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_季秀峰_第1页
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_季秀峰_第2页
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_季秀峰_第3页
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_季秀峰_第4页
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_季秀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7卷 第 12期 2010年 12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 f Sheny ang Phar m aceutica lU nive rsit yV o l 127 N o 112D ec . 2010p 1933收稿日期 :2010-08-30作者简介 :季秀峰 (1986-, 女 (汉族 , 辽宁铁岭人 , 硕士研 究生 , E-m ail ltfjx f2006163. com; 邓意辉 (1964- , 男(汉族 , 湖南花垣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靶向制剂的研究 , T el . E-m ail dds -666163.

2、 com 。文章编号 :1006-2858(2010 12-0968-11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季秀峰 1, 石 莉 2, 邓意辉1(11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 辽宁 沈阳 110016; 21辽宁省药物研究院 , 辽宁 沈阳 110015 摘要 :目的 综述白蛋白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最新研究 进展。 方法 依据国内外 研究文章及专利文献共 63篇 , 将白蛋白的性质及功能、 白蛋白纳米粒的制 备工艺、 靶向肿瘤 作用机理、 上市药 物及其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结 果进行了概括。 结果 白蛋白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 , 显示独特 的靶向 肿瘤机理 ; 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中 二硫键

3、 形成法 相对于其 他制备 方法具 有显著 优点 , 避免了 很多基于溶剂传 递的 传 统剂 型中 存 在的 潜 在 问题 , 由其 制 备的 上 市药 物 紫 杉醇 白 蛋白 纳 米粒 (A brax ane Ó 具有较好的 临床疗效。 结论 白蛋 白纳米 粒给药 系统 的研究 有着 重要的 临床 意义及 发展前景。关键词 :白蛋白纳米粒 ; 载药系统 ; 制备工艺 ; nab TM -技术 ; 紫杉醇 ; 临床 结果中图分类号 :R 94 文献标志码 :A近年来 , 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 展 , 但是以安全有效的方式传递水难溶性药物仍 然是药剂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长

4、期的探索 与研究发现 , 纳米粒 (nanoparticles , NP 载体系统 具有改善吸收、 调节释药速度及一定的靶向性等 特点 , 特别是在传递水难溶性药物中展示了独特 的优势。由于组成 NP 的各种物质对最终制剂的 毒性有很大影响 , 因此制备纳米粒时应考虑所用 单体、 聚 合物及赋形剂的生物相容性、 毒性等问 题 , 优先使用毒性低、 内源性或可被生物降解成具 有良好生理相容性的材料 , 如白蛋白、 聚乳酸、 明 胶等 , 其中首选白蛋白。白蛋白为内源性物质 , 并且是一种不具有调 理作用的蛋白 , 早期的研究发现 , 将其包覆于纳米 粒或脂质体表面 , 可降低微粒对巨噬细胞的亲和

5、 力1, 从而延长循环时 间 , 提高 靶向性。结 合 了纳米粒载体和白蛋白性质两方 面优势应运而 生的白蛋白 纳 米 粒载 药 系 统近 年 来 受到 广 泛 关 注 , 其中由美国 Abrax is B i o Science I nc . 开发的紫 杉醇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注射剂获得 FDA 批准 上市2, 成为首个 白蛋 白纳米 粒给 药系 统的 成功案例。作者从白蛋白的基本性质出发 , 以白蛋白纳 米粒的制备工艺、 作用机理及上市药物为主线 , 结 合国内外研究文章及专利文献 , 综述了白蛋白纳米粒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进展。1 白蛋白基本性质介绍白蛋白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药物靶向载体和改

6、 善多肽蛋白类药物体内药物动力学性质的功能载 体 , 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 , 在药物的临床应用中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11 白蛋白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白蛋白 (albu m i n 又称血清蛋白 , 是血浆中含 量最多的蛋白质 (每升人血清中含 3050g , 约 占其总蛋白质量的 55%, 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665000。人 血 清 白 蛋 白 (hu m an ser um al b u m i n , H SA , 其平均半衰期为 19d, 分子中含 17个二硫 键和 1个游离巯基 (-SH , 不含糖组分。 H SA 的前 体 (prepro HSA 在肝脏中合成。当 prepr

7、o HSA 进 入内质网时 , 18个氨基酸残基 pre(信号肽 被信号 肽酶切除 , 生成的 pr o H SA 到达高尔基体 , 6个氨 基酸残基 pr o 被切除形成成熟的 H SA 3。白蛋白等电点为 417419, 是一种酸性蛋白 质 , 易溶于水。它在 pH 49内都是稳定的 , 在体 积分数为 40%乙醇中可以溶解 , 可加热到 60e 维持 10h 仍然不会对身体有害 4。112 白蛋白的三维结构X 射线衍射结构分析5证明 H SA 的三维结构是由 3个连成一排的柔韧球体 (区域 ÑÒÓ组成的一个椭球体 , 其分子中氨基酸之间都以肽 键相连接 ,

8、扭曲成团状或蜂窝状。由于其结构域 Ñ和 Ó均有一个由疏水性及荷正电的基团所形成 的袋状结构 , 为镶嵌携带疏水性营养物、 维生素、 甾体激素等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6, 能够容纳 抗癌药等多种结构的化合物 , 并且白蛋白可通过 非共价键与物质紧密但可逆地结合 , 实现所运载 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和在细胞表面的释放 , 是疏水 物质的体内天然载体。113白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H SA 呈现多种方面的功能与结合性质 7:a 1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 调节组织与 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 ; b 1作为长链脂肪酸的 增溶剂 , 对脂 质的新陈代谢至关重要 ; c 1与很多

9、分子可逆性结合并参与其运输 , 如结合胆红素及 血红素的降解产物、 疏水性维生素、 激素 ; 结合多 种药物 , 如青霉素类 , 磺胺类 , 吲哚复合物及地西 泮等 ; 作为血液中金属离子的运输载体 , 特异性结 合二价铜和二价镍离子 , 非特异性结合二价钙和 二价锌离子 ; d 1H SA 降解后的氨基酸为周围组织 提供营养。H SA 临床上用作治疗休克、 烧伤、 低 白蛋白 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可用于外科手术或创 伤、 心肺转流术、 急性呼吸窘迫症及血液透析术和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8。114白蛋白在实体瘤和炎症组织中的聚集特性 在 20世纪中 期 , Babson 等 9首次

10、报道 了肿 瘤组织会蓄积血浆蛋白并利用它们的降解产物进 行增殖。 1986年 , M atsum ura 等 10测定了大鼠肿 瘤对不同大小的血浆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150000 的摄取 , 发现由于实体瘤组织中血管丰 富、 结构完整性差 , 淋巴回流缺失 , 造成大分子类 物质和脂质颗粒具有选择性高通透性和滞留性 , 并在之后的研究中提出实体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 滞 留 效 应 enhanced per m eab ility and retention (EPR e ffect11。从 1990年开始 , 有大量文献研 究了放射性标记或染料染色的白蛋白在动物肿瘤 中的摄取情况。 M

11、 aeda 等 12在临床前研究中 , 应 用染料依文思蓝 (偶氮蓝 可以 与白蛋白快速且 紧密结合的特性 , 将依文思蓝注射入大鼠体内 , 发 现皮下增生的肿瘤在数小时内变蓝 , 直观的证明 了肿瘤组织对于白蛋白的摄取 , 并且发现当白蛋 白含量质量分数在 3%25%时可在肿瘤组织中 聚集。 1997年 , Steh le 等 13发现肿瘤组织中分解 血浆蛋白的行为过度表达 , 从而提出大量增生的 肿瘤组织会蓄积白蛋白 , 并将其作为主要能量及 新生蛋白质合成的氮源 , 通过这个天然的生物学 途径来为自身的快速生长提供营养和能量。此外 , 由于炎症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大且缺乏淋巴回 流系统

12、, 白蛋白在炎症组织中也会大量聚集 14。 白蛋白被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优先摄取的特 质使其成为抗肿瘤药物及抗炎药物传递系统的理 想材料。2白蛋白纳米粒白蛋白纳米粒是以白蛋白作为载体 , 包封或 吸附药物 , 经过固化分离而形成的实心球体。在 药 剂 学 领 域 中 一 般 将 纳 米 尺 寸 界 定 在 1 1000nm 。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已有制备白蛋白纳米粒 的相关报道 , 最 初仅将其作为 诊断剂 4, 经过近 40年的发展 , 白蛋白纳米粒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 的药物传递系统 , 常被作为药物及反义寡核苷酸 的载体 15-16, 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 毒性及刺激 性低、 无抗原性等

13、多种优点。白蛋白纳米粒能够包裹的药物有抗肿瘤药、 抗结核药、 降血糖药、 抗菌素、 激素、 支气管扩张剂 等近 100多种 , 并可通过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 关 节腔内注射、 口服、 呼吸系统等多途径给药。目前 白蛋白纳米粒最引人注目的应用还是将其作为抗 肿瘤药物的载体 , 增加靶向性 , 减小毒副作用 , 提 高疗效 17。3白蛋白纳米粒制备技术311去溶剂化法去溶剂化法是通过脱水剂的去溶剂化作用除 去白蛋白的水化膜 , 使白蛋白析出 , 辅以搅拌 , 再 用交联剂与白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使之变性 , 从而 稳定白蛋白纳米粒 , 然后纯化除去残留的交联剂 和有机溶剂。其中交联剂多采用戊二醛 ;

14、 脱水剂 多用乙醇或丙酮等 , 采用丙酮为脱水剂的固化温 度低、 时间短 , 可用于包埋温度敏感的药物 18。 2000年 , W eber 等 19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了 人血清 白 蛋白 纳 米 粒 (H SA nanopartic les , H SA-NP, 并考察了制备过程中脱水剂和交联剂的用 量对其粒径和表面残留游离氨基数量的影响。研 究表明 , 为了得到稳定的 H SA-NP , 戊二醛加入的 体积分数至少应为 40%, 此结果与早期 Roser 和 969第 12期 季秀峰等 :白蛋白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K isse l 的研究结果相符。 2003年 , Langer 等

15、 20改 善了去溶剂化法的制备工艺 , 采用泵控系统控制 加入乙醇的速度 , 采用梯度离心法洗涤纳米粒使 其粒径分布更窄 , 他们还考察了脱水剂的加入速 率、 pH 值、 H SA 溶液离子组成、 蛋白浓 度和粒子 纯化条件等因素对于 H SA-NP 制备的影响 , 结果 显示 pH 值为粒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后研究者 们多借鉴 W eber 和 Langer 的经验 , 进行白蛋白纳 米粒的制备。 2006年 , Ste i n hauser 等 21应用泵控 系统调节乙醇加入速率为 1mL #m in -1, 通过调节 乙醇加入量、 p H 值、 温度、 戊二醛加入量制备了粒 径和 zet

16、a 电位均稳定的妥珠单抗 (trastuzum ab 修 饰的白蛋白纳米粒 , 以实现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 体 2(HER-2 过度表达细胞的主动识别靶向 , 奠 定了应用妥珠单抗修饰的 H SA-NP 实现肿瘤细胞 靶向的基础。312乳化固化法乳化固化法是 指将白蛋白水 溶液和药 物溶 液 , 加入到含有乳化剂的油相中 , 在一定转速下搅 拌 , 再超声乳化形成油包水型乳剂。采用热变性 或化学交联法使白蛋白固化 , 分离后即得白蛋白 纳米粒。白蛋白纳米粒的创始人 Seheffe l 最初采 用乳化 -热变性法成功制得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 (HSA-NP, 但是粒径较大且易受操作条件影响。 M l

17、ler 等 22于 1996年使用乳化 -化学交联法成 功制备了粒径 <200nm 的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 (bovine ser um albu m i n nanoparticles , BSA-NP, 将 BSA 水溶液加入到含 5g #L -1羟丙基纤维素的二 氯甲烷 /甲 醇有机相中 , 超声乳化后 , 用戊二醛交 联固化蛋白 , 再经过洗涤、 离心等操作得到粒径均 匀的 BSA-NP 。 M ller 等同时考察了白蛋白浓度、 水相体积、 乳化时间、 戊二醛加入量及药物加入浓 度这五个因素对于 BSA-NP 的粒径、 多分散性及 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 , 白蛋白浓度和水相体积

18、的调整对于形成粒径 <200nm 的 BSA-NP 至关重 要。313p H -凝聚法至今 , L i n 等 23-24对 pH -凝聚法 (pH-coacer -va ti o n m et h od 研究较多。 2001年该作者 25将模 型药物玫瑰红 (rose bengal 溶解在 H SA 溶液中 , 室温下避光孵育 30m i n , 用 015m o l #L -1N a OH 调 节溶液的 p H 值至 9, 加入丙酮至系统出现浑浊 , 形成的 H SA-NP 用戊二醛交联 , 离心 , 洗涤 , 冻干 得到药物含量质量分数为 5%的 H SA-NP 。Santh i

19、等 26用 p H -凝聚法通过调整白蛋白 溶液 pH 值、 浓度和交联剂用量 , 制得 形态均一、 平均粒径为 49716nm 的抗真菌药两性霉素 B 的 蛋清白蛋白纳米粒。 M erodio 等 27尝试了三种制 备抗病毒药更昔洛韦 H SA-NP 的方法 , 包括溶剂 蒸发法及分 别在调节 p H 至等电点前 /后加入交 联剂的两种 pH -凝聚法。结果后两种方法 (p H -凝聚法 显示了更好的控制药物释放的特性 , 进 一步研究表明药物与白 蛋白基质产生了 共价结 合。 p H -凝聚法的主要缺陷是 , 在高浓度蛋白质 存在的条件下 , 以玻 璃电极测定 p H 值数据有偏 差。31

20、4快速膨胀超临界溶液法M ezian i 等 28于 2003年报道 了将生物 材料 与无机物偶联形成蛋白纳米粒的方法 快速膨 胀超临界溶液法 (rapid expansi o n o f a supereritiea l solution into a liquid so lven, t RESOLV 制备硫化银 -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 (Ag 2S BSA-NP 。基本过 程为将 A g NO 3溶解在含有甲醇的注射泵中 , 再将 注射泵中的甲醇旋蒸除去 , 用液氨充满注射泵 ; 启 动加热釜使 Ag NO 3的氨溶液加热到 160e 达到 超临界状态 , 高压下将超临界溶液通过一个二氧 化

21、硅毛细管喷嘴喷入含有 Na 2S 和 BSA 的水性溶 液中 ; 最后洗涤 除去过量的 BSA 、 盐类和 其他试 剂。制得的纳米粒为 p H 依赖性 , 当溶液 p H 改变 时 , Ag 2S BSA-NP 可逆的聚集或分离。经测定发 现纳米粒中 BSA 与 Ag 2S 结合后仍保持其生物活 性 , 因此 BSA 不 仅有利 于阻止 Ag 2S BSA-NP 聚 集 , 而且可以在纳米粒表面提供有生物活性的功 能基团 (如氨基、 二硫键 , 利于 纳米粒的进一步 结构修饰 (如抗体 或生物结合。315基于二硫键形成法的 nab TM -技术2004年 , 美国 Am er i c an B

22、 i o science Inc . 公开 了 一 种 独 特 的基 于 二 硫 键 形 成 法 的 nab TM -技 术 29(nanoparticle -a l b um in bound techno logy , nab TM -technology, 是一种新型白蛋白纳米粒制备 技术。31511制备步骤N ab TM -技术是以白 蛋白作为基质和稳 定剂 , 在高剪切力 (例如 , 超声处理、 高压均化或类似方 法 下 , 将包含水不溶性药物的油相和含 白蛋白 的水相混合 , 制备 O /W 乳剂 , 在没有任何常规表 面活性剂或任何聚合物核心存在的情况下制备药 物的白蛋白纳米粒的

23、技术。970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第 27卷具体方法为 , 首先 , 将药物以高浓度溶于一种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通常为氯仿、 二氯甲 烷 内作为油相 , 其次 , 将白蛋白溶于水性介质内 得到水相。再将油相与水相混合 , 高压均化 , 在真 空下迅速蒸发溶剂 , 即得到由极细纳米颗粒组成 的胶体分散系统。制备过程中通过调整配方 (如 有机相的类型、 相组分、 药物浓度 和操作参数可 得到 100200nm 内的粒子。得到的纳米颗粒液 体混悬物可进一步冷冻干燥 , 使用时以适宜的水 性介质 (如生理盐水 再分散冻干物 , 得到给药形 式的混悬液。31512形成机理白蛋白带有巯基

24、或二硫键基团 , 在高剪切力 下 , 液体内产生气穴空化作用 , 引起局部高热 , 生 成能使聚合物交联的超氧化物离子 , 氧化白蛋白 中巯基残基或断裂白蛋白分子内 /间 现存的二硫 键 , 使白蛋白内 /间 交联形成新的二硫键 , 从而在 非水性介质微小液滴 (如水不溶性药物 的周围 形成一个交联的聚合物壳体。31513系统组成本方法形成的白蛋白纳米粒系统包括与蛋白 质分子结合的药物分子 , 及包含于蛋白质包衣纳 米颗粒内的纯药物颗粒。31514nab T M -技术的优势传统制备方法涉及到化学交联或热变性 , 化 学交联为非特异性 , 存在于蛋白质结构内的任何 亲核基团 (如胺和羟基 都有

25、反应活性 ; 热变性法 会不可逆地改变蛋白质结构 ; 所得蛋白纳米粒的 生物降解性差 , 毒性大 , 残留的甲醛、 戊二醛等醛 类物质 , 会造成生物活性大分子失活 20。 nab T M -技术利用高剪切力的气穴空化作用使白蛋白的游 离巯基形成新的二硫键 , 将白蛋白交联在一起 , 制 备纳米粒 , 由于这种结合非常类似于体内天然发 生的结合 , 故给药后生物相容性好 , 而且 nab TM -技 术保留了白蛋白的全部生物学特征 , 避免了使用 交联剂造成的醛类物质残留 , 毒性大等问题 , 克服 了传统制备方法的缺陷。采用 nab TM -技术制备的制剂与传统剂型相比 具有下列优势 :a

26、1不需使用常规的表面活性剂或 任何聚合物核心 (如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不含聚 氧乙烯蓖麻油 ; b 1无需特殊的输液 器具 ; c 1能 够以较小的体积输送高剂量药理活性物质 , 使病 人接收大体积液体时的不适感和住院时间减至最 小 ; d 1药理 活性物 质以 非晶 态、 无定 型状态 存 在 , 利于静脉 给药后药物从粒 子中迅速 释放 ; e 1可以制 得 粒径 在 200nm 以下 的 颗 粒 , 能 通 过 0122L m 过滤器 , 实现制剂的无菌过滤 , 避免湿热 灭菌对白蛋白破坏的问题 ; f 1白蛋白也发挥冻干 保护剂作用 , 使制剂在没有糖类或多元醇类等其 他常规冻干保护剂存

27、在的情况下 , 冻干重组后仍 能保持粒子结构和粒径。31515Nab TM -技术的缺点及改进尽管 nab TM -技术具有传统制备方法所不具备 的诸多优点 , 但仍然需要使用氯仿、 二氯甲烷等有 毒溶剂 , 且存在制备方法周期长及工艺繁琐等缺 点。邓意辉等 30在 nab TM -技术基础上 , 将蛋白与 磷脂结合 , 获得了一种新型的蛋白质 -磷脂纳米 粒给药系统。该系统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不采用有 毒溶剂的使用。另外 , 由于该发明中引入了磷脂 , 使得白蛋白纳米粒的载药范围大大扩大 , 且具有 减小粒子粒度 , 降低分散压力 , 减少高压分散循环 次数 , 简化制备工艺等诸多优点 , 并可

28、将各种配 体、 抗体等主动识别头基插入纳米制剂中得到更 为有价值和意义的药物传递系统。31516国内研究情况王宁等 31采用微射流法制备了葫芦素 B 人 血清白蛋白纳米 粒 (cucurbitaic i n B hum an serum album i n nanopartic les , Cu B H S A-NP, 并 报道 了 H PLC 法 测 定 纳 米 粒 中 药 物 含 量 32。 刘 欣 荣 等 33也采用该方法制备羟基喜树碱 H SA-NP , 以 H PLC 法测定其药物含量。卢懿等 34考察了二硫 键断裂剂半胱氨酸对多西紫杉醇人血清白蛋白纳 米粒 (docetaxel h

29、um an serum album i n nanopart-i cles , DOC H SA-NP 中 药物含量测定的影响。结 果显示 , 通过半胱氨酸解开纳米粒 H SA 外壳中交 联的二硫键 , 有利于药物从 H SA-NP 中释放 , 避免 了因 H SA 聚集产生沉淀将药物包裹 , 使含量测定 方法更为准确。石莉等 35采用超声法制得平均 粒径为 13719nm 的齐多夫定碳酸胆固醇酯牛血 清白蛋白纳米粒及其冻干制剂。张辉等 36用超 声法 -溶剂沉淀法制备了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混 悬液 , 其平均粒径为 (10518? 512 n m, 载药量为 (1417? 111%, 包封率为

30、 (8811? 614%。 4白蛋白纳米粒的设计思路 独 特的肿瘤靶向作用机理411设计依据 肿瘤生理特点迅速生长的肿瘤组织代谢活动高度旺盛 , 微血管的生成过程失去控制 , 导致新生血管的内皮 不完整、 管壁薄弱、 动静脉间短路的无序状态 , 因 此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较大缝隙 , 管壁通透性很 强 , 且缺乏淋巴回流 , 使得新生血管渗出增加、 液 压升高 , 阻碍了常规抗肿瘤药物的通过 , 却增加了 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进一步转移 ; 另一方面 , 血管内 皮细胞膜上存在多种受体 , 是 一种精密的 /传感 器 0, 会对各种不同的信号产生应答 , 目前已证实 的细胞膜上的白蛋白受体有 gp6

31、0、 gp30、 gp18及 富含 半胱氨酸 的酸性分 泌蛋白 (secreted prote i n acidicand rich i n cysteine , SPARC , 因此肿 瘤组织 中白蛋白的含量较其相应的正常组织高。肿瘤的生理特点提示我们可以利用细胞膜上 白蛋白受体介导的跨膜转运这一机制 , 将肿瘤处 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转化为一种天然生物通路 , 将药物转运至肿瘤细胞。412药 物 转 运 途 径 H SA-gp60-Caveolae -SPARC 通路白蛋白纳米粒载药系 统开发了体内 天然的 H SA-gp60-Caveolae -SPARC 跨膜转运通路 , 使药物 通过跨

32、细胞作用越过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屏障 , 递 送药物到达肿瘤细胞。 41211Gp60Gp60(albond i n 是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 白 , 相对分子质量为 60000, 作为一种 白蛋白受 体 , 与蛋白有着极高的亲和力 (K D 1=10nm , 可 将其快速绑定 37。研究表明 , gp60是 H SA 黏附 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主要介导物 , gp60诱导 的对 Src 激 酶 的激 活 作用 , 是 内 皮细 胞 实现 对 H SA 的胞吞作用的一个前信号 , 激活 gp60能增进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对 H SA 的摄取和转运。41212小窝蛋白 -1(Caveolin -1

33、和小窝 (Caveo lae Gp60与 H SA 结合的同时 , 会激活 Caveolin -l 形成 Caveo lae , 对 gp60进行聚集及跨膜转运。小 窝蛋白 -1(C aveo li n -1 是胞膜上的一种支架蛋白 , 当 gp60与 Caveolin -l 结合后 , C aveo li n -1的形态和 功能便会发生变化 , 产生细胞膜穴样内陷 , 形成一 种直径为 50100nm 的囊泡 , 即小窝 (Caveo lae 。 小窝会以跨细胞方式转运进入其中的 gp60-H SA 结 合物、 游离 H SA 及 HSA 结合的药物 , 将它们由基 底外侧质膜释放到细胞外。

34、 H SA 和 gp60结合后 , 通过 Caveo li n -l 形成 Caveolae 而实现 H SA 的跨细 胞膜转运的机制和过程如图 138 。A A l bu m i n receptor(gp60 bi nds a l bum in w hich i n turn resu lts i n binding the i nducti on of caveo lin -1; B caveoli n -1i nduces m e m brane budd i ng and i nterna liza tion , trapp i ng free and prote i n -boun

35、d plas m a constituents ; C for m ation o f caveo l ae , l eadi ng t o transcy tosis and ex travascu lar deposition o f the caveo l ae conten ts .F ig . 1A lbum in receptor -m ediated up tak e of intravascu lar constituents and transcytosis across the vascu lar endothe liu m. 41213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在肿瘤间隙

36、中的 H SA 及 H SA 结合的药物进一步由 SPARC 介导。 SPARC 即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 (secreted pro tein aci d ic and rich i ncysteine, 它 是一 种 糖蛋 白 , 又 称 osteonecti n 或B M-40。 SPARC 和 gp60具有同源序列 , 都能结合在白蛋白的同一区域。已经证明 , SP ARC 可与白蛋白特异性高度结合 39。且 SPARC 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 , 如乳腺癌、 前列腺癌、 食管癌、 结肠癌、 肺癌、 黑色素瘤等 40。因此 SPARC 可将与H SA 结合的药物浓集于肿瘤细胞间质

37、 , 成为肿瘤组织中的药物储池 , 在增加 H SA 结合药物在肿瘤组织的聚集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此 , 一部分 H SA-NP 经肿 瘤血管内皮缝隙 渗透入肿瘤组织 ; 大部分 H SA-NP 通过与血管内 皮 细胞膜 上的 gp60结合 , 激 活 Caveolin -1形 成 Caveolae , 使携带药物的 H SA 跨 过肿瘤血管内皮 细胞到达肿瘤组织间隙。利用在肿瘤细胞中高度 表达的 SPARC 与白蛋白的高亲和力 , 使载有药物 的白蛋白浓集在肿瘤细胞间质 , 形成肿瘤组织中 的药物储池。与溶液剂相比 , 这种机制可以增加 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局部浓度 , 延长药物与肿瘤 组织的接

38、触时间 , 也减少了药物到达正常细胞的 机率 , 大大提高药效。这种转运及释药机制 , 是其他剂型不具备的 , 是以 H SA 作为载体的 NP 所特 有的。5上市药物目前基于 nab T M -技术 制备获得 FDA 批准上 市的药品为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 , 由美国 Abrax is B ioScience I nc 1研发 , 用于治疗在联合化 疗中失 败的或者在辅助性化疗后 6个月以内复发的乳腺 癌。其在美国市场上的名称为 Abraxane Ó(pacl-i taxel prote i n -bound particles for injectab l e suspen -si

39、 o n, 其他名称有 nab T M -paclitaxe, l AB I -007; 在中 国市场的通用名为 :注射用紫 杉醇 (白蛋 白结合 型 , 英 文 名 称 :Paclitaxel For Injection (A lbum i n Bound, 汉语拼音 :zhu she yong zi shan chun (ba i dan bai jie he x i n g 。511紫杉醇简介紫杉醇是一种由西部紫杉 (短叶紫杉属 的 树皮中提取的天然产物 41, 由于含一个二萜碳骨 架 , 具有独特的稳定微管聚合物及增强微管组装 的机制 , 可有效阻止癌细胞的有丝分裂、 降低癌细 胞活性

40、、 阻止细胞内转运 , 从而产生对一系列肿瘤 的抗癌活性 42-43, 广泛用作乳腺癌、 肺癌及卵巢 癌等的治疗 44。由于水溶性差 , 紫杉醇的临床应 用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 研究者们在经历了将近半 个世纪的研究和广泛的筛选之后 45, 得到了采用 聚氧乙烯蓖麻油 (Cre m ophor ÓEL , C r EL 和乙醇增 溶的制剂 , 上市产品商品名为 Taxo l Ó。512传统剂型发展回顾Taxo l Ó采用 高浓度 的 C r EL /乙 醇 作为溶 剂 , 临床上常用剂量为 175m g #m -2, 静脉滴注 3h 。 Ñ期临床研究时发现

41、 , 紫杉醇本身不引起过度的 毒性作用 , 但制剂中 C r E L 含量显著高于 其他上 市药物中含有的 C r EL (其血浆中 质量浓度 大于 4g #L -1, 并且以 175m g #m -2剂量给药 24h 后仍 然大于 1g #L -146, 导致 Taxol Ó体内严重的超敏 反应 , 主要表现为用药后患者血压下降、 胸闷、 支 气管痉挛及全身泛发型荨麻疹。目前的用药方法 为患者在接受紫杉醇治疗前预先给予抗组胺类药 物、 H 2受体阻滞剂或类固醇激素预治疗 , 以减弱 C r EL 的过敏反应 , 但是由给药导致的死亡仍然存 在。 C r EL 还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42、症 47-48及不 可逆的 神经传导迟滞 感觉神经病变 49。 Taxo l Ó的另一缺陷是它的输液时间长达 3h , 且 Cr EL 可 溶解输液器中的二乙烯己基邻苯二甲酸盐 , 带来 严重的毒性反应 , 需要特殊的输液器具。此外 , C r EL 还会形成大的胶束 , 隔离药物 , 使 一部分药物不能进入肿瘤细胞而降低了疗效 , 导 致非 线 性 动 力 学 并 且 产 生 非 结 合 的 药 物 组 分 45, 50。这种包埋药 物的机制可以由即 使升高 紫杉醇的剂量 , 仍不能提高反应速率、 存活率及生 命质量这 种现象得到很好 解释。在联合 给药时 (比如 蒽 环 类 抗

43、生 素 , 药 物 包 埋 现 象 也 会 发 生 51。总之 , C r EL 载体 的毒性及技术局 限性阻 碍了对 Taxol Ó给药剂量进一步优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 专家们研究了多种剂型 和给药系统以实现紫杉 醇更加安全和方 便的给 药 51-53, 包括 脂质 体 (LEP -ETU, N eoPhar m , 前 药 (Xyotax Ó, C ell Therapeutics, 多 聚 体 -胶 束 (Genexo-l P M Ó, Sa m yang 及 N anoxel Ó, Dabur Phar -m a, 紫杉醇维生素 E 乳剂 (

44、Tocoso l Ó, Sonus Phar -m aceutica ls 及 紫 杉 醇 多 聚 物 微 球 (Pacli m er Ó, Gu ilford Phar m aceutica ls 。然而这些剂型 都没有 成功获得 FDA 的许可。 Xyotax Ó在非小细胞肺癌 及 Tocoso l Ó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 Ó期临床 没有达到研究终点的结果加剧了紫杉醇新剂型研 发的挑战。513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 (Abraxane Ó 简介 Abraxane Ó是平均粒径约为 130n m 的注射用 白蛋白 结 合

45、型 紫 杉 醇 , 其 基 本 组 成 为 每 瓶 含 100m g 紫 杉醇和约 900mg 的 人血白蛋白 , 不含 C r EL , 减轻了超 敏反应的风险 , 避免了预 治疗和 特殊输液器具的使用 , 注射时间缩短到 30m i n , 给 药方便 , 从而减轻生命健康系统的负担。Abraxane Ó中紫杉醇与白蛋 白的结合不是共 价结合而是疏水相互作用 , 以非晶态、 无定型状态 存在。体外和体内的药物释放研究表明 , 经静脉 注射进入体循环后 , 紫杉醇纳米粒很快分解成更 小的白蛋白 -紫杉醇复合物 , 其粒径与血液中的 内源性白蛋白分子粒径相等 2。因此 , 白蛋白 -

46、紫杉醇复合物可以有效利用天然白蛋白通路 , 包 括 gp60及小窝介导的跨细胞作用并增加肿瘤内 部的聚集 , 通过相应的 SPARC 蛋白实现药物靶向 并进入肿瘤细胞 54。514临床前试验结果Desa i 等 55对 Abraxane Ó进行了临床前研究 , 结果显示与传统剂型 Taxo l Ó相比 , Abraxane Ó的抗 肿瘤活性、 肿瘤内部紫杉醇浓度及内皮细胞转运 量均显著提高。51411抗肿瘤活性研究小组在 5种肿瘤模型 (肺、 乳腺、 卵 巢、 前列腺、 结肠 中考察了 Abraxane Ó及 Taxol Ó的各 项抗肿瘤指标

47、, 如肿瘤平均复发时间、 生还小鼠比 例、 肿瘤体积倍增时间及肿瘤体积等。结果显示 , Abraxane Ó的半数 致死量 (LD 50 和最大耐受剂量 (maxm i al to lerance dose , MTD 均显著高于 Taxol Ó(二者的 LD 50分别为 47和 30mg #kg -1#d -1, MTD 分 别为 3010和 1314mg #kg -1#d -1 。 2种紫杉醇制剂的 抗肿瘤活性的敏感性顺序相同 (肺 >乳腺 U 卵巢 >前列腺 >结肠 , 但是 Abraxane Ó比 Taxol Ó显示 了更强的抗

48、肿瘤活性 , 且 2者治疗的差异性在乳 腺癌和卵巢癌中最明显 , 在各项抗肿瘤指标评估 中 , Abraxane Ó均优于 T axo l Ó。51412肿瘤内部紫杉醇聚集量研究小组对紫杉醇进行放射性标记 , 研究两 种剂型的肿瘤内部药物浓度。结果显示 , 等剂量 (20m g #kg -1#d -1 时 , Abrax ane Ó的肿瘤内部紫杉 醇聚集量比 Taxo l Ó高 33%, 吸收 常数 是后者 的 313倍。说明 白蛋白 载体通 过 H SA-gp60-C aveo -lae -SPARC 内源通路增强了 Abraxane Ó向

49、肿瘤内 部的聚集。51413体外结合与转运研究为了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 , 研究小组检测了 紫杉醇与内皮细胞的结合情况。结果在给予相同 剂量后 , 与 Taxo l Ó相比 , Abraxane Ó的紫杉醇内皮 结合量增加了 919倍 , 紫杉醇通过内皮细胞单分 子层的跨膜转运量 (渗透率 增加了 412倍。且 Abraxan Ó的内皮细胞跨膜转运作用可被小窝介导 的胞转作用抑制 剂甲基 -B -环糊精完全抑 制。 而 C r EL 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紫杉醇与内皮细 胞及白蛋白的结合 , 在质量浓度为 1g #L -1时 , 达 到完全抑制 , 且此浓度 远在相应

50、的 Cr EL 临床使 用浓度 以 下。由 此 说 明 了 Taxo l Ó中 由 于 存 在 C r EL , 不能利用 gp60介导的跨细胞作用 , 致使肿 瘤内部紫杉醇聚集量极低。515临床试验结果51511I 期临床实验结果2002年 5月 , 乳腺医 学肿瘤 学研 发中心 和 M. D . Anderson 癌 症 中心 等 协 同 完成 了 Abrax -ane Ó的 Ñ期临床试验 56, 共 19例实体瘤患者接 受治疗 , 且全部 患者在 A braxane Ó给药 前均未接 受类固醇激素及抗组胺药的预治疗。 Abraxane Ó

51、剂量范围为 135373m g #m -2, 静脉滴注 30m i n , 每 3周用药 1次。结果发现 , 在给药过程中和用 药当天均未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剂量限制性毒 性主要为骨髓抑制、 外周感觉神经毒性、 黏膜炎。 绝大部分毒性反应均为 Ñ度或 Ò度 , 以最大剂 量 (375m g #m -2 给 药时 , 2名患 者发 生 Ó度浅 表 角膜炎 , 但症 状均 在短 时间 内恢复 正常。药 物 的血液学毒性轻微 , 均为 Ñ度或 Ò度 , 且在血 中 不 蓄 积。 Abraxane Ó的 最 大 耐 受 量 (MTD 为 30

52、0m g #m -2, 比 Taxo l Ó(175m g #m -2 高 约 50%。2003年 11月 , 我国 中山大学肿瘤防 治中心 也开展了 Abraxane Ó的 Ñ期临床试验 57, 重点评 价了该药物的临床耐受性。共 22例患者接受了 至少 1个疗程的治疗 , 结果显示患者能较好的耐 受 Abraxane Ó的 治疗 , 整个过程中未发 生严重过 敏反应 , 与之前美国开展的 Ñ期临床试验结果基 本相符 , Ò期临床推荐剂量为 260m g #m -2, 静脉 滴注 30m i n , 每 3周一疗程。Abraxane

53、 Ó毒性的减小和最大耐受量的增加 , 初步显示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51512Ò期临床实验结果Ò期临床试验于 2005年 9月在美国 M. D. Anderson 肿瘤中心及 Lutheran Genera l 肿 瘤中心 完成 58, 目的是评估 Abraxane Ó在转移性乳腺癌 治疗中的疗效和毒性。共 63名患者接受治疗 , 其 中 39名患者为一线治 疗 , 47名 患者接受过前期 化疗。在未接受抗过敏药预治疗的情况下 , 给予 患者 Abraxane Ó剂量为 300m g #m -2的 30m i n 静 脉滴注 , 每 3周给药

54、一次。结果显示 , Abraxane Ó的 总 临 床 缓 解 率 为 48%, 而 对 于 Taxol Ó, 以 250m g #m -2剂量 , 静脉注射 3h 时 , 临床缓解率为 21%24%; 注射 24h 时 , 临床缓解率为 54% 62%。 Abraxane Ó的一线和一线以上 (二线药物 临床有 效率 (完全或 部分 有 效 分 别为 64%和 2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 2616周 , 中位存活期 为 6316周。尽管患者治疗前没有进行抗过敏药 物预治疗 , A braxane Ó组未发生严重的超敏反应。 与 Taxo l Ó

55、;高剂量相比 , Abraxane Ó毒性 反应显 著 降低 , 主要 表现为 紫杉 醇类药 物本 身的 典型 毒 性 , 其中 Ô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 24%, Ó度外 周感觉神经病变为 11%, Ô度 中性粒 细胞减 少 性发热为 5%。常规眼 科检查 显示没 有严重 的 眼病 (如浅 表角膜炎 发生 , 提示在 Ñ期临床 中 出现的毒性反 应为偶然发生 , 或者仅 在 MTD 时发生。Ò期 临 床 试 验 初 步 证明 , 与 T axo l Ó相 比 , Abraxane Ó可以在不使用抗过敏药物预治疗的情

56、 况下 , 实现更高剂量给药 , 抗肿瘤活性增强且安全 性增加。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 , 不论既往是否接 受过化疗 , 均显示较好的疗效。51513Ó期临床实验结果2005年 11月 , 美国西 北大学和杜克 大学等 多家单位 协作 完 成了 Abraxane Ó的 Ó期 临床 试 验 59, 将 Abraxane Ó与 Taxo l Ó对于晚期乳腺癌的 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共选择 454名转 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 , 随机分组 , 其中 Abraxane Ó组 229人 , 以 260mg #m -2剂量静脉滴注 , 给药时 间

57、为 30m i n ; Taxo l Ó组 225人 , 以 175m g #m -2剂量 静脉滴注 , 给药时间为 3h , Abraxane Ó组不接受预 处理治疗。结果显示 , Abraxane Ó组比 Taxol Ó组临 床缓解率显著提高 (分别为 33%、 19%, 中位肿 瘤进展时间更长 (分别为 23周、 1619周 。尽管 没有 抗 过 敏 药 物 预 先 治 疗 且 注 射 时 间 缩 短 , Abraxane Ó组没有发生超敏反应。而且在比 Tax -ol Ó组的给药剂量高 49%的情况下 , Abraxane &

58、#211;组 的 Ô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率降低 (两组分别为 9%、 22%; Ô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极少 (< 2%, 2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别。 Abraxane Ó组的 Ó度外 周 感觉 神 经 病 变 概 率 较 高 (两 组 分 别 为 10%、 2%, 但是 这种病变可通过 降低剂量 或停 止给药使其很快 减轻为 Ò度 或 Ñ度而得 到控制 (平均 22d 。Ó期临床 试验证 明 , A braxane Ó与 Taxo l Ó相 比 , 治疗指数更高 , 无需使用抗过敏药物预治疗即 可实现

59、短 时间安 全给 药 , Abraxane Ó不 含有 毒溶 媒 , 用药剂量大为增加 , 可在短滴注时间内实现更 强的抗肿瘤作用 , 更适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6N ab T M -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 , Abrax ane Ó正在进行转移性乳腺癌一线 治疗中的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癌药物如吉西他滨 (ge m citab i n e 、 卡培他滨 (capecitabine 的联合应 用研究 , Ò期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0-61。 另外 , Abraxane Ó在非小细胞肺癌的 Ò期临床研究 中 , 效果显著 62, 在卵巢癌 6

60、3的治疗中 , 也取得 了很好的疗效。 Abrax is B ioScience Inc 1以 nab T M -技术正 在开发 的产 品有 ABI -008、 ABI -009、 ABI -010、 AB I -011与 AB I -013, 其中 AB I -008、 AB I -009 分别进入 Ò期与 Ñ期临床试验。AB I -008为 nab -多西紫杉醇 (nab -docetaxel, 其平均粒径为 130nm , 不含吐温 80与乙醇 , 避免 了基于溶剂增溶的多西 紫杉醇传统剂型 泰素帝 (Taxotere Ó 的毒性 , 过敏反应、 骨髓抑制 作用和 液体潴留现象显著降低。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 , nab -多西紫杉醇在 HCT-116(结肠 及 PC -3(前列 腺 肿瘤模型中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