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聚物,具有生物活性、生物适应性,具有 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例如高的结晶度、高的持水性、超精细纳 米纤维网络、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因而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生物 医学材料的研究热点。概括细菌纤维素的性质,发酵过程,改性方法以及 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关键词:细菌纤维素;改性;生物医学材料;应用0前言细菌合成纤维素是在1886年由Brown首次报道的,是胶膜醋酸菌 A.xylium 在静置培养时于培养基表面形成的一层白色纤维状物质。后来在许多革兰氏阴性 细菌,如土壤杆菌、致瘤农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八叠球菌中也发现了细菌纤维 素的产生

2、。细菌纤维素与天然纤维素结构非常相似,都是由葡萄糖以B 一 1, 4一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此外,细菌纤维素相对于传统的纤维素资源 又有其优势,如加工时不用去木质素,可合成高质量的纸张或者加工成任何形状 的无纺织物,还可通过发酵条件的改变控制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从而可根 据需要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从纤维素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无合适的实验手段以及纤 维素的产量较低,因此多年来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 的发展和体外无细胞体系的应用,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已有了很深人的研 究,同时在细菌纤维素的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理

3、化特性1.1化学特性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BC和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 别,均可以视为是由很多D-吡喃葡萄糖苷彼此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 子,相邻的吡喃葡萄糖的6个碳原子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稳定的椅式立体结 构。日本的Masuda等采用13C和1H旋转扩散核磁共振分析了 BC的纤维素结构, 试验结果表明:在CP/MAS13C NMR图谱上出现共振线很大地分裂为低场线和高场 线,其原因可能是高场线处的C4与微纤维中CH2OH的混乱的氢键结合在一起的 构象不规则所引起的结构缺陷。1.2细菌纤维素的聚合度,结晶度及其性质BC的聚合度随着培养方式和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4、动态培养时较低,约为3000-5000,静态培养时可以高达16000,优质棉纤维为113000-14000,棉短绒为5000左右,木浆纤维素为7000-10000。结晶度高于普通高等植物纤维,而低 于藻类(Vatinia)和动物纤维(Tunicin)。结晶度增加,纤维的抗张强度、杨氏模量、 硬度、比重和体积的稳定性会随之增加,而伸长率、吸湿性、润胀度、柔软性和 化学反应性均会随之降低。但是 BC纤维的吸湿性、润胀度、柔软性和化学反应 活性却比高等植物纤维素好得多这个反常规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菌纤维超细(纳米级)特点所造成,有待于深入研究。Strobin等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了 BC在不同培养时

5、间以及培养基组成时 的聚合度和聚合度分布性,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聚合度随之增加,到 28天时开始降低,但聚合度分布性却增加。1.3细菌纤维素膜的结构与性质BC成膜性能好,BC膜的抗撕能力比聚乙烯膜和聚氯乙烯膜要强5倍;BC膜持水量高,其内部有很多“孔道”,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能,通常情况下持 水率大于1:50,经特殊处理可达1:700,并且具有高的湿强度。Wfochowicz等采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时间发酵的细菌纤维素的 纳米结构;采用重量分析法可知膜的持水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从193%降到120%。广角衍射测试表明:不管培养时间的长短,膜均有半结晶形态;小角衍射测试表明 纤

6、维素结晶纤维随机地分布在无定相中。Dubey研究了除去蛋白质后的BC膜在二元溶剂体系 冰-醇)中的全蒸发,随 乙醇的浓度增加,对纤维素膜的渗透通量、选择性、全蒸发分离指数 (PSI)和吸气 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纤维素膜对水有高的选择性,当乙醇浓度高于70%时纤维素膜仍能透过95%的水,当二元体系中含水量少于 30%时,纤维素膜对水的选择度 在125-287范围,渗透通量高于100g/m2, PSIy约为104g/m2h。1.4细菌纤维素的介电性能Baranov等研究了由纳米晶体构成的 BC在频率100Hz到1MHz之间,温度 在100-400K之间的介电性能,高温状态下纤维素的介电常数的异常行为

7、可以通过 纤维素中水分子的吸附和解吸特征来解释,低于320K时,纤维素膜吸水,而高于此温度时将解吸水。1.5细菌纤维素的溶解性能Tamai发现BC在8%的二甲基乙酞胺的溶液中溶解形成均质溶液,而在某个 浓度时会形成非均质溶液。B.Laszkiewicz从实验中发现,BC像云杉纤维一样,聚合度低于400,可以在 5C下溶于8.5%的NaOH溶液中。当NaOH溶液中加入1%的尿素时,BC的溶解 度会增加,聚合度不超过560就可以溶解。这个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它指出了不用汽蒸或酶生物转移活化纤维素,而是通过纤维素纺丝液制备纤维的 可能性。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粘胶法生产纤维素,溶剂是一种对环

8、境无毒,价 格便宜,不需要制备纤维素衍生物的直接溶剂。1.6其他性质较高的生物适应性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可利用广泛的基质进行生产可以 进行烷基化、轻烷基化、羧甲基化、硝基化、氰乙基化、氨基甲酸酯化以及多种 接枝共聚反应和交联反应,其化学反应的可及度和反应性均强于普通植物纤维。 日本学者在用BC、棉短绒和木浆纤维制造三醋酸纤维素酯和二醋酸纤维素酯时 发现,相同条件下,BC完成反应速度快、耗时少。2.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目前除醋酸菌属外,根瘤菌属(Rhizobium)、八叠球菌属(Sardna)、假单胞菌 属(Pseud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产碱菌属(Alcal

9、igenes)、气杆菌属 (Aerobacter)、固氮菌属(Azotobacter)等的某些种也能生成细菌纤维素。研究比较 全面的是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在木醋杆菌生物代谢过程中戊糖循环 (HMP)和柠檬酸循环(TCA)2条代谢途 径参与了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由于糖酵解(EMP)活力缺乏或微弱,即缺乏磷酸果糖激酶或酶活力微弱,因此木醋杆菌不能在厌氧条件下代谢葡萄糖。从草酰 乙酸经丙酮酸盐,由于草酰乙酸脱羧酶和丙酮酸盐激酶奇特调节作用,木醋杆菌 发生糖原异生作用。在这种条件下,一条代谢途径是由己糖磷酸盐通过异构化和 磷酸化,直接合成纤维素。另一种为非直接途径,即

10、经过戊糖循环和葡糖异生途 径生成纤维素。其中由己糖磷酸盐直接转化成纤维素时,不需要己糖碳骨架中碳 链的改变。由己糖磷酸盐或通过五碳糖循环生成纤维素都需能量代谢系统进行调 节,其调节位点在对ATP敏感、连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酸(NAD)上。在木醋杆菌中有两种不同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但只有一种葡萄 糖-6-磷酸脱氢酶被ATP抑制。木醋杆菌生物合成纤维素与氧化代谢过程同步进 行,但与蛋白质合成体系无关。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前体物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由葡萄糖合成纤维素的4个主要酶催反应步骤分别是:葡萄糖激酶的对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葡萄糖磷酸异构 酶将6-磷酸葡萄糖通过异构作

11、用转化成1-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将1-磷酸葡萄 糖转化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以及纤维素合成酶的合成作用。纤维素合成酶催化 合成纤维素的最后一步为:UDP-Glc+( B -1,4-glucose)nUDP+( B -1,4-glucose)n+1通过对木醋杆菌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发现细菌纤维素合成步骤的最 后一步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c-di-GMP(环状鸟苷酸)是细菌纤维素合成调节机制 的关键因子,c-di-GMP是作为纤维素合成酶变构催化剂起作用。在纤维素生物合成中如果没有c-di-GMP,纤维素合成酶将失去活性。c-di-GMP浓度的高或低(合 成或降解)被认为是由两条具有相反作用途

12、径并由与这两条途径有关的与膜相连 的二鸟苷酸环化酶控制。两个GTP(鸟苷三磷酸)分子在二鸟苷酸环化酶催化作用下,首先释放出一个分子 PPi后转变为线性二核苷酸三磷酸 pppGpG,在释放出 一分子PPi,进而合成c-di-GMP,与此同时,PPi迅速的分解而生成Pi。Mg2+对 二鸟苷酸环化酶有激活作用。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将由于两种c-di-GMP磷酸二酯酶 A和B的作用而终止。PDE-A从环形结构上切下单个的磷酸二酯,将具有活性的c-di-GMP变为不具活性的线性二聚物pGpG。非活性的二聚物磷酸二酯酶B(PDE-B)的催化作用下被转变为2个5' -GMP。Ca2+选择性抑制PDE-A

13、的活性。细菌纤维素的分泌过程是伴随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同时进行的。随着醋酸 菌生长,大约12至70分子的细菌纤维素从细胞表面间隔大约为10nm的微孔同时分泌到培养基中。在细胞表面这些纤维素分子通过氢键互相连接,形成纯的纤 维素纤丝。这种纤丝在纯度上和超分子结构上优于植物纤维素的纤丝。细菌纤维 素的X-射线的分析显示了纤维素颗粒(分子)的具有高度规则的晶体结构。细菌纤 维素纤丝的网眼结构有很大的表面积,具有高持水能力和抗撕强度。一个醋酸杆 菌可以在培养基中通过B -1 , 4糖苷键聚合20000个葡糖分子形成单一、扭曲、 带状的微细纤维。带状的微细纤维随着细胞的生长分裂而并不断裂。事实上,纤 维

14、素的生成模型中,葡糖聚合以及微细纤维素的连接作用是紧密相连同时进行的 两个步骤。3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木醋杆菌的培养方法有静态法和动态法。静态法是指将菌种静置培养,在发 酵液表面产生纤维素膜。动态法则是在机械搅拌罐或气升式生化反应器中通风培 养细菌,纤维素完全分散在发酵液中,呈不规则的丝状、星状或微团状。木醋杆菌发酵生产纤维素需要适合发酵条件的培养基,且培养基的组成对纤 维素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改进发酵工艺设计合理的发酵装置、优良菌株 的获得,都是获得理想的纤维素产品的途径。向基础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烟酸胺、乙醇、木素磺化盐、琼脂、聚多糖、醋 酸和柠檬酸等可以提高BC的产量。S.Keshk

15、等研究了培养基中加入木素磺化盐对 BC产量和结构性质的影响。Tonouchi等人发现在木醋杆菌生产纤维素的过程中加入少量的纤维素酶可以 提高纤维素的产量。设计不同类型的反应器,如: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板或圆盘生物反应器、旋 转盘生物反应器、改进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等来提高纤维素产量。4细菌纤维素的改性4.1生物改性BC是由醋酸菌属、土壤杆菌属、根瘤菌属和八叠球菌属中的某种微生物在 不同的条件下发酵合成的。不同的培养方式、不同的培养基组成以及不同的培养 模型,都会对发酵产物的结构与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如 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利用醋酸菌可以得到不同高级结构的纤维素。通过调节培 养

16、条件,也可得到化学性质有差异的BC。例如在培养液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如羧甲基纤维素、半纤维素、壳聚糖、荧光染料以及葡聚糖内切酶等可获得不同微结构和聚集行为的纤维,而羧甲基纤维素或羧甲基甲壳素的导入使BC具有了吸收和交换金属离子的特性。此外,改变不同葡萄糖衍生物碳源可控制微纤维的纳 米尺寸,运用不同的模型可形成各种形状的功能材料。4.2化学改性生物改性虽然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方法,但是存在微生物发酵环境要求严格、 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相比于生物改性,化学改性合成衍生物目标明确, 不受试剂种类的限制且反应时间短,也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BC改性途径。目前国内对植物纤维素的改性研究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

17、究,而BC与植物纤维素一样可以进行羧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磺酸化以及多种接枝共聚反应和交联反 应,以制备一系列纤维素衍生物。BC有着比植物纤维素更优良的性能,独特的纳米纤维结构使其比表面积更大。在化学反应过程中,BC分子链上的-OH具有更高的活性和可及度,因而相对于植物纤维素 BC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但 是BC高的结晶度和强的分子之间作用力使得其溶解性能很差,不溶于酸碱以及 常用的有机溶剂,均相反应较难实现,因而目前主要是通过表面改性和非均相改 性的方法对BC进行改性。4.3复合改性复合改性相对于前两种改性方法来说,操作更加简单环保,能在一定程度上 改善BC的力学、光学、细胞粘附等性能,

18、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Cai等将BC水凝胶膜直接浸入胶原(COL)溶液中一定时间后经冷冻-解冻制得COL-BC 复合水凝胶。胶原的引入明显提高了 BC对3T3成纤维细胞黏附性,同时胶原对 BC也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作用。COL-BC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有利 于细胞的黏附增殖,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 物医用材料。Wang等将BC膜在一定浓度的PVA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经冷冻- 解冻法,溶胀平衡,真空干燥制得 BC-PVA复合膜材料5细菌纤维素在生物医学材料中应用细菌纤维素由于具有独特的生物亲和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 适应性和无过敏反应,以及高

19、的持水性和结晶度、良好的纳米纤维网络、高的张 力和强度,尤其是良好的机械韧性,因此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血管、人工皮肤 以及治疗皮肤损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是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5.1BC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应用生物相容性对于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在研究组织工程BC支架构建中,体内生物相容性的评价非常重要。H elenius等系统地研究了 BC的体 内生物相容性。实验中他们把 BC植入老鼠体内112周,利用组织免疫化学和 电子显微镜技术,从慢性炎症反应、异物排斥反应以及细胞向内生长和血管生成 等方面的特征来评价植入物的体内相容性。结果发现植入物周围无肉眼和显微镜 可见的炎症

20、反应,没有纤维化被膜和巨细胞生成。BC被成纤维细胞侵入,与宿主组织融为一体,未引起任何慢性炎症反应。因此可以断定BC的生物相容性非常好,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方面具有潜在价值。5.2BC在人工血管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当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血管老化或破损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 需进行血管移植重建。全世界每年要施行的许多血管重建手术由于自体血管来源 有限,而异体血管强烈的排异作用,以及来源少和价格昂贵等原因,常不得不使用人工合成血管作为替代品。目前,国际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用于替代大于6mm的人工血管是编织型的涤纶聚酯血管和膨体聚四氟乙烯血管,这是因为它们结构稳定性好,在体内可长期工作而不发生降解,但是它

21、们仍存在着不少缺点和 不足,譬如血栓的形成和新生内膜增厚导致血管堵塞,至今尚无十分理想的血管 替代物。基于同样原因,用于置换小于 6mm的动、静脉血管的人工血管还没有 开发成功。临床上是采用自体血管进行修复,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近30年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5.3BC在人工皮肤以及皮肤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自1987年以来有近10个皮肤伤病医疗单位已报道 400多例应用BC膜 治疗烧伤、烫伤、褥疮、皮肤移植、创伤和慢性皮肤溃疡等取得成功的实例,现 已有用其制成的人工皮肤、纱布、绷带和创口贴等伤科敷料商品。与其它人工皮 肤和伤科敷料相比,该膜的主要特点是在潮湿情况下机械强度高、对液、气及

22、电 解物有良好的通透性、与皮肤相容性好, 无刺激性,可有效缓解疼痛,防止细菌的感染和吸收伤口渗出的液体,促进伤口 的快速愈合,有利于皮肤组织生长。此膜还可作为缓释药物的载体携带各种药物, 利于皮肤表面给药,促使创面的愈合和康复。6结束语生物医学材料由于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且面临着全球人口的巨大 市场需求,因而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目前对细菌纤维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附加值较高的医学生物材料上,例如组织工程支架、骨支架、软骨支架、人工血 管、人工皮肤以及药物载体等方面。但是真正能应用到临床上的产品还不多,除 了巴西的商品BioFill夕卜,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等初级阶

23、段,离临床应用仍有一定距离。在我国,人们对细菌纤维素的了解和认识还不足, 对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集中在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造纸应用等方面, 在生物医用材料上的开发应用上相关报道较少。由于细菌纤维素具有优秀的生物 亲和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适应性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因此该纤维素必将成 为世界上性能优异的新型生物纳米高技术材料。目前BC应用的主要技术障碍一是发酵水平较低,产量低、成本高、价格不 抵普通植物纤维素,二是进一步研究和利用BC的成模和成型的工艺技术还没有解决,三是做为生物医用材料,其与生物体长期作用效果、体内的降解性、与宿 主组织和细胞相容性,以及在体内时BC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

24、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要解决上述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 要研究设计可行的发酵设备及发酵工艺以提高纤维素产量,降低其成本;二是要 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C生物医用材料。参考文献:1 胡晓燕,曲音波等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纤维素科学与技 术,1998,12(6):57-64.2 潘颖等.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改性研究J.现代化工,2000,(7): 15.3 赵日升,朱勇军.细菌纤维素的改性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杂质,2012,08(18): 335-338.4 谭玉静,洪枫.细菌纤维素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26-131. 贾士儒,马霞等.细菌纤维素结构与性质的初步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2, 9(10): 25-30. 杨礼富.细菌纤维素研究新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3,30:95-98.7 贾士儒,欧宏宇等.新型生物材料一细菌纤维素食品与发酵工业,27(1):54-58.8 颜志勇,王华平等.细菌纤维素的晶体结构J.材料导报,2008,08(22):127-135.9 施庆珊.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生物学杂志,2004,10(21):12-15.10 贾士儒等.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化工科技市场,2001,2(2):21-23.11 郝常明,罗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