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前方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前方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前方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方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曹文轩的前方,下面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说教材(1分钟)前方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乡关何处”板块的第一篇文章,这个板块是第一个板块的延伸和拓展。它有不少地方对家园体认从新的角度作了表达。前方的作者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离家,实质是归结的仍是对家的追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二、说教学目标(1分钟)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知识与

2、能力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2、过程与方法 独立阅读,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人文内涵。4、教学重点及难点 其中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了解“精神家园”的人文内涵,立意上的反弹琵琶是教学重点及难点,认为这是重点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散文教学应品味语言,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认为这是教学难点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三、说学情(1分钟)作为学习主体,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

3、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等文章,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因此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他们而言是相对容易的,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家园”人文内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作为我教学的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1分钟)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想采取“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内涵,因为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这些是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还应该采取一些学习方

4、法,如散文鉴赏时常用的“品读法”、“评点法”。品读,顾名思义,即品评、衡量、评论的意思,品读要求学生细读深思,对文章作出评价。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在立足文本基础上,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阅读,进行质疑。教师要通过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五、说教学设计(8分钟)下面我详细地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时间为1课时,教学时使用多媒体。(一)预习要求课前布置两个预习作业。1、 有感情地阅读全文两次,给生僻字注音2、 针对第11、12段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二)导入:(播放歌曲橄榄树,创设情景)师:流浪在我们的眼里总是带着诗意的三毛这

5、个奇女子走遍千山万水,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远离故乡,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今天我们将跟随曹文轩先生的脚步,走向前方,看看他对走向前方去流浪有什么思考(板书:篇目及作者)(投影:课文前方的图片)师: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注意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读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师生交流)师:我把大家的意见汇总一下,这样来写一篇图片说明文字:(投影)这是一幅照片,摄的是印度汽车上的一幅画面,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或迫于生计背井离

6、乡或为了理想打拼天下画面用破旧的车厢来衬托旅人生活的贫困和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的可贵以及摄者对旅人理想实现不了的同情师:这幅照片原来的题目叫做前方,我们来看看学者型作家曹文轩先生看到这幅图片是怎么想的?介绍曹文轩(投影)简单介绍摄影散文(投影)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板书:摄影散文)曹文轩,1951年生,江苏盐成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他是中国当代文

7、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长篇小说红瓦曾被节选入韩国中学教材。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这部分需要5分钟时间)文章12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几个部分?明确:三个部分。第1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这幅画面切

8、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四) 分析重点难点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的同学同座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明确:有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第2段说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二个就是第10段说的人生实际是一场苦旅;第三个是第11段中说的人时刻都想离家,而在离家的过程中又时刻想着已远去的或久已不见的家。 “离家”“归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关系?如果用我们教科书上的话来讲,就是“人的悲剧性的实质”是什么?(板书)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第一个观点的探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离家是有

9、各方面的原因的,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从文中哪几小节中可以找到? 明确: §3§7首先,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3§4)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5)再次,由于外在的压迫,人不得不离家;(§6)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7)第二个问题的探讨(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从两个角度:为什么和“实质上”) §10,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10、注意上下文)皮肉之苦:(点拨提示)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哪里?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另外补充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明确: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皮肉之苦,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在人生的旅途中,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精神上的痛苦,因此,把人生旅途说成是一场苦旅。精神之苦:(点拨提示)精神之苦体现在哪儿? 第9段“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怎么理解?明确:人的肉体在家,可是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心灵就会有浓重的漂泊和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家园。第

11、11段,作者说因为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再换个角度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句子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为什么?明确:“实质上”不能删掉。原文中这个问题作者讲得很好。他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第三个问题的探讨: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

12、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实的意思,一是虚的意思。比如这里的“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时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最后一个问题的探讨:“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诗词中思念家乡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

13、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家先几个同学商量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发言。明确: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最后我们针对第11、12段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请大家把课前写好的点评拿出来。互相交换看看,推荐好的全班来欣赏。生1:我的评点是文中最经典的那句“总想到达目的地却又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评语是:“人生就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生2:我评点的是第11段的第一句话,评语是:“人在家中的时候总想着要离家,在离家后又总想着归家,这也是

14、一种苦吧,选择的同时就必须放弃。”生3:我评的是文中引用的怀乡诗。评语是:“大量引用怀乡诗,说明归家是古代现代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生4:我喜欢的是“那位崔灏”一句。评语是:“用想像的画面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无法还家,即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生5:我喜欢结尾段,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分析一下,一是用了疑问的语气,二是有种具象的味道。所以我的评点是:“用疑问语气、具象手法点题,给人无穷的联想。”(五)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是由照片进入文本,在文本阅读中,首先是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通过理解核心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感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样读文章,我们才受用。(六)课后作业:总结“摄影散文”的特点,与同学互相推荐阅读一篇你喜爱的“摄影散文”。(七)板书设计 前方 摄影散文曹文轩习性与欲望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外界的诱惑 无奈与压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