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的设想_第1页
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的设想_第2页
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的设想_第3页
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的设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的设想2006/05/18- 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总体上也在不断恶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发展中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环境承载力评价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生态环境之所以出现严峻的局面,和过去一些地方片面注重GDP增长的发展理念关系甚大。由于在发展中很少考虑环境承载力,无节制滥用环境,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变不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成本的发展理念。我国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十分突出,南方、北方、东部、西部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差很大,水、土地和其他资源

2、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悬殊。如水资源,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基本上是南丰北少,东丰西少。目前,北方地区以10%的水资源,承载着45%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这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资源与经济活动越来越不匹配。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环境承载能力、承载水平和环境要素特点,制订差别化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这是对当前我国环保制度的完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20多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这除了与我国发展阶段、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直接相关外,也与我国环保制度不健

3、全不完善密切相关。当前环保体制在指导思想上,比较注重末端治理,而对污染的事前防治和总量调控重视不够,环境保护投入很大,成本很高,但成效有限。如声势浩大的淮河治理工程,历时10年,耗资600多亿元,仍未取得明显成效。从具体环保手段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达标控制,对重点城市设定环境标准,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进行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方面,主要对新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些措施偏重于对点的控制,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承载能力评估这一重要环节,无从确定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而且,按行政层级管理的环保体制也很容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第三,这是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前提和依据

4、。“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其他综合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搞清各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和承载水平,是进行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对国土开发密度、环境承载水平已经较高的区域,确定为优化开发区,在这一区域,要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对资源环境仍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这一区域要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使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新的重要载体;对生态环境脆弱、

5、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不够好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引导人口自愿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状况;对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 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环境承载力是由水、土地、大气、生态等环境要素决定的,从实际可操作性出发,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通过对水、大气、生态等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评价来实

6、现。“木桶原理”适用于环境承载力,即环境承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总体承载力。这样就不必要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统一量度,减少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比性。 由于环境的地域性特点,故应对处在同一相对闭合循环中的区域环境进行统一评价。环境评价区域划分,除考虑自然条件,还要考虑人口分布、经济联系等社会因素。据此,我国应着重在以下五类区域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价: 一是重要经济区域。对经济活动密集而且联系紧密的重要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川渝等地区应进行整体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并评估当前承载水平,以确定未来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 二是重点水系和海域。各水系内部关联度高又相对闭合,需要按流域对各主要水系

7、和重点海域进行承载力和承载水平评价。 三是全国大中城市。城市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各个城市拥有的不同环境承载力是其发展的先天约束条件,对各大中城市环境承载力和承载水平进行评价,是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四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对开发活动比较敏感,必须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结合现实需要适度开发,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外转移,逐步降低承载水平。 五是重要农业区。农业发展应根据各区域承载力和气候地理条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发展适宜的作物和品种,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 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建议 加强环境保护,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政策

8、设计,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并通过价格激励,形成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使用的机制。初步考虑,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置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前述基本思路及可操作性要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子指标体系:水指标、大气指标、土地(土壤)指标、生态指标等。水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水资源利用状况、水体自净能力、水质及污染状况;大气指标包括:大气循环条件决定的一定空气质量要求下可容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质量状况;土地指标:土地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利用状况、土壤状况、土壤污染状况;生态指标:森林等植被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变化情况等。 根据不同需要,对各类地区

9、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内容。如对重要水系和海域,应主要评价流域水资源状况、水体纳污能力、水质状况、主要污染段、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等。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主要侧重生态状况,以及区域可容纳的人口总量,目前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布及其影响等。 (二)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分级响应制度 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对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的评价。承载水平是当前承载量和承载能力的比较,承载水平越高,表明该地区环境压力越大。对承载水平的评价是制定环境政策的主要依据。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可以根据环境各要素承载水平的高低,设定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环境等级,设置不同的预警和响应措施。 红级是区域环境主要指标处于严重

10、超载状态,环境污染严重,这类地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削减控制,对不达标排污的企业征收惩罚性环境税,并限期进行治理,严格控制新上增加超载类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在规定时限内分期逐步使环境承载水平降低到正常状态;黄级是指区域大部分环境要素承载水平达到了临界状态,或其中有部分环境指标处于严重超载水平,这类地区要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在项目建设上提高环保门槛,对超载类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削减控制,逐步降低超载类污染物排放总量,限期达到环境标准。蓝级是各环境要素承载水平处于较好状态,环境污染处于轻微状态,绿级是区域环境处于优良状态,该两类区域要严格要求企业达标排放,做好承载水平监测分析,防止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三)适应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改革和调整环保体制 环境问题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问题,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要考虑辖区的整体性和合理性,不一定和行政区相对应。同时,环境管理是面向现场的管理,层级过多,反而不利于快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