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1页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2页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3页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4页
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教材解读一、主题单元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单元主题: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围绕“秋天”这个主题。本组选编了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4篇课文和识字、语文园地,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赞美了勤劳的人们。学情分析:二年级属于第一学年段。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能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认读生字,并借助字典独立识字;在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词语。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可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二、主题单元目标解读: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

2、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到课堂外去寻找秋天。三、主题单元主要知识点1、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练习。2、比喻句初体会。3、AABB词形的练习。4、问号的学习和使用。5、发现相同偏旁的生字规律。6、认识多音字。三、主题单元教学构想: 基本程序:(整体部分整体)基本原则:1、 整体感知课文细节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回归整体,拓展延伸。2、 整体构思:坚持以“秋天”为主题,关注学生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展开想

3、象,联系生活实际,并且通过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美。设计思路: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明确主题,学习生字词。(学导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为朗读感悟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细节品读,深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秋天的美丽。1、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主题,又不局限于秋天,我打算将对秋天的赞美融入到对大自然的喜爱中去,因此教学时按教材顺序编排教学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交互体会。2、 细节品读,从品味重点词句着手,运用各种方法,如,朗读、讨论、展开联想等等。3、 将对大自然的喜爱用各种方式进行展示,如,在教学识字一、秋天的图画时就着手为语文园地的展示台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回归整体

4、,拓展延伸。1、 交流讨论在学习了本组课文之后,你对秋天、对大自然怀有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同时要学会发现美,那么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2、 实践拓展办一个以“秋天”为主题的展览会。教学流程:识 字 一 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3、喜欢秋天,激发收集有关秋天的词语的兴趣。学习重点:1、会认“叠、染”等生字,会写“华、丰”等生字。2、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描绘秋天景色的挂图。教学设计:学习单元导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发现身边的

5、变化着手进入本单元学习。如,从环境、气候、人们的衣着、市场上所卖的时令蔬菜水果、山野外貌等等的变化引导学生开始学习。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深秋的枫叶。2、语言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吗?它漂亮吗?你知道在什么季节才能看到美丽的枫叶吗?(秋天)其实呀,秋天还有好多好多迷人的景色呢,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过的美丽景色吗?3、学生发言,老师注意抓住学生的用词。4、今天,我们要学学怎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描绘秋天。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多媒体课件)。2、学生试读。有你认识的字吗?读给同桌听听,别忘了今天教室里的另一位老师“拼音”(唱唱字母歌,巩固复习拼音)。3、合作学

6、习,自学生字。4、反馈自学情况,教师适时指导。(1)指名读:读一读你认识的字,不一定读完。(2)指名读:你觉得刚才的同学读得怎么样,你再读一读。(3)教师指导正音。翘舌音:染rn 爽shung 壮zhuàng平舌音:层céng 翠cuì理解字义:如,染,可以通过组词语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染发。再如,淡,可以用相反的意义帮助理解。(4)再读生字,开火车读,注意读准字音。(5)巩固认读。同学们,你们刚刚认识的生字和你们捉起迷藏来了,你能找到它吗?还认识吗?找出来,再读一读。(6)识记字形。三、导读课文,初步感悟1、范读,读出秋天的美。2、学生模仿练读。3、指名读,教

7、师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四、布置作业,收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巩固练习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比一比谁读得又正确又快速。2、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正确而且流利。二、再读课,深入感受秋天的美1、分小组朗读三组词语,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联系大自然,说说自己读的一组词语美在哪里。如:金秋时节,叠翠流金,引导学生理解“翠”、“金”,进而感受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再如,学习第二组词语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气候特点。高高的天空,薄得像纱的白云,凉爽的天气,大雁的南飞也许还伴着一阵阵欢快的鸣叫,好像在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最后一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

8、解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3、引导齐读全文。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美美地读一读。三、复习、积累词语让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词语,讨论交流并朗读。四、指导写字1、引导观察,上下结构的字较多。2、重点讲解,宝盖儿左边的“点”,不要写成“撇”,“横钩”不要写成“横折钩”。3、示范书写。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五、巩固练习用多种形式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我们的生字又找到了一些新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六、板书设计 秋天( )( ) ( )景色宜人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 学习目标:1、认识“图、粱”等生字。会写“波、浪、苹”等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9、诵课文。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所感悟。2、指导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课前准备:秋天音乐风光片片段,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语言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跟爸爸妈妈去过哪些地方?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北京香山。2、直观感知:播放北京香山秋天风光片段并适当讲解。3、引导学生表达:秋天的香山怎么样?其实大自然赋予秋天的可不仅仅是这满山红叶,今天我们就动手自己画一画秋天吧。4、出示课题并朗读。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2、出示词卡,开火车读。词语: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

10、梁、燃烧、勤劳3、朗读课文,巩固识字。4、指名认读生字,组词理解字义。并识记字形,可采用多种方法。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表达,秋天的图画里都有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呢?6、朗读展示: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三、课后活动1、为秋天画一幅图画,再配上一句话或者一首诗。2、做一张漂亮的落叶书签。3、制作贺卡作为教师节礼物。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1、教师引导:既然是秋天的图画,就一定会有秋天的色彩,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秋天绚丽的色彩了吗?说一说你看到的秋天里的颜色,同时看看你在课文中能找到吗?2、学生自由读文,指名发言。3、教师指导。“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联系学生生

11、活实际,通过对比理解和学习。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红灯笼,秋天里满树的金黄色灯笼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红色。红灯笼、红鞭炮、红对联,苹果姐姐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秋天呢?她在说什么呀?“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见过大海吗?谁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大海呢?如今稻子也成了一片海了,说明今天的收成一定很好,看,又是一阵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我国彝族每年都有一个火把节,高粱们举着火把是在庆祝什么呢?4、读课后练习,读出喜爱之情。1、重点指导“挂”、“露”、“翻”、“举”该怎么读。2、教师范读,学生再练读。二、再读课文,

12、深入体会1、教师引导:是谁使秋天这样美丽?2、学生讨论回答。3、认识“?”。4、指导朗读,读出对勤劳人民的赞美之情。三、齐读课文,感悟秋天的美,尝试背诵。四、指导写字。五、拓展活动。推荐有关秋天的读物课后阅读。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梨树苹果人 美丽的图画稻海高粱七、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 学习目标:1、认识“胳、膊”等生字。会“安、区”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喜爱黄山,向往去看黄山奇石。重、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引导学生结合图画自主学习。课前准备:一张中国地图,黄山奇石的图片,生字词卡片,奇石名

13、称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黄山奇石一课,你知道“黄山”在哪儿吗?“黄山奇石”奇在哪儿呢?看谁读了课文后能把这些答案告诉同学。出示课题并朗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单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读后自由交流,教师指名回答。3、借地图让学生了解安徽黄山的位置,教师简介黄山。4、指导朗读第一段。相机认读“区、尤、其”三个字,理解“闻名中外”的意思,“尤其”的意思。5、教师引导:黄山最有趣的是什么呢?(怪石)“怪”字怎么讲?我们现在就一起看看黄山都有些什么奇石。6、展示“奇石”图片,学生找相应的名称卡片。7、自由读名称卡片相对应的课文段落。三、

14、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观察课文插图。2、指名让学生介绍为什么这块石叫“仙桃石”?3、相机学习“仙、盘”,并识记字形,通过再组词语理解字义。仙(神仙)(仙翁) 盘(圆盘)(玉盘)4、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名读,齐读。5、教师引导:我们现在还要去看看分别另外两上景点,大家用同样的方法,结合插图,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四、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五、学生交流汇报。同时学习“峰、胳、膊”三个生字。“胳膊”中“膊”读轻声。六、朗读咸悟。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教师引导:昨天我们参观了黄山的三处奇石,你能说说它们“奇”在哪里吗?找出相应的段落读一读。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风景区

15、尤其 仙桃 石盘 山峰 胳膊3、今天我们还要去看看另一处景点,它是“金鸡叫天都”。二、朗读第五段,发挥想象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都”在这里读“d”。2、学习“当、脖、著”三个生字,识记字形,理解字义。(1)当,横山上面三根草。(2)脖,组词“脖子”。(3)著,组词“著名”,并说说其意思。3、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叫它“金鸡”?它对着天都啼叫时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什么?三、学习第六段1、想一想:课文是不是只写了这四块奇石?2、读最后一段,指名回答还有些什么奇石,挑一块说说。3、认识“”,这里表示还有很多奇石,有些连名字都说不上来。四、美读全文五、指导写字1、分析字形,范写。1、

16、学生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六、拓展活动自己画地块那些连名字也说不上来的石头,并给它取个名字。七、板书设计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八、教学反思:植物妈妈有办法 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已、好”等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有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了解植物知识,知道种子传播的方法;在读中感受韵律美。课前准备:写好生字的小黑板,词语卡片,蒲公英、苍耳、豌豆图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澳大利亚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吗?

17、它们一生下来就呆在妈妈的育儿袋里,长大足够大之后才开始下地学走路、觅食(袋鼠),可是在植物王国里就不一样了,植物妈妈们总是努力地把孩子们送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那么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们是怎样送别孩子的吗?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好办法。2、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通课文。(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听读。(3)指名读。教师指导容易读错的字。后鼻音:降、苍、经、蹦前鼻音:纷、豌翘舌音:察、识、乘、吹、炸平舌音:剌苍为多音字: di 一定得去 wéi 四海为家 得 de 飞得高 wèi 为什

18、么 dé 得不到(4)识记字形3、小组开火车读课文,巩固识字。4、说说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妈妈的孩子指的是什么?三、再读课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读课文,说说读完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靠风吹、靠动物带、靠太阳晒)。教师引导:植物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呢。大家回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四、课堂练习,抄写课后的叠字词语(你还能说说更多这样的词吗?)。五、课外作业收集资料,了解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二、熟读感悟,背诵课文1、分组朗读感悟。每个小组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随机理解:四海为家、纷纷、铠甲、山

19、洼、炸开。2、组与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相机指导。3、读最后一节,想一想,议一议。“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4、齐读课文,尝试练习背诵。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1、比较形近字,口头组词语。好( ) 娃( ) 洒( ) 己( )如( ) 洼( ) 晒( ) 已( )2、重点指导。(1)指导观察: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己”。“豆”字的“口”要写扁一些。(2)示范书写。(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四、拓展活动做个细心的小朋友,在课外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五、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妈妈 有办法 (风吹、动物带、

20、太阳晒)娃娃 四海为家 六、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重、难点: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读懂每一句诗。课前准备:课文挂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2、教师适当讲解。苏轼是我国宋朝的大诗人,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

21、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二、理解课题,初读感知1、借助拼音读诗题,理解“赠”是什么意思。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3、同桌相互听读古诗。4、用笔圈出生字认读。5、同桌合作学习,尝试理解字义。刘,可以让姓刘的同学教大家认读。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了解菊的特点,还可组词“菊花”。残,由残疾人联想到“残缺”,荷叶枯萎。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刘景文。6、识记要求会写的字。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3、自由组合,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

22、之处。教师相机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指导。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荷尽,菊残”,都是深秋的自然现象。“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挂图理解学习。5、教师范读。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尝试背诵。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五、学写生字1、学生认读。“首”,书写笔顺。“枝”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2、教师范写。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学习山行 一、复习导入指名朗读和背诵赠刘景文。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借助拼音,正确朗诵古诗

23、。2、交流识字,识记字形,理解字义。3、师生交流,教师适当讲解。(1)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径、小路;斜,弯弯曲曲。白云生处: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2、师生交流想像的景象。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读,感悟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想到的情景。2、找个学习伙伴,一起练习背诵。3、我们见过了香山的红叶,说说是怎样的?满山的红叶让你想到了什么?比起二月的鲜花你更喜欢哪一种?4、总结: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这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在秋风秋雨中变成火红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

24、力。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喜爱红叶而停车的原因了。5、边想像边背诵这首古诗。五、指导写字1、重点指导:“于”,最后一笔是“竖钩”。“枫”字的偏旁“木”字最后一笔要写成“点”。2、教师范写。3、学生写字。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七、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1、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3、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红花,奖牌。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一、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1、

25、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些老师教我们识字,他们是谁?课件:郊 枝 笼 球 帆 梨学生边读边组词,巩固复习学过的熟字。引导: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熟字,现在他们都成了老师,他们会教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是怎么教的呢?读书,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讨论: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2、课件出示生字:交 支 龙求 凡 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同时也读词语。引导:你还能组成其他词语吗?用组成的词语让学生读。去掉拼音再认读。二、做游戏巩固识字“汉字妈妈找娃娃”。六个学生拿“郊”等六个字当妈妈,另外六个学生拿“交”等六个字当娃娃。“我是妈妈,我的娃娃在哪儿?”学生便找到妈妈。三、发现汉字的特点,写相同偏旁的字1、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我们去做客,看课本,你能给每个家庭取个名字吗?看谁取的名字最好听。2、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汉字特点,汇报取名情况,教师给予小红花奖励。3、课件出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里都有一组字。4、学生认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5、添字。给每个家庭再送去几个娃娃,写几个偏旁相同的字,看准添得多,添得正确。给予奖励。日积月累 一、读词语1、自己读词语,勾画我们学过的生字。2、找伙伴读,互相正音。3、出示多媒体图片,认读词语。二、朗读背诵儿歌1、创设情景导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让我们一起去走进秋天的田野、果园。2、课件出示:秋天田野、果园风光。3、谈谈自己的感受。4、读儿歌。5、读给同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