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_王文国_第1页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_王文国_第2页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_王文国_第3页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_王文国_第4页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_王文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6卷第9期自然资源学报Vol.26No.9 2011年9月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Sep,2011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王文国1,何明雄1,潘科1,祝其丽1,周芸2,樊毅2,胡启春1*(1.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成都610041;2.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72摘要: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对四川省2001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12009年间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率在逐步提高;干旱灾害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

2、,四川省历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四川省水资源存在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经济较为落后,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西部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东部盆地地区水资源量小,生态盈余较低,在绵阳、遂宁、内江、自贡等地出现生态赤字,水资源利用呈现不安全状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四川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四川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词:四川省;水资源评价;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826;TV211.1文献标志码:A

3、文章编号:10003037(201109155511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日益匮乏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热点1-2。生态足迹是衡量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综合核算的工具,主要用于某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和评价。这一理论是由William E.Rees于1992年提出的,其学生Wackernagel等对其计算原理及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该理论主要是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3-4。在Wack

4、ernagel的计算模型中生态生产性空间包括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筑用地和水域六大类生产型土地4-5,但是其中对于水域账户的计算过程中仅包含了水域的生物生产6。水资源是一种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环境和进行社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即Wack-ernagel的生态模型在计算中缩小了水资源用途的范围6-7。为解决这一问题,黄林楠等6将水资源用地作为第7类土地类型,纳入生态足迹计算,并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目前已有多名学者对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江苏、福建、黑龙江等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

5、6-11。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根据Wackernagel的生收稿日期:20100925;修订日期:20110415。基金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425003。第一作者简介:王文国(1982,男,山东沂水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资源与生态领域的研究。E-mail:6daomu 163com*通信作者简介:胡启春(1957,男,四川宜宾人,研究员。E-mail:qichun204163com1556自然资源学报26卷态足迹计算模型,徐中民等12-13和陈敏等14在分析中国省域生态足迹时分别对四川省1999年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

6、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并出现生态赤字,不利于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四川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水资源大省,但是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极为不均的特点,西部高原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大于东部盆地区域,并且在东部用水较大的盆地区域的年内和年际间分配极不均匀,另外还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人均水足迹低、水匮乏度较高等现象15-18。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四川省各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水资源的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将越来越明显。本文对20012009年间四川省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对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讨

7、论,以期对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四川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与规划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幅员面积48.43104km2,地理位置界于9721' 10831'E, 2603' 3419'N之间,西连青藏高原,北靠秦岭、大巴山,南邻云贵高原,地势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走势,可以分为西部川西高原山地和东部四川盆地两大部分。西部高原山地区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该区域北部的甘孜州和阿坝州属于高原高寒气候,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年均温4 12,年降水量500 90

8、0mm。南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属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2 20,年降水量900 1200mm,90%集中在510月。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东部四川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空气寒冷干燥,降水偏少,常有冬干春旱发生,夏季空气温暖湿润,水气丰沛,因而多暴雨发生。年均温16 18,年降水量达1000 1200mm。四川省内共有大小江河1419条,除川西北高原的白河、黑河流入黄河以外,其余江河全部注入长江,属长江水系10。1.2研究方法1.2.1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根据用水特性和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内涵,将用水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进行计算。水资源账户的计算模

9、型如下6:EFw =Nefw=Nw(W/pw式中:EFw为水资源总生态足迹(hm2;N为人口数;ef w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hm2/人;w为水资源的全球均衡因子;W为人均消耗的水资源量(m3;p w为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m3·hm2。1.2.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空间属性,为某一区域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最大供给量可供支持该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水资源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撑能力6。ECw =Necw=0.4wQ/pw式中:ECw为水资源承载力(hm2;N为人口数;ec

10、 w为人均水资源承载力(hm2/人;w为水9期王文国等: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1557资源的全球均衡因子;为区域水资源的产量因子;Q为水资源总量(m3;p w为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m3·hm2。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中60%用于维持生态环境,因此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要乘以系数0.4。1.2.3水资源生态盈余和水资源生态赤字将区域内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就会产生水资源生态赤字和水资源生态盈余,此指标可用来判断研究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7。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ECw EFw当ECw EFw时,为水资源生态盈余;当ECw=EFw

11、时,为水资源生态平衡;当ECwEFw时,为水资源生态赤字。1.2.4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与地区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可以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7,计算公式如下: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EFw/GDP1.2.5资料来源人均消耗水资源量(W、水资源总量(Q等数据来源于20012009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人口数(N和GDP数据来源于各年的四川统计年鉴。1.2.6数据统计与作图数据统计采用软件Excel2003和SPSS13.0进行,地图处理采用ArcGIS9.3软件。2结果与分析2.1主要计算参数确定本研究所涉及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承

12、载力模型计算参数主要为水资源的全球均衡因子w 、区域水资源的产量因子、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pw。主要参照黄林楠等的研究结果进行计算6,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被定义为全球多年平均产水模数,为3140m3·hm2。均衡因子是为了将不同土地类型的单位生态生产能力转化成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本文采用基于WWF2000年核算的均衡因子计算出的水资源的全球均衡因子,为5.19;区域水资源的产量因子为该区域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与世界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的比值,四川省产量因子为1.76,各市州产量因子为多年水资源量平均生产能力与世界水资源生产能力的比值。2.2四川省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四川省水资

13、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达到历年最高值(图1,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降低(图2,四川省水资源利用率在逐年提高。在空间分布上,东西部差异较大,东部盆地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是西部高原山地区的10倍左右,而东部地区的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小于西部地区。从四川省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来看(图3,各年份之间差异较大,最高年份为2005年,达3.58108hm2,而最低的年份2006年仅有2.28108hm2,减少了36.31%,东部减少了43.71%,西部减少了29.53%。经计算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各年份之间的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比关系,相关系数达0.98。干旱

14、等自然灾害对四川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9年,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量保持在1558自然资源学报26卷 图1四川省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Fig.1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1to2009 图2四川省历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Fig.2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104yuan GDP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1to2009 图3四川省水资源总生态承载力变化F

15、ig.3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1to20099期王文国等: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15590.4045 0.4111hm2/人之间,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部盆地地区2001年到2007年保持在0.3915 0.3994hm2/人之间,在2008年减少为0.3743hm2/人,为历年最低,而2009年又上升至0.3985hm2/人;而西部高原地区则从2003年的0.5367hm2/人递减到2008年的0.5029hm2/人,2009年又增至0.5437hm2

16、/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四川全省和东部盆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各年份之间的变化趋势与总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相同,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最低值出现在2006年,而西部高原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最低值同样出现在2006年,但是最高值却出现在2003年,2005年处于中间水平。东西部差距明显,东部盆地区保持在1.1 2.0 hm2/人之间,而西部高原区除2006年为17.75hm2/人以外,其余年份均在20hm2/人以上,西部高原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最高可达东部盆地区的17倍。四川全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2.6 4.2hm2/人之间。东西部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表1

17、四川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Table1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3to2009(hm2·cap1东部盆地区西部高原区全省年份生产生活生态总量生产生活生态总量生产生活生态总量20030.35050.04110.00360.39510.49220.04360.00110.53670.36200.04150.00330.4067 20040.34900.04090.00350.39340.48770.04210.00210.53240.36040.04090.003

18、20.4045 20050.35000.04110.00390.39500.48310.04280.00260.52860.36130.04100.00370.4060 20060.35000.04250.00440.39680.48370.04230.00260.52860.36110.04240.00410.4076 20070.34490.04310.00350.39150.45950.04460.00250.50670.35430.04330.00360.4012 20080.32830.04270.00340.37430.45510.04480.00300.50290.35870.0

19、4520.00370.4076 20090.33110.06380.00360.39850.44420.09680.00270.54370.34070.06660.00370.4111在生态足迹各账户中,生产账户占主要部分,四川全省和东部地区的生产用水账户人均生态足迹均占该区域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87%以上,而西部地区更是高达90%以上。四川全省和东部地区的生活用水账户约占10%左右,生态环境用水账户仅占1%;西部地区生活用水账户不足10%,各年份变化不大,生态环境用水账户低于1%,但是呈递增趋势。表2四川省历年水资源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盈余Table2Water resourc

20、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per capita andecological surplu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1to2009(hm2·cap1东部盆地区西部高原区全省年份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盈余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盈余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盈余2001 1.51740.3994 1.117926.22680.495625.7312 3.69310.4072 3.2859 2002 1.31720.39580.921420.02590.531819.4940

21、 2.98330.4069 2.5764 2003 1.56620.3951 1.171126.79230.536726.2556 3.82010.4067 3.4135 2004 1.39870.3934 1.005624.77810.532424.2407 3.47680.4045 3.0723 2005 1.98750.3950 1.592425.53910.528625.0105 4.13900.4060 3.7329 2006 1.10890.39680.712217.74520.528617.2177 2.61310.4076 2.2055 2007 1.46160.3915 1.

22、073120.14870.506719.6420 3.18730.4012 2.7861 2008 1.49410.3743 1.119822.06340.502921.5604 3.41090.4076 3.0256 2009 1.37190.39850.973420.43080.543719.8871 3.16530.4111 2.7542从全省来看,各年份生产用水账户生态足迹变化略有起伏,总体上呈递减趋势,2009年最低,为0.3407hm2/人。在生产用水账户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大,占生产生态足迹的60%以上,各年份之间以2004年最低,但总体上略呈降低趋势;第二产业用水占30%以上

23、,各年份之间变化不大;虽然第三产业的用水不到2%,但是在各年份之间保持递增趋势(图4。 图4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产账户历年变化Fig.4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for production account in Sichuan Province in different years2.3四川省20072009年各市(州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本研究对20072009年四川省21市(州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从图5中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区域位于盆地中部地区和处于攀西高原的钢铁工

24、业城市攀枝花市,这些区域是四川省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区域,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在0.6hm2/人以上。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的区域位于盆地东部区域的南充市、达州市、巴中市等地区。从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来看(图6,经济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低;较高的区域位于德阳市、乐山市、雅安市、眉山市和凉山州,主要与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有关,再加上水资源丰富,导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盆地东部水资源短缺地区如遂宁市、巴中市等水资源利用率也较高。2007年到2009年间四川省大部分市(州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递减趋势,但是阿坝州的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在2008年突然升高,2009年有所降低,但是仍高于2

25、007年;另外凉山州、甘孜州、攀枝花市和自贡市2009年的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也略高于2008年,这主要与汶川大地震和攀枝花地震有关,地震导致水利措施受到破坏,地区GDP水平降低,最终导致地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升高。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的地区为四川省西部高原地区,其中以甘孜州最大,高达60 hm2/人以上,其次是阿坝州,凉山州和雅安市也具有较大的生态盈余,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攀枝花市和盆地边缘的乐山市和广元市的人均生态盈余也在2.0hm2/人以上。而位于盆地地区的各市生态盈余较低,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德阳市的水资源生态盈亏出现负值,呈现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矛盾加剧,将可

26、能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图5四川省21市(州20072009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盈余/赤字空间分布Fig.5Distribution map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and ecological deficit/surplus in21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7to2009 图6四川省21市(州20072009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Fig.6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104yuan GDP of the2

27、1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2007to20093讨论3.1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足迹评价主要是用来评价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或生态压力20。四川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不到0.42hm2/人,远小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江苏、福建等地6,8。仅有攀枝花市、德阳市等工业较为发达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大于0.8hm2/人,与福建省水平相当。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内涵,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大,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越高6,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小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28、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加大,四川省2001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表现出上升趋势。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持续增加。无论是四川省东、西部地区还是四川省全省的生活用水生态足迹都保持上升势头。另一方面,邓晓军等18利用水足迹的研究方法从虚拟水的角度分析认为四川省是一个水资源丰富且高度自给地区,水资源消耗量又较大,过高的自给率和水足迹给四川省的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是用水大户,第一产业用水账户生态足迹占总生产用水账户生态足迹的60%以上,大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福建省的比例6,8。但是从图4分析可知,四川省第一

29、产业用水生态足迹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正稳步增长,这与四川省进行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产业调整是相辅相成的。3.2四川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干旱灾害四川省2009年全省入境水1366.47108m3,出境水3581.13108m3。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历年降水量呈极显著正比关系,降水量低的年份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明显降低。在本研究的涉及年份中的四川省主要的干旱灾害年份为2002年和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4个年份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明显降低,2006年达到最低点。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发生特大干旱灾害,四川全省2

30、1个市(州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导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明显下降。近20a来四川省干旱灾害频发,而且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生态承载能力都无法解决严重的旱灾问题,干旱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成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17。3.3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差异从分析结果来看,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的地区位于川中地区和攀枝花市,最高的为德阳市和攀枝花市,这两个地区是四川省的重工业基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成都市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以耗水较低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明显低于德阳市和攀枝花市。雅安市、乐山市、眉山市等地水资源较为丰富,产业结构

31、中以耗水型产业为主,所以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的地区位于川东地区,越往东部地区越低,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以农业生产为主,耗水量较大,水资源开发率较低。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安全的基本度量,其大小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条件之一21。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布不均,东西部差异较大。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的地区位于西部高原区,尤其是甘孜州和阿坝州,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低,水资源生态盈余较高。盆中成都市、德阳市等地区,由于水资源承载力本身不高,再加上生态足迹较高,所以生态盈余较低,德阳市已出现生态赤字。盆地东部地区虽然生态足迹不高,但是由于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生

32、态承载力较低,所以生态盈余较低,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出现负值,呈现生态赤字,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低耗水型工业为主。4结论与建议从总体而言,四川省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较高,生态盈余较大,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但是四川省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的分布极不对应,西部高原地区生态盈余较大,东部盆地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态盈余较低,甚至出现生态赤字,水资源承载力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出现生态赤字的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内江市和自贡市应该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严格控制耗水量大或者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在农业

33、上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一些需水量较大、品质较低的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四川省水资源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四川省各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四川省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水,水资源承载力与降水量相关联,在干旱灾害年份,水资源承载力降低,导致生态盈余减少,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影响。应该加大水利工程的利用和建设,提高四川省蓄、提、引水的能力,提升对干旱灾害的应对能力。水资源生态足迹各种账户之间的变化反映出四川省产业调整的变化。应该根据四川省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继续进行产业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尤其是提高工业用

34、水的重复利用率,促进四川省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References:1罗勇低碳经济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4:111-117LUOYongO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8(4:111-1172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10-116QI Ye,C

35、AI QinAdecade of advances in sustainability theory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4:110-116 3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and Urbanization,1992,4:121-1304Wackernagel M,Onisto I,Bello PNational natural c

36、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9:375-3905Wackernagel M,Rees W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Society Publishers,19966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280-1286HUANG Lin-nan,ZHANG Wei-xin,JIANG C

37、ui-ling,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n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3:1280-12867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29(7:3559-3568TAN Xiu-juan,ZHENG Qin-yuDynamic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7:3559-3

38、5688卞羽,洪伟,陈燕,等福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1:1-5BIAN Yu,HONGWei,CHEN Yan,et al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10,30(1:1-59邱微,樊庆锌,赵庆良,等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2(6:1000-1003QIU Wei,FAN Qing-xin,ZHAO Qing-liang,et alCal

39、culation 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42(6:1000-100310李培月,钱会,吴健华,等银川市200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与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69-71LI Pei-yue,QIAN Hui,WU Jian-hua,et alStudy and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40、of2008in Yinchuan City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Technology,2010,8(1:69-7111陈栋为,陈晓宏,孔兰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以珠海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224-2229CHEN Dong-wei,CHEN Xiao-hong,KONG LanThe calculations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

41、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method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6:2224-222912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CHENG Guo-dong,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analysis of China in1999Chinese Journal of Ap

42、plied Ecology,2003,14(2:280-28513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8(3:441-445XU Zhong-min,CHEN Dong-jing,ZHANG Zhi-qiang,et al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ChinaActa Ped-ologica Sinica,2002,38(3:441-44514陈敏,王如松,张丽君,等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3:424-428CHENMin,WANG Ru

43、-song,ZHANG Li-jun,et alProvinci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hina in the year of2002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3:424-42815刘立彬,覃绍一四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议J四川水利,2008(1:2-6LIU Li-bin,QIN Shao-yiThe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Sichuan ProvinceSic

44、huan Water Resources, 2008(1:2-616胡健,伍荣水资源与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7(12:106-109HU Jian,WU RongStudy on water resour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Rural Econo-my,2007(12:106-10917雷刚旭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水资源问题J农村经济,2002(3:15-17LEI Gang-xuThe problem of Sichuanwater resource

45、i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Rural Economy,2002(3:15-1718邓晓军,谢世友,秦婷,等基于水足迹分析法的四川省水资源利用评价J人民长江,2007,38(2:61-63DENG Xiao-jun,XIE Shi-you,QIN Ting,et alAssessment on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based on water footprint in Sichuan ProvinceYangtze River,2007,38(2:61-6319李漱芳四川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J四川气象,1999(2:26-33

46、LI Shu-fangThe effect of climatechange in Sichuan Province on fresh water resourceJournal of Sichuan Meteorology,1999(2:26-3320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增刊1:449-454YE Tian,9期 王文国等: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 1565 YANG Haizhen The revis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Environ

47、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10 , 33 ( Supp 1 ) : 449-454 21 赵军凯,李九发,戴志军,等 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开封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 24 ( 11 ) : 1944-1951 ZHAO Junkai,LI Jiufa,DAI Zhijun,et al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ized area based on entropy modelA case study in Kaifeng City Journal of Na

48、tural Resources, 2009 , 24 ( 11 ) : 1944-1951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WANG Wenguo1 ,HE Mingxiong1 ,PAN Ke1 ,ZHU Qili1 ,ZHOU Yun2 , FAN Yi2 ,HU Qichun1 ( 1 Biogas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

49、griculture,Chengdu 610041 ,China; 2 Hydraul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calculation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years from 2001 to 2009 in Sichu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resourc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