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_第1页
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_第2页
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_第3页
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9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的疗效。方法  在前人针灸治疗脾虚证的针灸穴位基础上筛选足三里、三阴交两穴,针后加隔姜灸。结果  经针刺、隔姜灸1个疗程后,患者食后腹胀、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分别达91.5%、92.1%。治疗

2、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治疗前胃排空延迟者,经治疗后复查胃内钡条残留率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本法具有取穴少、效果好、操作简便的优点,为临床治疗胃病(脾虚证)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关键词】  胃病(脾虚证);针刺疗法;隔姜灸        胃病患者兼见脾虚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西医治疗,除对症处理外,无特别对策。在门诊我们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胃病(脾虚证)患者,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3、60;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中,系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12月期间所收集的病例,其中门诊30例,住院6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为1865岁之间,以5065岁的中老年居多;病程最长为2年,最短3个月,以612个月多见。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制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气虚主证: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体倦乏力;神疲懒言。(2)脾虚主证:胃纳减少或食欲差;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自觉胃部饱胀,食后腹胀。(3)次证: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口泛清涎,腹痛绵绵,或得食则减,或遇劳则发,肠鸣,消瘦或虚

4、胖,面色萎黄,唇淡,短气,失眠不寐,排便无力,小便清长。气虚主证2个加脾虚主证2个,或气虚主证舌象加脾虚主证2个,或气虚主证舌象加脾虚主证1个加次证2个,即可诊断脾气虚证。1.3  病例选择标准  凡符合脾气虚证的诊断及辨证的患者,并排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均可纳入试验病例。从西医病种看,最常见为慢性胃炎、吸收功能不良综合征、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胃切除术后等。1.4  治疗方法1.4.1  针灸处方与治法  按针灸学教材取穴方法,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均用提插、捻转补法治疗。操作时,取双侧共四穴,先针后灸,留针30m

5、in,足三里与三阴交交替施灸,如第1天灸左侧的足三里,右侧的三阴交,第2天则灸右侧的足三里,左侧的三阴交。灸前将鲜姜切成片,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柱的底面。再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然后把蚕豆大小样艾柱置于姜片上,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更换姜片,务必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1.4.2  疗程  4周为1个疗程,每周5次。1.4.3  观察项目  症状、体征、舌脉变化、胃排空检测1,血常规。1.5  疗效判断标准1.5.1  症状疗效  (1)临床痊愈:全部脾

6、虚症状消失;受试对象所患西医诊断的主要疾病,有相应的客观诊断指标证实确有显著改善;脾虚参考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具备、项即可判断,项作参考。(2)显效:脾虚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他主要症状全部消失。受试对象所患疾病的客观诊断检查指标有所好转。脾虚参考指标治疗后有所好转。(3)有效:脾虚症状均有改善,或个别脾虚主症有显著改善。受试对象所患疾病的客观诊断检查指标稳定。脾虚参考指标有相应好转。(4)无效:症状无改善;所患疾病的各项客观检查无变化;脾虚参考指标亦无变化。1.5.2  胃排空改善判断标准  (1)显效:疗程结束后,胃内钡条残留率50%;(2)有效:治疗后胃内钡条残留率5

7、0%,但75%;(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胃内钡条残留率为试餐后4h胃内残留的标记物(钡条)占全部摄入标记物的百分比。本文观察病例有20例进行了胃排空观察(除外胃切除术后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胃排空检测,对治疗前有胃排空障碍患者,在疗程结束后复查钡条排空试验。2  结果2.1  治疗结果  本组90例脾虚证患者中,临床痊愈28例,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7.8%。治疗时间最短者为15天,平均发挥治疗作用时间为22天。其中对改善患者食欲、消除腹胀症状疗效最好,改善体倦乏力疗效稍差,结果见表1。表1  主要症状与疗效的关系

8、0; (略)    从治疗效果分析,可以看出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对食欲减退症状改善疗效满意,总有效率为92.1%,对消除食后腹胀也具有明显效果,总有效率为91.5%,对肢体倦怠疗效最差,总有效率为58.8%。2.2  对舌象、脉象、红细胞等的改善作用  本文90例脾虚证患者中,表现为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者,同时兼见脉细弱之征象的共82例,经针灸4周后观察患者舌脉象变化,结果舌质转为正常(舌淡红质适中,边无齿印)的有78例,脉象转为和缓的有72例,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变化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进一步说明该治法有很好的补益脾气之功用。治

9、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显著提升,说明该法可以改善脾气虚证所致的血液有形成分的减少,具有补血生血作用,结果见表2。表2  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变化  (略)2.3  针灸前后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本组治疗病例共有20例患者进行了胃排空检测,治疗前胃排空延缓者,治疗后均复查胃排空。治疗4周后,胃排空改善达到显效的16例,有效率为80.0%,胃内钡条残留率治疗前(92.65±15.68)%,治疗后降至(36.62±28.26)%,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  讨论腹胀、食欲减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症状,

10、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又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关于其病因病机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2。本文研究90例患者中,有71例存在食后腹胀症状,并且通过胃排空检测,证实绝大部分存在胃排空延缓,通过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后,可显著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足三里系阳阴经之合穴,又为六合之穴,它具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之功效。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主治消化系统病证,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弱证。生姜味辛性温,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与上穴配合,更有合群增效之妙。本研究证实,上述两穴合用,能增强胃动力,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因素,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上海多潘立酮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多潘立酮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