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一——子情境2_第1页
情境一——子情境2_第2页
情境一——子情境2_第3页
情境一——子情境2_第4页
情境一——子情境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情境描述1-2学习情境1 课程导入 子情境1-2地面点高程系统学习领域:地形测量总课时:110学习情境:课程导入地面点的高程系统项目载体:地形图测绘项目的图根高程控制测量项目为载体课时:2学习目标:1.理解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地面点高程的定义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高程的影响4.理解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5.掌握确定地面点高程的基本工作6.掌握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标志性图片)主要内容:1.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和特点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3.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4.高差(标志性图片)教学方法建议:宏观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微观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法教学材料:1.教材2.案例使用工具:多媒体学生知识

2、与能力准备:1.地面点空间位置的表示方法2.数学计算的能力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高程的概念2.具有较深的数学分析能力考核方式:案例练习考核成绩评定标准:成果70,态度30教学项目设计1-2学习情境1 课程导入 子情境1-2地面点高程系统项目载体课程导入之地面点的高程系统项目分析确定地面点的位置是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要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要用点的坐标和地面点在基准面上的高度来表示。任务分解测量的基准面和基准线,高程的定义,国家高程系统的建立,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高程的影响各环节功能和要求掌握高程和高差的定义,掌握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掌握国家高程系统的建立方法。作业方案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掌握

3、地面点的高程教学组织该情境为2学时,教师首先讲述,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答疑,最后通过案例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成果与评价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计算的正确性评价教学过程设计1-2学习情境1 课程导入 子情境 1-2地面点高程系统(2学时)工作过程时间工作任务教学组织媒介资讯10明确高程系统建立的目的和作用,分析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的作业条件和作业要求提供引导文、教师指导查阅资料教材、工程测量规范决策10确定高程和高差的定义分组讨论、理解地面点的高程教材,任务书、工程测量规范计划10完成高程系统的换算和高差的计算在理解地面点的高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进行训练。任务书、案例实施40确定测量工作的

4、基准面和基准线,建立起高程系统,分析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的关系,计算高程。确定测量高程系,教师讲述并指导学生作业任务书,工作计划检查10检查作业成果教师检查、小组汇报检查表评价10根据案例分析计算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小组自查、组间互差和教师检查评价表工作任务书1-2学习情境1 课程导入 子情境 1-2地面点高程系统任务要求地面点的高程技术要求工程测量规范基本工作步骤(1)大地水准面的概念(2)高程和高差的定义(3)各种高程系统仪器与工具图片、多媒体、视频、案例需提交的成果案例分析计算成果示意图引导文1-2学习情境1 课程导入 子情境 1-2地面点高程系统学习情境:课程导入 子情境:地面点的高程系统引

5、导文1何谓大地水准面?水准面的特性是什么?要点:通过平均海水面的水准面,水准面的特性是处处与铅垂线垂直。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什么?要点: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3何谓绝对高程,何谓相对高程?何谓高差?要点: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地面点到任意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两点的高程之差称为高差。4我国国家水准原点在哪里?建立了哪些高程系统?要点:在青岛观象山的一个山洞里建立了国家水准原点。有“1956年黄海高程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高程为72.260m。工作计划单1-2学习情境1 课程导入 子情境 1-2地面点高程系统学习领域:地形测量学习情境:课程导

6、入 子情境:地面点的高程系统工作任务完成地面点的高程系统的建立,确定高程和高差的基本概念项目资料教材、任务书、案例、工程测量规范作业依据教材,任务书,工程测量规范基本方案在掌握地面点高程含义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分析计算。作业方法使用多媒体,结合案例讲述,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计算到达理解掌握的目的。工作组织教师对地面点高程系统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述,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答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计算。进度安排此子情境2学时,其中:教师讲解40分钟,学生讨论教师答疑10分钟,案例分析计算30分钟,评价10分钟仪器工具教材、案例、图片、视频、多媒体评价表班级 姓名所在小组学号小组成员子情境名称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备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重点技能考核职业基本素养1出勤情况2工作态度3爱护仪器工具4. 遵守制度5. 吃苦耐劳专业能力6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情况7作业方案的合理性8操作的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