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_第1页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_第2页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_第3页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_第4页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摘要】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细胞的形态;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表明:本例以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白细胞增多伴两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干抽,骨髓原始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超过30%,原始细胞的免疫分型为CD41+CD61+。骨髓活检显示,髓内增生的单个核大细胞为CD42b+。最后诊断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结论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较为少见,

2、容易误诊,预后不好;免疫分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关键词】  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儿童Childhood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in childhood.  The mo

3、rphology of cells was observed means of  bone marrow smear; the immunophenotype was detected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ever, hemorrhage, hepatosplenomegaly and  lymphadenopathy in this case were the primary presentation

4、s accompanying by leukocytosis,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An adequate marrow aspirate could not be obtained.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the bone marrow had more than 30% megakaryoblasts in nucleated cells.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revealed the dual expression of CD41 and CD61 by tumor cells in bon

5、e marrow. Th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demonstrated infiltration of largesized CD42b+ cells. According to all above mentioned results, this case was diagnosed as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In conclusion,  childhood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is a rare and ea

6、sily misdiagnosed disease with poor prognosis.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ssay of bone marrow can help in detecting this leukemia subtype and evaluating its prognosis.   Key words   leukemia;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childhood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7、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AMKL ) 是巨核系造血细胞被阻滞在某一分化阶段并异常增殖所致的白血病。1963年,Lewis等1报道1例全血细胞减少的成年患者,该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有原始幼稚细胞;无脏器肿大;骨髓中网状纤维增生,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和非典型的异常巨核细胞增多。该病例当时被命名为“急性骨髓纤维化”或“恶性骨髓硬化”或“急性骨髓增生异常伴髓外化生”2。自1931年首次报道1例儿童AMKL至1985年,儿童AMKL的病例报道仅有20例,发病率约占同期MDS/AML患儿的5%-7%(除了有Down综合症的儿童)3。1985

8、年,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即FAB分型中的M7被正式命名。自此,Carroll 4、Lion 5和Creutzig等6报道发展中国家儿童AMKL占同期AML儿童患者的4%-7%。Rogelio等7统计墨西哥1990-2000年间834例白血病患儿,AMKL占同期AML的19.1%。儿童AMKL的发生率明显超过成人(0.5%-1.2%)8,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尚未见该病的病例报道及发病率的统计,分析原因可能为:对该病缺乏认识,常常被误诊为其他伴有原始巨核细胞异常的疾病,如慢性白血病(多是成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转化的白血病或者其它骨髓增殖异常的疾病。本研究通过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儿童

9、AMKL病例来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和生物学特征。   材料和方法   病例   患儿,女,1岁8个月。因发热伴皮肤出血点3月余入院。无血液病家族史,有反复牙龈出血史。入院查体:体温37.5,无先天愚型典型外貌,呈中-重度贫血貌,四肢可见散在淤斑、淤点,左枕后、右耳后各可扪及1个花生大小的淋巴结,右侧腹股沟可触及1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质硬,无压痛。肝右肋下5 cm、剑突下5 cm,脾肋下刚触及。余无阳性体征。化验结果:WBC 25.8×109/L,Hb 60 g/L,Plt 33×109/L,网织红细胞0.4%。肝

10、肾功能正常,乳酸脱氢酶862 U/L。胸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肝脾肿大。3次骨髓常规检查均为干抽,经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为AMKL。家长放弃治疗而出院。   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检测   骨髓涂片经常规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行髓过氧化物酶染色、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及NaF抑制实验、糖原染色。   免疫分型检测   取肝素抗凝骨髓2 ml,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藻红蛋白荧光素(PE)或多甲藻叶绿素蛋白(Perep)标记的鼠抗人单

11、克隆抗体(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包括髓系相关的CD13、CD33、CD14、CD16、CD56、CD64、CD117和cMPO;T系相关的cCD3、CD3、CD4、CD5、CD7和CD8;B系相关的CD10、CD19、cCD79a、cIgM、Kappa和Lanbda轻链;干/祖细胞系的CD34和HLADR。100 l单个核细胞悬液中加入荧光抗体20 l,置室温避光孵育20分钟,再加入溶血素2 ml,震荡后置室温避光孵育10分钟,然后用2 ml  PBS洗涤细胞2次,加入500 l  PBS重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

12、司产品)和Cell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10 000个细胞。胞浆抗原的检测参照渗透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通过CD45/SSC设门识别幼稚细胞群,再分析计算该细胞群的抗原表达情况。阳性判断标准:淋系抗原阳性细胞30%,髓系抗原阳性细胞20%,胞浆抗原阳性细胞10%,干/祖细胞抗原阳性细胞20%。分型依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组的积分标准(EGIL)。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石蜡包埋骨髓的活检组织,连续切片,厚5 m。采用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检测。先将切片脱蜡水化,然后微波煮沸抗原修复2次各5分钟;以3%  H2O2甲醛溶液阻断内源性过

13、氧化物酶,37孵育30分钟;以非免疫动物血清室温封闭30分钟;加入一抗,4过夜;加入二抗,37孵育30分钟;加入酶结合物,37孵育30分钟;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分化、促蓝、脱水、透明、封片。鼠抗人单克隆抗体、SP试剂盒及DAB显色剂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细胞遗传学检测   取肝素抗凝骨髓2 ml,常规培养48小时,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显微镜下分析20个中期细胞。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1995描述核型9。   融合基因检测   采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10筛选白血病29种

14、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对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   结   果   骨髓涂片结果   骨髓增生活跃,以巨核系增生尤着,占61%,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45%(大型37.5%、小型8%)(图1),可见幼稚巨核细胞(0.5%)、小幼稚巨核细胞(4.5%),偶见小型3核巨核细胞,分裂巨核细胞多见,占10%,伴颇多破溃凋亡细胞,粒系细胞(18.5%)和红系细胞(5%)明显受抑,血小板少,原始细胞POX染色阴性,诊断为AMLM7。对照血片:有核细胞轻度增多,原始巨核细胞(包括双原始巨细胞1%)占21%,淋

15、巴比值较高占51%,中型成熟粒细胞仅占22%,可见有核红细胞(2个/100个有核细胞),血小板少,诊断为AMLM7。   免疫分型检测结果   分群图中R3占25.53%,表达CD61+CD41+(90.17%)和CD33(48.42%),CD34阴性(12.4%),为幼稚巨核细胞群(图2)。R2占42.54%,表达HLADR(55.22%)、CD19(31.64%)、CD20(30.1%)、CD4(33%)、CD5(69.7%)、CD7(69.49%)、cyCD3(57.88%)和cyCD79a(27.51%),为淋巴细胞群。R4占24.36%,表达C

16、D33(20.87%)、CD13(88.7%)和cyMPO(89.8%),为成熟粒细胞群。R5占4.14%,为成熟单核细胞群。R6占2.13%,为有核红细胞和碎片。结合形态考虑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骨髓活检组织中骨小梁间细胞成分密集,见多量体积较大的细胞,胞界不清,胞浆不明显,核大,染色质细。细胞核类圆、肾形,未见明显核仁。未见明显嗜酸性颗粒分化,其它造血细胞相对减少。可见分化较好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未观察到成熟的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图3):MPO-,Ki67增生细胞+,CD20-,CD42b

17、+,CD3-,CD43-。病理诊断为骨髓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Figure 3. Histopathology of bone marrow in the patient with 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The tumor cells strongly express CD42b (SABC; ×400).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为46XY。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

18、160;    讨   论   长期以来,由于对巨核系前体细胞的形态和免疫学特点缺乏认识,我们一直认为AMKL是AML的一种罕见类型。随着超显微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血小板特殊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发展,我们逐渐能够鉴别和定义巨核系前体细胞,因此发现AMKL的发生率比我们既往认为的要高得多7。AMKL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2个高峰:1-2岁的儿童和伴有骨髓纤维化的成年患者。儿童AMKL的临床表现与AML(M0-M5)相似,有乏力、出血、发热等,常伴脏器肿大,可有骨痛、关节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牙龈增生、口腔损害等。初诊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

19、血小板和白血病细胞数明显低于AML(M0-M5)3。常有骨髓纤维化,21%的AMKL患儿骨髓穿刺时出现干抽7。骨髓涂片显示,原始巨核细胞形态多样,胞体可非常小,伴致密的核染色质,也可较大的胞体伴细致网状的核染色质及1-3个明显的核仁,胞浆可见气泡。其形态有时难以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AML相区别。原始巨核细胞的化学染色也无特异性,常显示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B(SBB)阴性,奈酚醋酸酯酶(ANAE)灶状阳性,不象单核细胞的弥漫阳性,高碘酸希夫染色(PAS)和酸性磷酸酶(ACP)也呈灶状阳性11。   AMKL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免疫分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电子显

20、微镜检查。免疫分型:原始巨核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的糖蛋白(CD41、CD42、CD36、CD61),是诊断AMKL最有价值的指标,其次为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AMKL细胞常伴HLADR+和(或)CD34+,提示其来源于CFUMK。在AMKL可出现表达粒系相关抗原CD33、CD13或CD11b的细胞群,该细胞群可能是原始粒细胞成分,尤其在原始巨核细胞少于50%的病例,但也可能代表同时表达粒系或巨核系抗原的原始巨核细胞群11。免疫组织化学表明与AML(M0-M5)不同,骨髓活检对AMKL的诊断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因为仅少数患者的骨髓涂片可见30%以上的原始细胞,而骨髓活检可见到许多小的原始巨核

21、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骨髓中网状纤维增多,其原因可能为原巨核细胞分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TGF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等,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化生7。电子显微镜检查:原始巨核细胞表面光滑,微绒毛很少,胞核大,核浆比例较高,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有凹陷,有时凹陷较深,以致切片时产生人为双核,核内常染色质占优势,异染色质分散,并在核周少量凝集。核仁较大,常见一个或数个,核孔较多,胞浆内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较少。呈细管状分散存在,基质电子密度较高,高尔基体一般发育较好,细胞浆内可见少量致密颗粒,但未见血小板颗粒2。电子显微镜检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反应阳性。PP

22、O反应的测定较CD41表型的测定敏感,但特异性比后者差,最好二者联用以减少误诊或漏诊。   AMK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目前尚不清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中。AMKL的核型几乎均不正常7。报道的染色体异常有数种,如+21、inv(3)、t(1;15)(q10;q10)、t(11;14)(p13;q11)、t(1;22)(p13;q13)、t(3;3)(q21;q26)以及第3、5、7、8染色体的异常。这些染色体畸变没有特异性,也可见于其它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12。M7伴Down综合征患者除+21外,很少合并其它异常核型。近来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染色体易位t(1;22) (p13

23、; q13),仅见于儿童AMKL,不伴有Down综合症,其中67%为小于1岁的婴儿,至今这种易位尚未在其它AML亚型或ALL中发现5。费城染色体在AMKL的发生率从0%-17%不等,但是关于断点位置的分子数据尚未发现12。   我科该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与其他AML相类似,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是:该患儿发病年龄较小(2岁),符合儿童AMKL的特点。儿童M7的发病年龄相对于M0-M5来说较小,儿童M7几乎1/2在3岁以前发病,平均诊断年龄为2.2岁7,此年龄段M0-M5的发病率仅占儿童AML的18%,而多数AML的发病年龄大于3岁。该病人的外周血中未发现原始

24、幼稚细胞,仅有白细胞增多及其它两系细胞的减低。AMKL的外周血中原始幼稚细胞较其它AML的少4,有的外周血中并不能找到原始幼稚细胞,这也是该病容易漏诊的原因之一。部分儿童AMKL伴发散在的溶骨损害。该患儿的多次骨髓检查均为干抽,提示伴有骨髓纤维化。患儿的骨髓象提示粒、红两系细胞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异常增高,其中原始巨核细胞占40%以上,且有淋巴样小巨核等多种大小形态不一的巨核细胞。诊断首先考虑AML,但需要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鉴别。美国儿童肿瘤组(COG)统计60例MDS和53例AML(M7)患儿,认为两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相似3,并且有MDS向AMKL转化的病例报道13。所以鉴别诊断

25、主要根据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的比例,若30%,诊断为AML3。但是仅仅凭借骨髓形态来鉴别AMKL和MDS有一定的难度,因为AMKL中有一部分原巨核细胞大小与原粒细胞相似,形态类似于淋巴细胞。而MDS的巨核系细胞可出现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多圆核巨核细胞等,且最小的小巨核细胞与原粒、原红在切片中难以区别。进行分类时,容易被归入正常淋巴细胞群中,结果可能导致原始幼稚细胞计数30%。所以,用于区分MDS和AML的原始细胞比例阈值是反映基础疾病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替代标志。对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占20%-30%的患者,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表型有一定困难,应进一步通过骨髓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来明确原始幼稚

26、细胞的免疫表型,并结合细胞遗传学检查来明确诊断。我科该患儿免疫分型高表达CD41,CD61,CD38,CD33,部分表达HLADR,弱表达CD34,骨髓活检组织的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出原始巨核细胞。根据儿童AMKL的诊断标准:外周血可见原巨核细胞;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骨髓干抽,有骨髓纤维化;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可见原始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电子显微镜下证实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呈阳性;免疫分型证实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61、CD42或者CD41阳性。该患儿明确诊断为AMKL。AMKL的核型几乎均不正常7。婴幼儿M7患儿常伴有Down综合症。我科该患儿家长因经济问题拒绝做基因检查,所以缺少了这方面的资料。临床上发现部分患Down综合症的新生儿和某些虽然没有Down综合症临床表现,但染色体检查有21三体嵌合体核型的新生儿,他们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原始幼稚细胞增殖14,其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检查常常不能与先天的AML区别,类似于原始巨核细胞系的白血病。临床称为“短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transitory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