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上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_第1页
北师大七上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_第2页
北师大七上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_第3页
北师大七上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_第4页
北师大七上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认识几何图形,能根据它们的几何特征,通过观察与交流,经历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各种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个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抽象成简单的几何体。教学难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

2、何体的概念和动手做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简单的几何体。教学过程:一、 引入教科书中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能从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选择其它的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家中挑选几件心爱的玩具带进课堂,由教师课前准备或当堂演示一些图片。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二、 讲授新课: 认一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中、英文)球 圆锥 正方体 长方体 棱柱 圆柱 找一找:找出你所认识的几何图形,议一议: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以房间的一角为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

3、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书房中各个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辨一辨: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描述一下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想一想: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尤其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

4、过交流,总结,归纳形成直觉感受后,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抗赛(甲方出示实物,乙方作出类似于该实物的几何体的答案,数个轮回后交换角色),以此加深对简单几何体的感受和认识。自学棱柱可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强调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三、 练一练当学生对简单几何体有了明确的认识后,可借助习题11(P4)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类,并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分类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比如可以(1)按柱,锥,球,(2)按组成的面曲或平等。 四、 布置作业课后随笔本节课是以实物简图的形式直观地给几何体命名,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非数学化语言”,不宜给有关的几何体下定义,也不能用教师

5、的语言来描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只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所列的各种几何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有关特征,不要求数学上的严格表述,甚至可以让学生从一堆立体模型中摸出某种几何体,边摸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展开与折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折叠棱柱,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了解棱柱的相关概念,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教学重点: 棱柱的特性。教学难点: 某些平面图形是否可以折叠成棱柱的思索。教学过程:一. 讲授新课:1.让学生拿出各自制作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通过观察和测量回答: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

6、棱柱呢?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地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三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共同总结出棱柱的性质:棱柱的所有侧棱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图形;侧面都是长方形。2.课堂练习:P11 1.3.投影展示正六棱柱模型。(底面边长都是5厘米,侧棱长4厘米) 小组讨论回答: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4. 投影展示下列图形:先想一想,再折一折,哪些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哪些图形不能围成正方体?5

7、.结合以上问题,全班进一步分组讨论:你能否指出具有什么特征的平面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什么样的图形不能?(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6.总结结论:二、课后思考 上例中为什么是旋转90度? 探索并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三、课堂练习 P11 想一想四、小结1. 棱柱的相关概念及特征2. 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五、作业 P10 习题1.3 的1、2。 每人用纸制作六个完整的正方体以备下节课使用。§1.2 展开与折叠(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将棱柱展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

8、经验。2. 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教学重点:立方体展开图的形式判断。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立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 拿出准备的正方体纸盒,将它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要求独立做,以避免雷同)然后回答:(1)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 (2)你能得到课本图15中的平面图形吗? (3)课本图16中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2. 试一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至多可以剪几条棱?至少需要剪几条棱?3. 想一想:将圆柱,圆锥的侧面沿母线(事先标出)剪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教师展示。得到结论:圆柱的侧面展

9、开图是长方形(矩形),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二、小结:1. 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征;2.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三、作业:P12 习题1.4 1、2。§1.3 截一个几何体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操作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0、、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 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情境导入课件演示 演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回答是何种物体的截面,并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体会截出的面(截面)的含义。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截面的含义。2活动操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大胆猜

11、想,让他们想象所得的截面可能的形状。让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在小组内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得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有可能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分小组切截正方体的萝卜,鼓励学生从切截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操作,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图形。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活动:全班实物切截活动结束,教师鼓励切截活动的各个小组请代

12、表发言,积极鼓励他们说出能截到多少个不同的截面,选取一些小组让他们进行演示说明。并积极肯定他们的做法。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大胆发言,并进行一定的演示说明。教师活动:提出,刚才的实物操作中没能找出所有不同的截面形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操作,对一个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实验操作型课件对一个正方体进行动态的切截活动,鼓励他们在操作中积极观察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去发现一定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课件对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动态的切截,并从中去观察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过程,学生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功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过程,通过自主操作、小

13、组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截面的各种形状,得出截面产生的规律。(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截面是由于这个平面与正方体的若干个平面相交的结果。若与三个面相交得三条边,则截面是三角形,若与四个面相交,则截面是四边形依此类推。)分别拖动A、B、C点可移动平面,双击动画按扭可使图形旋转,单击鼠标左键停止旋转。拖动点P可使图形旋转。教师活动:教师积极鼓励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说出他们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所观察到的截面的各种形状产生、变化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截面的原因。积极肯定同学们的正确推理。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他们得到的不同的截面形状,特别是找出五边形、六边

14、形等等。以及为什么产生不同截面的原因。教师活动:小结同学们的发言。肯定学生的正确说法三、知识应用教师活动 课件演示:鼓励学生完成所给出的其他立体图形的截面问题(能说出截面是什么形状)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截一个几何体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作用很大。课件演示播放医学上发明CT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谈观看录像的体会,谈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四、知识延伸教师活动:提出让学生课后试一试,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能不能得到一个七边形。(这个问题通过学生对截面的产生规律的认识来解)从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出发,体现数学知识来

15、源于生活。利用电脑演示色彩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的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活动中去体会空间几何体与截面的关系。利用实物来进行切截活动,学生会在有限次的切截中得到一定的截面图形,但无法体会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很难从实物切截活动中寻找出规律。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网络环境下的切截活动,在网络中让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操作型课件对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让学生在无限次切截的过程中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

16、整个过程,发现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操作、合作交流,更诱发学生的探求欲。在课件设计中利用空间图形的动画,方便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切截结果,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实验操作型的课件,通过人机互动,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操作中都有不同的发现,更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己发现截面产生的规律,为学生继续探讨能否截出七边形作铺垫。利用演示,更生动地介绍了医学中CT的产生过程,更生动地说明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 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操作,完成所给的练习(说出截面是什么形状),并积极发

17、言,全班交流。学生观看视频文件,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作用。§14 从不同方向看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2、能力目标:(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3)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3、情感目标:(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3)体会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从不同角度,多方面

18、地去看待一件事物,分析一件事情。本课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课内容:是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的判断和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本节课首先安排学生观察实物和课件,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几个简单几何体的组合,辨别观察的方向,由此引出三视图的概念。然后通过观察模型,熟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最后通过搭建模型,观察想象,学会如何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学习重点: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和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图形的三视图。学习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因此本节课应用了较多的实物模型,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教

19、学对象分析:1、初一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2、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空间观念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三视图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模型、教具,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图形。3、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策略】课堂组织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主动、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

20、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视图有关内容。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实物模型、教具、实物投影仪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实验。【教法】 演示法:把实物模型、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搭建立方组合体,发展空间观念。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练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课前准

21、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行驶的汽车,想一想,学习目标,练习(1)(2)(4);2、准备实物:乒乓球、热水瓶、玻璃杯;3、自制模型:长方体(两种)、四棱锥、正方体、圆柱。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1、在讲台上按课本所示摆放乒乓球、热水瓶、玻璃杯,三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他们分别能看到什么物体?实物演示2、有一天,我站在学校门口,一辆汽车从我面前驶过,我拍摄了一组照片。请同学们想一想,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顺序,这一组照片应如何排列?课件演示三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其余学生展开想像、并回答他们各自可能看到的图形。然后让三位学生分别

22、叙述自己看到的图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请一位学生操作计算机,将五张图片按顺序排列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初步形象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想一想】: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吗?请举出生活中一些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对象的实例。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描述这种现象吗?课件演示 结合两个问题情境和生活实际,思考并回答问题。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深刻体会。与其它学科相联系,拓宽学生思维,发展他们联想、类比能力。并由此引申到生活中我们也应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去看待一件事物,分析

23、一件事情。课件演示“学习目标” 【探究】:1、 议一议:(课本第16页)模型演示2、 学一学: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其中,把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3、 练一练: (1)分别把六棱柱的三视图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教辅)课件演示 从正面看 (2)把图中圆柱的三视图名称填在横线上。(自拟)课件演示 主视图是 , 左视图是 , 俯视图是 。(3)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课本)模型演示请说出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4)一个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圆,猜一猜,它可能是怎样的几何体?有没有主视图、左视图、俯视

24、图都是圆的几何体?还有没有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相同的几何体?(自拟)课件演示4、 做一做:(1)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课本)(2)上图的几何体共用了几个小立方体?用这几个小立方体你还能搭出与上图不同的几何体吗?你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吗?(自拟)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先进行充分想象,然后分组进行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体会。学生分组动手搭出图中的几何体,并进行观察,体会它的三视图。练习(1)(2)(3):学生先想象,然后观察模型,形象感知,并与同伴交流。练习(4):学生首先独立思考一会儿,然后与同伴交流或讨论,最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题(1):学生先想象后画

25、图,并通过搭建几何体验证学习成果。题(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一人搭几何体,另三人画图并交流,如有异义,举手询问。依次轮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角色,做到有的放矢。从不同方向观察实物过渡到观察简单几何体的组合图,逐步引出三视图的教学内容,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活动能真正理解三视图的概念。让学生主动从事想象、猜测、观察、实验、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熟悉几种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想象、联想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去真正理解和学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反思】:1、你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如:圆柱、圆锥、球、棱柱等)的三视图吗?2、你会画

26、小立方体的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吗? 学生回顾探究的整个过程,体会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习的激情。 再次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使学生自行检验目标的达成。课外拓展:6991、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坐在一张四方形桌子旁边。桌上一张纸上写着数字“9”,甲说他看到的是“6”,乙说他看到的是“ ”,丙说他看到的是“ ”,丁说他看到的是“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左边,丙在丁的右边B.丙在乙的对面,丙的左边是甲,右边是乙 C.甲在乙的对面,甲的右边是丙,左边是丁D.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右边2、有一个正方体,在它的各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1、2、3、4

27、、5、6,甲、乙、丙三位同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此正方体,观察结果如图所示,问这个正方体各个面上的数字对面各是什么数字?543231614 甲 乙 丙§1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3、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教学难点: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多媒体显示平面图形拼图及课题渐变动画。(Flash)引

28、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让我们走进生活,进一步研究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二、合作探究:1、认识多边形(1)看一看多媒体展示图片1、图片2(蜂房)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告诉伙伴,你发现了图片中哪些是你熟悉的平面图形?”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线段、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扇形并画出图形。学生活动:有的说三角形,有的说长方形,有的说正方形(如学生能看出五边形、线段和扇形最好,如发现不了,师要启发引导)。说明: 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过度语: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不可以动手把上面的图形作出来呢?(2) 做一做。(据屏幕提示)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29、通过动手,你的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减去一个角是四边形,四边形减去一个角是五边形说明: 实施开放式教学,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3) 想一想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三角形六边形等都是多边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吗?”启发引导: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线按怎样规律组成?学生活动:生自由组合或小组进行探究、交流 说明: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2、认识扇形多媒体显示:打开扇子的动画、小狗、绳子运动及轨迹(Flash)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打开的扇子、狗绳

30、扫过的区域是什么?”扇形与多边形区别在哪儿?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扇形的特征。教师总结:联接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学生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说明:本环节难度较大,学生可多次补充。图片11很多同学可能想不出构成扇形的线段关系是该弧所在圆的半径,教师应适时引导。3、探究规律(1)想一想幻灯片显示图片1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圆被分割成几个扇形?”提出问题“告诉伙伴,你是怎样发现的?”提出问题“谁能找出更好的规律?”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发现自由发言。小组研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发言,同学生一起得到规律,以圆中任意一半径为始边其他半

31、径为另一边可组成有几个扇形,依次以其他半径为始边呢?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以圆中任意一半径为始边其他半径为另一边可组成有3个扇形。其他每个半径都是3个扇形,所以12个。学生活动:学生大胆发言(2)想下去幻灯片显示图片2教师活动:积累学生发言结果,对每位同学都不否认,让同学自己谈论得出准确个数。并引导学生知道怎么数出来的?学生活动: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不断的讨论,最终可以得出30个扇形,并说出如何得到的(3)练一练幻灯片显示:问题1、任意从多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你能看出什么规律呢?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发现的? 问题2观察图中的小猫

32、,你能看出它是由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与同伴交流你的方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规律。学生回答小猫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可能出现不同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教师进行引导,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活动小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规律。思维的空间自由翱翔4、设计创意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教师活动: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巡视、观察学生做的情况。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丰富的作品。点评

33、学生作品,和学生一道把解说词设计的更贴切、更诙谐。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创作图案欣赏同伴作品。三、回顾思考: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尽可能补充完整。课后随笔:本课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比较成功。例如:1、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时学生发现三个规律多边形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多边形边数多一条,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2、分析拼小猫的三角形个数时,学生思考有条理,见解独特“猫胸部的大三角形如果在头部数过,胸部就不应再数,

34、因为它是一个四边形”;3、设计创意环节,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愤怒”等。不足之出,表达见解,学生过于集中,没有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2.1 数怎么不够用了教学目标:1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进负数,然后使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并体验成功.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正、负数及有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引入:观察一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

35、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为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一队第二队第三队第四队加10分 得0分 扣10分 算一算:每个代表队的得分是多少?二、讲授新课:1 议一议:生活中你见过带有“ ”号的数吗?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如,5,1.2, , 在正数前面加上“ ” 号的数叫做负数, 如 10,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为了突出数的符号,可以在正数前面加“+”号,如+5,+1.2,+ 9, 2. 讲解例题: 例1 (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分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怎样表示? (2)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

36、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怎样表示? (3)在某次乒乓球的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 0.03克表示什么?3. 做一做: 将所有学过的数进行分类,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4. 正数、负数与零统称为有理数5.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在正数前面加上“ ” 号的数叫做负数, 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为了突出数的符号,可以在正数前面加“+”正数、负数与零统称为有理数. 6. 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法的看法和掌握有困难的地方。7. 布置作业 : P35 习题2.1 1. 2. 3. 4. 5. 7&

37、#167;2.2 数轴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 2 知道如何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教学重点:学习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教学过程:一、 引入:请读出下面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二、 讲授新课:1考察温度计,直接给出数轴的定义。 2讲解例1。 提问: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提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

38、可。 3.小结:如何根据数轴的定义画一条数轴?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有理数的点? 4.随堂练习: 1教科书第54页练习第1,2,3题。 2补充练习:在数轴上能否实际画出表示一亿万分之一的点?这个点存在吗? (答:很难画出;存在。) 四、课外作业 1习题组第l3题。 2补充题: (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分别表示±0.5,±0.1,±0.75的各点。 (2)画一条数轴并画出分别表示1000,2000,5000的各点。 注:以上两个补充题的目的是,用数轴表示已知数时,要根据已知数适当地选择单位长度和坐标原点的位置。 (3)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小于3的整数所表示的点。 (4

39、)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的点。§2.3绝对值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熟悉绝对值的符号。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正、负数及有理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5两个数的点。2. 说出6和5的相反数各是什么数?3. 6和5是不是与为相反数?为什么?它们离开原点的长度各是几个 长度单位? 二、讲授新课: 1. 我们知道为了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正数和负数。例如两辆汽车,第一辆向东行驶了6公里,第二辆向西行驶了5公里。如果要表示它们行驶的方向(规定向东为正)和路程,就应当分别记作6公里和5公里。但是,有时我们只需要研究行驶的路程,不需

40、要考虑方向,即上例若问这两辆车各行驶了多少公里(不计方向),就可以记作6公里和5公里。这里6叫做6的绝对值,5叫做5的绝对值。那么,什么叫一个数的绝对值呢?2. 我们规定:(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例如,|3|3,|8.2|8.2。(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例如,|8|8,|6.7|6.7。(3)0的绝对值是0。a是正数可以表示成a>0,a是负数可以表示成a < 0,这样,上面的三条可以表示成:<1> 如果a>0,那么|a|a;<2> 如果a<0,那么|a|a;<3> 如果a=0,那么|a|0。例1 求7,7, ; 的绝

41、对值。解:|7|7, |7|7, | | , | | 。3.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注意,这里的距离,是以单位长度为度量单位的,是一个非负的量。一个数的绝对值的表示法,是在这个数的两旁各画一条竖线。例如2的绝对值记作|2|。例2 (1)3的绝对值怎么表示?是什么?(2)3的绝对值怎么表示?是什么?(3) 绝对值等于3的数有几个?是什么?并将它们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答:(1)|3|3;(2)|3|3;(3)绝对值等于3 的数有两个,是3和3。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负数,例如2和7,7的绝对值较大,而7在2的左边,因此7小于2。两个负数,绝对值

42、大的反而小。(三)巩固练习1. |2.7|,|2.7|各表示什么意思? “零的绝对值是零”这句话几何意义是什么?2. 绝对值等于6的数有几个?是什么?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来。3. “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这句话是否正确? (四)小结什么是一个数的绝对值呢?(五)作业:见作业本。§2.4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 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异号两数相加。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互为相反数? 2在有理数范围内,你能找到一个数x使5+x=0吗?如果规定5+(-5)=0

43、,是否合理? 3你认为3+(-4)应该等于多少才合理? 注:后两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根据“相消”或“部分相消”等正、负数的意义,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正确或不正确都可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 1按教科书实例(1)、(2)、(3)、(4)、(5)、(6)进行讲解:讲解(1)、(2)时,要有意识地强调“两次一共”、“两次运动的和”等语句的意义。教科书中( l)、( 2)两问,仍是用语言表达运动的方向。建议(1)、(2)讲完后,改变一下(1)、(2)的提问。如果向东运动用正数表示,向西运动用负数表示,则(l)、(2)可改变为(1)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

44、,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2)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接着讲(3)(6)时,提问都作相应的改变,例如(3)转变为:先运动5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等。在讲(4)(6)时,要注意用“相反数相加得0”的性质进行分析。例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抵消了向东走3米,实际上两次一共走了2米,表现在算式上是5+(-3)=2+3+(-3)=2+0=2。这就告诉学生: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可以互相抵消或一部分抵消。上述分析,对学生理解掌握异号数加法法则是有帮助的。 2按教科书总结(1)(6),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讲解例题。 补充:计算

45、:(1)(-16)+(20); (2)(-5)+5; (3)-20+15; (4)50+(-70); (5)。 解:(l)(-16)+(-20)=-(16+20)=-36; (2)-5+5=0; (3)-20+15=20-15=5; (4) 50+(-70)=-(70-50)=- 20; 课堂练习: 例1,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13题。 四、课外作业 1习题组第13题,B组第2题、3题选做。 2.补充题: 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两数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2)两数和一定大于两数绝对值的和; (3)两数和一定小于两数绝对值的和; (4)-1.9+(-9)+11=1; (5)-

46、107+203+17+(-13)=100。 (答案:各题全错。(1)、(2)、(3)题可举反例说明。) §2.5有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2会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教学重点:减法法则。教学难点:减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引入: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3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如何计算? 43-10有意义吗?它应当等于多少? 注:问2是要向学生强调,两数的和不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一个数加一个非零的有理数,其和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问3是向学生说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多少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要用减法运算。问

47、2和问3都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二、新课讲解: 1由问2、问3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3-10是没有意义的,因为3比10小,问3比10大多少,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但引入负数就不同了。如果你有3元钱向售货员买了10元的物品,如果售货员让你先把物品拿走,那么你将欠售货员7元。这件事实如用算式表达,即3-10=-7。 所以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如果问3比10大多少?我们还可用上式计算,答案是3比10大-7,根据负数的意义也就是3比10小7的意思。在小学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有理数减法具有同样的意义。(3-10)的运算表示要求一个数,使10

48、+x=3。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这个数是不存在的,但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知,存在数-7满足上面的等式,即 10+(-7)=3, 这就是说 3-10=-7。 2. 由实际运算的例子归纳有理微减法法则。考察:3-10=3+(-10)=-7, 3-(-10)=3+10=13, (-10)-(-3)=-10+3=-7, (-10)-7=-10+(-7)=-17。 等式左边的运算结果,用减法意义求出。3比10大-7,3比-10大13,-10比-3大-7,-10比7大-17,或画数轴,让学生观察得出。考察以上计算后。提问:减法是否都可转化为加法计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

49、反数。 3讲解例题: (l)补充例题:问15比5高多少度?15比-5呢?-5比15呢?解:15-5=10,15比5高10; 15-(-5)-155=20,15比-5高20; -5-15=-5+(-15)=-20,-5比15高-20。即-5 比15低20。 (2)教科书例1、例2。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82页练习第13题。 四、课外作业 1习题26A组第19题,B组选做。 2补充题: 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l)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的和一定小于它们差的绝对值。 (2)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差。 (3)两个数的差不一定小于它们的和。 (4)任何两个数的和都不等于这两个数的差。 (答:(

50、1)、(2)、(4)错,(3)对。)§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能根据具体问题,适当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在运算中灵活地使用运算律。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下图是一条河流在枯水期的水位图. 此时小康桥面距水面的高度为多少米?你知道小颖和小明分别是怎么想的吗? 他们的结果为什么相同?二、 讲授新课:1. 议一议: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 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记作上升下降上升下降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比较以上两种解法,你发现了什么?把看作为,

51、的和,也叫“代数和”2.讲解例题:例1计算:说明:将加减统一成加法并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和的形式.3. 随堂练习:4. 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法的看法和掌握有困难的地方。5.作业 : 见作业本。§水位的变化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会用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解决简单问题;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并体验成功.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观察一幅图片2、 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的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作什么?3、课堂讨论(1)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 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