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_第1页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_第2页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_第3页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_第4页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作者:指导老师:摘要:中国网络媒体在社会网络媒体的带动下,高速发展快速革新,在媒体 快速发展下,中国的网络受众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是以在中国网络媒体 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详细对网络受众受到中国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后所表现出 来的从众心理,求知心理,选择性心理进行分析。关键词: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心理分析3论文正文前言: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从此中国网络开始快速发展。 逐步中国从幵始的以传统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发展成为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共 同传播中如果说中国互联网对于大众来说,在上个世界有些陌生的概念,能

2、够 掌握运用阿络的只有少数人员,但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功能越来越强大, 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人们逐渐掌握互联阿。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受到岡络的 影响。看待事物的时侯也需要依靠网络,因此人们心理受到网络的影响召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网络媒体的兴起1中国网络媒体的开端中国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络(IntEEEt© 1995年5 月向社会开放网络接入和提供全面服务。十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呈现出持续快 速发展的局面"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通 讯社)积极地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亦大胆地涉足新闻发布,网络媒体 的发展呈现风

3、起云涌之势。各个媒体开始在网络中暗自较劲,努力发展。2.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 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后,同 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疔者。到1995 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的总数达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报扎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 劲发展势头的一年。1月,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经过3个月的调试, 开始正常运行,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当日

4、出版的人民日报扎人民日报海 外版和市场报的全文和部分图片口到1996年底,有铀多家报纸在互联 网上发行了电子版.另外,有20多家杂志也上了网。在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 方面,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已的网站”同时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也 上了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了在互联网上的网站,定名为人 民日报.网络版札中国新闻社的华声月报社于1997年4月申请了自己的独立域名,随即制作了五个专栏共10多万字的网络版,正式定名为华声报 电子版S亮相互联网。新华社也于97年11月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1998年,报纸上网掀起了新的热潮。据中国记协报纸电子网络版调研会统 计,到1998年底,

5、全国电子报刊想数为127家。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 近1000多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 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 家媒体上了网。此外,还有一些非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络媒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门 户网站网易"与“搜狐"在1998年开通了新闻频道,与国内的多家著名媒体 建立了合作。新浪网1999年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闻中心。这些网站 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每天发布并随时更新国际、国内、社会、体育、娱 乐、财经等各种新闻信息,页面浏览量迅速增长。此类网络媒体还有FM365. 263 首都在线等。值得关注的是,却0

6、0年5月,还诞生了两家由某一地方的各传统媒体联合 而成并试图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网络新闻媒休:北京的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 网。它们至今虽仅运作了 7个多月,但已经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新闻页面的浏 览量直线上升。据悉,还有不少类似的网络新闻媒体正在组建之中(如北方网 等几从以上描述中可以见出,中国网络媒体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已初成规模, 它在整个中国媒体形态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同时在各大媒体在网络上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管理, 也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为了很好地对我国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国务院新闻 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年10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

7、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乩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 管理办法:h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从而初步实 现了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 浪网、搜狐网"笳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政 府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中国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受众的意义1. 受众的含义: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电影电视的观 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2. 中国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在中国网络上的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 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

8、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 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 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1)网络上的社会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网络上的社会新闻相比起其它的新闻类型能更大地满足受众不同种 类的好奇心,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众喜爱和媒体重视的原因所在。不过好奇 心也分高级和低级,对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东西,充满好奇往往会 造就一代伟人;但若是仅仅对一些阴暗、污秽、无用的东西表示好奇,那反而 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市场、利润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 的好奇心,报纸上尽是“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大大地降低了

9、媒体的权威 性与公信力,从长远看,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2)网络上的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每个人都只会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但是每个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别人秘密的一面,这就是一种窥私欲,而这种窥私欲只有社会新闻才能满 足。近几年来,网络上的社会新闻经常采取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虽然说这种 采访方式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客观的新闻,但是它在道德、法律上一直存在着 疑点,不过媒体一直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强力的武器,这就是因为它非常受到 大众的认可。它隐蔽的镜头感、乔装的访问方式,都给受众一种强烈的窥视感, 受众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正身临其境地窥视着别人的生活,窥视着别人秘密的一 面。3)网络上的社会新

10、闻能满足受众的对比心理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都喜欢对比,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 种心理现象。有比较就有鉴别,一比较就立见咼低良莠。受众在这时最容易产 生的两种感情就是嫉妒心与同情心嫉妒强者,同情弱者。这其中又以同情 心为受众所欢迎。社会新闻中就有许多能激发起大众同情心的报道,特别是一 些关于病人、贫困生等的报道,记者往往把报道的基调建立在同情弱者的基础 上,这也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心态。媒体这种为了迎合受众同情弱者的基调, 使得社会新闻的报道经常会失去其公正客观的立场,特别是在涉及到法律案件 的一些社会新闻的报道上,媒体经常会无意识地为迎合大众的同情心,让案件 往大众所期盼的方向发展而

11、制造舆论对司法人员施压。在很多时候,媒体这种 做法严重干预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对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也造成了不良的影 响。4)网路上的社会新闻能最大地满足受众的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 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现在的社会新 闻越来越强调带给受众一定的信息性,这种信息就是指要尽量满足受众的基本 需求。相对于比较远离受众基本日常生活的经济、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受到受 众的普遍喜爱是显而易见的。5)网络上的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有一种说法就认为艺术是自人类的游戏中产生的。在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游戏

12、更是每个人抒解压力的方式,然而由于种种原 因,想要得到完全的游戏是很难的,这时由网络新闻提供一些有趣的、惹人发 笑的新闻就成为一般人获得娱乐的最佳选择。正是因为网络上的社会新闻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受众在接受网 络上的社会新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心理上的变化三.中国网络媒介下的受众心理分析(一)中国网络媒介下的受众的从众心理1. 中国网络媒介下的受众的从众心理1).从众心理的含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 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 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在传

13、媒飞速的今天,所谓“信息时代”的社会,大众传媒无所不在。中 国人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国家,已经是最快捷简单的方法了。但是 随着网络的开放,受众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网络上其他受众的影响,称其为 从众心理。现在网络上受众的从众心理现象日益明显。例如:新浪微博上面的消息, 大多数人都跟风宣传,散播虚假消息。网络热词在网络新闻中泛滥成灾,网络 新闻中审美的随波逐流在网络上从众心理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使用语言的准确性会下降, 描述趋向单一化,影响新闻的质量,其次,让人们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失去 个性。社会将变得没有特点。Deuze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网路的受众心理进行了研究。 通过他的研究

14、表明。从众心理的产生于网络迎合大众口味的内在需求。在网络上事情叙述简 短,没有传统媒介那种对语言的严格要求,因此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新闻消息等, 为迎合受众采取新鲜,易懂的方式使受众被发表的内容吸引。逐渐受到这种叙 事方式,和大多受众一样以同样的思路去理解事物。对于有些受众是因为想和其他的受众能够有丰富的交流,不被社会淘汰 因此在独立的时候,就作为一个个体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去习惯那种网络上 的交流方式。在中国也因为网络媒介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网络这种虚拟的传播媒介 已经被广大的受众所接受,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因此 在网络平台上与别人一起讨论抒发自己的情感。2).网络手中在网络

15、传媒中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 首先,受众对于网络的热情参与都是受到其他参与到网络中的受众所 影响形成的从众心理,在自己知觉与认识上倾向与符合公共舆论或多数人的行 为方式,当个体的表现与大众群体表现的有出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压 力促使个体向集体看齐,并保持一致。b. 其次,网络是为受众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展示平台,在网络传播过程 中,受众可以吸取其他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我的某种价值以及在 现代社会世界中得不到的人生意义2. 中国网络传媒下的受众的求知心理1).求知心理的含义;求知心理是人们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普 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16、。在现代社会中国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人们了解事物不再依靠传统媒介, 网络中包含了及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受众能够通过快捷的方式从网络上获得有 价值的信息,满足求知心理。而且网络受众在网络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往往 是参与者本身主动的追求。但传统媒介与受众之间的知识传递关系则是被动的 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这两种求知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a.受众渴望探求网络世界的真实面貌在中国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下网络世界对人们的开放性可以让受众体会到 完全不同的现实生活的方面,例如如何把计算机很好的运用到现代社会当中, 除了普通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人们对计算机深层次的研究,这就依靠受 众拥有的求知心理,通过求知心理了解到

17、自己渴望知道的计算机的知识。b 社会认知心理的强化认知心理是受众寻求知识信息的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每个人的内心都 存在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生活,提高自己对待社会的适应能力,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现代人 们通过现代化的网络,运用认知心理,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这样也使得受众 在生活中的求知心理逐渐增强c. 对科学知识的追求现在社会网络在生活中快速发展,人们的求知欲望逐渐加强,探索与发 现的行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的追求逐步增强,在现在大 多数的国内高校都采取了网上教学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远程 教育,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分

18、配到各个需要的地方。由此可见,在中国网络传媒 给受众提供了提高受众知识需求的一个平台。3.中国网络媒介下受众的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心理的含义:选择性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媒介信息是所表现出来 的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 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由于过多的干扰信息,受众会产生与传播者主 观意图不符的理解偏差,即属于选择性理解的范畴。在现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待所看到的广告等一些内容就进行了 选择性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受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视频加载期间, 中间就有些许的广告进行播放,网络受众在这个时候就对网络上的广告进行选 择立即记忆,这就是网络受众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选择性的心理。10结语由于中国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使得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