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_第1页
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_第2页
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_第3页
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中药学分段教学模式        论文关健词:中药学 教学法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                论文关健词:中药学教学法     论文摘要:中药

2、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

3、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

4、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

5、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

6、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

7、;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

8、160;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

9、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

10、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 &#

11、160;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12、0;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3、;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

14、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2)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模式:临床中药学是指历代著名医家的临床应用经验、现代临床应用(老药新用),重点在于体现古今药学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脉相承性,从而保持中药学理论的完整性。重点阐述中药以临床效用为核心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历代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中药效用新的认识,促进对中药临床效用的发展,促进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在临床配伍方面,临床中药学重点阐述的是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效用和效用特点,是中药的延伸、扩大应用,而方剂学重点阐述的是多味中药的配伍规律、协同作用,只有掌握了单味中药效用和效用特点,才能为方剂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编排,严谨地将课程内容安排在若干问题之中。可以间题为基础,以病证或病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