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数”学设计_第1页
“克和千克数”学设计_第2页
“克和千克数”学设计_第3页
“克和千克数”学设计_第4页
“克和千克数”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克和千克数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克和克。【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调查 ,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3.拓展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具准备】1.学生每组托盘秤1台 ,重1 克、1千克的物体假设干 ,每个学生两包盐、1枚2分硬币。2.教师使用托盘秤1台 ,天平1架 ,2分硬币10筒 ,每筒100个3.课前让学生到生活中了解有关物体“轻、重的知识。4.多媒体课件一个。【教学流

2、程】一、在谈话中引出问题 ,在汇报中认识秤、质量单位 ,导出课题。1.抛出问题:师:关于物体的轻、重 ,我们课前已经进行了一个调查 ,下面谁来汇报一下 ,通过调查 ,你了解到了什么?现在咱们交流一下 ,好吗?(1)怎样知道物体的轻、重呢?生:用秤称(2)称量物体的轻、重都有哪些秤呢?生:天平生:台秤生:盆秤生:杆秤生:磅秤师:好!老师收集了一些秤的图片 ,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点击课件)师:生活中 ,你在哪里见过什么秤?生1:生2:师:你们真细心 ,从生活认识到这么多秤。(3)表示物体重、轻有哪些单位?生1:吨、千克生2:克生3:斤、两生4:公斤师:物体轻重的单位 ,刚刚同学们说了好多 ,说明

3、大家调查的很认真 ,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可以为物体的质量单位 ,斤、两是我们国这过去常用的计量单位 ,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 ,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2.汇报引出课题师:课前 ,李老师让大家去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物体的轻、重 ,谁来汇报一下?生1:一包盐重500克生2:一袋精制粉重1千克生3:师:刚刚同学们展示的物品 ,有的以克作单位 ,有的以千克为单位 ,看来 ,表示物体的轻重 ,可以用千克或克作单位 ,千克和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 ,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二、认识1千克1.出示一个称砣和两盐 ,让学生猜一猜是一个称砣重 ,还是两包盐重?引发学

4、生的争议 ,来称一称。师:刚刚 ,那位小女孩和李老师站在一起 ,同学们马上就看出了李老师体重重 ,小女孩体重轻 ,现在李老师手里有两样东西 ,这是1个称砣 ,这是两包食盐 ,猜猜看 ,是两包食盐重 ,还是1个称砣重?生1:两包盐重生2:一个称砣重师:有不同意见了 ,单靠眼睛看 ,能判断正确吗?该怎么办?生:用秤称师:好!(出示盆秤) ,这是?生:盆秤师:称量物体时 ,当指针指到称面上的刻度“1时 ,就表示该物体重1千克 ,指针指到数字2就表示2千克 ,但称物体时 ,千万不能用手压 ,要轻拿轻放 ,听明白了吗?2.称一称师:下面 ,请同学们分别称一称你们桌面上的秤砣和两包盐这两样东西 ,认真观察

5、指针变化 ,记住它们的质量。(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称东西)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称量的结果。生1:一个称砣重1千克。生2:两包盐重也是1千克。师:通过称量 ,你们发现这两包东西的轻、重关系是怎样的?生:一个称砣和两包盐一样重。师:同学们 ,两包盐和一个秤砣大小不一样 ,但重量相同 ,都是1千克(师板书1千克) ,也可以用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 ,这个符号在我们盆秤的称面上也有 ,那3Kg表示多重?3.感受1千克师:下面 ,请每位同学拿起两包盐 ,把两包盐放在手上 ,闭上眼睛掂量一下 ,静静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 ,把它记在脑子里。(全体学生静静掂量两包盐)4.理解1千克师:老师这里有

6、几样东西 ,你们来掂一掂 ,估测一下 ,有没有1千克?是比1千克重 ,还是比1千克轻?还是刚刚1千克?(生掂量汇报 ,师相机验证。)5.感受几千克(1)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掂一掂自己带来的书包 ,看看和掂量1千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汇报 ,并验证。(2)找一个比拟重的书包称一称、背一背 ,引出健康的话题二、认识克1. 称1枚2分硬币 ,引出争议。师:刚刚大家称了书包的重 ,这是1枚2分硬币 ,请每一组的1号同学轻轻地放1枚2分硬币在盆秤的托盘里 ,其他同学看指针变化 ,称称有多重?(生称量 ,小声议论)师:把一个2分硬硬币放在盆秤去称 ,你们看出了指针变化吗?为什么?生(摇头):没有师:哪该

7、怎么办?该用什么秤去称?生:用天平称。师:对 ,我们要用更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同学们 ,这是一台调好的天平 ,这是一个5克的法码 ,老师现在就用这个法码来称。2.师:称5个2分硬币的重刚好是5克 ,那说明一个2分硬币的重大约是几克?生:1克3.认读1克师:对!1枚2分硬币重1克 ,也可以用英文字母g表示。因此1克就是1g ,3g就是?(3克)4.掂一掂感知1克师:请每位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分硬币 ,放在手上 ,闭上眼睛 ,静静地掂一掂 ,互相说有什么感觉?5.找一找1克重的东西师:在家知道了1克有多重?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重大约是1克的?生1:生2:生3:6.感受几克师:大家了解了1克

8、有多重 ,你们知道2克有多重吗?10个2分硬币有多重?50个呢?三、克和千克的关系1.师:老师这里有1筒2分硬币一共100个 ,你们说说这筒2分硬币重大约是多少克?这样的2筒呢?生:2.师:现在这两筒硬币放在盆秤上去称 ,指针有没有指“1千克 ,估测一下 ,大约要几筒这样的2分硬币?生:10筒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师:现在盆秤上的指针指到了“1 ,说明这样的10筒2分硬重就是多少?(1千克 ,板书)那以克为单位就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生:这是因为1个2分硬币重约1克 ,1000个重约1000克。师:从中我们明白了1千克里有几个1克?这说明1千克和1000克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生说师板书)

9、3.认读1千克=1000克4.练习89页第5题(点击课件出示)在括号内填上“、“或“=。2千克( )2019克 800克( )1千克5千克( )4900克 2500克( )3千克四、稳固练习1.估测一本数学书的重有没有1千克 ,表示它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比拟适宜?2.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称出1千克数学书 ,看看重1千克数学书大约需要几本?3.请1号同学上来提苹果下去 ,先请各小组估测一下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再称一称。4.关于信的练习(1)一封平信不能超过20克 ,小明向爷爷写了一封信 ,同时寄了几张照片 ,大家看看这样封信重约多少克?(30克)(2)这封信能收到吗?为什么?这封信要使

10、爷爷收到 ,该怎么办?(3)后来爷爷收到了这封信 ,看了之后却笑得直不起腰来 ,我们也来看一看 ,读一读这封信:外公:您好!我已经10岁 ,身体长得特别健康 ,体重已达50克 ,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鸡蛋2个 ,250克的豆奶一袋 ,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4个 ,晚上吃得更多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外孙:小明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进行改错)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11、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小结: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解决了很多问题 ,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练说 ,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 ,听得准确 ,才有条件正确模仿 ,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 ,注意听说结合 ,训练幼儿听的能力 ,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 ,我对幼儿说话 ,注意声音清楚 ,上下起伏 ,抑扬有致 ,富有吸引力 ,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 ,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 ,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