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泥石流分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制提纲_第1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分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制提纲_第2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分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制提纲_第3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分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制提纲_第4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分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滑坡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制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录D (规范性附录)滑坡崩塌泥石流分类D.1 滑坡分类表D.1 滑坡分类表划分依据类型特征说明物质组成土质滑坡发生在冲积、洪积、坡积、崩积、残积、人工填土等松散层中的滑坡岩质滑坡发生在基岩中的滑坡滑面与岩层面关系顺层滑坡沿层面滑动的滑坡,发生在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倾角坡角切层滑坡沿倾向坡外的软弱面滑动,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滑体厚度(h)m浅层滑坡h10中层滑坡10h25深层滑坡25h50超深层滑坡h50滑动形式推移式滑坡上部岩(土)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

2、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引发因素工程滑坡由于切脚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自然滑坡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形成年代新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滑体体积(V)m3小型滑坡V10×104 中型滑坡10×104V100×104大型滑坡100×104V1000×104特大型滑坡1000×104V10000×104巨型滑坡V10000×104滑坡期次复活型滑坡古滑坡、老滑坡整体或局部再次活动新生型滑坡初次发

3、生的滑坡D.2 崩塌分类表D.2 崩塌分类表划分依据类型特征说明物质组成土质崩塌发生在土体中的崩塌,也称土崩岩质崩塌发生在岩体中的崩塌,也称岩崩引发因素工程崩塌由于切脚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崩塌自然崩塌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崩塌破坏方式滑移式崩塌崩塌体沿软弱面滑移,于陡崖(坡)处塌落倾倒式崩塌崩塌体转动倾倒塌落坠落式崩塌悬空或悬挑式崩塌体受自重引起的剪切力作用发生的拉断、剪断塌落崩塌体体积(V)m3小型崩塌V1000中型崩塌1000V1×104 大型崩塌1×104V10×104 特大型崩塌V10×104崩塌体顶端距陡崖(坡)脚高度(h)m低位崩塌h1

4、5中位崩塌15h50高位崩塌50h100特高位崩塌h100D.3 泥石流分类表D.3-1 泥石流按水源、固体物质提供方式及发育阶段分类划分依据类型特征说明水源类型暴雨性泥石流一般在充分的前期降雨和当场暴雨的激发作用下形成,激发雨量和雨强因不同沟谷而异溃决型泥石流由于水流冲刷、地震、堤坝自身不稳定性引起的各种拦水堤坝溃决和形成堰塞湖的滑坡(崩塌) 堰塞体溃决,造成突发性高强度洪水冲蚀而引发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由冰、雪消融水流激发形成的泥石流固体物质提供方式崩滑型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滑坡崩塌等堆积物提供,也有滑坡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由沟床堆积物受冲刷提供坡面侵蚀泥石流坡面侵

5、蚀和冲沟侵蚀提供泥石流形成的主要物源。固体物质多集中于沟道岸坡或斜坡坡面,在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形成泥石流弃渣型泥石流形成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由开渠、筑路、矿山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弃渣提供发育阶段发育期泥石流山体破碎不稳,日益发展,淤积速度递增,规模小旺盛期泥石流沟坡极不稳定,淤积速度稳定,规模大衰败期泥石流沟坡趋于稳定,以河床侵蚀为主,有淤有冲,由淤转冲停歇期泥石流沟坡稳定,植被恢复,冲刷为主,沟槽稳定表D.3-2 泥石流按集水区特征分类类型坡面型泥石流沟谷型泥石流特征说明(1)无恒定地域与明显沟槽,只有活动周界。轮廓呈保龄球形。(2)限于30°以上斜面,下伏基岩或不透水层,物

6、源以地表覆盖层为主,活动规模小,破坏机制更接近于塌滑。(3)发生时空不易识别,成灾规模及损失范围小。(4)坡面浅层岩土体失稳。(5)总量小,无后续性,无重复性。(6)在同一斜坡面上可以多处发生,呈梳状排列,顶缘距山脊线有一定范围。(7)可知性低、防范难。(1)以流域为周界,受一定的沟谷制约。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和堆积区较明显。轮廓呈哑铃形。(2)以沟槽为中心,物源区松散堆积体分布在沟槽两岸及河床上,崩塌滑坡、沟蚀作用强烈,活动规模大,由洪水、泥沙两种汇流形成,更接近于洪水。(3)发生时空有一定规律性,可识别,成灾规模及损失范围大。(4)是暴雨导致洪流对沟底和坡面物源产生“揭底”冲刷所导致。(5)

7、总量大,重现期短,有后续性,能重复发生。(6)受区域构造控制,同一地区多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同一地区相同条件沟谷进行预测泥石流危险性有借鉴意义。(7)有一定的可知性,可防范。表D.3-3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类分类指标泥石流类型泥流型泥石型水石(沙)型物质组成粉沙、黏粒为主,粒度均匀,98%的颗粒粒径小于2.0mm可含黏粒、粉粒、砂粒、砾石、卵石、漂石各级粒度,很不均匀粉沙、黏粒含量极少,多为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粒度很不均匀(水沙流较均匀)流体属性多为非牛顿流体,有黏性,黏度大于0.3Pas多为非牛顿流体,少部分也可以是牛顿流体。有黏性的, 也有无黏性的为牛顿流体,无黏性残留表观有浓泥浆残留

8、表面不干净,有泥浆残留表面较干净,无泥浆残留沟槽坡度较缓(坡度小于5°)较陡(坡度在5°与14°之间)陡(坡度在14°与21°之间)分布地域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地区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及堆积体中多见于火成岩及碳酸盐岩地区表D.3-4 泥石流按流体性质分类分类指标泥石流类型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重度(t/m3)1.82.41.31.8泥浆粘度(PaS)0.30.3物质组成以黏土、粉土为主,包括部分砾石、块石等,有相应的土层及易风化的松软岩层供给。以碎块石、砂为主, 含少量黏性土,有相应的土及不易风化的坚硬岩层供给。沉积物特征呈舌状,起伏不平,保持流

9、动结构特征,剖面中一次沉积物的层次不明显,间有“泥球”,但各次沉积物之间层次分明,洪水后不易干枯。混杂堆积,高容重(容重大于2.0g/cm3 ) 泥石流还有反粒径分布(粗颗粒在上)的特点。呈垄岗状或扇状,洪水后即可通行,干后层次不明显,呈层状,具有分选性,砾石支撑。流态及流体特征层流状,固、液两相物质成整体运动,无垂直交换,浆体浓稠,承浮和悬托力大,石块呈悬移状,有时滚动,流体阵性明显,直进性强,转向性弱,弯道爬高明显,沿程渗漏不明显,磨蚀力强。紊流状,团、液两相做不等速运动,有垂直交换,石块流速慢于浆体,呈滚动或跃移状,泥浆体混浊,阵性不明显,但有股流和散流现象,水与浆体沿程易渗漏。表D.3

10、-5 泥石流按暴发频率分类类型极低频泥石流低频泥石流中频泥石流高频泥石流暴发频率1次/100年1次/100年1次/20年1次/20年1次/年1次/年表D.3-6 泥石流按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或峰值流量分类分级指标规模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V(m3)V5020V502V202峰值流量Q(m3/s)Q200100Q20020Q10020注:“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和“峰值流量”不在同级时,按就高原则确定规模等级。附录E (规范性附录)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E.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类型复杂中等简单地形地貌地形复杂,起伏大,冲沟发育,地貌类型多样多变,相对高度 500m,坡面

11、坡度一般25°的山地。地形较复杂,起伏较大,冲沟较发育,地貌类型较多,中山、低山,相对高度 200 m500 m,坡面坡度一般是15°25°的山地。地形简单,起伏小,冲沟不发育,地貌类型单一,丘陵缓坡为主,坡面坡度一般15°。地层岩性岩性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覆盖层厚,地质露头出露差。岩性变化较大;地质界线可采取工程手段判别;覆盖层厚度一般。无岩性变化或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第四系阶地结构清楚。地质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溶强烈,节理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 级或地震峰值加速度0.15g。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岩溶较强烈,节理

12、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3Ms6级或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0.15 g。地质构造简单,单斜地层,岩层平缓,节理不发育,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 Ms3 级或地震加速度0.05 g。岩(土)体结构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淤泥类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类土。层状碳酸盐岩体,层状变质岩体;粉土,粘性土。块状岩浆岩体;碎砾土,砂土。水文地质水文地质结构变化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复杂。地表、地下水对滑坡、崩塌稳定性及泥石流物源形成影响大。水文地质结构变化较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

13、件较复杂。地表、地下水对滑坡、崩塌稳定性及泥石流物源形成影响中等。水文地质结构单一;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地表、地下水对滑坡、崩塌稳定性及泥石流物源形成影响小。人类工程活动大、中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小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无水库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附录F (资料性附录)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提纲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提纲格式如下:第一章前言(一)任务由来(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三)工作目的与任务(四)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五)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勘查依据、勘

14、查时间、勘查阶段、勘查范围、勘查工作量、勘查质量等)第二章勘查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1)位置与交通2)气象、水文(二)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与地震4)水文地质条件5)人类工程活动第三章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一)基本特征1)滑坡区地貌形态及边界特征2)滑坡体变形特征3)滑坡物质结构特征(二) 危害对象第四章滑坡稳定性计算(一)形成机制分析1)滑坡变形形成机制分析2)滑坡近期发育阶段3)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二)破坏模式分析(三)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四) 稳定性计算结果1)计算剖面2)计算工况3)计算结果第五章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发展趋

15、势分析(一)稳定性评价(二)变形发展趋势分析第六章既有治理工程评述及治理方案建议(一)既有治理工程评述(二)治理工程方案布置原则(三)治理工程设计参数建议(四)治理方案建议(五)各类建筑材料分析与评价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评价)(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二)交通影响(三)综合评价和结论第八章地质灾害治理效益评估(一)社会效益评估(二)经济效益评估(三)环境效益评估(四)减灾效益评估第九章结论与建议(一)结论(二) 建议附录G (资料性附录)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崩塌(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提纲格式如下:第一章前言(一)任务由来(二)地

16、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三)工作目的与任务(四)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五)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勘查依据、勘查时间、勘查阶段、勘查范围、勘查工作量、勘查质量等)第二章勘查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1)位置与交通2)气象、水文(二)地质环境条件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与地震4)水文地质条件5)人类工程活动第三章崩塌(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一)崩塌(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1)崩塌(危岩)分布及形态特征2)崩塌(危岩)破坏方式(二)崩塌(危岩)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1)崩塌(危岩)的影响因素分析2)危岩形成机制分析第四章崩塌(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一)崩塌(危岩)变形现状(二)定性分析评价(三)定量计算及评价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2)崩塌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3)危岩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4)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