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说课稿_第1页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说课稿_第2页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说课稿_第3页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说课稿_第4页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质资料欢迎下载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说课稿江川县第二中学:杨雪芳课题: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 课时:1课时F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思考进行简单说明。一、教材分析直线与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上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图 形一一直线。学习本章,既能为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的圆、圆锥曲线、线性规划、以及导数、微分等做好 知识上的必要准备,又能为今后灵活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打好坚

2、实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和斜率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用直线 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核心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它既是直线斜率概 念的深化和简单应用,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根据两条直线 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这是贯穿于本节乃至本章 内容始终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本质还是数形结合。因此体会数形结合的 数学思想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二、学情分析: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学习过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几何判断方法并 不陌生,并且具备了一些初步推理能力。但用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是用代数方法研 究几何问题,学生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首次接触会感到不习惯。要学好本节内容,学生还需具 备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但此前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诱导公式 tan(90 +3)=-l/tanff的认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而要导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斜率条件,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探究两条直线斜率与两条直线垂直的关系。三、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根据课标要求和 本节教学内容

4、,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技能 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2.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经历用斜率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条直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解释几何含义, 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与代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解析几何有感性的认识。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对教材、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两条直线斜率与两条直线垂直的关系。四、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结合本节课知识

5、的逻辑关系,我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接着创设与上节课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即斜率是刻画直线倾,导入本节课的课题。然斜程度的量,当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时,它们之间的斜率有何关系?) 后通过让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归纳和抽象得出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条件。再通过例题和基础性练 习使学生巩固判定条件,以达成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接着通过延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判定 条件的理解,最后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五、教学过程设计:F面我就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做简单的说明。(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问题情境1: 1、什么叫倾斜角

6、?它的范围是什么?2、什么叫斜率?如何计算呢?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问题1、2,请学生口述答案,老师强调注意的条件。问题情境2:斜率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当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时,它们之间的斜率有何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2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到两条直线的斜率与位置有着某种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回顾,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为本节课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 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二)观察类比,探究新知: 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优质资料欢迎下载为了降低

7、难度,探究1两直线平行时,它们的斜率一定相等吗?探究2,若ki =k2,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Y1A1OX探究1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整理,先请学生表述理由,教师补充。探究2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可得出直线,但要明确其中的原理势必受到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的限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结论:若k1,k2均存在,则k,=k2=l1/l2或l1与l2重合.若k-i, k2均不存在,则l1 / l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体验探究两条直线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更好的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2)

8、应用举例:例1、已知A(2,3),B (- 4,0) P ( 3,2),Q (- 1,3),试判断直线 AB与直线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给学生约1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老师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设计意图:直接应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规范表达数学过程做出示范。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先设定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有斜率存在。先请学生表述理由,教师补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试试看: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直线11与12是否平行?优质资料欢迎下载(1)经过两点A(2,3) , B( _1,0)的直线li,与经过点P(1,0)且斜率为1的直线12;(2)

9、11 经过点 A( -3, 2), B (-3, 10) , 12 经过点M(5,-2)N(5,5).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P-87例4 ( 1分钟)通过阅读此题,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它可能还是一个正方形,如何判断呢?引出下一个探究的问题:斜率之间有何关系时两条直线垂直?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1)思考:如图,11 12时,k1与k2满足什么关系?为了降低难度,先设定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有斜率存在。先请学生表述理由,教师补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究

10、3.两直线垂直时,它们的斜率之积一定为-1吗?Y7-_X探究4当k1k2 = -1时,11与12的关系如何?探究4中该结论的证明过程涉及到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无法完成。教师通过分析、讲解,完成 证明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结论:若k1,k2均存在,则11丄12- k1k2=1若斜率一个为0且另一个不出不在时,则两直线垂直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类比探究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的基础上得出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为了使学生的 认识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充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更容易突 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更好的理解两直线垂直的条件。(2)应用举例: 例2:已知A (- 6,

11、 0)、B (3, 6)、P (0, 3)、Q ( 6, 6),试判断直线 AB与直线PQ的位置关系。试试看:判断下列各小题中 l1与l2是否垂直:(1)经过两点C(3,1) ,D( _2,0)的直线11,与经过M (1 -4)且斜率为5的直线12 ;(2) li经过点 A (3, 4) , B (3, 10) , I2经过点 M(-10, 40), N( 10, 40).指导学生阅读P-89例6 (1分钟) 变式练习P89页,练习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设计意图:直接应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规范表达数学过程做出示范。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 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12、三)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基础性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斜率均不存在的两条直线可能重合若直线h丄12,则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则这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l1、l2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零,则h丄12(2)过点A (1, 2)和B (-3, 2)的直线与直线y=0的位置关系是:(3)直线l1的倾斜角为30o,直线l1丄l2,则直线l2的斜率为2、延展性练习已知点P(3,m)在过点 M(2,-1)和N(-3,4)的直线上,则m的值是已知A (0 , 0), B (2 , -1), C (4 ,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D点坐标

13、是已知过点A( -2,m)和B(m,4)的直线与斜率为-2的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若h丄l2,则a值为已知直线h的斜率为3,直线l2过点A(1,2),B(2,a),若h / J,则a值为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 反思小结,归纳提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新方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还有哪些疑惑?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点评,然后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并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全面的 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五) 作业: 1、课本P89习题3.1 A组6、7 2、思考题:已知三个点A(2, 2),B (- 5, 1) , C (3, - 5),试求第四个点d的坐标,使这四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1)作业1是直接应用,模仿练习。作业2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八、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 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结合“课标”对数学学习 的评价建议,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