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方中校核指引Word版_第1页
基准方中校核指引Word版_第2页
基准方中校核指引Word版_第3页
基准方中校核指引Word版_第4页
基准方中校核指引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结构专业4.1校对12344.14.1.1 一般性规定4.1.1.1 检查图面质量,是否有重叠字符、乱码;4.1.1.2 字体类型、大小是否符合公司制图标准;4.1.1.3 图纸名称是否正确,图框内容是否正确;4.1.1.4 附注说明是否统一;4.1.1.5 轴号、尺寸是否与建筑图相符;4.1.1.6 检查校对所需的资料是否齐备;接受校对资料中至少应包含本项目统一技术措施、荷载清理和结构定案文本(可采用电子文本);应对所校对的内容进行全部核对,对完整性、准确性负责;4.1.1.7 所接收的设计文件错误较多时,应通知专负,以确定是否返还设计人员深化设计;4.1.2 计算校对4.1.2.1 一般

2、性规定A. 检查所校对部分计算书完整性,是否漏项(含统一技术措施);B. 采用PKPM电算时,计算书至少应包括总信息(WMASS.OUT)、周期(WZQ.OUT)、位移信息(WDISTP.OUT)、截面简图、原始荷载图、配筋简图等;C. 手写计算书(或利用其他软件计算),应具有以下特征:a) 计算假定条件;b) 思路清晰,步骤完整;c) 各力学、数学单位、符号表达符合相关规定并清楚表达其含义;d) 计算书编号清晰,计算人、校对人均应署名;e) 引用规范外公式时,应注明出处;D. 项目过程中,推荐进行两次电算校对:第一次电算校对主要有以下方面:a) 根据荷载清理,校对一般性荷载;b) 检查结构布

3、置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与模板图对应;模型中采用的假定条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若不符,应有相应措施);c) 根据项目统一技术措施,检查技术、经济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第二次电算校对除应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应检查:a) 根据荷载清理和建筑条件图,细化荷载校对;b) 检查结构布置是否符合结构定案要求;E. 钢结构主要节点应提供计算书;4.1.2.2 基础A. 基础类型及相关设计原则应在统一技术措施和结构定案中制定;独立基础最小配筋原则应在统一技术措施中明确;筏板基础厚度及通长钢筋应经专业负责人确认;按地规确认是否需提供沉降计算;应检查设计是否与地勘报告相符,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相应的处理方

4、法及计算书;抗浮计算方法及措施应由结构定案确定;B. 核查基础计算书,检查计算图式是否与施工图基础详图一致;如联合基础有多种算法,不同的计算方法应与不同的配筋方案相适应;C. 桩基础: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考虑多种因素并结合计算书由结构定案综合确定;检查桩承载力计算书(竖向力、水平力、水平位移),落实相关桩型承载力特征值的地区经验值,了解相关桩型施工方法和适用条件;承台选用图集手册设计时,应仔细了解编制说明及适用情况;D. 检查地下室侧壁计算书时,应注意计算假定是否符合实际,应检查抗浮水位标高是否与地勘报告相符;侧壁侧压力计算应符合实际情况并采用比较成熟可靠的计算方法,应在结构定案中予以明确;E.

5、 抗浮计算时,鉴于目前有关规范、规程及地方标准所采用的相应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分项系数取值不同)略有不同,所以抗浮计算方法应有专负会同审定人员确定。计算配筋时,应按基本组合;F. 当有地下水作用时,计算方法和措施由专负确定并应在统一措施中明确;G. 基础修正: 可按国家规范、四川省地方标准、北京市院标准等进行(由专负确定方法),但应注意在计算独立地下室独立基础时,当室外地面远离基础剪切破坏面时不建议按室外地面进行修正,否则应有可靠保证措施和相应的计算;4.1.2.3 与结构(构件)布置有关的计算校对A. 梁墙平面外连接时,是否需设暗柱及相关设计原则,由专负确定;B. 检查角柱定义、连梁定义是否正

6、确,无合理理由时,按跨高比为5确定是否为连梁,若某片墙体连梁超筋多于20%应查明原因并给出措施;C. 有降板时,应检查主次梁标高关系,并尽量梁底平板底;有退台时,应检查主次梁相互关系,计算模型是否相符,同时应注意是否影响下层房间功能;D. 有大于两向交叉的梁柱节点时,应注意排筋合理性及柱截面是否合理;E. 坡屋面建模是否符合统一措施要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不应出现直折角框架梁,次梁不宜;老虎窗所在的区域,楼板应按开洞处理(电算人员应与制图人员交接,并明确计算方法);F. 剪力墙结构中设置少量框架柱时,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不应大于10%(如不满足,需进一步研究决定);当剪力墙结构有较多

7、短肢墙和框柱时,判断标准由专负确定(多层剪力墙结构较常见此问题); 4.1.2.4 荷载校对A. 检查荷载是否与结构统一措施规定一致;B. 措施中未涵盖的内容应与建筑图核对是否一致;C. 开洞墙体(如外墙)可按满墙折减(应在统一措施中明确);D. 三跑及以上楼梯时,应注意荷载数值和传力是否符合实际情况;E. 坡屋面相关荷载是否考虑了角度的影响;F. 应检查程序(如PKPM)是否自动计算板自重,容重取值是否符合统一措施的规定;4.1.2.5 计算(PKPM电算)结果校对 A. WMASS.OUT 中,重点检查:a) 前处理数据是否正确(如设防烈度、抗震等级、风荷载信息、墙体配筋率、材料强度、各构

8、件砼标号等);b) 框架剪力墙(框筒)结构应检查0.2Q0剪力调整起止楼层号;c) 检查各楼层单位面积质量分布是否异常,是否存在质量分布明显不均匀的情况;d) 检查刚心、偏心率、相邻层抗侧移刚度比,宜满足高规3.5.2条相关规定,当不满足时,也应保证本层侧向刚度不小于上一层的50%;e) 多层框架结构应充分注意抗规5.5.2条第二款之规定;f) 检查转换层等效侧向刚度比(该项检查应配合使用高规附录);g) 检查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是否异常(若异常应要求按实际承载力进行校核);h) 检查刚重比是否异常; B. WZQ.OUT中,重点检查:a) 周期比限值:A级不大于0.9,复杂高层不大于0

9、.85;b) 第一周期不得为扭转;c) 检查各振型基底剪力是否正常;d) 检查剪重比(可在规范限值下浮,由专负确定);e) 检查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90%(是否存在局部振动);f) 框剪结构时,检查倾覆力矩比值;g) 当建筑物有较多斜向抗侧力构件时,应在前处理中附加地震作用方向;当水平荷载最大作用方向角度大于15度时也应回代,回代方式由专负确定; C. WDISP.OUT中,重点检查:a) 位移比是否满足规范规定及建质2006220号规定; b) 检查单向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当由于建筑方案问题造成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考察有害位移角水平后可适当放宽(但应由专负确定量化标准

10、);D. 检查各构件配筋合理性;如梁、墙配筋尽管不超限,但配筋量大,配筋困难;出现此情况应查找原因;E. 框架柱轴压比不得超限;墙体轴压比按平均值计算,均应满足规范要求;F. 墙体厚度不满足规范相关要求时,电算人员应补充墙体稳定性计算,并形成计算文件用于存档;G. 挑梁、挑板长度较大时,应补充手算文件,检查裂缝、挠度是否满足要求;若采用其他程序计算,应有完整计算过程。折梁长度较大时,应有完整计算书;4.1.3 结构设计总说明1.2.3.4.4.1.4.1.1.4.1.2.4.1.3.1 核对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体系选型、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作法、选用标准图等是否正确合理,对涉及使用、施

11、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代。4.1.3.2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基础设计等级、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基本风压值等的确定是否正确。4.1.3.3 地基概况描述:+0.000相应的绝对标高、地基持力层的选定及相应的持力层承载力、基础选型以及地下水类型及标高、场地和地基抗震性能、不良地质现象等;应注明基坑周边等回填要求。4.1.3.4 结构设计荷载、风载取值及相关参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4.1.3.5 结构材料及连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性能指标、安全等级、裂缝控制等级和质量要求(如焊缝质量等级,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摩擦面处理

12、方法)等的确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4.1.3.6 本工程各类结构的统一做法和要求如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纵向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箍筋作法等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4.1.3.7 建筑物耐火等级和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的防火、防腐、防护、施工安装要求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4.1.3.8 采用的标准图目录和构件的选用。4.1.3.9 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施工顺序、楼面允许施工荷载、预应力结构、钢结构专项施工说明、各类地基的施工、验收要求等。4.1.3.10 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和连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构造措施。4.1.4 基础校对4.1.4.1 基础

13、平面图:A. 分几批次设计时,应检查与前期施工图的交接关系;当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与专负协调;B. 检查侧壁留洞位置、尺寸与提资是否相符;C. 检查定位尺寸、角度是否与建筑相符;当有角度时,应核查定位精度与建筑是否相符;D. 检查积水坑井数量、尺寸是否与建筑相符及是否合理;检查消防水池设备井是否与提资相符;E. 采用桩基础时,应有桩定位平面图;并检查轴线、尺寸是否与建筑、与上部结构相符(即基础布置图、竖向构件平面图,一层结构平面图);F. 检查后浇带、加强带间距、尺寸,检查是否与±0.00(当室内外高差段为混凝土侧壁时)及以下各层模板图中所设后浇带闭合;后浇带不宜穿过电梯基坑等不宜施工维

14、护之部位;4.1.4.2 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边长大于或等于2.5m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交错布置;4.1.4.3 检查基础设计说明是否与本工程相符;基础持力层选择是否适当;4.1.4.4 相邻基础存在高差时,应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要求;4.1.4.5 坡地建筑应注意边坡稳定问题及相关技术措施和要求;4.1.4.6 当有抗浮要求时,是否注明停止降水的条件;4.1.5 平面及板配筋校对4.1.5.1 检查升降板图示是否统一;是否标注基准标高;索引局部平面时,应标注轴号;4.1.5.2 检查降板区域与周边剖面关系示意是否正确(若未表达,应补

15、充);检查降板、降梁时虚实线表达是否准确;4.1.5.3 图纸中所示意的构造柱应标注“后浇”;当构造柱部分悬空时,应有相应现浇节点大样;构造柱两边无填充墙或两边沿层高满布填充墙时,可不设加密区;4.1.5.4 双层空调时,检查结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倾覆问题(应掌握建筑专业图示表达);4.1.5.5 检查悬挑板:A. 挑板板厚及钢筋应适当放大;B. 板厚较厚时,宜双层双向配筋;C. 当阳台形成两边支座时(相邻边),支座边围合区域应配置底筋(不论板厚取值多少)D. 当阳台按纯悬挑板设计,而存在翻边(向上、下)时,同时该翻边向内延伸至主体时,应注意到其事实上的边梁作用,应做到:翻边大样按梁配置(

16、可采用开口箍筋),相应纵筋伸入梁内锚固;板应配置底筋(满足最小配筋率);E. 当阳台一边有梁挑出,另一边由板挑出时,也应按3)、4)执行;F. 挑长较大时应详细校对计算书;4.1.5.6 PKPM计算板挠度过大时,不宜盲目增加板厚,可辅以静力计算手册或有限元分析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确定板厚;4.1.5.7 检查裂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由专负确定原则);4.1.5.8 检查板配筋相关参数(以PKPM程序为例):A. PM前处理的砼标号;B. PM前处理砼容重;C. 板采用弹性或塑性算法由专负确定;D. 检查钢筋级别等参数;4.1.5.9 检查结构大样:A. 应同时校对建筑立面、平面、剖面的对应关

17、系;当错误较多时,应通知专负查找原因并给出处理措施;B. 同时检查建筑配筋大样的合理性,如配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倾覆问题;不合理处通知建筑修改,并保留相应记录;结构专业不绘制由建筑专业设计部分;C. 挑檐、雨蓬设计时荷载是否有漏项(如积水荷载等); D. 翻边厚度较厚时应双面配筋;长向钢筋宜置于外侧(应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E. 校对翻边线条时,参见第5条第三、第四款;F. 一般情况下,净挑50厚度不大于100的线条不必专门配筋,由专负制定原则;G. 不在楼层标高处的大样尽量配置一级或二级钢,不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当钢筋弯折复杂时,不应采用冷轧带肋钢筋;H. 索引的剖视方向是否与大样一致;I.

18、当建筑大样表达为“参同”时,应检查相应位置与结构大样是否符合;4.1.5.10 检查楼板开洞情况与相关专业是否相符(定位、加强措施);开洞处应有开洞符号;4.1.5.11 检查梁上开洞、墙上开洞、柱上开洞是否正确;注意以下:A. 梁上开洞应检查开洞位置、尺寸、数量及相应计算书,评估对梁的影响(难以确定时,应向专负反馈意见);B. 一般情况下,对于标准L形剪力墙,空调管穿过小墙肢时,当小墙肢净长不小于300时,可不表示,小于300开洞时,由专负确定;C. 一般情况下柱上不得开洞;柱上开洞无论大小及位置均应表达且应由专负同意;D. 墙上开洞较大时需向专负反映(落实电算人员是否考虑);4.1.5.1

19、2 板厚是否与程序取值相符;4.1.5.13 挑檐(板)看线是否与建筑对应;非结构构件不应在模板图中表达;复杂挑檐(板)可只绘出外框控制线;4.1.5.14 检查后浇带、加强带的设置是否合理(由专负给出量化控制原则);4.1.5.15 按规范检查是否设置后浇带以及间距(当不满足时,由专负确认);4.1.5.16 坡屋面:A. 检查板支座情况是否符合实际受力(如老虎窗位于梁支座上方);B. 检查板计算及配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老虎窗位于板中时);C. 检查结构放样与建筑是否相符;D. 检查坡屋面相关大样是否表达(如折板大样等);E. 检查高于其他坡屋面的挑檐板是否影响施工;F. 检查复杂挑檐板实

20、际挑长,是否有相应计算书;G. 检查烟囱等构件(装饰构件)高度、尺寸,进一步评估对结构的影响,当需要计算时,应要求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计算文件;H. 检查老虎窗大样与建筑是否符合;I. 当有消防通道时,检查通道与屋面的板的相互关系及受力情况是否符合实际;J. 单梁双板时,应落实电算人员是否考虑;K. 重点检查屋脊、檐口标高及定位是否与建筑相符;4.1.5.17 有预埋件的楼板,检查节点大样是否准确;4.1.5.18 检查梁定位;4.1.5.19 检查相邻升降板区域梁的偏置方向是否符合设计约定(如客厅卧室厨房等主次关系);4.1.5.20 检查板配筋最小配筋率;4.1.5.21 较厚翻边是否满足最

21、小配筋率(如飘窗等的竖直边)由专负确定;4.1.5.22 当挑板长度较小时可不受最小配筋率限值(由专负确定原则);当挑板挑长较小但承受较大荷载时,需进行板抗剪计算;4.1.5.23 ±0.00及以下板:A. 检查降板区域与建筑(设备)是否相符,是否有剖面关系示意;是否清楚表达人防区域;B. 检查板厚、最小配筋率;C. 检查楼板开洞是否与建筑(设备)相符;(注意有无消防取水口);D. 检查设备运输通道是否考虑相应荷载(与电算人员核对);E. 当设置多层地下室时,应检查消防水池是否设置吸水槽;4.1.5.24 检查梁上柱在起柱层有无涂黑(即应与其他结构柱有明显区别);4.1.6 梁校对4

22、.1.6.1 ±0.00以上梁校对A. 是否标注梁顶基准标高;坡屋面梁是否有统一标高示意;B. 外围梁高是否正确(与建筑门窗洞口配合),是否合理(应尽量避免因某条外围梁较高而造成相关几条梁均做高的情况);C. 退台房间时,梁是否上翻;上翻后主、次梁配筋是否符合电算分析模型;D. 挑梁上翻时,应与专负确认是否上翻(避免因盲目上翻而造成房间功能受限,如标注为花园的赠送空间);挑梁纵向受拉钢筋宜适当放大;挑梁挑长较大时,应有手算计算书(重点是挠度),若采用其他程序计算,应有完整计算过程(量化指标应在统一技术措施中明确)。屋顶挑梁应注意:a) 屋顶挑梁上翻后是否有可靠的锚固措施;b) 屋顶构

23、架挑梁应检查是否存在柱上悬梁及相应的计算文件(重点检查挠度),c) 次梁比主梁高时,与电算人员沟通实际情况,检查是否有相关节点大样;E. 折梁应有相应的节点大样;当折梁长度较大时,应有相应计算文件(如挠度计算),若采用其他程序计算,应有完整计算过程;F. 坡屋面折梁是否画展开图及表达方式采用单线或粗线由统一技术措施规定;标高是否正确(表达方式、与建筑表达的一致性等);框梁不得出现水平直角弯折;普通梁不宜采用直角弯折;检查各梁之间的空间交接关系,并确定是否与电算模型相符;检查折梁节点大样是否正确和统一;单梁双层板时,应与电算人员沟通电算情况;G. 检查设备基础下结构布置(如屋面水箱下结构布置是否

24、符合电算模型及各梁相互关系与标高);H. 检查梁编号是否准确(KL、L、LL、XL),检查跨数、悬挑标号是否标注正确(注意与电算的对应),一般情况下,跨高比小于5时定义为连梁;I. 检查梁上开洞是否满足构造措施,根据荷载水平、开洞大小、数量确定是否需补充计算;无集中管井时,应检查梁竖向开洞情况(主要是电专业);J. 检查降板区域梁板关系,确认以下几点:a) 梁是否降标高;(如厨房与客厅相邻并且隔墙厚度小于梁宽时)b) 一般情况下,卫生间小梁梁底平板底;K. 检查是否存在受拉纵筋加大而没有配置受压钢筋,造成计算配筋率超筋问题;L. 检查框梁梁端截面底面与顶面纵筋配筋率比值,一级不小于0.5,二、

25、三级不小于0.3,如出现上述情况必须修改并查明原因,同时检查是否满足强柱弱梁要求(一般情况下,梁端顶面纵筋调大不超过5%)M. 检查有无违反抗规6.3.4条,即一、二级框架梁纵向钢筋配置要求;(max214,1/4*maxAs1,As2;纵向钢筋直径与截面尺寸的对应关系;N. 检查梁是否按统一措施分层归并;O. 抬柱梁下部纵筋至少放大1.2倍;根据剪力确定、核查箍筋是否满足要求及是否需增设吊筋;P. 框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2.5%(宜满足),配筋率大于2.0时,检查箍筋直径是否满足构造要求(最小构造直径增大2mm);Q. 框架梁梁高小于400时(特殊情况,不宜出现),检查梁端箍筋间距,应不

26、大于1/4梁高;R. 检查沿框梁全长的箍筋面积配箍率,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时分别不小于(0.3、0.28、0.26、0.26)ft/fyv;普通梁的面积配箍筋不应小于0.24ft/fyv;符合弯、剪、扭条件的梁面积配箍率不应小于0.28ft/fyv(一般情况下受扭独立梁应更多关注,如位于边跨的楼梯间边框梁);S. 梁高不大于300时,箍筋间距不大于150;T. 当梁上部有小墙肢(或异形柱)时,梁高不宜小于小墙肢(异形柱)净挑长的两倍; U. 有预埋件的梁,应检查相应节点大样是否正确;承受动力荷载的吊钩不得采用冷加工钢筋;V. 梁平法标注中,架立筋应()标注;W. 梁与墙(或梁)平面外连接

27、时宜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X. 检查交叉梁附加箍(吊)筋;Y. 梁贯通小墙肢时编号原则应在统一技术措施中明确;4.1.6.2 ±0.00及以下梁校对A. 是否标注梁顶基准标高;B. 检查主楼内梁顶标高是否满足设备降板要求,同时检查梁相互关系;C. 有下跃夹层时,检查:a) 夹层顶(即±0.00处)梁高是否碰头;b) 夹层底上翻梁是否影响房间功能;c) 地下室梁与主楼的交接关系以及是否与电算模型一致;D. 大于两向的梁交叉于柱顶时,检查配筋是否过密;E. 检查坡道(车道、自行车道等)梁顶标高及相互关系与电算模型是否吻合及净高是否满中要求;4.1.7 竖向构件校对4.1.7.1

28、剪力墙(框剪)结构平法施工图的第一页应有“结构层楼面标高。示意”并标注加强区范围;4.1.7.2 检查竖向构件定位、尺寸是否符合建筑要求;是否遗漏尺寸标注;检查轴线定位角度是否与建筑相符,若精确度不同时,应与建筑核查;4.1.7.3 检查竖向构件编号是否重复;是否与详图编号对应;4.1.7.4 ±0.000以上同一位置竖向构件编号宜相同(相仿),如:1轴与A轴相交的竖向构件编号为YAZ1,以上编号为AZ1;4.1.7.5 框剪结构平法施工图中,当平面简单时,柱、墙编号与定位可合并表达(由专负确定);4.1.7.6 底部加强区拉结筋应适当加密(由专负统一);二级及二级以上剪力墙(框剪)

29、结构,底部加强区分布钢筋的配置应体现加强的概念(由专负确定); 4.1.7.7 墙体小墙肢配筋过大时,不应简单配置过大竖向钢筋,应分析原因(是否由于程序认定偏差造成,如200厚墙,长700;应辅以必要的手算);也可采用组合墙计算,折减幅度由专负确定;4.1.7.8 竖向钢筋不宜大于墙厚1/10;4.1.7.9 梁墙平面外连接时,应根据跨度、荷载水平、梁高等因素确定加强措施(含计算);具体操作可参见“4.1.3.3第一条”,由专负确认;4.1.7.10 由于上部建筑功能布置发生变化,上部边缘构件与梁出现平面外连接造成梁跨较大,存在计算与锚固问题时,可在梁上外伸小墙肢,但应注意下部梁高不宜小于小墙

30、肢净长的两倍(应由专负确定相关原则);4.1.7.11 地下室平面图中:A. 检查墙体留洞尺寸、定位;B. 人防墙是否表达清晰明确,是否与提资相符;C. 检查侧壁表达示意是否准确(如:所表达的示意是否与基础平面布置图中的侧壁吻合);4.1.7.12 详图:A. 检查编号、尺寸是否与平面图相符;B. 应标注箍筋体积配箍率、纵筋面积配筋率,检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勿遗漏高规7.2.16条第四款有关规定);C. 检查是否存在短柱,短柱体积配箍率1.2%;(特别注意公共和户内楼梯间)D. 检查电算模型中是否存在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当超过时,配筋构造是否满足规范;计算墙体轴压比时取全截面平均值;E. 当存

31、在极短柱时,应向专负确认并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F. 当纵向钢筋较大时,可采用HRB400进行等强代换;沿竖向同一位置纵筋上下层级差不大于两级;G. 柱截面尺寸400时,一般只采用三肢箍;H. 一般情况下,箍筋重叠最多二层(线重叠);4.1.7.13 检查梁上柱纵筋锚固长度是否符合图集要求;4.1.7.14 边缘构件与地下室侧壁重合时的处理方法由专负统一原则;4.1.7.15 检查边缘构件标高是否与建筑相符;4.1.7.16 检查变截面边缘构件在升降板处标高(或示意)是否正确;4.1.8 楼梯、坡道校对4.1.8.1 校对、设计人员应熟练掌握民用建筑通则第6.7节;4.1.8.2 检查梯板、梯

32、梁、梯柱的定位尺寸与建筑是否符合(当建筑提资缺少相应的楼梯平面大样时,应按建筑平面放大图及组合平面图共同确定,并应有相应记录);4.1.8.3 检查平台板标高、梯梁标高,确定梁(板下)净高是否满足规范要求;4.1.8.4 检查梯柱位置是否遮挡洞口;检查梯柱拉接情况(双向梯梁拉接);评估较大楼梯间时梯柱的受力情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必要时应要求提供相应计算书(公建、厂房、会所等);4.1.8.5 应确定是否存在镜像单元,若有,则应检查楼梯起跑方向;4.1.8.6 梯板负筋拉通措施,由专负确定;4.1.8.7 楼梯直接从板上起步时,检查相关计算模型是否符合实际受力;4.1.8.8 楼梯计算可考虑踏步

33、作用,应有相应计算书;4.1.8.9 当梯板较长时,宜采用梁式楼梯;4.1.8.10 有机房电梯的机房板厚及底板厚按相应电梯资料所提供的板厚取值(当地下水位较高,应取250以上),同时应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无机房电梯顶、底板厚应按电梯资料建议值取用,一般情况下,底板取为300厚;4.1.8.11 地下室坡道剖面图应完整表示坡道上部梁、板结构布置及相对关系并进行尺寸标注;校对时,校对人员应检查坡道上空梁标高与模板、电算是否一致;4.1.8.12 检查是否存在设备运输通道,是否考虑了相应荷载,高度是否满足要求;4.1.8.13 应注意当有防火墙时,梯板需加宽;4.2 校核1.2.3.4.4.1.4

34、.2.4.2.1. 一般性规定4.2.1.1. 检查结构事前指导、专业评审、中间检查、校对、校核等记录单是否及时填写;4.2.1.2. 检查图面质量,是否有重叠、错漏字符;4.2.1.3. 检查字体类型、大小是否符合公司制图标准;4.2.1.4. 检查结构设计总说明中相关规范、规程等引用是否正确;地震设计参数是否正确;4.2.1.5. 各结构单元抗震缝宽是否满足要求并与建筑总图一致;4.2.1.6. 结构定案的要求是否在设计文件中准确体现;4.2.1.7. 抽查图框信息的完整性及正确性;4.2.1.8. 以下各项中涉及检(抽)查数量时,均指各子项;4.2.2. 计算(电算)4.2.2.1. 检

35、查重要部位、特殊构件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定案要求;是否有完整的计算书;4.2.2.2. 检查计算书的完整性,是否漏项,内容是否正确;抗震审查表是否正确填写;4.2.3. 模板4.2.3.1. 检查节点大样(3处)的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4.2.3.2. 抽查挑板(至少一处)是否符合统一技术措施要求;4.2.3.3. 检查附注(说明)等是否统一;填充符号是否一致;4.2.3.4. 抽查退台房间是否存在露梁问题;4.2.3.5. 检查电梯机房顶板、底板是否按电梯资料设计;自动扶梯降板区域是否正确;4.2.3.6. 抽检人防区设备留洞与结构模板是否一致;4.2.3.7. 检查后浇带、加强带位置是否合

36、理;地下室楼层后浇带是否与底板后浇带连续;4.2.4. 梁校核4.2.4.1. 抽查35条梁信息,检查配筋合理性及是否符合规范和统一措施要求;4.2.4.2. 抽查挑梁(至少一条梁),检查是否按统一措施要求进行设计;4.2.4.3. 检查附注(说明)等是否统一;4.2.5. 竖向构件校核4.2.5.1. 检查至少三处详图,平面尺寸、定位、配筋是否正确;4.2.5.2. 检查特殊部位处是否按统一措施或规范要求设计(如楼梯间短柱等);4.2.5.3. 检查至少一处梁、墙平面外连接的处理措施是否符合统一技术措施要求,弯矩是否匹配;4.2.6. 基础4.2.6.1. 检查抗浮设防水位是否与地勘报告一致

37、;是否需注明停止降水时间;4.2.6.2. 检查基础附注中各种措施是否与结构设计总说明一致;4.2.6.3. 检查基础各种构件是否按统一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计算、设计;4.2.6.4. 抽查至少两处集水坑是否与建筑专业提资一致;4.2.7. 楼梯、坡道4.2.7.1. 检查楼梯、坡道是否按统一技术措施要求进行设计、制图;相关计算文件是否齐备;4.2.7.2. 抽查至少一处坡道入口处的坡道顶梁下净高是否满足要求,同时核查该梁与模板、电算是否吻合;4.2.7.3. 检查镜象单元楼梯大样表达方向是否正确;4.2.7.4. 抽查至少一处层高变化处楼梯交接关系是否正确,梯柱位置是否正确;(如一层至地下室是

38、否有梯柱设置不合理,导致梯段净宽不足或门洞口宽度不足) 43审查(审核、审定)1.2.3.4.4.1.4.2.4.3.4.3.1. 一般规定4.3.1.1. 根据事务所设计理念,审查整体设计是否满足顾客需求;是否符合精细化、节约化设计原则;是否方便顾客管理及承建方施工和安装。4.3.1.2. 根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使用功能,审查各部位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建筑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定,是否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舒适、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应重点审查涉及到结构安全和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对结构受力重要的部分或施工较困难的部分,是否适当留有余地。并核查与相关专业主要的、重要的部位是否协调一致

39、。4.3.1.3. 核查事前指导、方案定案,中间检查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4.3.1.4. 对采用的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应审查是否有可靠依据(试验研究、技术鉴定、规定论证等) 4.3.1.5. 承接人防工程设计时,尚应按人防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校审要点(见附件1)第2章结构专业的各项要求,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校核检查。4.3.2. 审查要点4.3.2.1. 工程项目设计校审记录单A. 审核人应检查工程项目设计校对记录单、工程项目设计校核记录单是否齐全,校对、校核(包括设计总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意见是否认真记录;B. 审定人应检查工程项目设计校对记录单、工程项目设计校核记录单和工程项目设

40、计审核记录单是否齐全,校对、校核(包括设计总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及审核意见是否认真记录。4.3.2.2. 编制有通用设计图纸时,其图纸编排是否合理。4.3.2.3. 结构设计总说明(首页)A. 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体系选型、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作法、选用标准图等是否正确合理,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代。B. 设计基准期,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基本风压值、人防工程防护等级等的确定是否正确。C. 地基概况描述:+0.000相应的绝对标高、地基持力层的选定及相应的持力层承载力、基础选型以及地下水类型及标

41、高、场地和地基抗震性能、不良地质现象等。D. 结构设计荷载、风载取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E. 结构材料及连接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安全等级、裂缝控制等级和质量要求(如焊缝质量等级,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摩擦面处理方法)等的确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F. 本工程各类结构的统一做法和要求如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纵向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箍筋作法等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G. 建筑物耐火等级和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的防火、防腐、防护、施工安装要求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H. 采用的标准图目录和构件的选用。I. 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施工顺序、楼面允许施工荷载、

42、预应力结构、钢结构专项施工说明、各类地基的施工、验收要求等。J. 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和连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构造措施。4.3.2.4. 地基、基础设计A. 地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和设防水位标高的确定是否合理。B. 基础选型和平面布置是否正确、基础底面不同标高时的结构处理是否合理可行。C. 软弱下卧层的验算是否满足规范要求。D. 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案和技术指标要求,施工、检测及验收要求等是否明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E. 位于斜坡上的地基,是否满足稳定的要求;平整场地中,是否考虑了大量的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F. 土质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埋深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岩石

43、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埋深较小时,是否验算建筑的稳定性、倾复、滑移。 G. 扩展基础底面积是否按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确定;基础高度和变阶处的高度,是否满足抗冲切、抗剪切的要求;基础底板的配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H. 箱、筏基础的上部竖向荷载重心与基础平面形心的偏心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箱、筏基础是否满足结构承载力、刚度和防水的要求。I. 桩基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单桩承载设计值是否注明,承载力检测要求是否明确;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主筋保护层厚度要求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承台的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桩端持力层为软弱土的一、二级建筑桩基以及桩端持力层为粘性土、粉土或存在软弱下卧层的一级建筑桩基,

44、是否验算沉降。对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其承载力验算是否满足要求。坡地、岸边的桩基是否满足稳定性要求。当桩周土层沉降较大时是否考虑了桩侧负摩擦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J. 需要进行变形验算的地基是否按规范进行计算,变形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高层与裙房间沉降差异控制和处理是否合理可行。K. 需进行抗震验算的地基及基础,其验算及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L. 当基础施工对毗邻建筑物有影响时,对基坑开挖、工程降水的施工要求是否明确,是否安全。M. 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地基和场区的影响是否考虑。N. 处于特殊性土层(湿陷性黄土及膨胀土地区)上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是否满足有关规范要求。4.3.2.5.

45、多层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A. 结构选型及设计、重点审查内容:a) 结构类型是否满足最大高度限值规定要求,超限高层建筑是否经过论证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b) 平面形状和外形尺寸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结构体系是否为双向抗侧力结构,其布置、刚度、质量分布是否均匀对称,主体结构是否避免了铰接;对非规则平面是否采取有效措施。c) 竖向布置高宽比控制、结构竖向构件的上下连续性及截面尺寸、强度等级的变化是否合理,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上下层侧向刚度及抗剪承载力比值是否满足要求。d)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楼板是否现浇,

46、其厚度及配筋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e)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形式及间距是否合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和落地筒体是否加强,落地剪力墙间距、落地剪力墙数目与全部剪力墙数目之比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框支梁是否按偏心受拉构件设计,转换层楼板是否采用双向上、下层配筋。筒中筒结构的高宽比,内筒与外筒间的距离,外筒柱距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f) 主楼与裙房的连接处理是否正确。结构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当不设缝时是否采取有效措施。g) 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变化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转换结构选型是否合理可靠。h) 地下室结构构件如地下室底板、侧墙、柱、顶板的设置和选用是否能保证高层

47、建筑埋深的有效性,是否有利于水平力的传递;其强度及裂缝宽度能否满足规范要求。i)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剪力墙、板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配筋,配筋率、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抽查),柱、墙轴压比控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j) 一般民用建筑局部采用小型钢网架、钢屋架、钢雨蓬等结构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是否安全可靠。B. 计算和构造重点审查内容:a) 应列出所有计算采用软件的名称、版本和编制单位。b) 所采用软件的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是否符合工程实际。c) 计算输入的结构总体信息是否正确;输入的荷载是否正确(抽查)。d) 时程分析对地震波和加速度值等计算参数的取值是否正确。e) 薄弱

48、层部位判别验算及处理措施是否正确。f) 转换层上、下部结构和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和采用的软件是否正确。g) 结构计算分析判断:结构周期、振型、底部总剪力与总质量的比值是否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层间位移和结构顶点位移是否符合规范规定。h) 当高层建筑由于高宽比超限、岩石地基上基础埋深不足等情况下必须进行抗倾复验算时,计算倾复力矩和抵抗倾复力矩是否按规范要求取值。i) 高层建筑钢结构在风荷载及地震力作用下的侧移值和顶点最大加速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钢结构梁、柱的强度、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刚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受压构件计算长度的取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梁与柱及柱脚连接节点的计算和构造是否符合规定。j) 框架

49、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复力矩是否大于结构总地震倾复力矩的50%,如不满足,框架抗震等级的确定是否考虑了这一因素。k) 转换层上下层的侧移刚度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上下结构的连接、转换层结构的截面、配筋和构造是否安全可靠。l) 对计算输出的超筋超限信息以及其它异常信息的特殊处理措施是否恰当。m) 梁、柱、剪力墙、支撑、钢结构连接节点,组合楼板的计算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规定,抗震措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结构薄弱部位在构造处理上是否采取加强措施。采用预应力结构是否遵守有关规定,保证设计、施工质量。当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框架结构中纵向受力钢筋是否注明钢筋强度实测值的具体要求。n) 房

50、屋顶层、楼电梯间及剪力墙底部、框支层上二层楼板以下的落地剪力墙等是否符合加强部位的要求。4.3.2.6. 多层砌体结构A. 结构布置和设计a) 房屋总高度、层数、高宽比及各层层高,是否满足规范限值规定;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位置、间距及宽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b) 平面布置是否简单对称,非简单对称平面是否有加强措施。c) 纵横墙上下是否连续,传力路线是否清楚,抗震横墙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规定,是否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当墙体被竖向管道削弱时或开洞率过大时是否采取了加强措施。d) 对有错层、空旷大房间的特殊处理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楼梯间位置是否合理。e) 楼屋盖圈梁和构造柱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f) 承重窗间墙宽度、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尺寸,无锚固女儿墙高度等局部尺寸是否满足规范限值要求。若未满足是否有特殊构造处理。B. 计算与构造a) 多层砌体房屋的静力计算和抗震验算是否符合规范有关规定,抗震验算是否按二个主轴方向分别验算;计算程序选用是否正确。b) 是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墙体及其控制截面按规范要求进行砌体构件的高厚比、受压、受剪、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