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2000年-2020年-文档资料_第1页
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2000年-2020年-文档资料_第2页
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2000年-2020年-文档资料_第3页
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2000年-2020年-文档资料_第4页
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2000年-2020年-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2000 年-2020 年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关键期, 也是中 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这二十年中, 中国高等教 育正在并将继续经历众多历史性的变革和跨越。 以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的颁布为标志, 我们可以把这二十年 大致划分为发展重心不尽相同的两个阶段。一、十年回顾: 2000-2010 年 站在跨越时空的交界点,作为亲历者和见证人,我认为,过 去十年, 是中国高等教育遭遇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十年, 但也恰 恰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十年,是“大改革、 大发展”的十年。 我们不仅在最大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基础设施 建设等

2、硬件条件,也基本解决了大学适龄青年“有学上”的难 题,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简而 言之,就是基本完成了“一个转变”, 明确提出了“一个方向”。“一个转变”是指,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变, 实现了精英 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1999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 11% (只有 10.5%),到 2009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接近 25%( 24.5%), 翻了一番, 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以上海的在 校学生数为例, 2000 年上海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为 22.68 万人, 2009 年上升到 55.28 万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 百年才能走完

3、的道路。 “一个方向”是指,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具体而言,这 些历史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高教规模持续扩大 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 是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最大亮点和焦点。成就在这里体现,问题也随之产生。从招生数来看, 2000 年全国共招收本科、高职(专科)学 生 376.76 万,研究生 12.85 万人, 2009 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 分别招生 639.49 万人和 51.09 万人,分别增加了 70%和 298%。招生数的增加直接促进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扩张。 2006 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 2500 万人,超过俄

4、罗斯、印度和 美国等传统高等教育大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 家。随后,中国又超过美国, 又成为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截止 2009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接近 3000万( 2979 万) 人,是 2000 年( 1263 万人)的 2.4 倍。学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的相应增长。 2000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1813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1041 所。 200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改写为 2689所和 2305所,分别提高 了 48%和 121%。2000 年全国高校共有 55.62 万专任教师, 2009 年上升到 137.94 万人,增幅为 248%。

5、(见表 1)(二)结构布局趋于合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 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 整,尤其是关注区域结构的平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政 府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内部的层次结构、 学科结构问题以及各地区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合理分布问题, 特别是各区域间高教发展不 平衡的问题。在过去十年中,中国首先完善了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结构, 形成了涵盖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 学、工学、农学、医学以及军事学的 12 大学科门类。同时,中 国政府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 育。到 2009 年,全国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分别 1239 所和 792 所, 高职高专

6、在校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另外,中国还健全 了由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高专 教育,以及学术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研究生教育多层次结构的高等 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学科、 层次结构建设相比, 更为困难的是解决区 域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此,中国政府在各类高校的 支持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 促进区域间 的高等教育平衡发展,自 2001 年至今,国家通过调整部属院校 招生名额分配计划、东西部院校合作计划和对口支援计划,使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安排年均增幅达到 12%,高于全国高校分省计划年均增

7、幅近8 个百分点,使大多数西部省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 15%以上,西部地区高等学 校本专科在校生由 1998年的 133万增加到 2008年的 562万,增 长 3 倍以上,年均增长 15.5%。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 1998 年的 73万增加到 2008年的 367万,增长 5 倍,年平均增长 19.6% 在学研究生人数由 1998 年的 3.2 万增加到 2008 年的 26.7 万, 增长 7 倍以上,年均增长 23.7%。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年招生规 模由 1998 年的 17 万人扩大到 2008年的 95 万人,全国高等学校 在西部地区的年招生已达到 140 万人左右,西部地

8、区人民群众接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 明显缩少。(三)教育质量受到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高等教育得到持续发展的过 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1. 推进“ 985”和“ 211”工程 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和强国不能没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 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一流大学提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支撑。 过去十年中,中国继续实施“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建设。 并借助这些规模大、 层次高的重点建设项目逐步拉近了与世界一 流大学的差距。据教育部 211 工程发展报告显示,中国 28 所大学与美国AAU(美国大学联盟,是国际公认

9、的世界高水平大 学群体)大学有关指标平均值的对比在 1995-2005 年间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见表 2)2. 实施教学质量评估2007 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实施“质量工程”。重点建 设了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 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双语教学示范 课程以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今年是“质量工 程”实施的最后一年,各项总结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除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高职高专质量评估和研究生教育质 量的评估也在逐步开展。 虽然人们对评估本身的方法和结果, 总 有不同的意见,但它们

10、至少说明,中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已经关 注到教育质量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问题。过去十年, 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研究促使高教 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高教发展本身也有三大关键性的创举。第一,坚持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中国是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高等教育是公办 大学的一统天下。 社会主义的中国能不能举办民办大学?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然而,中国人民没 有过多地停留在辩论和争执中,而是按邓小平的说法“不争 论”,“大胆试”。以上海的经验为例,过去十年中,上海办起 了 21 所民办普通高校。这

11、些高校积累了 60 亿以上的固定资产, 在校学生达到 9.6 万人,占上海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 18.6%。实践证明,没有民办高校的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上海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 的普及。第二,借钱贷款办学,为高教规模扩大提供了条件。与绝大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 在经济上, 办高等教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 事。人们总是会讨论, “应该是先有鸡, 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过去十年,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历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既没有 鸡,也没有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问题,是可以有所 作为的。我们找到的办法之一就是:借钱货款办教育。有人估计,在 过去十年中, 中

12、国高校向银行借贷了 2000-3000 亿人民币, 同时 使高等院校的校舍总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 从而容纳了迅速扩大 的高等教育规模。我个人认为,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中国今天 的贷款办大学, 也许会像美国历史上的“赠地学院”一样, 载入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当然,在这过程中,贷款办学也经常受到批评。高校校长也 为此担忧。是不是用好贷款来的钱是一个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提高效率和效益。随着广东省政府的 46 亿还贷,浙江省政府的 还贷计划和上海市政府宣布在未来两年中为公办学校偿还40 亿贷款,大学校长们的担忧逐渐开始减弱。我个人认为,大学的土 地在、校舍在,而且在不断增值,校长们是可以安心用

13、好贷来的 钱,抓住机遇发展教育的。第三,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各国高教发展成果。学习和吸收 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是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兴旺发达的 重要法宝。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传播人类文明、 创造新知识、 新文化为天职的高等教育, 其国际化程度也与日俱 增。任何想回避这种趋势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 只有主动投入 这个发展大潮,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派遣留学生,培养一流人才。三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 高瞻远瞩地作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 十年来, 中国高 等教育已经享受了通过派遣公派出国留学生, 吸收各国世界最新 教育成果的益处。 如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 两院院士以

14、及博士生 导师等人才中超过半数是留学归国人员。二是鼓励自费留学, 提供更多教育选择。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 三十年中,中国派出的公费留学生和中国公民自费出国的留学生 已出国 165万人,学成回国人员已经超过 25 万人。三是中外合作办学, 吸收先进教育经验。 全国有中外合作办 学机构和项目 1200多个(项),上海超过 250 项。二、未来展望: 2010-2020 年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 中国政府颁布了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 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提出到 2020 年基本 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

15、源强国行列 的战略目标。 展望未来十年, 高等教育在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和建设现代化强国中负有崇高的使命, 要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 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 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优 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国家提出的首要任务 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教 育质量,首先意味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要 求各级各类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 位”。特别是要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 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此,要加大

16、教学投入; 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推进研究生 教学改革。(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到 2020 年,我国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成 为“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在此进程中,承担着重大责任,社 会期望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 新中作出贡献。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 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高校、院所、企 业合作分享;培育科技创新团队、跨学科团队,创新科研组织模 式;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推 进产学研结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三)分类管理、办出特色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

17、化需求, 引导高等学校合理 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国际知 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 流大学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高水平的大学不在 高楼大厦,而在于有崇高的办学理念, 有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有追求真理、 勇于创新的精神, 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科研 水平。一旦涌现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会出现一批又 一批真正杰出的人才, 整个国家就充满希望。 分类管理办出特色, 是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18、 要通过政策指导和资源 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办 学特色。(四)提高对外合作交流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未来十年 中,我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合作交 流水平,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目前,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十分明显。 在过去三十年,到其它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 1975 年的 60万,增加到 2005年的 270 万,增加了 3倍多。有学者估计, 到 2020 年,全世界跨境学习的人数将会超过 500 万人。今后十 年,我国将继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吸引海外 人才和各国专家来华教学、科研和管理;增扩公派留学、支持自 费留学、鼓励院校交流和学生游学;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的扩大对外开放的任务之一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