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丞相名称变迁_第1页
历代丞相名称变迁_第2页
历代丞相名称变迁_第3页
历代丞相名称变迁_第4页
历代丞相名称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商朝时期的丞相:商朝以太宰、冢宰、XX为丞相O西周时期的丞相: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O东周时期的丞相: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春秋时期的丞相:齐:XX、左、右相晋:XXXX:左、右庶长XX:令XX:大夫XX:左、右师O战国时期的丞相: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令尹(楚)O秦朝丞相制度: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 师)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XX丞相制度:起初XXXX制相国、左、右丞相

2、、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权)、 大将军、大司徒(即后来的司徒,掌民事)、大司空(即后来的司空,掌水利工 程)、御史大夫(即副宰相)西汉孝武帝刘彻起,设中书令分丞相职权。西汉孝昭帝刘弗陵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 掌宰相职权。如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县侯一一霍光/子孟西汉孝成帝刘鹫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西汉孝哀帝刘欣时,将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O东汉丞相制度:XX、丞相、XX、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将三公改称太尉、司徒、司空。XX: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东汉末 期的荀歿曾

3、任此职。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XX曾任此职。O XX时期丞相制度:xx丞相制度:xx起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XX掌握中枢实权。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比中书令的职位略高一点。XX的丞相:XX、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XX丞相制度:XX曾任丞相之职XX死后,继任者XX称大司马。XX之后,继任者XX称XXXX丞相制度:XX、XX、XX都曾任过丞相之职西晋的丞相制度:丞相、XX、XX、尚书左、右仆射附注:西晋时以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为虚衔;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官衔,在地方上充任都督;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为荣誉官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的权力太 宰、太傅、太保、大

4、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合称八公。O东晋的丞相制度:东晋的丞相:录尚书事、XX、尚书左、右仆射附注:录尚书事与尚书令的职权一样大,但录尚书事的官职比尚书令的略大。十六国的丞相制度:前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冉魏、前秦、后秦、后梁大都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丞相、司徒为宰相;后赵、南凉、西凉、北凉大都以尚书左、右丞、左、右长史、左、右司马 为宰相;北燕、西秦、大夏都是先后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 丞、尚书、左辅、右弼为宰相。南北朝丞相制度:南朝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副宰相。南朝的三公、八公为尊宠之衔,不是实际宰相;录

5、尚书事偶尔设置,中书监和中书令多数情况为荣誉官衔。北朝北魏的三公、八公为名誉官衔,但在北魏初期具有一些实权,北魏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尚书左、右仆射,其中以尚书令为首相。5/9北魏自尔朱荣之乱后,分成东、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篡,西魏被北周所 篡;东、西魏、北齐的丞相职称与北魏的相同,但有少数权臣以丞相、大丞相 的名义行使相权。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名誉官衔;北周以大冢宰、大司徒为宰相,大冢宰为首相。附注: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隋朝丞 相制度:隋朝以内史令、XX、XX同为宰相。隋文帝杨坚将中书监改为内史令,侍中改为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 职权与南北

6、朝同。以别职加上'参掌政事'、'参掌朝政'之衔,也可视为宰相;而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既无实 权,又无属官,为荣誉官衔。唐朝丞相制度:唐初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宰相,因李世民曾为尚书令,而百官亦无 人敢担任此职,后由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唐初丞相制沿袭隋制,恢复中书令、侍中之名。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为实际上的宰 相,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时,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等人曾任尚书左、右仆射、 侍中及中书令。唐高宗李治时又增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7、;又将尚书省改为'中台',中书省改为'东台,门下省改为'西台门下侍中为 '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将 尚书左、右仆射改为文昌左、右相,中书令改为内史令,侍中改为纳言;又将 吏部尚书改为天官尚书、户部尚书改为地官尚书、礼部尚书改为春官尚书、兵 部尚书改为夏官尚书、刑部尚书改为秋官尚书、工部尚书改为冬官尚书;又将 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左台监察京师百官及军队调动,右台负责监察地方各州,对于全国的掌控空前加强;其它如省、寺、监的名称也全更改。唐中宗李哲复辟后,以

8、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唐玄宗李隆基时将尚书省改为紫微省,门下省改为黄门省、尚书省改为文 昌台,以紫微令、黄门令、文昌左、右丞相为宰相。不久又恢复中宗复辟后的 官称,一直沿用到唐朝灭亡。O五代十国时期的丞相制度:五代时期:以同中书门下XX为宰相。O北宋的丞相制度:北宋初,赵匡胤实行以伺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惨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副 相;正副宰相和枢密院的正副枢密使合称为宰执,或宰辅。宋神宗赵顼改革官制后,以'尚书做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 侍郎分别为首相和次相;另设副相四员,依次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9、尚书左 丞、沿书右丞。宋徽宗赵佶再度改官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太宰、少宰;以太宰为首相,少宰为次相,副相四员的官名依旧。O南宋的丞相制度:宋高宗赵构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孝宗赵脊时,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丞相为宰相,参知政事 为副相,一直用至南宋灭亡为止。O XXXX制度:辽国设左、右宰相,并设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为副宰相。金国丞相制 度:金国开国初,设,勃极烈(类似于宰相一职的官职)四人为宰相;金太 祖完颜阿骨打在攻占燕云十六州后,在这十六州中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 相;金太宗完颜晟在汉地建尚书省,设尚书左、右仆射,作为汉地的宰相;金 熙宗完颜亶时,统一了内地

10、和汉地的官制,废除了'勃极烈'制度,以尚书令、 左、右丞相为宰相,并设左、右丞为副相;另设平章事、参知政事作为正副宰 相的助手。此时的尚书令为荣誉职衔,以左、右丞相为实际宰相;海令王完颜亮时,再改官制,以尚书令为宰相,而不设左、右丞相、参知 政事,并废除平章政事;金世宗时,又再改官制,设左、右丞相、平章事为宰 相官,又以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官。7 / 9O元朝丞相制度:元太祖铁木真时的丞相一职称为'大必阍赤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以中书令、左、右丞相为宰相,由大臣担任;元世祖忽必烈时,仿照汉制官爵,以中书令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 同虚设,而实际上的宰相为左、右宰相,

11、又设平章政事为次相,而以左、右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O明朝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基业后,沿袭元朝制度,以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为 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一职,改设内阁,置学士协 办,皇帝亲理国政,六部(即吏、礼、户、兵、工、刑部)掌中枢大权;但此 时的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明成祖朱棣时,侍讲、侍 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开始 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明仁宗朱高炽时,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 高,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明宣宗朱瞻时,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

12、票拟 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的部位。明世宗朱厚懐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凌驾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内阁 在明朝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则一人,多则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 或元辅,权利最大、地位最高;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如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 殿、中极殿、谨身殿;附注:南明小朝廷先后在南方建立过六个小政权,都沿用明朝的宰相制度,以内 阁大学士为宰辅。O清朝丞相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只设立了五个大臣作为辅佐;清太宗皇太极时,设立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合称三院(后称 三馆),内三院各以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其之长官,是为清朝宰相的前 身。清世祖福临时(即顺治十五年),仿照明制,将内三院改称为内阁,设置 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其之正副长官。清世宗胤镇时(即雍正七年),内阁正式成为朝廷中枢机构,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也正式成为正副宰相。雍正八年,成立军机房。后改称为办理机处,简称军机处,协助皇帝处 理要政,总揽军国大计。军机处设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为宰相。军机大臣 任命时,按其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 等。设领班一人,以满族大臣担任,总揽军政,是为首度军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