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1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2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3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赵素贤 1综述 , 赵景民 2审校(11军事医学科学院 , 北京 100850; 21解放军第 302医院病理科 , 北京 100039收稿日期 :2006-12-25 修订日期 :2007-01-22作者简介 :赵素贤 (1976 , 女 , 河北人 , 军事医学科学院在读博士。 3通讯作者 :赵景民 , E -mail:j m zhao_hotm ail . com 。【 中图分类号 】 R5751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5256(2007 05-0395-03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 BC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

2、症性和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 它以肝脏内进 行性小胆管损坏伴有门管区炎症 、 胆汁淤积和肝纤 维化为特点 , 并可最终进展至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 该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女性 , 常合并肝外器官特异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干燥综 合征 、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95%P BC 患者血清中存在 抗线粒体抗体 (AMA 和自身反应性 T 细胞 , 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 P BC 的感染因素 、 。 1 自身抗体 早在 1966年 Doniach 等 就发现 95%以 上 的 P BC 患者中 AMA 呈阳性 。故 AMA 是诊断 P BC 的 重要指标之一 , AMA 共有 9个

3、亚型 (M1M9 , 其 中 M2抗体对 P BC 诊断最具特异性 。 M2的靶抗原 为主要针对线粒体内膜上的 2-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2-OADC , 2-OADC 包括丙酮酸脱氢酶的 E2亚 单位 (P DC -E2 、 2-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 E2亚单位 (OG DC -E2 、 支链 2-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的 E2亚单位 (BCOADC -E2 及二氢硫辛酰脱氢酶 结合蛋白 (E3BP 。这些抗原定位于线粒体基质内 膜 , 催化不同的酮酸底物的氧化脱羧过程 , 其免疫显 性表位均为硫辛酰结合位点 , 但 P DC -E2的抗原表 位主要位于内酯酰区和部分外酯酰区 , 在 P BC

4、患者 血清中的阳性率为 95%, BCOADC -E2、 OG DC -E2的抗原表位位于内酯酰区 , 阳性率分别为 53%55%、 39%88%; 三抗原联合检测其阳性率可达 95%99%, 且特异性很高 , 可达 100%, 正常人阳性率仅为 015%1。 M2靶抗原仅在 P BC 患者的胆 管上皮表达 , 而不存在于其他肝病 , 而其他亚型 , 与 药物反应 、 胶原病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 。在临床 实践中 , AMA 对出现胆汁淤积生化表现的患者具有特异性 , 滴度大于 1 40可基本诊断 P BC, 与活检表现符合率达 97%。 最近 ,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克隆 表达 M2型抗体的

5、3个靶抗原 P DC -E2、 OG DC -E2、 BCOADC -E2, 并将其连接成抗原蛋白三联体 , 以 M2三联体作抗原免疫小鼠 , 建立 P BC 动物模 型 2, 66M2抗体 , 其 , 该实验模型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 在 P BC 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 2 感染因素由于肝脏作为免疫器官这一新概念的提出 3,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感染在 P BC 的发病中备受关注 。 肝脏作为一个免疫器官 , 参与了固有免疫防御 , 同时 也参与了对肠道微生物 、 毒素以及凋亡的处理 , 如枯 否细胞对沉积在肝脏的细菌碎片或 DNA 的处理 , 因 此肝脏持续暴露于一些细菌成分或产物 。 一些正常

6、状况下不致病的细菌片断 , 在某些条件下 , 可引起肝 脏免疫系统的非正常免疫应答 , 使肝脏成为自身免 疫的场所 , 进而产生针对肝细胞及胆道系统的损伤 。 病原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 (molecular m i m icry 导致 机体免疫耐受丧失 , 从而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 病 。 分子模拟是指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触 化学物品时 ,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某些抗原表位与人 体自身组织蛋白的抗原表位相同或相似 , 或化学物 品改变或修饰人体自身蛋白的分子结构后 , 导致机 体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丧失 , 刺激机体产生的激活 淋巴细胞 、 或抗体与组织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 导致组 织器官的损

7、伤 , 因此病原体和化学物品可能通过分 子模拟导致机体免疫耐受丧失 , 从而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 45。 近来国外针对感染因素作了一些研究 6, 在 P BC 患者肝组织原位检测到了某些病 原体的一些成份 , 初步结果显示大肠杆菌 、 病毒 、 衣 原体 、 支原体等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7。最近发现 t oll 样受体家族在机体微生物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T LR4可识别 LPS 并激活对 G -细菌的固有免疫 反应 。 有研究表明与慢性丙型肝炎相比 , P BC 患者593胆管上皮 T LR4表达明显升高 8, 有趣的是用 LPS 刺激胆管上皮细胞 , 可诱导 T NF -的产生 ,

8、 表明 P BC 发病中 LPS 可能通过 T LR4在促进炎症反应和 胆管组织损伤中发挥作用 9。而 G +细菌的脂壁酸 在 P BC 患者的胆管及肝血窦中表达明显增多 , 推测 其在门管区尤其是在胆管的损伤中可能具有某些作 用 。 而 Abdulkari m 对 P BC 患者移植切除的肝脏研 究 , 所有肝组织内均有肺炎衣原体的存在 , 高度怀疑 肺炎衣原体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的激发有关 。 但尚 需进一步大量的研究才能确定 。用细菌 DNA 的 CpG 刺激 P BC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 , 细胞内 I g M 阳性的 B 细胞明显增加 , 而且是 CD27+记忆 B 细胞 , 与天

9、然 B 细胞相比 , 记忆 B 细胞 T LR9也是高 表达的 , 而 T LR9是 CpG 的受体 , 显示部分 P BC 患 者在发病前往往有细菌感染史 10, 且固有免疫在 P BC 发病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 P BC测到了 G -,了 LT A , , 而血清中 抗 LT A I g M 11; 上述研究结果均 提示细菌感染参与了 P BC 的发病过程 , 但某些微生 物因素与 P BC 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有待深入 , 目前结 论性 的 证 据 尚 欠 充 分 。 Novos phingobium ar omati 2 civorans 属 G -需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 水 、

10、 海岸 沉积物中 , 其 P DC -E2与人的 P DC -E2免疫表位 有高度同源性 , 是大肠杆菌的 1001000倍 12, 新 近研究提示可能也与 P BC 的发病相关 。3T 细胞应答P BC 肝脏内浸润的 T 细胞有针对 P DC -E2的 自身反应性 CD4+T 细胞 , 并已从 P BC 患者外周血 和肝脏浸润单核细胞中成功增殖了这种 T 细胞 。 有证据表明它们在疾病早期作用较大 , 并在胆道上 皮损伤时作用明显 。 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所识别的最 小抗原表位位于 P DC -E2内侧硫辛酰区的硫辛酰 结合残基的 163-167(G DLLAE I ET DK ATI 之间 ,

11、 特 异于这一点的 CD4+T 细胞在肝脏浸润的单核细胞 中显著高于外周血单核细胞 。然而 , 在另一些患者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的 T 细胞对位于 P DC -E2外侧硫辛酰区的氨基酸 34-49(G DL I A E VET 2 DK AT V 也产生应答 。这两个序列在第 170, 172, 173位共享一个氨基酸残基 , 分别是 E, D, K 。从 P BC 患者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特异的 CD4+T 细胞 克隆具有分泌 I L -4和 I L -2/I F N -表型 , 提示有 Th1和 Th2淋巴细胞参与 P BC 中的免疫和炎症反 应 。 与 CD4+T 细胞相比 , 目前

12、对 CD8+T 细胞的认 识相对有限 。 Kita 等 13在对早期关于肝脏浸润性 T 细胞表型的研究发现 P DC -E2特异的 CD8+T 细胞 在肝脏内聚集 , 并进一步确认了一位于 P DC -E2的 HLA -A2限制性 CT L 表位 。 此表位为 P DC -E2氨 基酸序列 159-167(K LSEG DLLA , 与 MHC 类分 子限制性 CD4+T 和 AMA 的识别位点很接近 。而 P DC -E2特异的 CD8+T 细胞克隆可产生 I F N -。 上述资料表明 14CD8+T 细胞在 P BC 发病中同样发 挥较重要的作用 。而针对大肠杆菌 OG DC -E234

13、 -47表位的 T 细胞在 P BC 患者的后期也可检测到 。 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的研究表明 , 在正 常健康人 、 慢性病毒性肝炎 、 PSC 、 肝外胆管阻塞的 患者肝内 , CD3+、 CD8+淋巴细胞参与了肝内胆管免 ; 而在 P BC-,。 遗传易感性大量资料表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其遗传 学基础 , 同样 P BC 可能也存在某些易感基因 。 P BC 在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同 , 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 为 10万 250万 /百万 , 在第一代家庭成员中发病 率高达 114%614%, 高出普通人群的 100倍以 上 , 这种家庭聚集现象也提示了基因遗传因素在其 发病中

14、的重要作用 。411 P BC 与 MHC 的相关性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 性复合体 (MHC 即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具有多 基因性和高度多态性的遗传特征 , HLA 基因组位于 人类第 6号染色体短臂 , HLA 类基因包括 HLA -A 、 B 、 C 三个主要基因区 。 HLA - 类基因主要包 括 HLA -DR 、 DP 、 DQ , 以及多肽运输基因 T AP1/ T AP2、 参与内源性抗原酶解的 LMP2/LMP7基因等 。 HLA 类基因编码补体 C2、 C4A 、 C4B 、 Bf 基因 、 T NF -、 T NF -、 热休克蛋白 (hot shock p r ote

15、in, HSP 基因等 。 MHC 分子是参与抗原加工 、 处理 、 提呈的 关键分子 , 能向 T 细胞受体递呈多种抗原肽 , 因此 可诱导抗感染免疫和改变自身结构 。 目前通过血清 学或基因分型的方法 , 对 HLA 分子多态性与 P BC 患者基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 HLA 类 分子与 P BC 易感性关系不大 ; HLA 类分子与 P BC 易感性已得到证实 ; 在高加索人群 16, HLA DRB13 08、 DQB1304与 P BC 有 关 , 在 亚 洲 , 日 本 报 道 , DRB130803、 DP B130501、 DQ3、 DR2等可增加 P BC 的易感

16、性 , 国内 17的研究发现 DRB1308、 DRB13 07与 P BC 易感性高度相关 。对 HLA 类分子的研693 究中 , T NF -倍受关注 , 现已清楚 T NF -启动子 在 -308位置有一个常见的 Gly (T NF1 和一个罕见 的 A la (T NF2 之间的双等位基因多态性 。412 P BC 与其他基因 对 164例 P BC 患者和 102个健康对照的 I L -1基因的多态性研究表明 P BC 患者中 I L -131, 1和 I L -1受体拮抗分子 (I L -RN I L -1RN 31, 1出现的频率较高 。此外对细胞 毒性 T 淋巴细胞抗原 4(

17、CT LA -4, CD152 基因多态 性与 P BC 易感性的研究显示其 49位 A /G 的多态性 与发病有关 。 对意大利和日本两个不同人群的研究 显示 18I L -10基因的 -1082G/G 的多态性与 P BC 发病有关 。5 结语总之 , 目前 P BC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提示待研 究解决的问题 : 自身抗体 AMA 的各个组分的作 用 ; P BC 与感染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明确 ; 参与 P BC 的免疫损伤机制的途径 -;尚需确定 。 、 治 、 防提供依据参 考 文 献 1Jop lin RE, Neuberger J M. I m munopathol ogy

18、of p ri m ary biliary cir 2 rhosisJ .Gastr oenter ol Hepat ol, 1999, 11(6 587-593.2Jiang XH, Zhong RQ , Fang XY . Establishment of a mouse model of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 by AMA M2aut oantigen injecti onJ .Zhon 2 ghua Gan Zang B ing Za Zhi, 2006, 14(3 202-204.3MackayI R. Hepat oi m munol ogy:a

19、 pers pectiveJ .I m munol Cell B i 2 ol, 2002, 80(1 36-44.4Ballot E, Bandin O, Chaz ouilleres O, et al . I m mune res ponse t o li 2 popolysaccharide in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aut oi m mune disea 2 sesJ .J Aut oi m mun, 2004, 22(2 153-158.5Sel m i C, I nvernizzi P, Keeffe EB, et al . Ep id

20、e m i ol ogy and patho 2 genesis of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J .J Clin Gastr oenter ol, 2004, 38(3 264-271.6Abdulkarim AS, Petr ovic LM , Ki m WR, et al . Pri m ary biliary cir 2 rhosis:an infecti ous disease caused by Chlamydia pneumoniae J ? J Hepat ol, 2004, 40(3 380-384.7Nishi o A, Keeffe EB,

21、 Gershwin ME . I m munopathogenesis of p ri m arybiliary cirrhosisJ .Sem in L iver D is, 2002, 22(3 291-302. 8Wang AP, M igita K, Masahir o I, et al . Hepatic exp ressi on of t oll -like recep t or 4in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J .J Aut oi m mun, 2005, 25 85-91.9HaradaK, Ohira S, Isse K, et al . L

22、 i popolysaccharide activates nu 2 clear fact or -kappa B thr ough t oll -like recep t ors and related mole 2 cules in cultured biliary ep ithelial cells J .Lab I nvest, 2003, 83 1657-1667.10Kikuchi K, L ian ZX, Ki m ura Y, et al . Genetic poly mor phis m s of t oll -like recep t or 9influencethe i

23、m mune res ponse t o CpG and con 2 tribute t o hyper -I g M in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J .J Aut oi m mun, 2005, 24(4 347-352.11Haruta , Hashi m ot o E, Kat o Y, et al . L i poteichoic acid may af 2 fect the pathogenesis of bile duct da mage in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J .Aut oi m munity, 2006

24、, 39(2 129-135.12Kap lan MM. Novos phingobium ar omaticivorans:a potential initiat or of p ri m ary biliary cirrhosis J oenter ol, 2004, 99 (11S, on and functi onal a 2 pecific aut oreactive cyt ot oxic T ly mphocytes in ri m biliary cirrhosisJ .J Clin I nvest, 2002, 109(9 1231-1240.14Kita H, L ian

25、ZX, Vande WJ, et al . I dentificati on of HLA -A2re 2 stricted CD8+cyt ot oxic T cell res ponses in p ri m ary billary cirrho 2 sus:T cell activati on is aug mented by i m mune comp lex cr oss -p res 2 ented by dendritic cellsJ .J Exp Med, 2002, 195 113-123. 15Isse K, Harada K, Sat o Y, et al . Characterizati on of biliary intra -ep ithelial ly mph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