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习作:家乡的风俗活动分析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点内容介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的课文中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2.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

2、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3.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重点难点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3.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3、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3.明确写作任务。(1)

4、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2.回顾写法,掌握

5、技巧。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课文中学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1)确定题目。要求:题目要新颖独特,能突出家乡风俗习惯的特点或表达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情;题目是文章的纲要和线索,要能起到串联起全文的作用。(2)明确拟写写作提纲的要求。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

6、点进行详细介绍?(3)学生自主拟写提纲。2.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3.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师: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吧!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教师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评议重点:(1)是否抓住了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2)是否写清楚了活动的现场情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3)是否突出了重点,做到详略得当;(4)文章是否具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7、。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用错的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减。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范文一7苗族的花山节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会举办花山节。花山节又叫“踩花山”,是我们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花杆是“踩花山”的重要标志,以一根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木制成,上面还扎有鲜花、彩旗等装饰。在节日到来前,“花杆头”节日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会在日出之前把花杆立在花山场中央,为六月初六的“踩花山”活动做好准备。到了“踩花山”这天,首先,“花杆头”会

8、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伴着花山场内喧天的锣鼓声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踩花山”正式开始。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要说“踩花山”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倒爬花杆”了。一个个参赛者背贴花杆,双手伸到背后,扣住花杆,倒立于花杆之上。听到指示后,他们便手脚并用,一纵一纵向上倒爬,谁爬到杆顶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最终的“花杆王”。为什么要过花山节呢?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时苗族人民流落异乡之时,想起自己东逃西散的苦,不禁伤心落泪。一天,祖先显灵,劝他们与其伤心难过,还不如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为自己求得好运气。

9、祖先走后,从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了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唱歌跳舞、吹起了芦笙。说来也奇,那一年的庄句段赏析开门见山,介绍了家乡的传统节日花山节。先介绍花杆,突出了节日的特色。总体描写节日的景象,营造了热闹的节日气氛。以问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读。稼长得特别好。祖先显灵的那一天正是六月初六。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穿上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唱歌、跳舞,祈求这一年有个好收成,也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这就是我的家乡热闹的花山节。听了我的介绍,你对花山节有兴趣吗?有机会的话,请大家到我的家乡来看一看,与我们一起过一次热闹的花山节吧!介绍花山节的传说故事,使节日多了一层神秘

10、的文化色彩。介绍了举行这些活动的意义,也点明了节日的意义。结尾发出邀请,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总评:这篇习作主要写家乡人民过花山节的情形,详细具体,表现了家乡人民热情、乐观的生活面貌。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节日的过程,还加入了关于节日的故事传说,加深了读者对苗族花山节的印象。范文二家乡的风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做甜酒”这是流行于我的家乡的年俗民谣。其中舂糍粑是这些活动中的重头戏。几年前我回老家过年,正好赶上舂糍粑,那热闹的场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刚到家的时候,家中正在为舂糍粑做准备。姥姥在一口大蒸锅边准备把一盆泡好的糯米放进去,姥爷在屋后的空地上

11、与几位年轻力壮的表兄准备工具,舅妈带着表姐在河边清洗木制的模具。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新奇而有趣的,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久以后,当姥姥把那一大盆蒸熟的香喷喷的糯米饭端出来以后,那几个早已静候在一边的表兄便兴奋起来,其中的两个表兄从一旁的架子上取来两根碗口粗的木棒,一人高,想必是很重的。姥姥在两个表兄的帮助下,把糯米饭倒进了空地上的一句段赏析引用民谣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交代写作的重点内容。这句话总起全段,点明本段主要介绍舂糍粑的准备工作。心理描写生动、形象。个大石槽中,随即两个表兄就围过来,一人执一根木棒用力地捶打着石槽中的糯米饭。他们二人轮流上阵,木棒落下的一刹那,大地仿佛都

12、颤动了一下。雨后的乡村,尽管天气阴冷,两个表兄的额头上还是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我在一旁看得好奇,就凑上前去问问我能否试着打一下。一个表兄停下手中的活儿,揩了把汗,笑着说:“你的力气太小了!”但还是把手中的木棒给了我。我双手合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木棒抱起来,随即便吃力地将它移到石槽上方,两手一松它便掉到了石槽里面,发出一声闷响。这时想把它再抬起来可就费劲了,捶打过的糯米饭具有黏性,木棒一接触它便被紧紧地缚住。一旁的大人们见我拔不出来都笑了。那位表哥见状对他们说:“他还小,没事的。”随后走过来对我说:“还是让我来吧!”我急忙把木棒塞给他,不好意思地退到一边儿去了。两个表兄又捶打了一会儿,这时的糯

13、米饭已经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他们把那个球从石槽中弄出来,放到一个撒了米粉的簸箕里。舅妈上阵,将这个大圆球揉成长条状,然后揪下小圆球分发给小孩子们在模具上印花纹。因为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舅妈把揪下来的第一个小圆球抛给了我。表姐教我把小圆球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上,双手用力按压,当我将糍粑从模具上揭下来时,糍粑的一面已经印上了漂亮的花纹,接着表姐用一个小小的印章在我做好的糍粑上盖了一个鲜红的印记。白白的糍粑上印着花卉的图案,再配上一个鲜红的印记,充分显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姥姥告诉我,这糍粑所蕴含的大家分工合作,协调有序,动作描写真是精彩极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表兄年轻力壮。细致地描写“我”捶打糍

14、粑的过程及众人的反应,富有情趣。一家人合作的场面让人感受到其乐融融。文中多处采用细致的动作描写来写舂糍粑的具体过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趣味无穷。意义可不只是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更是对亲人来年平平安安的祝福呢!晚上,村中的红灯笼亮了,轻轻地在夜风中摇摆,照亮了脚下的一方土地。当村子归于万籁俱静的时候,我的脑中却在回忆打糍粑的热闹场面,忘不掉的当然还有那糍粑被赋予的厚重乡情。交代糍粑所蕴含的意义,反映了村民的纯朴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期望。结尾抒发情感,升华中心。总评:文章开篇引用民谣,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直接点出家乡过年风俗中的重头戏舂糍粑。接着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舂糍粑的过程,其中主要运

15、用了动作描写,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本文条理清晰,结尾自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总结本次习作活动,点评学生的表现。小结: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中,我们欣赏到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便是透过这种风俗来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发我们心中浓浓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

16、了对家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有话可说,但要真正写出特色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关键性引领。与此同时,我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交流、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归纳、构思、评议,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

17、俗作品集。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

18、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教学过程板块一 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

19、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板块二 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1)指名学生说。(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

20、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4.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5.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板块三 梳理思路,指导习作1.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风俗。(1)要想写好家乡

21、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2)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5)注意观察的顺序。2.指导写法。(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3)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4)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板块四 自拟提纲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l 要介绍

22、的风俗是什么?l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加以介绍?l 将哪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l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什么题目?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4.拟定作文提纲。【设计意图】写好作文,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要有清晰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修改自己的作文。3.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1教学过程板块一 范文赏析1.范文赏析。家乡的春节杨晨曦照家乡的规矩,从腊

23、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这天熬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在过年前,孩子们都喜欢提前准备自己过年时要用的东西。第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买的花炮或鞭炮,尤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红的枣,只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终于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年味浓浓。街上卖东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了。人们喜气洋洋地一边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这天晚上,鞭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每秒都在响,人们穿着新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了万不得已,必定会回家吃个团圆饭。这天晚上吃完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磕头、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