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xxx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xxx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xxx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xxx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立项依据和意义1.1 任务由来xxx隶属四川省xxx,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宜宾地区西端、金沙江下游北岸。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崎岖、沟谷狭窄、斜坡陡峭,出露地层复杂多样,构造复杂、断裂发育、 岩层破碎,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在暴雨、 人类工程活动等引发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频发生。2007年,xxxxxx2、3、5社汇报,xxx(小地名)出现滑坡地质灾害险情。随后,市、县各级主管部门先后多次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积极组织抢险、避让。2008年 2 月 20 日, xxx 国土资源局请示市局,拟对该点进行工程治理,但因资金不足,暂时搁置。据调查,该灾害体初步确定为滑坡,由于调查工作精度有限,仅大致

2、圈定了滑坡范围,未能量化确定滑坡稳定状态及体量。自从 2007 年出现险情隐患以来,每年时近汛期,滑坡变形都有加剧迹象,为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均对该滑坡加以了高度的重视,并拟尽快实施工程治理措施。为此,xxx 国土资源局委托四川省宜宾地质工程勘察院开展 xxxxxxxxx2 、 3、 5 社 xxx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1.2 滑坡概况及危害情况1.2.1 滑坡概况xxxxxxxxx2 、 3、 5 社 xxx 滑坡位于xxxxxx 杨柳村四角社,地理位置:东经103 48 20,北纬

3、284945,后缘标高860m,前缘标高在800m。该滑坡位于一丘陵斜坡之上,主滑方向为149。滑坡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纵长约195m, 宽约222m,滑坡体中部、前缘及两侧集中分布大量民房。图1-1 xxx2、3、5社xxx滑坡全貌图该滑坡坡表发育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下伏侏罗系上统蓬莱组J3p泥岩、 砂质泥岩夹砂岩。覆盖层结构松散,厚度不大,一般厚度小于 15m,滑坡体主要物质 成分为覆盖层碎块石土。滑坡体平均厚度约为 11m,滑坡体积约22X 104m3,为一中 浅层牵引式滑坡,按体积划分为小型滑坡。1.2.2 滑坡危害情况根据野外地质测绘和滑坡实物指标调查结果,结合“ XXX国土

4、资源局关于 xxxxxxxxx2、3、5社xxx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调查报告”以及“ xxx国土资源 局关于对xxxxxxxxx2、3、5社xxx滑坡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的请示”:滑坡体变形最 严重的在居民建筑集中分布的中前部,滑坡体变形导致居民住房均不同程度遭受破 坏,形成多处危房;当地一条机耕道从滑坡体后缘及北侧边界通过,也受滑坡威胁。目前滑坡变形仍在继续,并逐年加剧,直接威胁滑坡体上以及周边危及65户居民约25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及近百亩的国家基本农田及一条机耕道的安全。由此可见,xxxxxxxxx2、3、5社xxx滑坡危害程度较大。据估算,如滑坡滑动, 可能直接经济损失达约200万元,

5、可能致使数十人无家可归、甚至丧生,同时中断对 当地居民极为重要的交通道路, 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将会对xxx及xxx的社会、经 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2.3 防治工程等级确定根据地质灾害危害对象、危害人数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按照国务院394号令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四条中危害分级指标,将该滑坡划分为中型地质灾害;按照 国土资源部颁发的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第 4.01条划分,对应的 防治工程等级确定为n级,见表1-1。表1-1滑坡防治工程等级划分表危害对象县级和县级 以上城市主要集镇。或大型工 矿企业、重要桥梁、 国道专项设施一般集镇。县级或中 型工矿企业,省道及 一般专项设施

6、(,)受灾 程度危害人数(人)10001000500100010005001000010000500010001000500100 mm的大暴雨日年均0.3天,最多年2天,有83%的年份未出现大暴雨,最大 连续暴雨量201.1mm,出现在1996年7月29日22时-30日8时止。降雨量(mm)县城12.514.823.260.989.0150.1200.3230.8101.645.920.811.2961.1中都10.011.014.371.269.8150.0140.2246.8141.029.815.37.0906.4新市10.311.214.573.470.2152.2141.3248.

7、1143.230.216.37.5918.4龙华12.013.318.182.580.3171.3147.2268.3156.136.420.312.01017.8大乘11.014.315.277.871.2158.3146.5249.1150.030.617.08.5949.5气温(C)6.37.611.816.620.622.924.824.620.616.412.27.916.0湿度()84837977798184848786858383注:降水实测年份 1959-2003共45年,气温、蒸发、湿度实测年份 1971-2000年共30年降雨量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均,见降雨量等值线图(见图3-

8、4),总趋势为北坡大于 南坡,迎风坡大于背风坡,高山大于山后谷地。等值线以五指山为走向,分别向两边 递减。全县降雨高值区在龙华、龙溪两乡,形成 1200 mm高值区的闭和圈。最少是 偏西中都河河谷地带,年平均 906.4 mm。图3-5 xxx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季节分布上,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夏秋多雨,尤以夏季降水高度集中,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 (见图3-6),常致洪涝成灾;910月降水虽比夏季少,但雨 日增多,造成“秋绵雨”危害;冬春两季干旱少雨。kF量水降图3-6 xxx 历年月降水分布直方图3.2 区域地质概况3.2.1 地层岩性xxx出露地层复杂多样,从古生界志留系(S)、二

9、迭系(P)、中生界三迭系(T)、 侏罗系(J)、白垩系(K)到新生界第四系(Q)地层均有出露(表2-2),主要地层 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其面积达到 120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78.7% (见图 2-5)。xxx出露地层见表3-2。表3-2 xxx地层统计表界系统地方性 地层名称代号岩性分布面积 (km2)所占比例 (%)新 生 界第 四 系全新统Qh上部砂质粘土,下部砂砾石层26.71.72上更新 统Qp砾卵石夹砂质粘土及粘土中 生 界白 垩 系上统夹关组K2j厚层砂岩夹透镜体泥岩114.17.47下统天马组Kit砂岩、泥岩互层5.30.35侏 罗 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砂质泥岩

10、夹砂岩92.771.23中统遂宁组J2sn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241.5上沙溪庙组J2s2泥岩、砂质泥岩夹透镜体砂岩644.1下沙溪庙组J2S1泥岩夹透镜体砂岩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I泥岩砂岩夹少量泥灰岩淡水灰岩109.6三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页岩夹煤层289.5718.95迭 系垮洪洞组T3k灰岩、泥灰岩与泥岩互层中统雷口坡组T2l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灰岩嘉陵江组T1j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下统铜街子组Tit砂岩、粉砂岩夹泥岩、泥灰岩飞仙关组Tif砂岩、粉砂岩长兴组P2c灰岩、泥灰岩夹页岩上统龙潭组P2l砂岩、页岩夹煤层二 迭 系宣威组P2X砂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8.80.58古

11、 生峨眉山玄武岩P20致密状、斑状、杏仁状及气孔状玄 武岩界下统梁山组、栖霞 组、茅口组Pil Piq Pim石灰岩、底部砂页岩志 留 系中统石门坎组S2s页岩夹生物碎屑灰岩0.80.05滑坡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及第四系堆积物。图3-8砂质泥岩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红褐色青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该层 广泛分布于滑坡区,在滑坡后缘大量出露、前缘冲沟内也可见大量出露,当地民房浅 基础均开挖揭露该地层,因此该层埋深较小。第四系崩坡积层(Q4dl+el):主要由褐黄色粉质粘土含少量的泥岩、碎块,分布较 为广泛,该层厚度较小,一般均

12、小于 15m。3.2.2 构造xxx地处四川西南部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沉降带”四川盆地接壤部位,沐川一马边莲花状构造之东北,四川沉降带之西南,构造复杂多样,构造 形迹展布方向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旋扭状。滑坡区位于xxx东北部,如图3-9所示,周边断裂发育较少,通过现场踏勘滑坡区内未见断裂发育* M a正区鹿艮修希 工厮牌断r FEME断眼匡户t*鞫盘联辿索引,与商向林站体品期冲格用R料新华RT归式府击牛新 E唐山画第 。力凭球一通南直窜,曲:it向都施作心火双鼻甘斜用窜转向朝O-JL1W 用老心口IT用里胃食麻层国.北西的“地件薪I。1母隼学之*的玉桁此一龙带”舞巾味富*

13、妨大事修向餐M此杯曾务由捕谭新晓陋水港凰用作舞 的株坪航都*力t挡两版性骑费*,濡京卷作断事fi、餐也构强作串山胞上城 中间定向解好五指山背部。.中国断出图3-9 xxx构造纲要图3.2.3 地震区域断裂构造,除3契子坝断层自第四纪以来有过再活动外,其余均为规模较小的未曾再活动的断层,由此反映出,本区的新构造运动是以大面积、整体性、间歇性 抬升为主,并具抬升幅度西部大于东部的掀斜性和沿断裂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不明显的 特点,体现在河流多级阶地的形成、古河道的迁移以及多级夷平面的形成、地震的发县域及邻区位于中国大陆两大地震带(块)之一的南北地震带东侧,西邻马边 - 昭通强震带,1987年前,在大区域

14、内共发生有感地震十余次,震级 4.05.5级,详 见下表(表3-3) o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406-2001, xxx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表3-3县域及邻区地震资料发震日期震中位置震级公兀前26年宜宾5.51610年1月25日庆符5.51892年2月10日南溪5.01946年9年26日江安5.51959年11月14日南溪5.01975年12月4日长宁4.71974年8月2日筠逢南5.21971年9月20日长宁4.01972年7月6日兴文4.01972年8月25日屏山4.21981年1月14日南溪4.01985年2月20日官宣县4.11986年4月28日官宣县

15、4.11987年6月10日南溪4.23.2.4 新构造运动本区在晚第三纪中世新构造运动强烈,以频繁的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主要表现 为多级夷平面,河谷发育的多级阶地,河流下切或侵蚀形成的洼地、岩溶峰丛等。3.2.5 水文地质条件xxx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气候西部边缘区,并受四川盆地气候影响,热而多雨,降雨集中,加之本区自第四纪以来地壳强烈抬升,以金沙江、岷江为主流的地表水系强烈深切,造成地形陡峻,沟谷狭窄,使之地表迳流条件良好,并有利于地下水的循 环交替,从而决定了本区岩体内的地下水具有不甚丰富、 坡降大、埋藏深的基本特征。xxx2、3、5社xxx滑坡区内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为砂岩、砂质泥岩,按区

16、内 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等,将其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带 孔隙裂隙水。(1)孔隙潜水孔隙水主要埋藏于滑坡体覆盖层中。由于该层土体结构松散且厚度极小, 富水能 力极差。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一般以渗透形式向下伏基岩排泄,局部低洼地段排泄至溪流或池塘,水力性质为潜水,动态不稳定,与降水关系密切,丰水期流量大, 枯水期流量变小。( 2)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带裂隙水,浅层风化裂隙带地下水大多在沟谷两侧或斜坡地带以裂隙泉排泄,并由高处向低处运移。该类泉流量较小,动态不稳定,即雨季流量大,旱季流量小,久旱则干枯,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含水层厚度不大,补给范围小, 径流途径短

17、,分散排泄。构造发育地带下渗的降水逐步汇集到含水层与隔水层的裂隙中继续运移,并在地势低洼地带以接触泉的形式排泄。3.3 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3.3.1 滑坡基本特征3.3.1.1 滑坡空间形态xxxxxxxxx2、3、5 社 xxx 滑坡位于 xxxxxxxxx ,地理位置:东经 103 4820 ,北 纬2849 45,后缘标高860m,前缘标高在800m。滑坡区前缘发育一较大的天然冲 沟,呈北东南西走向,滑坡体位于冲沟北西侧天然斜坡之上。滑坡边界主要受地形控制,后缘以基岩与覆盖层界线为界,分界较为明显;两侧则也以基覆界线为界,前缘以冲沟基岩出漏位置为界,高程约 800m。主滑方向为 1

18、49。整个滑坡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纵长约 195m,宽约222m。3.3.1.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滑坡后缘标高约860m,前缘标高约800m,高差约50m。滑体总体地貌为一个北高南低的单面长斜坡地貌。剖面形态呈前缓后陡的折线形,滑坡体后坡体较陡,860m 以上平均坡角约为20;滑坡体前缘地形减缓,坡角约为15。滑坡体主要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与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红褐色青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覆盖层含碎石粉质粘土结构松散、厚度小;下伏基岩埋深小, 风化较为严重,岩体结构破碎,岩质软, 易软化岩层。该滑坡大致成反向坡。滑体平均厚度约为11m, 滑体岩土以下伏砂岩为主,表层为粉质粘土

19、;滑床为砂岩,在地下水浸泡情况下容易软化。滑体主滑方向149,滑动面为基岩与覆盖层分界线,滑动面最大埋深17m,倾角1022 ,剪出口位于滑坡前缘冲沟部位。3.3.1.2滑坡变形特征该滑坡体变形迹象较为明显,主要包括:地表裂缝及建筑物变形(1)地表裂缝:在滑坡体前缘与中部发育大量地表裂缝,宽度在 814cm之间,在居民建筑内 和农田均可见到。(2)建筑物变形:受滑坡影响,滑体中前部的民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部分房屋变形极为严重,目前已倒塌,户主已搬迁。建筑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建筑物开裂与墙体错动,裂缝宽度最大可达6cm,且逐年增加。同时在居民房屋后的保坎也往前缘方向凸出图3-12建筑物变形

20、1图3-13建筑物变形2综上所述:整个滑坡后缘及中前缘变形迹象明显, 两侧变形相对较小,未见大的 裂缝及沉降等。目前已发现的变形迹象每年都有所增加, 且多集中在汛期,特别是暴 雨过后,增加较为明显,其余季节变形较为稳定。由此推断:目前滑坡处于蠕滑变形 阶段,且主要受前缘变形控制,为一牵引式滑坡。3.3.2 滑坡形成机制3.3.2.1 滑坡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分析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变形发展史结合该滑坡的基本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该滑坡 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埋深小,岩性为岩质较软的砂岩、泥质砂岩,暴雨季节大量降 雨下渗,导致埋深较小的泥岩不断软化,地下水沿基岩与覆盖层界线渗流形成潜在软 弱带,为滑坡变

21、形提供了潜在的滑动面。滑坡体后为陡坡,后缘裂缝发育在一小平台上,这样的地形条件导致后缘地表水 汇集于该平台上,由于基岩为不透水层,部分地下水沿裂缝下渗进入滑坡体内, 大部 分则沿基岩与覆盖层界线不断汇集与坡体中前部,在饱水条件下坡体岩土体重度增 加,滑梯覆盖层在大量地下水浸泡下的 C、值降低急剧降低,由于中前部汇水量大, 导致该部位变形最为严重,进而出现明显的蠕滑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断先后延伸扩 展,形成牵引式滑坡。3.3.3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3.3.3.1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一)计算剖面:计算剖面采用I I 地质剖面计算复活体滑坡的稳定性。(二)计算参数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上土体自重利用天

22、然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土体自重利用饱和重度,地下水位利用当地的观测资料,并考虑动、静水压力根据滑坡体上建筑物勘察取样试验数据,残坡积土体天然重度量19kN/m3,饱和重度20kN/m3;砂岩天然重度24kN/m3,饱和重度24.5kN/m3。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 采用反分析计算法确定,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参考了当地类似滑坡经验参数,综合确定滑带土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18.5o, C=12kPa。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17.4o,C=11kPa。(三)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依据极限平衡理论的折线形滑动面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的稳定系数和 剩余下滑力。图3-14传递系数法计算说明图n 1 n 1 (R

23、i二 j) . RnF _ T j 上s s n 1 n 1). i 4 j i(1)巴=cos(4 4韦)sin(4 d 书)tan* 书(2)n -1n 5 =u nt*5中d(3)j i i 1 i _2n -1Ri = Ni tan 中i +cJi(4)= Wi sin d + PWi cosQi -d)(5)N i =WiCosd + PWi sin(i - 4 )(6)Wi =Vj+Vidr + Fi(7)i =sin ih sat - W(9)(10)PWi=,WiVid(8)式中Fs一滑坡稳定性系数;匕一传递系数。R 第i计算条块滑体抗滑力(kN/m );Ti 第i计算条块滑体

24、下滑力(kN/m);Ni 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m);Ci 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一第i计算条块滑带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li 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四一第i计算条块地下水流线平均倾角,一般情况下取浸润线倾角与滑面倾 角平均值。,反倾时取负值;一第i计算条块自重与建筑等地面荷载之和(kN/m);4第i计算条块底面倾角( ),反倾时取负值;Pwi 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渗透压力,作用方向倾角为 % (kN/m);i 一地下水渗透坡降;W一水的容重(kN/m3);V,一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上体积(m3/m);Vid 第

25、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下体积(m3/m);一岩土体的天然容重(kN/m 3);一岩土体的浮容重(kN/m3);一岩土体的饱和容重(kN/m3);Fi 第i计算条块所受地面荷载(kN) o根据上述方法分别建立该滑坡的计算模型如下:图3-15 xxx滑坡稳定性计算条分图(四)计算工况的确定工况一(以下称为天然工况):自重+地表荷载;工况二(以下称为暴雨工况):自重+地表荷载+暴雨(考虑局部滑体饱水,滑体自重 增加,滑带土抗剪强度进一步降低);工况三(以下称为地震工况):自重+地表荷载+地震(按规范考虑7地震影响)。(五)稳定性计算结果xxx2、3、5社xxx滑坡在各种工况下计算结果见表

26、 35:表3-8 xxx2、3、5社xxx滑坡在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1.0443条块号重度Ci加tg6滑面倾角滑面长度条块面积条块重量不平衡下滑力(i)(Kn/m3)kPa()a iLi(m)S(m2)Wi(kN/m)Pi(kN/m)120.000.011.00.1934.124.786.681641000.0407.3220.0013.011.00.1919.921.7194.38453887.7751.6320.0013.011.00.1917.426.2299.36325987.31149.4420.0013.011.00.1912.925.6342.33596846.71096.

27、5520.0013.011.00.1912.621.7293.48765869.81041.8620.0013.011.00.1911.021.6282.35615647.1813.0720.0013.011.00.1911.029.0283.97845679.6497.5820.0014.011.00.195.124.282.626591652.50.0表3-8 xxx2、3、5社xxx滑坡在地震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0.8761条块号P重度Ci加tgd i滑面倾角滑面长度条块面积条块重量不平衡下滑力(i)(Kn/m3)kPa(。)a iLi(m)S(m2)Wi(kN/m)Pi(kN/m)1

28、:20.000.011.00.1934.124.786.681641733.6716.8220.0013.011.00.1919.921.7194.38453887.7996.83P 20.0013.011.00.1917.426.2299.36325987.31353.2420.0013.011.00.1912.625.6342.33596846.71219.9520.0013.011.00.1912.621.7293.48765869.81135.3620.0013.011.00.1911.321.6282.35615647.1898.5720.0013.011.00.1911.029.0

29、283.97845679.6531.58P 20.0013.011.00.195.124.282.626591652.50.7表3-8 xxx2、3、5社xxx滑坡在暴雨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1.0097条块号重度Ci6 itgi滑面倾角滑面长度条块面积不平衡下滑力(i)(Kn/m 3)kPa(。)a iLi(m)(m2)Pi(kN/m)120.5012.510.70.1934.124.786.68164417.1220.0012.510.70.1919.921.7194.3845758.4320.0012.510.70.1917.426.2299.36321152.2420.0012.510

30、.70.1912.625.6342.33591058.8520.0012.510.70.1912.621.7293.48761000.9620.0012.510.70.1911.321.6282.3561794.3720.0012.510.70.1911.029.0283.9784474.4820.0012.510.70.195.124.282.626590.73.3.3.2 滑坡稳定性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计算结果,对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作如下分析:表3-9新安镇解吉村四组君家梁子坡滑坡稳定性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稳定性系数稳定性评价稳定性系数稳定性评价稳定性系数稳定性评价1.044欠稳定

31、1.01欠稳定0.876不稳定备注:根据计算结果,参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12.4.6节表12中所列,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稳定系数Fs 1.15为稳定(A), 1.15Fs1.05基本稳定(B),1.05RFs 1.0 为欠稳定(C), Fsw 1.0 为不稳定(D)。由表可见,在天然工况下,滑坡处于欠稳定 基本稳定状态。在滑面土体没有完 全失去强度、滑面未完全贯通的情况下,滑坡可能产生蠕滑,雨后,滑体稳定性大幅 下降,滑带土抗剪强度也将大幅下降,接近不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近于1.00)持续的降雨可能导致坡体失稳,这与暴雨后滑坡变形加剧,局部发生滑动的现状

32、基本吻合。 滑体主要为易软化的泥岩,大气降水通过已有裂缝渗入软化滑体, 降低滑面的抗剪强 度。目前,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汛期到来之后,滑坡会加剧变形, 滑面抗剪强度持续下降,一旦滑面贯通,滑带土失去强度,将会发生大规模瞬间滑动, 滑坡体上的建筑、居民、耕地等将遭受灭顶之灾,同时会牵引滑坡上部土体,引发更 大规模的滑坡地质灾害。4 滑坡治理的目的和任务4.1 项目目的为了响应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政策,贯彻国家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 通过及时开展xxx 四烈乡大池坡滑坡这个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最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恢复灾害区土地的利用价值,

33、改善灾害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保障灾害区国家基本农田的正常农业生产,提高灾害区农民生活质量,并缓解当地土地资源和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xxx 新安镇经济的持续发展。4.2 目标任务目标: 在滑坡区地质环境勘查的基础上,对该滑坡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滑坡影响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滑坡威胁范围内重要交通要道德安全,改善灾区民众生活、生产条件,保持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基本恢复滑坡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恢复和扩大土地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任务: 1、 在深入总结当地多年来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沟、生物工程防治等手段,进行滑坡的防治;2、实施

34、滑坡区土地改造(如水田改旱地)、危房整治,改善滑坡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保障当地民众安居乐业;3、对滑坡体上发生渗漏的地表水体进行防渗整治,控制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4、建设和完善滑坡区变形监测系统,开展群测群防。5 滑坡治理主要内容5.1 治理范围xxxxxxxxx2 、 3、 5 社 xxx 滑坡稳定性差,现状已处于蠕滑阶段,危害性较大,严重威胁滑坡体上65 户居民约250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威胁到滑坡上近百亩耕地及一条机耕道的安全。根据该滑坡治理项目总体及阶段性规划设计,本次滑坡治理范围重点围绕滑坡中前缘的居民集中居住区、耕地等 , 对于无居民住宅及重要公共设施的其他地段,则

35、以地面排水、监测预警为主。设计治理起止年限为2011 2012年。针对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成因、形成条件、发育特点及规模,拟采用如下两种方案,并进行对比,以便择优选择。5.2 搬迁避险方案依据“以防为主,尽量避让”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人力资源,因此要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以“防”为主,尽可能避开地质灾害的危害。可在新安镇其他合适地段,实施搬迁避险工程,并对该滑坡加强监测预警。实施搬迁避险方案将需要搬迁安置受灾区居民65户居民约250人,需迁建房屋60余幢。估算搬迁避险、市政重建等工程费用约800余万元,实施工期约18个月。5.3 工程治理方案5.3.1

36、 滑坡推力计算5.3.1.1 计算参数与设计工况、标准一、防治工程设计计算参数( 1)基岩强风化砂岩重度: 24KN/m 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8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5MPa弹性模量:0.6X04MPa泊松比:0.36饱和抗剪强度:C=0.50MPa,小=36地基弹性抗力系数:K = 0.2 X 104KN/m 3地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fH =600KPa(2)滑体土一粉质粘土天然重度:20KN/m3饱和重度:20.5KN/m3天然抗剪强度:C=18KPa,小=24饱和抗剪强度:C=16KPa,小=22地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fH=100KPa压缩模量:Es=5.0MPa(3)滑带土一岩土

37、界面处软化的泥岩天然抗剪强度:C=13KPa, (|)=110饱和抗剪强度:C=12.5KPa,小=107二、设计工况本工程所采用工况按最暴雨工况:自重+暴雨三、设计标准本工程防治工程安全级别为n级安全系数:Ks=1.20;防治工程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5.3.1.2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与设计荷载采用规范推荐的不平衡系数法对滑坡的推力进行计算,采用计算模型、参数与稳定性验算时相同(见3.3)。按上述工况和计算方法对滑坡稳定性和推力进行校核计算,得到计算剖面上滑坡 的稳定性系数及滑坡推力如下表。表5-1滑坡推力计算表条块编号12345678滑坡推力(kN/m)509.18994.51607.01

38、607.01908.01903.81805.51395.12500.02000.01500.01000.0500.0图5-1 I-I 剖面滑坡推力图5.3.2 工程治理方案坡滑坡面积相对较小,坡体中前缘居民居住集中且变形破坏最为严重,交通较为便利,治理难度一般。该滑坡前缘地形较缓且地形较为开阔,后缘地形相对较陡,整 个滑坡的施工地形条件较好。结合相关滑坡治理工程经验,结合相关滑坡治理工程经 验,建议采用抗滑桩或抗滑挡墙进行治理。5.3.2.1 工程治理方案一(抗滑桩方案)根据该滑坡的自身特点:推荐抗滑桩 +截排水沟+裂缝填埋的综合治理方案。对 滑坡体后缘裂缝采用粘土等进行填埋, 防治地表水与地

39、下水沿该裂缝不断下渗,阻断滑面贯通的通道。在填埋裂缝的同时,在滑坡后部布设一排截排水沟, 将后缘汇水面 汇聚的地表水通过截排水沟引至两侧天然冲沟内进行排导。截排水沟纵长约310m。在滑体中部及前缘有利地段分别设置抗滑桩进行支挡。设计抗滑桩 24根,桩径 2.0*3.0m,桩长预计812m之间,平均桩长10m,桩顶开出地面1.5m以上,桩间距 5m。建立完善滑坡变形监测体系,设立各类监测点 8点。经概算,实施治理方案一需要工程经费 449.66万元,施工工期约6个月。5.3.2.2 工程治理方案二(抗滑挡墙方案)方案二:抗滑挡墙+截排水沟综合治理。由于该滑坡下滑推力一般,覆盖层主要 为厚度小,下

40、伏基岩埋深较小且地基承载力较高,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挡土墙的持力层:因此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对滑坡体进行支挡。顶宽1m、底宽3.75m、总高6m、埋深2m、有效高度4m,长约240m。截排水沟方案与方案一布设相同。 建立完善滑坡变形监测体系,设立各类监测点 8点。经概算,实施治理方案一需要工程经费 409.92万元,施工工期约5个月。5.4 防治方案比选与推荐xxxxxxxxx2、3、5社xxx滑坡目前活动性较强,现状处于蠕滑变形阶段,且滑 动迹象已较为明显,由于该滑坡破坏后所涉及的工程设施和人员规模极大,危害性较大,而滑坡的突发性极强,一旦发生滑坡灾害,后果不堪设想。表5-2工程治理方案对比表治理

41、方案实施难度工作量治理工期(月)治理经费(万元)搬迁避让方案大大18800工程治理方案一(抗滑桩)6449.66工程治理方案二(抗滑挡墙)大5409.925.4.1 技术比选搬迁避让方案可直接避免地质灾害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的危害,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但灾害区居民有 65户约250人,同时滑体上有国家基本农田近 百亩。搬迁避让系统工程量大,难度相当高,且在灾民安置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该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工程治理方案一采用抗滑桩作为支挡主体结构,结构简单,技术成熟,施工技术难度一般;该方案优点在于质量可靠,治理效果较好;缺点为抗滑桩深度较大,成孔 有

42、一定难度,工程量相对较大。工程治理方案二采用抗滑挡墙作为主体结构, 结构简单,技术成熟,施工难度较 小;该方案优点为施工难度小;缺点为挡墙体积及基础开挖量大,工程量巨大,治理 效果不如抗滑桩治理效果明显。从治理效果及技术难度比较:方案一(抗滑桩)优于方案二(抗滑挡墙),搬迁方案最差。5.4.2 工期比选搬迁避让方案预计需18 个月,搬迁时间长。工程治理方案一(抗滑桩)施工工期预计为6 个月,治理方案二(抗滑挡墙)工期预计为5 个月,施工工期均较短。从工期比较:方案二(抗滑挡墙)略优于方案一(抗滑桩),搬迁方案最差。5.4.3 投资概算比选搬迁避让方案总的搬迁费用为800万元。工程治理方案一治理

43、总投资为449.66 万元;治理方案二(抗滑挡墙)总投资为409.92万元。实施搬迁避让方案的搬迁安置费用比工程治理方案分别高653.91与 655.63万元。从经济角度对比:方案二(抗滑挡墙)优于方案一(抗滑桩),搬迁方案最差5.4.4 综合比选推荐方案经以上技术、工期、 经济比选,搬迁避险方案虽然可以避开地质灾害对当地局民的直接影响,但是对于滑坡治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权益之计,地质灾害问题依然严重; 所需要搬迁安置的居民太多,且搬迁后的大量农户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地处贫困山区,不易就业,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符合;同时在xxxxxx 的地界范围内,很

44、难再选出比现有场地更有利的建筑场地来实施搬迁安置工程。由此, 搬迁避让、加强监测预警的方案不适宜,而工程治理方案的费用仅为449.66万元, 与危害损失和搬迁的费用800 万元相比,经济效益显著,建议采取工程治理方案。工程治理方案技术可行,所需防治工程费用相对最低,施工较容易,工期相对较短;实施后社会、经济效益明显;该方案可以从根本上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全面改善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当地民众造福,为地处中国西部盆困山区的高县四烈乡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根据多方面分析论证,本次立项推荐选择工程治理方案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即抗滑桩+地表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6滑坡治理技术路线6.1 技术路线图6-1 xxxxxxxxx2、3、5社xxx滑坡治理技术路线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