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学书迩言》_第1页
杨守敬《学书迩言》_第2页
杨守敬《学书迩言》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杨守敬学书迩言杨守敬 (1839 1915) ,字惺吾,晚号邻苏才人,湖北省宜都人。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有评碑记 、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学书迩言是他晚年的书学著作,关于撰写此书的缘起,在序中说到:“余三十年前,有平碑记二卷、 平帖记二卷,庚辰东渡日本失之。厥后虽好翰墨,未有著录。辛亥避乱沪上,有日本水野元直(字疏梅,福冈人)来从余学书法,求余指示学书门径。余因所藏碑版、集帖,皆陷于鄂城中,无一携出者,但凭记忆,必多遗漏。又念余五十年辛苦搜辑,虽不逮翁覃溪、吴荷屋、张叔未诸先生之精博,然以视并世诸君, 或亦未遑多让, 如无一字存留, 未免负负。

2、”此书是应日本门人水野疏梅之请而撰。由于有东渡的经历,杨守敬与日人交往颇多。在日期间,当时被誉为日本书坛“三驾马车”的松田雪柯、日下部东作(鸣鹤) 、巌谷修(一六)皆曾受教于杨氏, 学者森立之、 冈千仞等亦与杨有往来。另外,杨氏的日本弟子尚有书法家山本由定等。学书迩言的稿本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为红格十行本墨书,每页书口下方印有"老三益 "三字 ,靠右一行之外印有"年月日第号 "等字样 ,每行上下格式成弧形,乃当时市面书纸文具店出售的普通笔记本。各页所书行数不等 ,间有涂改之处 ,共五十页 ,订为一册。封面无字。高 22.7 厘米 ,宽 18 厘米。虽首尾略

3、有残损 ,但基本完好。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曾印行单行本(陈上岷注) ,日本则有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出版的学书迩言疏释(樋口铜牛疏释) 。内容篇幅不大,约可分为绪论、评碑、评帖、评书、题跋五个部分。杨守敬研究书法碑帖数十年如一日,在手头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仅凭记忆,而且是在耄年病中写下了这个稿本,足见其对碑帖研究致力之深。这件稿本作品不同于对联、条幅、中堂等书法形式的创作。由于是手稿笔记,故而书写起来比较自然和随意。它所表现的,往往不是书家的笔力和气魄,而是学养和性情,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书家的品格和当时的心绪。正如其在绪论中提及梁同书的学书三要: “天分第一,多见次之, 多写又次之。 ”并在其基础上补充“二要”谓“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此手稿以苍劲古朴为主要美学风格。下笔沉郁,笔力充盈,起笔处多是侧锋取势,不加雕琢,行笔则自然流畅,间有顿挫以增强线条的力感和质感,如其中的“宝”、“然”、“乐毅”等,使作品在妍雅中不失刚劲之力, 墨色干湿浓淡运用轻松自如,得北碑真谛。在结体上,文字多呈向右上方倾斜之势,增强了字的动感,结字随心而语。在章法上,通篇作品行距大于字距,中间涂改添加与通篇相得益彰,并能和红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