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第1页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第2页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第3页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第4页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 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的模块:必修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的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5)学时数:45 分钟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b.理解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及对表形态的影响; c.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应的地貌。 d.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技能目标:通过图片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地质作用的类型,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对地壳运动的内

2、外力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的兴趣,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观念。2. 内容分析a.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表现形式。b.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 识别背斜和向斜。c.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的依据:经过了漫长的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如今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我们应该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演变规律,并尊重自然;确定利用背向斜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找油和水,及在建筑,工程隧道选址时避开断层等作用。3.学情分析: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地貌的概念、地球的内部圈层知识、火山地震分布知识、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

3、基础。4.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力运动和外力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3 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4 教学过程描述: 导入新课:我们在第一章第四节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哪一位同学知道地球从外到内分那几个圈层呢?(两个学生回答: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在本章的前两节,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和水运动,也就是大气圈和水圈的知识。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分别存在于水圈、大气圈的下层和地壳表面。大家思考一下,与我们人类有密切联系的还有那个圈层?(学生回答:地壳)引出课题:地壳运动和变化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

4、、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讲解定义的重要词自然力,并区分自然力和人工措施.用习题检测掌握程度。1.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掌握了地质作用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学习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

5、部,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板书:地质作用的分类并画下图)引导学生分析并填图,这样学生会对地质作用理解更深入。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本身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地震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及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低洼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 相互关系两种地质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不同的是,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板书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6、的内力作用)(板书:1.岩浆活动)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讲解。 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上地幔的上部)。岩浆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知识的延伸:喷出岩一般是玄武岩;侵入岩一般是花岗岩。(板书:2.地壳运动)用模型演示褶皱的形成,并区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教师讲解: 水平运动是平行与地球表面的方向,垂直运动是在地球半径方向上的运动。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自然界二者常相伴存在。地壳运动

7、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板书:褶皱: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成为褶皱)教师解析图片: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状的。岩层因受力而弯曲,称为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形态有的是向上拱起,有的是向下弯曲。我们把向上拱起的褶皱称为背斜,向下弯曲的称为向斜。然后讲解由A图到B图的过程。观察A图,发现一个完整的背斜和向斜,因为背斜顶部突出,受张力比较大,易被侵蚀而成谷;而向斜凹陷,易沉积,形成山。如何在野外区分背斜和向斜?背斜核不为老岩层,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胃老岩层。让同学根据我讲解的内容填图表:

8、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的影响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背斜山谷向斜山谷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的影响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背斜岩层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谷顶不受张力,易被侵蚀而城谷向斜岩层下弯中间新,两翼老山岩层下弯而成谷谷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板书:断裂构造: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讲解: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让学生欣赏图片:举例,让学生判断生活中常

9、见的地垒和地堑:A华山 B庐山 C渭河平原 D东非大裂谷(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讲解玉树地震的情况,引出地震:(板书:4.地震)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学生回答:地球内部能量的急剧释放的变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地震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及认为地震等。)教师讲解: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知识延伸: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很多的烈度。地震带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

10、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为什么这样说呢?(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简单讲解(因为这些现象比较具体常见,学生容易理解)1、 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2、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3、 风力作用

11、: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承转: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阅读教材,并找出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关系和转换条件。教师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教师总结: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