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通感的美学_第1页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_第2页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_第3页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心整理古诗中通感”的美学古诗中的 通感”透出的美学价值 通感”又叫 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 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 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O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感就是论析这一修辞手法的专文。钱钟书对

2、其解释: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卷)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I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 闹”字来表现。清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里盛赞其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疏影横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再如杜甫山园小梅中的 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 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

3、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精心整理精心整理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正是这暗香”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写绝了!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 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 燕语”会像 剪” 莺歌”会成 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 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也有以色写声

4、的感觉转换,如清代诗人严遂成满城道中的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明明是听觉;绿”属视觉,怎么 声”会变绿呢?因为风拂柳絮,婆娑有声,柳丝飘动,宛如一道绿帘散开,从这柳丝里发出的声音也似乎染了绿色。绿”在这里,既点染了色美,同时又作了轻巧宜人的声美的同义词。当然还有视觉与听觉相互转换的。鸟抛软语丸丸落”该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 将鸟儿活泼、动听而流畅的叫声, 通过珠丸的抛落尽显出来。读后,那珠丸抛落时清脆的声音,尤然在耳。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该句以 桃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特别是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觉,不愧为神

5、来之笔。古诗通感”手法运用实例不胜枚举,为什么通感受到诸多诗人的青睐呢?这主要是通感手法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一)运用通感手法使诗句构成多感性的语言。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独地感知事物是较低的动能,而通感则能刺激多种感觉体现艺术的更大力量。古典诗歌中写声音的 精心整理台匕精心整理作品很多,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就用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描写看不到、 摸不着的音乐: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戈傑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 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 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旁。推于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

6、炭置我肠。韩愈在 这里描述琴声,用了很多 听声类形”的通感手法,如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 战场”以勇猛的将士挥戈铁马冲入敌阵的视觉形象,表现琴声骤变的昂扬”以轻飘的柳絮在激越的听觉感受。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天空中飞扬来形容轻柔的琴声在空中弥漫等等。(二)运用通感手法能酿出浓郁的诗味J通感手法的运用,在诗中能增强诗意、深化意境。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 满关山。”前二句是写实景,后二句将 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 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将色和香洒满 关山,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

7、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 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 地没有梅花)即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二)运用通感手法能使语言创新。如王维山中的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摸到。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 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山路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元无雨”却能感到 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湿衣”是幻觉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一种心灵上的快感。这诗中的 与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而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