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1)_第1页
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1)_第2页
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1)_第3页
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1)_第4页
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摘要:立案权与审判权的分立、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 权利的分立、当事人与承办法官的分立,是审判流程管理存 在的价值基础;而监督管理与服务的结合、程序公正与实体 公正的结合以及审判流程各环节之间的结合,是完善审判流 程管理、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证据交换、庭前调解、再审 听证等制度是审判流程管理的新突破。关健词:基础、分立、结合、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法院都在推行审判流程管理模式 的经验和做法,还有一些法院进行了其他有益的尝试。这些 改革一扫以往重实体、 轻程序的流弊,高举程序公正的大旗, 将整个审判活动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以公开保公正、以公 开促高效,是在当

2、前体制下从法院内部解决司法腐败、实现 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由于司法公正本身包含实体公正和程 序公正两部分内容,如何使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程 序公正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实体公正,是当前法院审判改革急 需解决的问题。一、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存在的价值基础目前实行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是在法院内部实现立 审、审执、审监分立,特别是在立案权与审判权分离的基础 上,通过加强对审判程序的动态管理与控制,从而使审判工 作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监督,达到分权制衡、权责统一, 以促使审判公开、公正、高效、有序、文明、廉洁地进行。这种改革模式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实现司 法的公正,笔者认为有以下的理论基础:第一、

3、立案权与审判权的分立。在立审不分的情况下, 一个案件能否受理,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尤其是实体因素的 影响,比如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案件审理的难易程度、案件 当事人的背景等方面,而不完全取决于案件是否符合受理条 件。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不一定都能 被受理,有些案件被排除在法院的大门之外,从而排除了司 法管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自然得不到保障,司法的公正也 就无从谈起。实行彻底的立审分立,有助于立案标准的统一, 能够改变当事人有冤无处伸的状况。只要符合法定的立案条 件,从事立案审查的法官就应依法受理,而不应也不需要去 考虑审判案件的法官如何判决的问题。这样就解决了“告状 难”,防止了“

4、踢皮球”现象,减少了社会上潜在的矛盾, 为当事人有效地解决纠纷铺平了司法道路。另一方面,立审 分立也是出于保障案件公正审理的需要,防止审判案件的法 官在审查起诉时形成主观预断,或产生某种偏见,或不适当 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至于对以后的判决产生不良的影响。以立审分立为基础和中心,进而实现审监分立、审执分 立这三个分立,是减少和遏制诉而不立、立而不审、审而不 判、判而不执等司法怪现象的有效措施。第二、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的分立。我们通常说, 实体公正是相对的,而程序公正是绝对的,说明程序的重要 性并不亚于实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实体还要重要。只有 保持程序的正当性,使案件的实体审判始终处于程序的

5、有效 控制之下,成为程序发展的必然,才能确保司法的公正。要 想杜绝审判过程中法官办案的随意性,就需要用程序加以控 制,使程序成为约束法官行使审判权行为的准则,而不是法 官用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比如说,法律关于延长审限的规 定,应当属于案件在特殊情况下不能审结的补救措施,而不 是法官在正常情况下怠于行使审判权时所寻求的藉口。因 此,将法官原本享有的部分程序性权利从审判权中剥离出 来,使审判案件的法官对案件的进程失去决定权,只能在他 人为其设定的程序轨道上被动地前进,而没有停止或后退的 权利。这样一来,法官审判权的行使便有了紧迫性,案件的 审理情况将随时受到跟踪和监督,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可以 最大

6、程度地减少。如果进一步削减办案法官的程序性权利, 比如将判决的时间也予以相对地确定,要求一定的当庭宣判 率,那么纵使当庭宣判可能造成极个别案件的错判,案件裁 判总体上的公正性仍将进一步增强,因为它大大减少了从开 庭到宣判期间对于判决结果的人为干扰和影响因素。第三、当事人与承办法官的分立。出于公正、公平、中 立的需要,当事人与法官不得单方接触的原则是一条最基本 的诉讼准则。在过去的审判实践中,当事人与承办法官因案 件的送达、调查取证、财产保全等工作所形成的频繁接触曾 经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这种接触使法官在心理上、感情上对 案件的一方当事人产生了倾向和接近,以至于最后作出了不 公正的裁判。即或作出的

7、裁判是公正的,另一方当事人也会 产生不公正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状况,确保司法的公正, 有必要运用程序设立某种限制对二者加以隔离,以尽量避免 或减少案件承办法官与当事人不必要的单方接触,使案件承 办法官除了在开庭时与双方当事人同时接触外,没有单方接 触某一方当事人的机会。为达到这一目的,案件开庭前的准 备工作,如立案审查、送达、保全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从承 办法官的审判权中分离出来,而将这些权力交给另外一些不 审理该案件的法官,使承办法官与双方保持同等的距离,从 而在程序上和实体上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判。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完善的基本方向目前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在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 公正方面,取得

8、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应当看到,审判流 程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有些制度的 设计在施行过程中已明显地违背了初衷。另外,审判流程管 理各环节之间在衔接和配合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案件的审 查立案、排期开庭、到案件的送达、财产保全以至开庭审理 和判决等,就象一条流水线,需要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而 每一个人对自己面前工作完成的好坏,都直接影响下一道工 序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只在自己控制的那部分时 间内对案件享有部分程序或实体上的决定权,而在行使这部 分权力时还要受到相邻程序享有者的制约。因此,一个案件 在程序流转过程中,需要众多人员的参与,他们之间怎样配 合,如何衔接,就显得

9、尤为重要。一旦某一环节在程序上出 了问题,不仅将导致程序上的混乱,增加诉讼成本,更容易 造成效率的低下。如何解决好上述问题,进一步发挥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 作用,是完善和深化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改革的关健。笔者认 为,不仅仅要改进制度,更要在执行制度时把握制度设计的 内涵,可以在实施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 考虑:第一、监督管理与服务的结合。立案庭和各审判庭之间 应当是一种既监督又服务的关系。放弃监督而一味地强调服 务,将使立案庭听命于各审判庭的指挥,失去对案件流转程 序的控制权,从而失去对案件的全程跟踪和动态管理,最终 可能导致案件裁判的不公正;放弃服务而一味地强调监督, 将使立案庭与

10、各审判庭之间发生磨擦和冲突,失去协调和配 合,不利于案件的及时裁判。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设立既是 为当事人服务,同时也是为各审判庭服务,既是在行使一部 分程序性审判权,又要服从和服务于实体性审判权,在服务 中实现监督,在监督中搞好服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此,立案庭对外要本着服务于当事人、方便当事人诉讼的 原则,努力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成本。“首 问负责制”、“诉讼向导制”等做法,正是基于此目的而设 立的。而当事人随到随立,即随时审查立案、随时排期、当 场给原告一方送达开庭传票等,给当事人提供了极大的便 利。与此同时,立案庭对内要服务于各审判庭,充分做好开 庭前的一系列准备工

11、作,使承办法官能专心于开庭审判案 件,不需再为传唤当事人、确定开庭日期、寻找审判法庭等 事项费力劳神。立案庭在做好审判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积 极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审判全程的有效控制,不能仅仅将 工作局限在案件开庭之前,还要延伸到案件的审理终结。因 此,应当进一步在案件的分配、当庭宣判的比率、审限的跟 踪等方面加强对案件的监督、管理与控制,扩大立案庭对程 序控制的范围和强度。只有使立案庭和各审判庭的权力保持 相对平衡,才能发挥双方应有的职能。只有做到监督与服务 的结合,才能体现各方的协调与合作精神,共同为社会搞好 司法服务,切实维护司法的公正。第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结合。司法公正并不单纯指

12、的是实体公正,当事人也越来越善于拿起程序公正的武器 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推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审判权 力分配体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程序的公正相当多地体现在 立案庭,在立案、排期、送达、保全、调解诸环节上,经常 发生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情形,比如管辖权异议、对财产保全 申请复议、对开庭遥遥无期的抗议等。 这些程序问题的出现, 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司法的公正。特别是对于案件久拖不决的 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被称为新的司法腐 败现象。这一问题的产生,不外乎有两种原因:一是案件在 流转过程中耽搁的时间过长,尤其是当事人上诉的二审案 件,甚至案件流转的时间远远超过案件实际判决所需的时 间。这种

13、状况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妨碍了当事人对上 诉权的正常行使,侵犯了当事人程序上的期待利益,致使当 事人来回奔波于两级法院之间查询、催办,甚至开始拖关系、找门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在实质上造成隐性超审限的状况,使一、二审审限形同虚设, 既影响了法律的权威,也损害了法院的社会形象。二是案件 本身复杂、疑难或存在人为干扰因素,导致迟迟不能开庭或 开庭后杳无音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审判庭。即或最后作出 了公正的判决,这种迟到的判决对相当一部分当事人而言也 只是一纸空文,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正如人们常说,“迟来 的正义是非正义。”因此,案件的一审法院对于上诉的案件 应当严格在法定的期

14、限内及时上报,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也 应当及时进行登记排期开庭,这一过程中案件的流转尤其需 要立案庭和各审判庭的配合。而实体的公正主要体现在审判 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事人诉讼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在审 理中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及时的判决,更希望得到公正的判 决,以弥补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的损害。立案庭和各审 判庭在案件审判上的配合,主要体现在案件实体公正和程序 公正的统一上,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实现真正的司法 公正。程序的公正将有助于推动和实现实体的公正,而实体 的公正应当是程序公正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当程序和审判独 立的有机结合应当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第三、审判流程各环节之间的结合。它既包括立

15、案庭与 审判庭之间在案件流转上的结合,也包括立案庭内部各环节 之间的结合。立案权与审判权的分立,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对 立的,它们只是一个案件不同的诉讼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 和人员,立案只是案件的起点,而审判才是案件运行的终点 为了保证审判流程各环节的顺序性,立案庭不仅要在形式上 统一立案登记,还应将所有的案件都规定由立案庭进行实质 上的立案审查,这也有利于审判庭裁判水平的提高。围绕立 案所进行的一系列庭前准备工作,都是为案件下一步的审判 打基础。立案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案件需及时移送各相关业 务庭,案件移送的时间、案件的材料完备与否、以及案件的 分配是否适当,都是影响案件从立案庭流转到审判庭是否顺

16、 利的关健。这其中有大量琐碎的工作要做,任何一方面出现 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案件流转不畅,甚至造成双方之间的推 诿扯皮。同样,在立案庭内部,既要减化案件流转的环节, 即尽量减少案件的参与人员和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又要将现 有各环节上的职责予以适当的分配与合并,做到权责明晰, 以确保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诉讼效率,防止各种消极现象 的发生。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妥善安排好送达、 财产保全、调解等工作,以节约诉讼成本。三、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改革的新突破如果仅仅将立案庭的职能局限在上述范围内,虽然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但并不能有效解决庭 审阶段负荷过重、以至造成诉讼进度缓慢、大量案件

17、积压等 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以“三个分立”为中心,围绕司 法的公正与效率,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展立 案庭的职能,实现立案职能的新突破。第一、 庭前证据交换的突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 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 20XX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 中第三十七条规定:“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人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人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 审理前交换证据。”这种审理前的程序在美国称为发现程 序,它赋予了当事人主动向对方收集有关证据和信息的权 利,目的在于暴露案件事实,明确争执的焦点。通过双方当 事人之间的调查和交换证据材料,

18、使双方在相互知悉对方持 有的事实、证据和法律点的份量之后,容易取得共识或某种 程度上的妥协,迫使当事人双方都能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考虑 诉讼争端,便于当事人自行和解或法官依法进行调解。即使 不能促使当事人走向和解,也可以为下一步的开庭审理做好 充分的准备,以提高诉讼实效,避免诉讼上的拖延。庭前证据交换对程序功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在一 定意义上对审理过程中所展示的案件事实具有预决的效果, 鼓励了当事人积极地在庭审之前收集对案件事实具有重要 意义的、在庭审时所需要的证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庭审之 前明确案件争执的焦点及事实情况,有助于在审理时避开无 关的争执点和缩小当事人在争执点上的差异,防止诉讼进

19、程 的一再拖延。同时也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减弱了当事 人在举证方面对法院的依赖,促使法院的审判模式由职权主 义向当事人主义的方向发展。另外,它防止和杜绝了案件审 理时一方当事人的突然袭击,增强了庭审的辩论效果和庭审 的实际意义,使庭审更具吸引性和观赏性。第二、庭前调解制度的突破。由于庭审功能强化以后, 绝大多数案件都要求直接开庭,这就使调解在时间上陷于尴 尬境地,而当庭调解又需要时间,很可能影响当庭宣判。如离婚案件,调解是必经程序,但往往不是在相对短暂的开庭 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庭后调解,既可能因为调解时间长违背 诉讼效率和审限制度的要求,也使案件不能当庭结案。而通过庭前证据交换,当事人双方基本上做到了知彼知己,已 经为在庭前调解结案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据悉,美国现存95%以上的民事案件是在庭审前,采用和解、调解或其 他适当方式谋求协商解决纠纷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程序上对调解制度加以完善,将 调解程序进行前置,放在立案庭,实行调审分离,以改变调 审合一、久调不决的状况。普通程序的案件在开庭前进入专 门的调解程序,并给予适当的调解期限加以限制,以改变调 解在时间上的任意性。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进入开庭程序。 调解由不担任案件主审人的立案庭专门人员主持,可以防止 审判人员在开庭前就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