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常州文化名城建设_第1页
推动常州文化名城建设_第2页
推动常州文化名城建设_第3页
推动常州文化名城建设_第4页
推动常州文化名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推动常州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吉英平 莫君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而言的大文化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经济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文化名城建设。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快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建设文化名城,提升常州软实力,应适应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借鉴其他

2、城市的经验,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关系,文化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推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常州的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快速发展的常州经济、与日益增长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打造若干代表常州形象的文化品牌,建成若干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生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引进培养一批文化经营管理创作的专门人才,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占GDP比重达8%以上,文化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加,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

3、体制更具活力,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江南文化名城。一、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夯实文化名城的基础。重点做到“三个推进”:一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建设。重视做好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二是推进市民精神的学习教育,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城市为体,文化为根,精神是魂。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深化常州精神和新时期市民精神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时代意义的提炼和挖掘,把创新创业、

4、坚韧不拔、敢作敢为这种富有常州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精神变为城市人文精神,成为常州人的精神力量和重要的精神支柱,使“创新、争先、求实”成为常州新一轮发展的新动力。三是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标准办好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好常州科教城。努力引导全市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形成尚学、好学、善学的良好风尚。四是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

5、动,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确保在2008年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二、实施统筹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服务功能。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目的之一。应以兴建文化设施,拓展文化阵地为重点,实施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工程,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一是加快标志性设施建设,打造现代文化新景观。加快常州大剧院、体育会展中心、博物馆新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的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市图书馆、少年宫、文艺学校等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改扩建工程,形成“南北东西一中心”的科

6、学合理的文化设施布局。各辖市及武进区应统一规划,加大投入,抓紧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设施,同时应分期分批建设一批如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设备先进、适用性、实用性强的文广教体设施。二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健全城乡设施网络。在城市,应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应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在农村,应切实加大乡镇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影剧院建设力度,到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要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绝大部分行政村应建有集娱乐、学习、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

7、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拓展和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有重点地改建一批面向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对现有的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进行翻新改造,充分发挥城乡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着力解决场馆资源闲置浪费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矛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运用市场和企业机制管理经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重视和加强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展示手段,创新陈列内容和陈列方式,提高博物馆展示、展览水平和社会效益。三、实施产业发展工程,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实力和竞

8、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升常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激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同时,顺应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运用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生产、网络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的互相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信息、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一是明确发展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以常州国家高新区创业园区、保纳园区、远东园区、软件园、恐龙园和武进西太湖基地为主要依托,采取政府扶持引导,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动画原创、制作、网游、音像、出版、旅游等完整的产业链,力争到2010

9、年全市动漫产业年营销规模达到100亿元,从业人员1万人,努力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和全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合理规划和调整广播电视资源布局,确保2008年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十一五”期末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市区达100、辖市达90以上;适应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要求,重点建立常州门户综合新闻网站;依托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积极组建职业教育出版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利用常州民间文化资源和民间工艺美术的优势,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建设工艺美术品产业园区和销售市场,打造文化服务业的新亮点;优先发展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等六大

10、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启动 湖旅游区、古运河文化旅游带等“三区三带”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培育骨干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完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有效整合报业资源,使常州日报社综合实力在中国百强媒体榜上争先进位,真正成为区域性的重要传媒集团;大力发展娱乐演出产业,通过改组改造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建设新兴健康的娱乐项目和场所,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实现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11、,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三是加强文化与产业融合,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有文化影响力的名景、名馆、名校、名品、名企建设,特别应重视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建设,把常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倾注到企业人文精神、产业产品的开发建设培育中,推广、创立一批文化产品品牌和产品形象,打好名人牌、名品牌、民俗牌,提升产业中的文化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发具有

12、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作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和创新型文化企业。四、实施精品名人工程,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一是以精品生产为重点,全面繁荣文艺创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抓好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不断有优秀作品获全国大奖,力争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地域特色鲜明,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我市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扶持地方剧种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生产一批精品剧目,确保锡剧、滑稽戏、歌舞、评弹在全省的地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树立精品意识,

13、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栏目和优秀节目。二是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重点,弘扬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展示常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应以吴文化开发为主线,挖掘整理常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淹城遗址、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做好古运河两岸文化资源的规划整合,加强孟河、三河口等特色古镇的整体规划和重要人文景观的修复,形成一批常州独有的或最具优势的文化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焕发常州历史文化的光彩与活力。同时,积极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打响中国国际卡通数码艺术节品牌,积极争取主办、承办重大的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各辖市

14、、区应充分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经济优势,办好办精各具特色的文化节会。三是以文化名人培育为重点,构筑文化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建立合理、规范的人才流动机制,采取普及与提高、培养和引进、刚性调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等形式,以重点剧目、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聚集和培养人才,在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专业人才和知名专家。建立开放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队伍,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五、实施转体建

15、制工程,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市被确定为全省6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并有18家文化单位列为改革试点。应按照省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常州实际,制定方案,稳步推进,确保收到实效。一是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财务分离。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领导应分开任职,不相互混岗。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经营性文化单位与主管部门分

16、离,成为独立的文化市场主体。强化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实现由以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调整归并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建议调整归并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加挂“版权局”牌子,统一履行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组建常州广播电视总台和常州文化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国有文化资产安全。二是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

17、增强活力”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转企改制为重点,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实现单位性质转变、劳动关系转换、产权结构转型,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加快文艺院团改革,组建常州演艺剧院。充分整合资源,先从激活内部机制着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推行全员聘任制和项目中心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同时,加快行政机构下属的文化企业转企改制步伐。三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方针,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把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与加强政策引导结合

18、起来,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整合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优化文化事业布局结构。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用人制度改革,推进用人机制的转换。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市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同时,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公共文化产品实行政府招标、集中采购,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实行代建制。六、实施名城

19、保障工程,进一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一是应切实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领导。建议适时召开全市文化(名城)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文化改革与发展工作。调整和充实市委宣传文化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由市委分管领导负责的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和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文化名城建设合力。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名城建设工作的考核、督查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相挂钩。二是应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建立常州市文化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

20、长幅度。财政、金融等部门应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单位的编制和经费问题,解决文化队伍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三是应切实加强文化制度和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娱乐市场、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法规、条例。抓紧出台常州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常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扶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指导目录。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重视和加强互联网的监管。改善和优化文化发展法治环境,加强对文化经营者的法制教育,规范文化经营秩序,提高文化市场文明经营水平。四是应增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不可再生的资源,是重要的生产力,人们对文化的依赖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强烈。应通过全面深入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使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应正确把握保护与复兴的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