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部分词语“呼风唤雨、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洞察、探索”。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根据语言现象,进行语言、说话训练,以达到积累的目的。3、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简洁与条理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特意为我们四年级小朋友写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1)解词:看到“呼风唤雨”你想到什么?为什么
2、?读题(2)世纪呢?一个世纪多少年吗?我们现在几世纪?刚刚过去的是20世纪。从19001999年。(你真了不起,知识面还真广!)想不想知道路甬祥爷爷写了些什么?赶紧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读不通顺的或是比较拗口的地方标注一下,并且多读几遍。2、反馈难读的句子,在反馈的过程中读词并理解。(你觉得哪些句子第一次读的时候比较拗口?)(1)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课件出示)
3、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读,联系上下文,读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正确的理解。是的,达到了一百万年以上的才是上百万年!指名读,齐读读读第四自然段,带上笔划划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你知道了吗?什么叫发明?什么叫发现?导:长句难读,但有些句子不长,它的标点特别,这样的句子读好了,有一种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自由读学生问师答交换读学生自问自答读出来了吗?一种什么情感?板书:设问在反馈难读的句子的过程中,把“引用”这一方法也带过。3、咱们差不多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路甬祥爷爷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其实大家表述的不外乎就是“20
4、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指指指,有问题吗?“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三、精读课文,感受内容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哪个地方最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默读,点画文句。预设一: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1、 自由读2、 再读(以师生接读的形式),20世纪人类登上,潜入,洞察,探索,3、 这么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来读一读,把你们的感受带进去!4、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动词)我们也
5、用上一些动词来说说20世纪的其他发现和发明?同桌讨论一下。5、 继续接读,20世纪,等,这个等里还有什么?预设:举例出示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预设二: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出示)(1)导:是呀,这就是二十世纪,短短100年可以拥有那么多的成就,真可以用齐读,(2)简介: 这句诗原是唐朝诗人岑参,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来形容边关下大雪后的景象的。齐读(3)为什么这句诗被作者引用到课文中来了呢?学生说(4)这是用了诗人的语言来描述,你能不能用咱们自己的话来描述?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形容。预设三: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
6、是写20世纪的这个社会,却写了20世纪以前的社会,你们发现了吗?这是为什么?(对比)读句子,20世纪前的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板书:农耕社会(耕)1、 农耕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 交流拓展:读好文中句:那时没有( 电灯 ),没有( 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就直接让学生接说没有没有没有想象:孩子们,没有这样的东西,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老师给你句式想象在农耕社会里,人们没有( ),只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社会什么都没有,人们的生活多么不方便)于是古人充满了幻想,他们幻想有古代有哪些幻想变成了现实?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千里马嫦娥奔月作为二十世纪出生,长在二十
7、一世纪里的孩子,请你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会怎么读?(自豪)四、写话训练:20世纪的科学发明和发现真是奇迹,让人出乎意料。它让我们的生活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那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呢?这儿路甬祥爷爷没有举例子,我们也来举个例子说说,活学活用!老师这儿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出示:当我看电视时,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器,清晰的画面就会展现在眼前;当我交流,学生写的话。小结: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它为我们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回文第一自然段,再读第一自然段。(自
8、豪地读,骄傲地读)20世纪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我们带着憧憬,畅想21世纪吧!【说课材料】实实在在为语文曾记得语文教学改革专家杨再隋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应奠基固本提出要“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的“三实”观点。着手准备上这一堂课时,脑海里的确就是这样想,语文课就应该实实在在,怎样把每一个环节上实在,怎样在自己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更多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
9、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就体裁而言这是典型的科普类说明文。这类题材并不好上,从学生而言喜欢这样的内容,但没有基础,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课外阅读、积累;对于教师处理不当变成科学常识课,失去语文本真,缺少语文味道。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目标牢牢锁定为理解、品味、运用语言,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而整堂课预设下来,我认为自己对于语文学科扎实、实在诠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落实初读,根据文本特点实实在在解决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的初读目标。科普类说明文涉及科学常识的介绍,往往所含较多生字,对于学生
10、来说接触起来比较陌生,而这篇教材体现更为明显,有许多长句子,学生在停顿上极易发生问题。如果初读只给学生的生字词语加以反馈,那么学生是否实实在在在课堂上能在初读课文中真正做到读正确、读通顺并没有真实显现。而且我认为初读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由此在初读中我给予了学生两种基本的初读技能,一是能根据上下文学会对长句正确停顿;二是能根据上下文内容来理解相关词语。实际操作下来发现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较扎实地完成对课文地初读,真正落实了这一步目标。二、抓住训练点,有效预设,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纵观整堂课,我认为自己还是实实在在地把科普类说明文上出了语文味。在教学中,我不是带领学生直奔“20
1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这个常识性的内容,仅仅把理解课文作为一个基本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从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精炼出为语言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如在初读中我抓住停顿让学生学会正确读好长句,“发明”“发现”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来加以区分;第三节教学中抓住课文典型句子“在农耕社会,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进行细致品读,并给与学生固定句式“在农耕社会里,人们没有( ),只能( )。”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充分体会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极受自然约束的生活,增强学生对20世纪呼风唤雨的感受;在第四节中抓住典型短语搭配形
12、式“登上”“潜入”“洞察”进行品读,并仿用作者这样的搭配让学生来列举还有哪些发明、发现等。甚至在课堂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后,我具象“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抽象度极大的词汇给与句式让学生进行当堂写话,即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如何为人类造福的语言训练。旨在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也比较自觉地关注说明文语言的表达,能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性活动中,调用已有经验和语言去为新的表达目的服务,真正成为语言实践的主体,真正成了语言实践的主人。而实际课堂下来,的确这样的训练自我觉得语文味十足。应该说在上述课堂侧重点下,的确作为语文课,我能初步实现本堂课的目标。当然课堂是一门
13、永远遗憾的艺术,上下来觉得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认真改进:一是在主干问题的引导下,对于课文的中心句的回环做得过多了,以至于在时间的控制上超时了;二是在有些环节的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显得过于急燥,未能把学生的生成及时的把握住。【设计理念】其一,词语教学,彰显年段特点。中年级的词语教学,较低年级应当更多地开始关注“义”的教学。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除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解决读音字型外。还在教学中增加了“义”的教学,如:“呼风唤雨”的理解;解决读音后,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注重方法的引领。如:“原子核”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农耕社会”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句
14、子,读一读,在具体的语境当中理解词语;“程控电话”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二,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恰当结合。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较偏重工具性,但是,我们要有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的语文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感悟,更注重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与人文提升。先引领学生读懂“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然后,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领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是科技改变了世界。其三,突出语言实践。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读懂了“过去”与“现在”后,让学生用词语概
15、括;我让学生到具体的语境中分辨“发现与发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述20世纪科技成就时的用词特点,然后,仿说。通过小连笔,不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且在同时,通过写感悟科技带来的舒适与方便。教学主线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整堂课首尾呼应。先抓住中心句中“呼风唤雨”一词,导出主问题: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主问题聚焦到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过度句: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抓住句中“幻想”与“现实”两个词,分别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描述的“过去”与“现在”,重点品读“现在”。然后,水到渠成,总结说明方法,提升人文主题
16、。最后,回归中心句,设疑导入下一课: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幻想、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等词语。2、在质疑理解、对比阅读、品词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了解体会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3、初步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对比说明的表达效果。教学预设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1、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2、老师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瞬间。(课件出示:教师用书中的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设疑:那么多的成就,如果让你
17、写一篇文章介绍,你会怎么表达呢?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 (教师板书课题)2、学生读题。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梳理问题)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1、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基本要求。2、学生读课文。3、字词学习。(1)出示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记下自己不会读的。 (2)同桌互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音。(3)个别检查。 (4)释义: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或引导用工具书;或引导在文中语境中理解;或联系生活理解)(5)读完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出示难读的句子。)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是
18、围绕哪句话写的?或: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中心句是哪一句? (也可教师直接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然后板书中心句)(1)读句子 (2)“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A自由说 B教师出示词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课文选择。(3)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五、品读课文,感悟巨变1、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语段一。语段一:。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1)读句子 (2)里边有一个生字,(教师板书:幻想)A这个字与“幼”容易混淆,写一写。B幻想是什么意思?或找个近意
19、词(3)古时候人们都有哪些幻想。(板书:过去)A学生交流,读文中句子B都说美好的愿望源于生活,那么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导入语段二。2、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语段二语段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1)读句子(2)是的,人类“上百万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这“上百万年”是多少年呢? 教师板书:7000000(3)引读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4)终于到了20世纪,(引导学生读语段一)A课文中哪段话告诉我们,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板书:现在,现
20、实)B导出语段三3、根据回答,出示语段三语段三: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1)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2)我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前半句,作者的用词很有特点。(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A引导学生发现动宾结构。先让学生发现,再提示B读一读。教师读动词,学生读名词C请学生仿。有困难就提示练习(3)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
21、便,比如:(教师出示: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在眼前。 (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B生师交流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4、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1)根据回答,板书:作比较(2)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科技5、引读: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00年便实现了,所以,读(出示语段
22、一)(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变化,你会用什么词,什么话?(2)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教师讲授这句诗的原意 B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C抓住“忽如一夜”,引导读出快的感觉抓住“千树万树”,引导读出多的感觉六、呼应开头,设疑结课1、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1)再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2)再读这句。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板书:将来与?) 结束全课板书设计29 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科技过去 现在 将来幻想 现实 ?作比较习题设计:科学技术的利用,
23、使得人类很多美好的梦想都成为现实。仔细思考,将下列两组中表述同一理论的内容连好线。千里眼 宇宙飞船上月球隐身娃 手机嫦娥奔月 进行伪装的迷彩服腾云驾雾 视频顺风耳 直上云霄的飞机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第一课时、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大意。、紧扣课题,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
24、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感悟设问句的作用和学习文章对比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课时】课时。【课前准备】、搜集、阅读有关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与家人探讨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生活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与梦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根据学生回答,教
25、师小结,出示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年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交流感受:你觉得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自读课文,合作学习、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读读写写: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多写几遍。 想想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记。、小组检查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
26、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全班交流反馈: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检查自学情况: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指名轮读课文,学生评议。 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四、紧扣课题,学习第、自然段、集体朗读第自然段,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应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学习第自然段: 指名读第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出示句式: 齐读第二自然段。 为什么说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指导朗读第、句,体会感悟。 练习: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
27、解“发现”和“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爱迪生( )了电灯。 地质学家在这里( )了大油田。 由于下雨,我们( )了郊游计划。 在大家的努力下,校园环境得到了大大的( )。 小结: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口头填空:世纪是个( )的世纪。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复习导入我们刚刚送走的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创造奇迹、幻想变成现实、人类生活大大改观的呼风唤雨、非同凡响、神通广大的世纪。在这个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多么大的不一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探究。二、独立阅读,拟小标题、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进行了调查访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的第、自然段。、独立自由朗读课文第、自然段,给每一个自然段拟个小标题。 、选择自己最喜欢或信息储备最多的自然段,多读几遍。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教师出示三个专题: 昨天的幻想(第自然段)。 今天的现实(第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