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发展史有关的试题_第1页
生物科学发展史有关的试题_第2页
生物科学发展史有关的试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科学发展史有关试题1. 摩尔根通过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分析】 摩尔根通过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2.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分析】× 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3.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分析】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即萨顿假说4.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分析】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5. 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经过师生

2、共同努力,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分析】 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6.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分析】×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 19世纪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分析】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提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8. 细胞学说是罗伯特虎克和施旺共同提出的【分析】× 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的9.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分析】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

3、了DNA是遗传物质。10.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分析】×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尼桑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1.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分析】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12.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实验验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分析】×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是摩尔根。13. 萨顿在观察蝗虫减数分裂的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分析】 萨顿观察蝗虫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提

4、出的,运用的是类比推理法。14. 萨克斯利用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分析】× 萨克斯的实验结论是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15.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分析】 温特通过接受尖端的琼脂块放到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16.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分析】× 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将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促

5、进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17. 拜尔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引起的【分析】× 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引起的18. 坎农提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分析】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共合作、协调统一实现,没有提出免疫系统的作用。19.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过程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推理【分析】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过程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推理20.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花了8年时间,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花了8年时间,总结出分离定

6、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1.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分析】 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最终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2.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分析】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23. 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但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分析】 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而约翰逊提出基因。24.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分析】×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

7、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5.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分析】 赫尔希和蔡斯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时采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26.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分析】×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27.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分析】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8. 达尔文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提出生物进化论的人,他的观点给神创论以深深的打击【分析】× 拉马克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提出生物进化论的人,他的观点给神创论以深深的打击。29. 切赫、奥特曼发

8、现了少数RNA也有催化作用【分析】 切赫、奥特曼发现了少数RNA也有催化作用。30.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激素调节的存在,并发现了促胰液素【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31. 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 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没有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蔡斯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分析】×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只是说明转化因子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S型肺炎双球菌33

9、.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规则的双螺旋模型【分析】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规则的双螺旋模型。34. 科学家用差速离心法将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进行分离,以研究各自组成成分和功能【分析】 由于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大小、质量不相同,所以科学家用差速离心法将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进行分离,以研究各自组成成分和功能35. 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分析】 恩格尔曼通过水绵和好氧菌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36.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分析】 恩格尔

10、曼的水绵实验的巧妙之处是利用了好氧细菌喜欢氧气的特点,来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是叶绿体。37. 萨克斯用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分析】 萨克斯用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38. 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分析】 鲁宾和卡门设立的一组对照实验,第一组实验中向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形成的O2没有放射性,第二组实验中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形成18O2都含有放射性,最终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39.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分析】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探明了CO2

11、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先合成三碳化合物,再被还原成有机物。40.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分析】 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41.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 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42. 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结构,建立了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分析】: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提出结论:蛋白质分子平铺在脂质分子两侧。43. 分别用不同颜色荧光染

12、料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再将这两种细胞融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分析】 分别用不同颜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再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发现不同颜色荧光 的蛋白质最终均匀分布,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44. 用35S和32P标记同一噬菌体,可证明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分析】× 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可证明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D错误。45.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生物科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生物科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46.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组织培养形成胡萝卜植株的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