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比我们更懂文房四宝_第1页
日本人比我们更懂文房四宝_第2页
日本人比我们更懂文房四宝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转载 日本人比我们更懂文房四宝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还学不学写毛笔字,我念小学的时候大家是要上练字课的,那时候是八十年代,同学们准备的工具大多是方便墨盒,那是一种圆形或方形的小铜盒或塑料盒,里面随盒子的形状嵌好一块象风干了的面团一样的墨块,滴上一点水以后,用毛笔蘸着就可以写出黑黑的大字来,或者是有人用墨汁的,把墨汁倒在海绵或棉花团上,也是一样蘸着写,那时候一般的学校里几乎已经没有人用砚台了。一开始我也是用方便墨盒,在印着红格格的毛边纸上临摹大字,什么欧体、颜体之类,后来因为字写的好,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荣誉心驱使我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上初中后得到一本讲书法的小书,也从此开始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略有所知。不久我从妈妈的抽屉里翻出一方砚台来,黑黑的一块四方形的石头,中间挖出一个圆池子,四个方角的其中一角钻出水槽,通进圆池,整个砚台上面还有一个四方形的盖子,妈妈说这是姥爷留下来的,翻过砚来,砚底刻着我姥爷的姓氏,那时候刚经历过文革, 中青年人里, 读书的人不多,熟悉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名物制度的人更是少,我身边几乎没人懂得砚台,去一般的文化用品商店看看,几乎都是这种款式的砚台,标签上写着“歙砚”,我便以为这种黑石头的砚台是歙砚,其实这种东西叫罗纹石,严格上来说不是四大名砚中的歙砚,那时候,在北方各地,一般文化用品商店里,几乎都是这种造价极廉,质地粗劣却发墨耐用的罗纹石,至于真正好一点的端砚和

3、歙砚,在北京的话,大概只有琉璃厂这类的地方才有,而一个小学生,除非家离的近,是很少有可能去逛琉璃厂的砚台店的。多年后当我以一个古董行家的身份,出入北京的琉璃厂砚台店,全国各地古玩城的砚台店,还有港台、日本的古董店时,我才知道当年我从方便墨盒到罗纹石开始认识到砚台的时候,正是那些世界级古砚藏家记忆中的黄金时期,因为文革的关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中第一次出现几乎断裂的局面,大量珍贵古董的价值完全不被普通人所认识,很多东西因而被以卖破烂的方式随意处理,或虽售价极廉而无人问津, 那时候,日本的藏砚家们象发疯了似的直扑中国,在琉璃厂以不可思议的低廉价钱,象批发肥皂,火柴盒一样把大量珍贵的端、歙名

4、砚购出海外,以至于,到了 21 世纪初的今天,当中国内地的文物市场蓬勃发展,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古砚珍贵价值的时候,除了一些出土品,所有端溪名坑石和古歙州名石都告缺货,因为绝大多数质地最好的中国石砚,都已到了日本。我在日本的文物市场上看到了很好的砚台,比现在中国文物市场上那些要好的多的多,但更让我心痛的是,日本人比我们更懂砚台,在国内,我接触了很多很多收藏家和古董商,在他们中间,不缺乏各类别的专家,但是对于砚台,他们比起日本那些收藏砚台的书法家来说,实在还处在很低级的阶段,一块砚台, 形式俗不可耐, 但只要块大, 纹饰繁杂,再后刻上某位名人的款识,就往往被奉为珍宝,好像书法要“卖名头”一样,砚台

5、也要“卖名头”,苏东坡,纪晓览,这样的名头出现在各种制式俗不可耐的砚台上,实在是对古代藏砚家鉴别能力的一种侮辱,其实,古代文人喜好的砚台,大多是形制古朴自然,绝少人工雕刻,但质地上佳,易于发墨的素砚,这方面,文化传承上已经出现严重断裂的国人收藏群体大概很难体会和理解,说到质地,古人对砚台质地的欣赏和品评的方法,现在的收藏家我看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的,什么“青花”、“鱼脑冻”“,蕉叶白”这些端砚的石品的判断方法,以及“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坑口的判断方法,现在国内的收藏家也很少懂的,大多都是按书索骥,用古书上的解说不清的文字去夸大手中的藏品,只要是块老端砚,就说是“老坑”的需,知“老坑

6、”在古代也是难得的,哪有那么多老坑?至于石品,一般收藏家更是不懂了,国内私人藏砚家的书我看过不少,水平都不高,随便一块端石,石质很差,颜色不纯,但确被指认出各种“青花”蕉叶白“”玫瑰紫“等等几十种石品,大家随便去翻翻国内各种砚台的图录,大概都是如此。更为可笑的是媒体, 媒体对古董的无知, 使各种所谓“国宝”和“收藏家”的假消息满天飞,各大主流网站上,常常爆料某地又涌现出一名大收藏家,其收藏数以千计万计各类别珍贵古董这样的新闻,互相转载,有识之士,看了不免觉得好笑,如今年就有“全球最大古代名人砚群再现”这样的报道,在很多主流媒体上刊登, 说一位海外华人大家族历时 300 年收藏了 1290 方中

7、国古代名人名砚,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中国古代名人砚群。在1290 方砚中,出现了 1215 位砚铭人,其中 90% 以上是唐代以来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书法家,例如,历代皇帝有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王子有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永等;大军事家有宋代岳飞、明代徐达、清代曾国藩等;著名宰相有唐代张九龄、清代刘墉等;大诗人有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柯九思、明代李东阳、清代龚自珍;大哲学家有宋代张洽、元代欧阳玄、明代陈献章、清代黄宗羲等;大书法家有宋代米芾、 元代赵孟、 明代文征明、 清代王文治等。1215

8、位砚铭人在 1290 方中共砚铭 3391 次。砚铭较多的有清宫三希堂 (83 方 )、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王文治 (81 方 )、乾隆皇帝 (80 方 )清代军机大臣汪由敦 (50 方 )、清末大臣、民国大总统徐世昌 (43 方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 (41 方 )、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翁方纲 (39 方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 (38 方 )、清代山水画“四王”之一的王翚 (38 方 )、清代内阁大学士董邦达 (30 方 )、明代收藏家项元汴 (27 方 ) ,等等。这样的消息,在真正懂砚人看来,不过一阵冷笑,但是真正懂砚人又有多少呢?日本人狡猾的很,也聪明的很,砚台不过是石头,石头质地

9、本身不分新老,如果按古人笔迹模刻上古人名字,再经过几年风霜的旧化,谁又说的清楚呢,他们早期买过一些伪刻上各种名人名字的砚台后,对那些所谓名人的砚台再也不信了,他们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再也不相信那些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们会闲着没事做,在上千方样式庸俗,质地粗糙的普通砚台上反复刻上名字,还一个名字接一个名字的排着队刻,他们相信,真正的好砚台,古人视为珍宝,那是未必肯轻易下刀的,那些早年从国内售出的无文字但质地上乘的砚台,日本人都珍藏着,这些年看到国内收藏市场火爆,就甩些普品来处理,想不到卖的还相当不错。 2006 年南方有家拍卖公司拍卖的一批砚台,有来自日本两家的旧藏,这两家都是早出书的,他们的砚台档

10、次都不是太高,大多制式不够文雅,很多铭文都是后刻的,可信度不高,但居然整体卖的不错,当然其中也偶尔有几方好砚台,被我认识的海外有识藏家买走,让人羡慕他的眼力和运气。最近几年,清代宫庭艺术品很受藏界追捧,屡屡在拍卖市场卖出天价, 清代皇帝喜欢的松花江石砚台, 也因为沾了”皇气“,价格惊人, 在国内几家大拍卖会上, 带有”乾隆年制“、”雍正年制“的松花江绿石砚, 常常拍出上百万的高价, 成为古砚群体里最贵的品种,我想那些肯花天价买松花江砚的人,未必是真正喜欢砚台,懂得中国笔墨文化的人,真正懂得砚台的人都知道,松花石砚从质地和发墨性能来说其实很一般,比起端砚和歙砚来更是差得多了,清代皇帝们之所以喜欢它们,不断用赏赐臣下的方法来提高它们在“砚群”中的地位,那是有政治原因的,因为这种石头是产自东北满族老家的石头,乃是种“民族自豪感”的寄托而已。很遗憾的是,现在的收藏家虽然多如牛毛,大家附庸风雅,好古之风盛行, 很多人买来字画、 古董花瓶来装饰居室,但是对于传统收藏中品位极高,可赏可玩可用的文房之首的砚台,却很少有人喜欢和真正了解,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疏远了传统的书写工具,古砚也因此逐渐被人们淡忘。什么是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