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_第1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_第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_第3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_第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姓名:祝金旭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指导教师:李秀忠20090602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首先,当 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 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会诱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 展。其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最后,大学生毕业后能 否成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

2、反映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进展。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 方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及大学生本身等都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有导言和四部分正文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建国后大学生就业的历史做了简要回顾,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 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二部分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主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教育、就业市场、就 业政策等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就业观念 和就业能力不适应当前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的原因主要是教育

3、结构层次、专业设置、课 程内容及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才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也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是现行的一些就业政策、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大学 生就业的合理流动和选择。第三部分主要对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就业模式、制度和方法等 做了简要阐述,目的是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一些启示。第四部分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对策 和建议有:大学生要提高就业能力,树立科学就业观和走多元化就业道路;高校调整专业 结构,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完善 大学生就业市场。关键词

4、: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分类号:D616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ABSTRACTIn the last few years,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lides year by year.Getting employed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Under this serious situation,it is urgent and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First the employm

5、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entire social employment.If the graduates cant get employed smoothly,it not only affects the graduateslife and emotion,but also induces contradiction and issues,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harmonio

6、us society.Second the employ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life.It involves peopleS individual interest.Finally,it reflects the current hi曲一level educationS level and quality and also relates to the highlevel educationpopularization,whether the graduates can get employed or not. So,It has great sig

7、nificant that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lowemployment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specific sugges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the buil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leve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8、 and 4main body parts.The first part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from 1949the year of the foundation ofOur country.Then it analyzes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at university graduates faced in the view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mselves.The se

9、cond part is on the reasons that result in the low employment rate.It mainly analyzes some factors that constraints the emplo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such as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mselves,highlevel education,the job market,national employment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main reasons of st

10、udents themselves are that their conceptions and abilities Cant meet the labor market;the main reasons that highlevel education involved include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the setting of major,course and cultivated model which Cant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human resource;the imperfect

11、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finally it i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olicies and the imbalanc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at affect the graduateschoice.2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12、 overview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abroad and its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implications.It briefly describedsome employment modes,methods and regulations abroad,such as America,Japan and Russia,which aims to get some implications to ease the situation.The fourth part is to give some measures and adv

13、ices on how to ea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beforehand.The mai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clude the ability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themselves,the adjustment of college major structures,the guidanc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governmentmacrocontrol and poli

14、cy guidance.It is the hard part of this paper.Key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reason,measureCategory number:D6163独 创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

15、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耥 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为苏艇爹瑚. 签字日期:2007年/月日导师签字:签字日期:2。7年占月乡日山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垦 言 寸 口(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持 续增加

16、,“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目前全国普通高 校在校生达1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l】。伴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急剧膨胀,大学毕 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教育部门统计,2003-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从 212万增至559万,高校毕业生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待业人数不断增多。 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在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介绍:“截 止到2008年年底,可能会有15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据教育部公布,2009年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加52万,而高校

17、扩招仍在继续,可以预测,在 整个社会劳动力就业市场吸纳力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 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中的新矛盾。它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2】(二选题的意义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和素质的社会群体,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最具价值和活力的 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近几年我国大学 生就业压力呈增大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 峻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 就

18、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 情绪,会诱发各种矛盾和问题”【3】,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其次,就业是 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4J最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因此,分 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对我国经济 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及大学生本身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研究综述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的

19、 社会经济现象。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张,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 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的把握上,国外大多数的研究 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三个角度来进行【51。另外,国外一些学者、研究机构还从 大学生收入预期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如Betts(1995发表的关于美国加利福 尼亚大学1269名在校大学生预期的报告,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国外这些关于大学生就业问 题研究的框架,都是建立在成熟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 学生就业难现象正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关于当前

20、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或者说制 约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比如,张扬、应若平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一文 中指出制约大学生就业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制度性因素、行业结构性因素、高校内部因素 和学生自身因素,并提出了“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应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才能更 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张振松在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黑龙 江教育,2006认为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如: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和专业设置、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当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建 立高校

21、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设想;李霞、储召伟在“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发表的大 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2008,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表现出发,分析 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大学生 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招生大提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就业渠 适不畅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活力不足是就业难的又一原因。从国家、 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从国家的角度讲,应调整教育模 式,完善就业政策;从社会的角度讲,要建立强大有效的支持系统,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 转变择业观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罗三桂的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6一文中提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市场配置 水平比较低、就业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阻碍 因素,提出应对的策略是: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天津科技大学的苟军平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差距(吉林教育,2008中认为大学生在基 5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本素质、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等方面与市场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是影响大学生 个人就业的重要原因,从而对大学身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提出了建议。黄敬宝在“高教探索" 发表的自身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

23、2007论文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其就业结果的关系进行抽样调查。回归模型表明,综合素质、就业意 愿和就业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否,即大学生自身因索对于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大学生应该提高综合索质、调整就业意愿、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以更好地实现就业。 魏有兴等人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采集、毕业 生的就业期望及求职过程存在问题等存在着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总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但其中也有分歧。 比如:扩招是不是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是不是高?经济增长是否与给大学生 就业成正相关系?中国的大学

24、生在量上是不是真的供大于求了等方面,由少数学者持有不 同的观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合理的建议和 对策,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没有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就业对策机制。所有这些,都 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研究的思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二是在分 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与对策。围绕这两个问题,论文的写作 思路是:首先在第一部分导言中介绍写作的目的意义、写作思路;接着是简要回顾了我国 大学生就业的历史和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第三部分是从大学生、

25、 高校、就业市场三个角度了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一些发达国家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对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启示;最后是提 出建议与对策,目的是找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解决途径。(-研究的方法写作所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就业内容的图书和文章,了解我 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沿革和研究进行到何种程度,对文章的写作做了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并且通晓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就业形势、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等方方面面,对写作6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就业制度和方法的比 较,不仅能把握我国大学

26、生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对于我们更好把握大学生就业 形势、如何缓解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指导性作用。7山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历史回顾与当前就业形势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大学生就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概念,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从经济 学理论上讲,就业的概念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 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从上面概:可以看出,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 含义:第一,参加劳动的人既要具有劳动能力,同时要有劳动的愿望;第二,所参加的劳动 必须是社会性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第三,这种劳动必须是有报酬或有收入的劳动

27、,而 不是无收入无报酬的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61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陶小江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认 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其即将结束学业完全进入社会之际,实现同一定的生 产资料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具有一般就业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性。大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其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 作能力。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也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目标选择、择业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和择业过程等。(2群体性。 大学生就业不是个别现象,它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目前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名大学生第

28、一 次进入社会就业,相应地需要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成批的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社会, 这既是社会的巨大则富,同时,对他们就业的合理安黄又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响应。(3时效性。大 学生就业有一个时效期,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应落实工作单位。随着大学 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时效期 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择业的时间延长,甚至可以到毕业后两年之内。(4政策性。大学生 就业思想和就业状况不仅要受国家总的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指导方 针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更是起着极

29、为关键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就业要遵守有关的就业方 针和政策,努力适应社会制度尤其是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变化。(5法制性。大学生就业必须 依法进行,大学生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同时大学生就业又受法律保护。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主择业依赖各方面法制建设的相应完善。【7】山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二大学生就业率-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就业率,因为就业率的高低是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 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方法,目 前教育相关部门一般沿用了传统的统计方法,即:大学生就业率一般是指大学毕业生实际 就业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具体计算公式

30、为: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人数/毕业生总 人数×10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如大学毕 业生自由从业、自主创业、出国等曰渐增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无论是政府主管部 门还是高等学校都无法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作出精确统计,加之目前大学生就业活动流动性 不断增大,因此,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所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 数据,它反映的是大学毕业生截止到某个日期就业的大致状况。二、大学生就业历史回顾许多学者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一般的观点是,将建国以来我国大学 生就业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统包统分阶段。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

31、年代中期长达30多年里,我国 大学生就业一直行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即“统包统分制度。这 一就业模式的特点是国家职能部门根据用人单位总体需求情况统-N定毕业生分配计划, 毕业生由学校根据国家分配计划统一落实到具体的用人单位。大学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 配的就业制度适应了当时国家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人才流向,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边远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促进了各地、各部门的 经济协调发展。第二阶段:双向选择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 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了改革,并推行在一定范围内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 录

32、用的双向选择的“中期改革方案”。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当时发展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改 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 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分配办法。并指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 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双向选择、择 优录取”的就业模式从此开始。按照决定确定的方向,1985年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9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等少数学校进行了一定范围进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试点。1989年3月,国务 院批转了

33、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 这是根据当时改革的条件和环境制定的过渡性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在过渡阶段实行以学 校为主导向社会推荐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对经推荐未 被录用的毕业生,尽管国家政策要求其自谋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对绝大多数毕业 生仍是实行了“包分配”的政策。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 性的就业政策,它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第三阶段:自主择业阶段。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34、我国大学生就业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统包 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 业”的就业制度。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这一 文件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将原来计划 经济时期一直沿用的“派遣证”改名为“就业报到证”。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也指出,我们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 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 其导向。至20

35、01年,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全面进入毕业生“自主择业”阶段,即:我 国大学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 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意愿、能力和条件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就业岗位,而不再依靠行政 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通过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大学毕业生,不能等 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人才保证;而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主要为大学 毕业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通过历史回顾,大学毕业生就业从建国时的“统包统分"到现在的主要依靠市场实现 资源的合理配置的自主择业过程中,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和大学毕业生都面临新的挑战, 传统的政策观念、政

36、策制度、政策执行体制和高等教育的内容等各个方面都需有所改革。 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适龄劳动就业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整体就业 形势十分严峻,以至有学者惊呼“我们正面临一场就业战争"。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找工 作日益艰难。并且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和情况“恶化”也愈10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演愈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毕业生除了面 对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外,其他庞大劳动就业群体也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 十分严峻。(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不断增多经过近十年的高校扩招,我

37、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 高,每年均以50万以上的总量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2003年增加到212万, 2004年扩大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 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 幅达19.9%。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据教育部统计,从 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毕业当年未能就业的 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12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年为80%,比去年同期下降10%,2003年9月

38、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9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3%,2005年9月全国 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6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7、2008两年高校毕 业就业率也仅为70%左右。从2005年起,每年都有超过100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 并且待业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了150万。这些数据充分显示: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 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 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性问题。(二社会宏观就业形势带来巨大压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市场改革的深化,企业下岗职工、进城的 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不同群体

39、同时进入市场择业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仅 是只面临着大学生自身的竞争。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 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三股力量碰撞的局面,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 峰值。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 影响。l 7J人口和人力资源数量众多并保持增长,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以2007年社会总体就业形 势为例: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2500万,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山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就业问题更加突 出。2007年全国

40、城镇新增劳动力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495万人,中职毕业生270万人,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人,复转军人50余万人,农转非人员260万人; 在农村,现有劳动力0.97亿人,除去己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尚有1.2亿的富裕劳动力。18】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 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今后大学生就业竞 争会更加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例据有关部门的预测,近年我国每年新增适龄劳动人日的数量都维持在1700多万的水平, 其中对于城镇的供给在40%以上,即超过700万人的水平;按照不同部门研究的

41、数据,我国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2-1.8亿之间,会在一定时期内逐步转移到非农产业,其中很大部 分是进城就业,随着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剩余劳动力数量还会有很大的增加:另外,随 着企业全面转制、经济竞争加剧和经济调整的加快,许多国有和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都在 进一步讲求效益,从而进一步精简人员。几者相加,可以得出我国近期人力资源过剩数量 约在2亿左右的结论。【10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庞大的就业群体给大学生就业带 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 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且从中央到地方

42、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 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 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 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据统计,近年到机关、 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降,只有5%左右;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有8.75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达到了63.74%。【llJ从以上数据可看,随着社 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已经转向了中小企业、私营企 业等,“非国有”成了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二部分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

43、因分析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同益严峻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不同 12山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及结合社 会其他因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高等教育、就业市场 及就业政策等几个方面。一、大学生自身因素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上逐步建立并实施自主择业以后,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的大学 生,其自身的就业观和就业能力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就业观与现实脱节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就业岗位评价标准、就业方式和空间选 择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就业的动机、定向、选择

44、范围、途径和方式等多种要 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入,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 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树立起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主动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成为制约自己顺利就业的重要原 因。1. “精英情结”根深蒂固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所谓的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 至短缺,就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 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走上社会的精英岗位,必然也要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 育”相适应的就业岗位。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

45、众化的今天,一些大学毕业生 不愿面对这种现实的转变,仍然固守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节的就业观念 局限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人为的设置了就业框架,使自己与一些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具 体表现在:(1期望值过高。具体表现在岗位选择上,片面追求收入较高的“白领"岗位,不愿 从事比较艰苦的“蓝领"、“灰领"工作;在地域选择上,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 标,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基层地区;在单位选择上,热衷于进机关事业单位、 大型国有企业、高薪企业,轻视中小企业和条件相对艰苦的职位。据刘风清大学生择业 观念分析与对策对25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46、有48%的大学生希望到沿 海地区就业,5505的大学生希望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有4105以上的大学生希望自己 的签约工资起点在1500元以上。但是,从已签约的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只有170513签约在沿海地区,只有20%签约工资起点高于1500元。关于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 会获得的影响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择业时要求越高,越是要求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业、 二资或外资企业等工作稳定或待遇较高的单位,越是要求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就业 机会越少。131(2“铁饭碗"观念。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一次择业定终身的观念,经 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传统的就业观念

47、一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 该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观念。而在就业渠道 和就业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仍旧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希望一次就业定“终 身",从事稳定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这种观念越来越已难以适应当前新的大学生 就业形势的要求,即使传统的就业渠道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也要通过竞争走上 就业上岗,也不能保证永远不被淘汰,或终身不变换工作岗位。更何况,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随着用人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现代人力资源呈现出流动性、市场化和多元化 等特点,终身职业的概念正逐渐淡化。其结果是使就业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

48、自己的技 能水平、知识积累及工作经验,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或从一个单位流动到另一个 单位,为就业者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就业者的全面发展 成为现实。“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就业观念所取代。141(3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专业对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 下大学生毕业分配实行“专业对口"。然而,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配置作用的条 件下,社会对各专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发生着运动变化,即使就业初期工作岗位 是“专业对口”的,但如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主动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必然也会“转岗&qu

49、ot; 甚至“下岗。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就业方式的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仍 然过分看中专业对口,而现实中真正专业与就业完全相符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据调查,大 学毕业十年后仍然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151在当前大多数专业人才都供大 于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就会无形中限制了自身的 就业空间,何况如今用人单位已经能够灵活地对待专业问题。2.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要求大学生应主动面向人才市场参与求职择业竞争,获得自己 所满意的、相对稳定职位。然而,由于受到“统包统分"观念的影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

50、就业制度改革认识不足,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进入就业市场寻 找就业机会意识,被动就业,认为就业需要学校推荐,家长亲朋帮忙,用人单位到学校招14聘等。同时,由于各地政府根据“保证大学生充分就业,不浪费人才资源”的原则,对没 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由生源地接收后择优聘用,通过政府的指令性“二次派遣”实现 就业,使一部分大学生因此产生了依赖思想,期待在毕业后由政府安置就业。这种严重缺 乏主动竞争意识的做法,无法融入市场化就业的现实中,使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了很多就 业的良好就会。3.创业意识淡薄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是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群体, 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

51、以为社会其他青年人的就业创造机会。但当前大学 生就业去向统计资料来看,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 行为依然很少。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仅占 就业人数的1%,而在美国和德国能占到20%-30%,这主要与当前大学教育中缺乏创业教育 相关内容,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 生如何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增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的潜能。据资料显示:在针对 河北省石家庄、衡水、沧州、保定等地部分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问卷调 查中,有74%和70%的大学生对创业的程序和创业所需条件不太清楚,而

52、这些问题根本就不 知道的大学毕业生竟分别占到了12%和7%。【16】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十分缺乏创业的意识 和创业知识,高校应加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客观反映,它是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 质、专业技能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大学毕业生 整体就业能力有下降趋势。首先,诚信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些证书、文凭、 履历等能为就业过程带来有利条件,有的大学生通过自己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获得相关 证书,而一些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认可,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 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次,大

53、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我国高等 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 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用人单位的需要。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二、高校教育因素作为劳动力市场上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输出口,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与社会的经济 发展相适应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总量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 求,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结构上达到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及就业结构的动态均衡。但 由于受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复杂性以及自

54、身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劳动 力市场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而言,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调整和优化, 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结构、办学模式及专业设置等方面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研究生、本科、专科学生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构。从我国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 化的初中级阶段,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少量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和中高级人才,大量的工程 型技术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劳动力市场对 人才的需求的结构呈金字塔形,根据2001-2005年的统计数据统计表可以

55、看出:我国高等 教育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教育三个层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还是呈两头小、中间大 的“腰鼓型”结构。【l刀而据调查显示:每年新增岗中只有25-30%是大学毕业生传统去向 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70%以上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岗位,这正说明高校培养 出的人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人才结构已出现相当大的错位,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缺 乏在向社会告急。118高等教育失衡导致了人才供给失衡,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表: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资料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200516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二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专业结构经过多年改革和调整,当前已建

56、立起了学科门类较齐全、门类之间 数量对比关系相对合理的宏观结构,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 结构状况与社会需求间的不融洽。191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分布是导致近几年大学 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由于我国大学扩招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推行的,在对专业的设置与经济 社会需要相适应的问题根本来不及深入的调研与论证,各高校完全处于种被动状态下设置 新专业。“从整个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上看,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高校.多数在专业设置上仍 末能摆脱“短、平、快"的方向选择。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之

57、间不相适应、不相互动,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逐年增加。20l并且,在高校还存在一批 创办已久的所谓的“长线专业"如历史学、物理学、考古学、社会学、基础教育学等。近 几年,社会对这部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总体上明显减少。尽管如此,这些专业目前还 继续维持着较大规模的招生,更有甚者还在扩招。这些现象的存在,使高校整体专业设置 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2.专业人数分布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2003年起,国家对专业设置放宽了控制,允许各高校设置非专业目录内限定的专业。 使一些承担扩招任务比较繁重的高校单个专业招生量有所下降,并相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优化。2H然而,目前我国高

58、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高校中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新 兴学科专业仍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为了实现大规模的扩招,只能在原有专业 的基础上简单化的增大招生数量,打破原有的市场供求比例,使得短时间内出现供大于求 的局面。3.专业调整相对滞后当前,大学生毕业实现了市场化,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未实现市场化,专业调整相对 滞后。而且,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相 对稳定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位、岗位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特别是对一 些与市场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因此高校必须对市场作科学的预测,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 随时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然而,长期以来我

59、国的专业调整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 高校调整专业,需要层层上报,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高校专业调整的权力在国家教17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育行政主管部门手中。这种僵化的专业设置模式调整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要求之间存 在矛盾,使高校不能按照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三培养模式调整滞后高校对大学生培养过程既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专有人力资本的形成,也包括如语言表达、 组织协调能力等一般人力资本的凝结。它集中体现的高等教育的价值,是形成大学生就业 能力核心。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决定了毕业 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1221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精英教育 的方式,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高校并没有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层次的变 化而作根本性调整,这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