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的过程性与证明标准_第1页
证明的过程性与证明标准_第2页
证明的过程性与证明标准_第3页
证明的过程性与证明标准_第4页
证明的过程性与证明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证明的过程性与证明标准                             证明,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进行诉讼活动,审理各类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的事实,就是法官通过法定程序对案件审理后运用证据证明的事实。证明是从证据的运用到事实的阐明的

2、过程,包括当事人(检察官、律师)的证明和法官的证明两个方面。就当事人来说,是以证据来说明其陈述的事实为真;对法官而言,是以证据来论证其认定的事实为真;两者的结合在于在法律规定的程序下进行的举证、查证、质证认证等一系列诉讼活动。无论是从当事人的角度,还是从法官的角度,或是两者结合的角度看,证明都是一个过程,即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样,证明也具有过程性。在证明这个过程中,依靠证据来对待事实的阐明要满足于怎样一个要求,才能由法院作为适用法律的事实基础,最后做出判决呢?这就涉及证明标准问题。本文拟就证明的过程性和由此相适应的证明标准问题谈谈肤浅之见, 使引出高见的指教。  一、证

3、明的认识论过程 诉讼中的证明,是从已知到未知和从未知到已知相统一的过程。所谓从已知到未知,是指证据(已知)到待证事实(未知)的过程;所谓从未知到已知,是说从不知案件事实到查明事实的过程。它们是法官认识和发挥案件事实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观念对证明的要求一般表述是: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调查研究,以确实和充分的证据,准确地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它是指被证明的事实与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必须完全一致,要求的是绝对真实(当前被称之为“铁案”,意为不能存在有新证据推翻的情况)。笔者认为,法官在证明的过程中,追求绝对的客观真实,把办“铁案”作为努力目标是正确的,倘若把绝对的客观真实

4、必然性作为证明标准,则是不客观的,难以达到的。 法官审理某个案件前,一般全然不知客观上存在过的案件事实。他对案件事实的了解掌握来源于事后的接触证据,收集、审查、判断证据的实践过程。它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证据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桥梁,法官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事实,要依赖于证据。当法官基于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时,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而存在于外界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也是可以被认定的,但查明案件客观真实的过程即证明过程,是人

5、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复杂的辨证过程。世界上事物的相对性和复杂性必然在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占有的证据材料系统全面与否,真实与否,证据材料的来源、提供者的动机和目的,收集的手段等等,都会影响法官对案件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任何一个正确认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对事物的一部分、一个阶段的认识。某个案件无论其证据如何有优势,被证明的事实无论其如何与客观真实情况符合,都是在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下用一个个被采信的证据“点”连接起来的事实“曲线”。当有新的证据“点”被采纳时,事实“曲线”就可以被修改。在一定的条件下,法官依据法律规定的原则和规则通过正确的分析、判断、采信证据,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结

6、论,就可以认为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在这个阶段,就达到了证明的标准,该证明出来的案件事实是符合法律要求的,从法律上说真实的,但是可能与客观发生的事实不完全一致,也许是细节被忽略,也许是某证据尚未收集甚至无法收集而不认定或无法认定。所以,从证明的认识论过程来分析,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标准只能是法律上的真实,实蕴涵必然性的占有优势证据的盖然性,而不能是绝对的必然性或绝对真实。正如维辛斯基所说的:“要求法院把绝对真实从它的判决里体现出来是不现实的。审判活动的条件使审判员不是从绝对真实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而是从最大限度的盖然性来解决问题”。  二、证明的逻辑完善过程

7、0;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使其关于事实的陈述得到法官得认定,主张的诉讼请求得到法官的支持,要向法庭提供各种各样的证据材料;法官为求更客观地再现案件事实,要充分运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甚至还要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官,即便是提供证言的证人,都设法做到前后没有矛盾,思维严密完善,论证或反驳有力,也就是论,尽力使自己的表达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和规律而富有证明力。整个证明过程就是一个逐渐的逻辑完善过程。就具体案件来说,无论是刑事案件的侦查、检察和审判过程,还是民事、行政案件的起诉、审理、判决过程,不仅是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站在各自的角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而且也是根

8、据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不断地进行推理、论证,围绕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进行逻辑完善的过程。该过程的存在,使证明可达到的标准只能是盖然性。 证明的逻辑完善过程,是在法官和当事人之间既分别又交叉进行的,当事人的逻辑完善过程为法官提供基础,法官的逻辑完善过程又对当事人施加影响。但两者的目的是不同,一般说来,法官是为了更客观地证明案件事实,当事人是为了让法官认同自己的证明。在证明的整个过程中,逻辑完善的过程存在两个二重性:一是它在主体上分当事人和法官两个层面进行;二是在形式上有不自觉和自觉两种表现。在当事人层面,证明的逻辑完善过程中,证明的对象明确,角度是单向的,带有追

9、求性;在法官层面,证明的对象相对含糊,角度是多向的,带有期待性。所有这些都会对证明所能达到的标准或要求带来影响。比如,当事人为了胜诉,出于对自己本身利益考虑,为使其陈述的“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得到法官的认可,会提供各种对其有利的证据材料,隐瞒不利的证据,甚至会提供伪证,并根据正常的逻辑方法加以完善,用各种论证方式加以证明,法官虽然兼听两方,会注意去伪存真,超脱在当事人之上,但因其证明过程是在当事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加上法官自己的各种主、客观真实完全一致是相当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在证明过程中,法官、当事人以及其他的证据提供者如证人,除了会自觉地进行逻辑完善外,还

10、会不自觉地进行逻辑完善。后者对证明的客观真实程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而又容易忽视的。不自觉的逻辑完善过程又称逻辑完善机制,是人在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作出解释,确定刺激物意义的心理活动中,根据主观的合乎逻辑的原则进行反映的过程。一个案件中,当事人不可能对他接触、经历的整个外部存在全部掌握,法官也不可能占有完全再现客观事实的全部证据,总会留下一些空白。为了完善“事实”,人的心理机制会不自觉地用一些恰当的虚构的材料填补这些空白,通过部分客观的映象或证据,合乎逻辑,可以理解的联结为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事实”,不自觉的逻辑完善往往不易察觉,但它确实存在于证明过程中,使证明得出的结论貌似必然实为盖然。&#

11、160; 三、证明的推定过程 推定是从已知到未知,即借助于某一确定的事实,合理地推断出另一相关事实真或假的过程。诉讼证明就是用已知的证据作为事实基础,通过推理推出待证事实,并最后加以确认的过程。推定在审判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几乎每一案件的证明都是一个推定过程。众所周知,诉讼到法院的所有案件发生的客观事实都已经过去,法官并没有目睹或经历整个事实过程。案件受理后,还须在一定的期限内做出判决。在这一期限内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法官又不得以事实查不明而拒绝裁判。每一个判决得做出都是在法官依据有限的证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该认定是通过推定来完成

12、的。 有观点认为,证明的推定过程只在一部分案件中存在,运用直接证据查明的案件事实是完全真实的,无须运用推定;只有运用间接证据对事实的认定,法官才通过间接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常态联系进行推理,推定出某一事实为真。笔者认为,就某单个证据来讲,也许是无须推定,如借贷双方签订且承认的借款协议原件的真实性。但证据和事实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证明是用部分来推定整体。从证据推定出事实,有时直接明了,过程简单;有时间接曲折,过程复杂,需要运用各种知识特别是逻辑学中概念、判断、推理、假设、正面论证和反驳等手段才能完成。至于在证明的推定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许与客观事实基本一致,也许不完全一致。不能断言,凡采用

13、直接证据证明的事实具有必然性,不存在推定问题;凡采用间接证据证明的事实就具有盖然性,才存在推定问题;凡采用间接证据证明的事实就具有盖然性,才存在推定过程。其实,任何一个案件事实都是在法官的推定过程中确认的,都是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的产物。比如一个简单的买卖合同货款纠纷案,卖方凭合同、买方的收货凭证和欠条到法院起诉,买方没有到庭,此时就会认定买方欠卖方货款是客观的、必然的事实。然而这是推定,是根据现有证据的推定,因为买方手上有一张卖方出具的已收到全部货款的凭据,但这种推定是合乎法律要求的,达到了法律真实标准。 证明的推定过程贯串在法官查明案件事实的始终。当原告举不出证据证实其主张时,法官

14、就推定他陈述的事实不存在;当原告有证据,被告提供不出相反的证据推翻时,法官就推定原告的主张是客观的;如果双方均提出证据相对抗,法官则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予以推断。之所以说是“推定”,是因为以上说的各种情况,当事人提供或者法官调取的证据都是有限的,也有可能不完全真实(特别是言词证据);无证据的一方也可能是客观上无证可举,主观原因不举证或者是主、客观原因举证不能。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尽管法官坚持事实求是,可他在推定过程中证明的事实显然摆脱不了盖然性的特征,而不能认为达到了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 证明的推定过程的总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法官在强调当事人举证,自己主动查证,当庭质证和认

15、证等诉讼环节中都体现了证明的推定过程,最终法官在推定的证据占有状态下,推定性地确认整个案件事实。在“谁主张、谁举证”的总规则下,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法律和司法解释还规定了针对不同情况在证明的推定过程中适用的规则,如过错推定、意思表示推定、能力推定、证据效力和事实的推定等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证据的审核认定”一节,规定了一系列的证据规则,这些规则无一不反映了证明中存在的推定过程性;也反映了证明标准的盖然性依据这些规定推定的事实,在法律上可以说是真实的,却不一定客观上是真实的。  四、证明的心证过程 在谈到证明的过程性,证明标准

16、问题时,必然要涉及法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证据的采信进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也就是心证过程。 长期以来,在证据制度方面,我国既反对法定证据制度,又否定自由心证制度,认为前者为封建主义的形式主义,后者为资本主义的主观主义,而把实事求是这个认识世界的态度或者说是收集、审查、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的指导思想视为证据制度,忽视建立符合诉讼规律的必要的证据制度。近些年来,对自由心证进行了重新认识。在理论界广泛认同了自由心证在证据制度中的地位,在法律特别是司法解释方面已突破了传统思想束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实行自由心证,但一些规定中体现了自由心证。其实,我国的诉讼模式基本上还是属于职权主义诉讼模

17、式,虽然强调当事人举证、质证,但仍是法官依职权调查证据、认定证据(在开展审判方式改革以前更为如此),在案件的审理中,证明案件的事实完全采取由法官去发现客观事实,即实际上完全由法官依内心确信而采用证据,推断事实,不过理论上和法律上因韦避而不愿意承认罢了。 证明的心证过程是相当明显的。法官心证行为是主观内心世界对客观外在事物不断认识的过程,是法官通过对各种证据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自己调取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后产生内心信念的过程,是法官复杂的心理和理智活动的结果,它使法官在内心深处确信其对证据材料的取舍,对案情的认定以及据此做出的裁判是正确的。法官的心证行为不是一接触案件就完成的,而

18、是一个随着审理程序的推进,调查的逐步深入,案件事实的不断发现而呈现的过程性行为。法官心证行为的完成,就是内心确信的形成,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事实即证据是法官内心确信形成的客观因素;从客观因素来看,法官心证行为是一个过程,因为法官办案是一个过程。通过诉讼程序,法官逐渐地收集、占有各种证据,然后借助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这些以客观形式存在的证据材料及其所表现了出来的事实。法官的内心确信不是主观想象形成的,而是证据事实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从主观因素来看,心证也是一个过程。法官认定案件事实,需要依靠对各种证据材料的分析和判断。在法律意思的

19、指导和社会生活经验和审判业务能力的影响下来观察和判断各种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这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由上可见,法官的内心确信不是简单完成,而必须在经历一个过程之后才能形成。法官先是对初步占有的各个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然后随着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继续收集占有各种证据。这些继续收集的证据,可能进一步证实原先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对原先的判断产生怀疑,也可能否定原先的判断。证明的心证过程正是这样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和从客观到主观的复杂性过程。此过程中,法官的心证行为是在证据、认识和待证事实三者在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冲击,对抗和动摇中完成地。也就是说,法官经自由心证而确立地内心信念是在排除了合理怀疑后,

20、深信案件发生过地事实“应该是如此”的高度盖然性时形成的。既然如此,证明标准只要也只能是排除合理怀疑的占优势的盖然性。综上所述,证明的过程性是诉讼证明中客观存在的特征,也是诉讼活动规律之一。证明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逻辑完善,法官依其内心深处的信念采信证据,并依据法律所许可的程序、方法下在一定期限内收集的证据推定案件事实的过程。整个证明过程是动态性的、发展的。由证明的过程性所决定,证明标准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绝对真实,即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符合法律规定的真实,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盖然性的。认识证明的过程性及其对证明标准的决定作用是很有意义的。诉讼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它讲求亲历

21、性,对每一个证据的判断,比如对当事人陈述的判断,对证人证言可信度的判断,对某些勘验情况的判断,都应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之间近距离进行。法官从其耳闻目睹的系统的证据材料中获得感性认识,再以自己的经验、理性和良心进行逻辑完善,对证据取得内心确信,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推断曾经存在过的事实。这个发展的过程,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但它证明出来的结论,不能认为是绝对真理。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具有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认识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证明的实质,敢于维持和纠正以往案件的判决,有利于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正确认识证明的过程性及其对证明标准的决定作用,还有利于指导审判实践。法官在审理

22、案件、证明待证事实的过程中,认识到这种盖然性就能够而且必须使自己的证明,逼近于客观真实或绝对真理,围绕待证事实收集各种证据,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去伪存真,按照普遍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辨别是非的标准,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在进行逻辑完善时,注意运用正确地思维规律、形式和方法,充分认识法官与当事人均存在逻辑完善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影响,剔除当事人在进行逻辑完善的虚假内容,避免法官自己不自觉的逻辑完善带来的错觉,使证明的盖然性紧靠于必然性,法律真实趋近于客观真实;证明的推定过程性说明,无论作为基础的证据如何真实和充分,证明出的事实也只能是推断的,而不能认为是绝对真实的,它要求法官在证明的过程中正确适用推定规则,及时和主动发现矛盾、排除矛盾,力求使自己认定的事实不会被再次推倒;在心证过程中,注意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良好的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去自由判断和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尽可能地提高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